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土家族文化
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土家族文化
湘西地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统教育方式多以家庭教育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土家族原有的家庭结构、传统家族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生产劳作、节庆祭祀和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民俗文化遭受到很大冲击,仅仅依靠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土家文化习俗面临失传的危机。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由政府主导,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来传承土家族民俗文化很有必要,"学校是民族传统文化走向普及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具有系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1]
学校教育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掌握特有的文化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兴趣。每一个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有着支撑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核,学校教育就是将隐藏在文化深处的精神价值找寻出来,在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中,学生能够透过外在的文化事象感受到民族精神内在的价值,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因此,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学校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能深化民俗文化教育内涵。
2007 年,湘西州政府下发了《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实施方案》,要求实施土家语、苗语与汉语"双语双文"教学工作; 2008 年,湘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开始,为在民族文化教育取得成果的示范性学校正式授牌,目前获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基地"称号、并被授予荣誉挂牌的中小学校已有 15 所。根据《湘西州 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州辖内共计 1,009 所学校,其中有 182所中学,233 所小学,幼儿园 559 所。目前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学校共有 50 多所,其中专门开展土家民俗文化教育的学校有 26 所,主要集中在吉首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和泸溪县。
近年来,随着湘西州"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教育管理部门加大了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土家族民俗文化教育的力度,在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时间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方面,成效显着。具体在学校进行土家族民俗文化教育的学校有: 吉首市有湘西州幼儿园、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乾城小学、州民族中学高中部、市民族中学高中部; 泸溪县有浦市镇中心完小、明德小学、浦市镇中学; 永顺县有县幼儿园、荣众留守儿童学校、芙蓉镇保坪小学、县民族中学; 古丈县有红石林中心完小、断龙乡初级中学; 保靖县有县教育幼儿园、碗米坡镇中心完小、葫芦中学、民族中学高中部; 龙山县有县第二小学、华塘小学、里耶小学、靛房镇九年制学校、农车乡九年制学校、里耶民族中学等。由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之间存在教学差异,因此各个学校会根据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课程。幼儿阶段的学习多以游戏为主,幼儿园从土家民间艺术中寻找教学资源,设计出专门的活动内容,当中最多的是让孩子们学唱简单的土家儿歌和做土家游戏。
保靖县教育幼儿园从2011 年,就开始收集当地流传的土家民间游戏,并将其改编为适合幼儿学习和娱乐的小游戏,把传统的土家儿歌《大月亮小月亮》、《柳树丫》改编成户外游戏,孩子们伴着游戏,用方言学唱土家儿歌,或是模仿当中形容的土家生活情景; 湘西州幼儿园的老师们,则是对湘西土家传统的摆手舞进行了改编创作,成为适合幼儿园孩子娱乐的游戏。小学阶段,学校开始鼓励学生了解土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很多学校选择将土家民俗文化同日常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们通过上课认识更多土家民俗文化内容。吉首大学师院附小的语文老师,将收集的土家民间儿歌和故事传说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在课上唱儿歌、听故事,从中学习湘西土家的文化知识。古丈县红石林小学地处典型的土家族聚居区,在校学生中 90% 都是土家族学生; 学校利用自身特点,挖掘当地土家传统民俗文化,编写教材《我的家乡红石林》,该本教材主要介绍红石林地区的土家传统习俗,包括故事传说、土家儿歌和民间游戏。
进入到中学阶段,学校将开设土家民俗文化理论课与技能课相结合。龙山县靛房九年制学校在全州范围内最早开设土家语课程,全校实施"土家语、汉语双语双文教学"; 保靖县民族中学打造"湘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特色教学,邀请众多民间艺术传承人进校讲学,其中有土家哭嫁、土家织锦、土家镏子等民俗文化; 吉首市民族中学主要以传承民间工艺为主,校内
专门设有土家织锦工作室,购买了制作西兰卡普的织布机,还聘有专业教师进行操作指导。学校教育增强了学生对土家族民族文化独特性的辨识能力。少数民族文化并非社会的主流文化,要避免出现被边缘化的境遇,就需要找到更多的生存空间。传承文化的主体,就要能够辨识本民族文化独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湘西境内的`少数民族,除了土家族、苗族之外,还有侗族、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人们在同一地区生活,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就会出现不同文化之间认知和辨识度模糊等问题。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要想保持自身的文化特性,就要能够辨识自身的文化特点,避免和其他文化相互混淆。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具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资源和条件,所以,在规范、准确传授民俗文化知识方面,优于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方式。土家民俗文化进学校,通过老师具体的讲解和理性分析,能够让学生更清晰地辨识哪些是土家民俗文化,土家民俗文化有着怎样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学校教育还激发了土家族民族文化本身的动态活性。
湘西土家族文化,如语言、歌舞、手工等民俗文化,不仅需要书籍,也需要通过歌舞表演,和手工制作来展示,这样才能凸显出文化本身的动态性。如何组织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学校有着自己的优势。通过举办校内民间文化艺术节,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制作的土家织锦、表演自己学会的土家摆手舞; 通过开展土家语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开口学讲土家话,或是土家山歌、或是日常用语,让语言在流动当中得以保存; 介绍土家传统节日,鼓励学生走进土家村寨,亲身感受到民俗节日的传统氛围,在欢快的活动当中认识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内涵。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艺术内涵、心理特质、宗教信仰等文化符号体系,这些文化符号内化为各自民族个性与民族气质的基本要素。"[2]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文化教育,掌握了民族文化技能,加深了民族文化认识,有效促进了将本民族文化进行世代交替的完成过程。湘西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学校教育,利用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对传统的土家族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和筛选,将文化当中独特的、优秀的、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钟志勇。 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 民族教育研究,2008,1.
[2]王鉴,安富海。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J]. 学术探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