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原来是这个意思!
一部有关词语身世的故事书,一部让你的中文水平迅速提升的书。原来,很多词的古今用法竟然如此不同,让国学行家带领你重返语文的历史现场,一次看完200则词条当初如何诞生,又如何演变成今日的用法,既长见识,又长知识。原来,汉语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看完本书,你再也不会错用、误用和滥用中文了!
“不名一钱”的“名”是什么意思
“不名一钱”也可以写作“不名一文”,形容极其贫穷,连一枚钱、一文钱都没有。那么,这个成语中的“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佞幸列传》中邓通的故事,知道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不名一钱”是一个多么刻薄的词。
邓通是汉文帝时掌管船舶行驶的小吏,因为行船时必须戴黄帽而被称为“黄头郎”。汉文帝有一次梦见自己上天,背后有黄头郎推了一把,回头一看,只见这位黄头郎衣服的横腰部分,衣带在背后打了结。醒来后到处寻找,发现邓通的衣服跟梦中所见一模一样,邓通就这样得到了汉文帝的宠幸,“于是文帝赏赐通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有趣的是,相士为邓通相面,却声称邓通“当贫饿死”,汉文帝很生气,说:“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干脆赐给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号为“邓氏钱”,通行天下。铸钱必须官铸,邓通竟然可以私铸,其富可想而知。
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即位,不仅免了邓通的官,而且将他的家产尽数没收。汉景帝的姐姐很同情邓通,命人供给他衣食,但邓通的结局仍然是“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解释说:“始天下名‘邓氏钱’,今皆没入,卒竟无一钱之名也。”原来,邓通私铸的钱被全部没收后,再也没有一枚钱可以名为“邓氏钱”了!真是赤裸裸的讽刺!
这就是“不名一钱”的来历。王充在《论衡·骨相》篇中简洁地总结道:“文帝崩,景帝立,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由不能再取名“邓氏钱”而引申为私人占有,“不名一钱”或“不名一文”因此意为私人不占有一枚钱或一文钱。
“不欺暗室”为何比喻光明磊落
“暗室”乃是自己独处而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绝不做亏心事,此之谓“不欺暗室”,这也恰恰符合中国古人“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信仰。
汉魏晋南北朝时开始流行“不欺暗室”这一习用语。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字世赞)被叛将侯景所害,被围困期间,曾作诗文明志,自序中说:“有梁正士兰陵萧世赞,立身行道,终始若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三光”指日、月、星,“弗欺暗室”对应于日、月、星“三光”,足可见简文帝深为一生的光明磊落而自傲。
不过,“不欺暗室”还有更有趣的原型。西汉学者刘向在《列女传》中记载了卫灵公夫人的故事,归入“仁智传”。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变节,不为冥冥惰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阙,宫门的代称;公门,国君的外门;式,通“轼”,车前供凭倚的横木,以手抚轼为古人表示尊敬的礼节;路马,国君之马。蘧(qú)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即使夜过宫门也要按照礼制下车,过了宫门再上车。灵公夫人评价他“不为冥冥惰行”,“必不以暗昧废礼”,都是“不欺暗室”之意。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结尾。“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夫人曰:‘始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以贺。’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灵公夫人的反应实在太快,果然不愧“仁智”的赞语!
“不肖子孙”并非指不孝顺的子孙
今人常常将“不肖”和“不孝”混用,“不肖子孙”因此也就理解为不孝顺的子孙。其实,“不肖”和不孝顺一丁点儿关系都没有。
《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什么叫“骨肉相似”?肉可见,骨不可见,因此“肖”这个字不仅形容外表的相似,更用以形容本质特点上的相似。许慎又说:“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不像先辈叫“不肖”。
在为《礼记》所作的注疏中,郑玄解释说:“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郑玄的意思是言子不如父。子不如父,因此“不肖”引申为不成材的意思。《礼记·射义》:“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这段话的.意思是:射箭的人循着乐声而发,能够射中靶心的是贤者,不成材的人怎么能够射中呢?古人常常将“贤”与“不肖”对举,可见“不肖”就是不贤、不成材之意。正如颜师古所说:“不肖者,言无所象类,谓不材之人也。”
《庄子·外篇》中《天地》一章,有关于“不肖”的更清楚的解释。“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则谓之不肖臣。”这段话的意思是: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大臣和人子中品德最高的。父母说的都认为对,做的都认为好,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子;国君说的都认为对,做的都认为好,这就是世俗所说的不肖之臣。
郭象解释说:“此直违俗而从君亲,故俗谓不肖耳。”很显然,“违俗”才叫“不肖”;按照通常的说法,顺从父母才叫孝顺,可是“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竟然被称作“不肖子”,可见“不肖子”跟不孝顺毫无关系,乃是不成材之谓。
清代学者王应奎《柳南续笔》中有“不肖子”一条,其中说:“今世人子丧中用帖,称‘不肖子’。”父母死后,儿子在居丧期间自称“不肖子”。那么这是自称不孝顺的儿子吗?王应奎紧接着质疑道:“然大约是谦光之辞。吾邑严观察韦川云:‘近世士大夫不明此意,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称不孝,非俨然自谓胜其亲乎?’按家礼,丧称哀子、哀孙,祭称孝子、孝孙,从未有称不孝者。且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岂可以此自居!”其义甚明,“不肖”乃是自谦之辞,绝不能跟“不孝”混用。
唐宋间诗人孙光宪所著《北梦琐言》一书中说:“不肖子弟有三变:第一变为蝗虫,谓鬻(yù,卖)庄而食也;第二变为蠹鱼,谓
鬻书而食也;第三变为大虫,谓卖奴婢而食也。”这是对不成材子弟的尖锐讽刺,但是跟“不孝”同样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