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隐士形象

时间:2011-02-06 01:21: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隐士形象

宫震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在《史记》当中,司马迁描写了多位隐士,并且每一位隐士所“隐”的方式和归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体现出身为一个隐士所具备的共同特质,那就是洞察社会人生,甘于贫穷的生活,以“隐居”这种方式,始终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司马迁对于这些品德高尚和坚守自己的信仰的隐士们,也表现出自己对他们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关键词:隐士;隐居类型;作者态度

在中国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批人,他们胸怀大志,品质高洁,满腹经纶……但由于受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使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无法通过“入世”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且又不甘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从而选择了归隐。这样的一些人,今天我们统称其为“隐士”。其实对“隐士”这一概念作一确切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辞海》将其解释为“隐居不仕的人”;还有人解释为“隐士是与官僚相对而言的,它的含义是说,这个人本来有道德、有才干,原是个做官的材料,但是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他没有进入官场;或者是本来做官做得好好的,后来由于某种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离开官场,找个什么地方‘隐’起来了,这就叫‘隐士’。”但笔者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隐士,当从他的思想倾向和言语行为等多方面来综合考察,而不能简单以其所居处的环境来区分!而所谓“隐居不仕的人”只是隐士的一种类型而已。

一、隐士分类,纵观《史记》中所记载的隐士,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退让之隐这里所讲的“退让之隐”,主要是指为了避免继承皇位,而主动选择归隐的人,同时也包括那些本来做官却辞官归隐的人。因退让而归隐的人,在《史记》中有很多,相传在尧帝时期,就有“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的故事。(《史记?伯夷列传》)皇甫谧在《高士传》中说:“许由字武仲。闻尧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许由为了不接受尧的天下,所以归隐起来,那么为什么许由不接受尧的天下呢?在《庄子》一文中记载了关于许由对于“尧让天下于己”所说的一段话,从这段话当中,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其中的原由,“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一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视不愿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由淡泊名利、甘于清净生活的高尚节操,而他的这一做法,也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无限景仰,同时也受到了中国历代文人的推崇。汉代诗人左思就曾经在咏史诗《皓天舒白日》当中,对许由这种退让天下的'行为和其高尚的品德表达了无限的向往,留下了“批褐出闾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诗句。

许由这种以逃隐相让天下的事迹,影响最为直接的恐怕就要算是后来的伯夷和叔齐了。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二人都不想继承天下,彼此相让,最后一起归隐了。

但同为退让之隐,许由和伯夷、叔齐之间之间还是有细小的差别,因为伯夷和叔齐后因反对武王伐纣,最后耻食周粟,饿死在了首阳山上,对比他们之间的退让归隐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与许由对个体生命自由的高度自觉追求不同的是,伯夷、叔齐的隐居,更多是对暴力统治的反抗。他们反对商纣王的残暴,也反对周武王的以暴制暴。”而还有些人的退让之隐,则是在他们通过“入世”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之后,却又感到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以及对黑暗官场的反感和对“伴君如伴虎”的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隐士形象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