自2000年以来,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红十字会参与到纪念“世界急救日”的行列中来。为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在这一天,各国红十字会都会动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使人们理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突发事故或疾病时,积极采取急救措施对挽救生命,减缓伤情有着重要意义。红十字会的救护工作目标是:首先确定弱势群体,并在降低风险、备灾和急救反应中与之合作;其次是交流志愿急救员在培训和社区工作中的经验和发挥的作用。通过急救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他们互相帮助来促进社区应急急救能力的提高;通过急救加强弱势群体与社区的联络;通过急救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自信和自尊;通过急救使社区志愿者有机会接触边远或农村地区的人群。急救能挽救生命,急救能防止受伤;急救能预防疾病。
2011年,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上海市红十字培训交流中心协办的“红十字‘救’在身边”—现场救护综合演习9月10日在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举行。市红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马强、副会长李明磊、孙大红及市应急办、市民政局、市人防办、市消防局、市级机关工会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各区(县)红十字会领导、应急救护队和上海市红十字医疗救援队,白求恩、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的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主题活动。
综合救护演习分为上、下午两场,市、区(县)红十字会应急救护队和上海市红十字医疗救援队,白求
恩、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的代表以整建制的方式,进入模拟灾害(事故)现场,开展地震现场救援、车祸现场救援、红十字医疗救援队专业医疗救援以及应急救援后勤保障救护等。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场还展示了野战医院帐篷的搭建以及发电、制水设备的展示。通过演习,体现社区红十字救护队与医疗救援队、医疗救援与救援后勤保障的相互配合以及队员的协调合作;检验了红十字救护队、红十字医疗救护队现场救护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救护能力,展示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成果。2012年的主题是“生命高于一切”。
2012年,由上海市红十字会主办,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上海市红十字培训交流中心协办的“生命高于一切—上海市红十字会2012年“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暨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队演练展示”9月8日在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举行。市红十字会副会长李明磊、孙大红及市应急办、市民政局、市民防办、市消防局、市级机关工会、市医疗急救中心以及黄浦区和长宁区卫生学校等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各区(县)红十字会领导、应急救护队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主题活动。演练展示分上下午两场,17支区(县)红十字应急救护队现场完成了场景救护演练(地震、溺水、火灾、车祸)、创伤救护操作(心肺复苏、头顶部帽式包扎、大腿中段闭合性骨折)、帐篷搭建培训实操三大主题的集中展示。
本次主题活动的场景救护演练展示环节中,每支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队经历了现场抽题、场景复杂、伤病员数量多等设计特点,增强了事故现场的真实感,考验了整支队伍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以及协调合作能力,检验了红十字救护队现场救护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救护能力,更好地展示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的成果。帐篷搭建的培训实操也是本次主题活动中的一个新颖环节,队员们通过对救灾帐篷的亲手搭建,一方面了解了救灾帐篷的结构构造和搭建原理,一方面通过亲自动手,切实提高了户外应急生存能力,通过培训,在救护队演练巩固应急救护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生存技能的训练,整体提高了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队的实战综合能力。
演练结束后,现场观摩的专家领导对本次演练展示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是一场严谨、有序、综合、有代表性的救护展示,能较为全面的展示了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队的综合救护能力和精神风貌。通过不断的演练和培训,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将更加可持续性发展,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的应对灾害突发事故的能力和广大市民应对灾难事故的基本素养,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2013年9月14日上午,上海市红十字会等8家单位联合举行的2013年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暨上海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决赛在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举行。市民政局、市应急办、市教委、市民防办、市消防局等有关单位部门领导、专家和各区县红十字会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观摩了比赛。共有代表区县红十字会、街镇红十字会、高校红十字会、冠名红十字医院、宝钢红十字会、铁路红十字会以及市消防总队的7支救护队进行了现场救护技能团体决赛;有14名经过多轮复赛后脱颖而出的救护员参加了个人决赛。此外,上海消防总队青浦支队、上海市红十字医疗队救援队、上海市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救援队进行了现场救援演示;还有来自社区、学校的4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活动。该项活动从今年4月开始,在全市红会系统全面展开。从初赛到复赛,逐步推进、层层展开。各参赛单位甄选了优秀的团队和个人参加全市选拔比赛。在7月份进行11场选拔赛和2场中学生组的决赛中,全市共有116支救护队610名救护员参加,有24个救护队和73名救护员分别获得区县组、街镇组、中学生组、高校组、冠名医院组的团体赛和个人赛的单项、综合的一、二、三等奖;20支红十字青少年救护队和107名中学生救护员参加了中学生组决赛。浦东新区红十字医院救护队获得了团体比赛一等奖、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红十字救护队、上海市铁路局红十字救护队获得了二等奖;曹英华、顾智芳、陆佩莉等获得了个人赛一、二等奖。
世界急救日的发展历史
现在所知的急救技巧在历史上早已存在,尤其是在战争领域,外伤治疗和照料伤者尤为重要。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陶器显示,那时战伤包扎术就已出现。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圣经》中关于乐善好施者的故事)中,也提到了缠绕和包扎伤口。
其他的例子也在历史中出现,大多数与战场有关,如11世纪医院骑士团为朝圣者和骑士提供照料。
18世纪末,溺亡引起人们的重视。1767年,挽救生命组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抢救那些在水中发生意外的人。1773年,医师威廉·霍伊斯发明人工呼吸法,用于抢救那些看起来已经溺亡的人。这促成了1774年挽救溺水者协会的成立以及后来皇家人道协会的创办。该协会对推进急救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通常认为,拿破仑的外科医生让·多米尼克·拉雷爵士发明了急救队,急救队通常包括医疗助理,以在战场提供急救为首要任务。
1859年,亨利·杜南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震惊于战争的可怕后果,受伤战士的痛苦以及几乎完全没有急救和基本护理的现实。他彻底放弃了原先旅行的目的并数天来完全投入到帮助救治和护理伤者的工作中。他的工作促成了以“为在战场的受伤战士提供援助”为宗旨的红十字的建立。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急救援助团体。
1870年,普鲁士军队外科医生弗里德里克·范·埃斯马尔克建立了一套正规化军事急救系统,并第一次将其称为“急救”(erste hilfe)。该系统包括训练士兵在普法战争中使用先前学过的包扎和夹板技术照料受伤战友,并使用他发明的埃斯马尔克绷带。这种绷带是普鲁士战斗员的标准绷带,并附有图片说明常规使用方法。
1872年,英格兰圣约翰救护机构改变其对临终关怀的重视,转而开始建立一个实用医疗救助系统。这次改革以为英国第一个急救服务的建立提供资金开始,并随之于1875年创造了自己的轮式运输工具(圣约翰急救车)并于1877年建立了圣约翰急救协会(现在圣约翰儿童医院的前身),用以“训练人们照料伤病者”。
同样在英国,主治外科医生皮特·谢泼德看到了埃斯马尔克新式急救教学方法的优点,为英国军队发明了一种同样的急救系统,并成为第一个使用“伤者急救方法”的英国人,通过一系列课程传播急救知识。1878年,谢泼德和弗朗西斯上校利用圣约翰新的慈善关注点,建立了教授公民急救技巧的理念。通过诸如圣约翰的一些组织,急救训练逐渐在英国扩散开来。
世界急救日的历年主题
2005年9月12日主题是“救护与弱势群体”
2006年9月14日主题是“拯救生命,一视同仁”
2007年9月09日主题是“急救:健康安全,一视同仁”
2008年9月1日主题是“救护生命”
2009年9月12日主题是“急救为人道”
2011年9月11日主题是“急救为人人”
2012年9月15日主题是“生命高于一切”
2013年9月14日主题是“急救与道路安全”
2014年9月13日主题是“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
[世界急救日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