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析大赛
活着
时政分析大赛
“井下人”的 20 年生活
参赛队员:
13 年 12 月 10 日
第一部分:案例简介
老人住北京井下20年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3年12月6日)
丽都公园北边,一处绿化带内分布的废弃地下管道成为了一些外 地来京人员的住所。67岁的老人全友芝(音)称,住在地下管道已近 20年,每天靠捡瓶子维持生活。这期间,还有其他人也将地下管道寻 做住处,最多的时候曾有10人住在此地。 “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 方住。 ”全友芝老人说,她自己的规划就是,凑够钱,给自己盖个小 房子。 故事 两位拾荒老人 组成井下之家 昨日晚间9点左右, 一名老年妇女朝着绿化带里的地下管道走来。 看到路边聚集着很多人,老人稍有迟疑,停在远处。老人掀开地上的 一个井盖,把手里拿着的一个空塑料瓶扔了进去。 “我回家啊。 ”北京青年报记者上前询问,老人告知就住在地下 管道中。 “我叫全友芝(音),据老人讲述,她来自河南商丘,今年 ” 67岁,没上过学,不识字,来北京已经20年。 老人说,自己每天都出门拾荒,早上5点多起床,在附近餐馆买 好馒头, 喝点粥就出门去捡塑料瓶。 老人称, 这20年来, 她每天如此。
“我常去三里屯。 ”老人称,每天自己都从丽都公园步行至三里 屯等人多的地方,拾捡大家扔掉的塑料瓶,然后卖钱。夜里9点左右 再步行回到住处。 “一个瓶子8分钱,今天卖了15元。 ”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 卖瓶子获得的钱是她唯一的收入,捡得多的时候可以卖30多元钱。一 个月下来,老人说她能靠卖瓶子获得三四百元钱。 “吃完饭,还能剩 200多元。 ”老人说,她每天尽量吃得简单,一个月下来能有所结余。 “今年已经存了500多元钱了。 ”老人说。 夜里11点左右,丽都公园路边陆陆续续聚集了另外三名老人。全 友芝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其中一位老年妇女同她一起住在地下,一 名老年男子是其丈夫,但并不住在此地。 “我是住在屋子里。 ”另一位 怀抱着二胡的老人称。几位老人都来自河南商丘,来北京多年,主要 靠拾荒为生。 “都是可怜人。 ”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选择住在地 下,也是因为穷。据了解,此处还住着一位靠洗车为生的53岁的王先 生,家在怀柔农村,家里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正上高中,儿子上 初中,学费开销很大。前晚民警把王先生安排到他在停车场边的简易 房内住,但是王先生又返回井内居住,一大早起来就离开了,昨日夜 里也没再回来。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 几名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处置这 些废弃地下管道。说起这些住在地下管道里
的人,一名工作人员称:
“我们以前就帮过他。 ”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送过以洗车为生的王 先生去救助站,也帮其找过工作,但王先生自己又回到井下。昨日下 午5点左右,城管人员离开现场,并未处置这些废弃的地下管道。城 管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管道归属不明确,不敢轻易封堵。 井内面积不足3平方米 探访 丽都公园北门,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内满是枯萎的草根,十余个地 下管道的井盖凸出地面。 “洗车的人就住在这口井中。 ”路侧停车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 北京青年报记者, 一位姓王的男子就住在这片路边绿化带西南边的一 处地下管道内,平时给路过车辆洗车。井盖已经被打开,从井口往下 去,管道内黢黑一片,井口透下的光照亮了井内一小块区域,铺在地 上的被子和床单凌乱成团,一床凉席露出一角。 北青报记者进入这处住人的地下管道内。经过约2米长的垂直管 道后,脚
第一文库网 触到地面。管道空间呈长方体,长约2米,宽约1.5米,高度 约为1.8米。 除了地上铺着的被子和凉席,两个装着衣物的塑料袋放在角落, 四壁都是水泥墙面,锈迹斑斑的管道破墙伸出。一把雨伞、两个未吃 完的馒头、半袋泡面、数张扑克牌,这些零碎的物件分布在墙角。 在绿化带另一边,北青报记者搬开一处井盖,井内同样可见棉被和床单。 据了解, 两位老人此前曾住在另一个地下管道内, 由于漏水, 老人搬了“家” 。 在这片绿化带内,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共有5处地下管道有过 居住的痕迹。其中,两处管道铺着床单,放着一些衣物,一处管道内 已经被水淹没,另有两处地下管道内,有一些遗留的生活用品。这些 地下管道多被废弃,井盖上写有“热”和“北京市政”等字样。 “我不想回家,没家” 讲述 “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方住。 ”老人全友芝坐在地下管道狭 小的空间里,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地下管道内居住这些年,经历过 多次换地儿。老人说,以前井盖被铁条焊死,她就自己买把小锯子锯 开,再住进去。如果遇到下雨,就躲到附近有屋顶的建筑内, “我还 有别的住处” 。 据老人回忆,住在地下管道这些年,周围的管道内曾陆陆续续住 过一些外地来北京的人。 “一个哈尔滨的就住过这边两年。 ”老人称, 最多的时候,有10人左右居住在此。 坐在地铺上,老人掏出昨日卖瓶子收获的钱,清点了一遍。然后 又从斜挎在身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手电筒, “这是好心人买给我的, 用来照明。 ”老人说,住在地下管道内,很多好心人帮助过她,给她 买一些面包,从附近餐馆吃完饭的人,也会打包剩菜给她。
“我不想回
家,没家。 ”老人说,家里还有两个儿子,都不管她, 她没有房,老伴又常常和她吵架,甚至动手打她,回家并不快乐。老 人说, 来北京这些年, 她记得自己回过4次家, 最近一次回家是5年前, 她的母亲去世。老人说,她现在就想存够钱,盖个房子,自己生活。 他们为何不去救助站? 记者观察 部分被救助的流浪人员会回到街头重新开始原来的流浪生活。 朝 阳区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这种情况并 不少见,他认为原因是“这些人基本都是流浪人员,流浪的时候可以 捡拾和卖废品,获得一些收入” ,同时还可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 生活,而救助站有自己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让他们觉得没有在街头流 浪“自由” 。 2003年民政部下发的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 法实施细则》规定,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 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只有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受助人员擅自离开 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官方说法 废弃井不属热力集团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热力集团获悉, 该集团在将台路地区并无热
力管线,因此那对老夫妇居住的废弃井并不属于热力集团。该集团相 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确实也有废弃的热力井,但对于废弃井都会进 行封堵,确保不会有人进入。 对于进入热力井内居住,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热力井内高 热高湿,还分布着热力管道的不少阀门,居住在里面如果不留神很可 能致使管道泄漏,热水流出,引发危险。另一方面,热力井毕竟是地 下封闭空间,很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 “我们下井查验,第一步要测 的就是井内气体的浓度。住在里面,实在很危险。 ”该负责人说。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蒸汽井、热力井、废弃井……弹丸之地,五味人生。 “住井人”的出 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具体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亟待完善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法律和制度 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 ,称我国流动人 口已达到2.36亿;而媒体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 “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 “井下人生”固然不光 彩,媲美不了给城市加分的高楼入云,而这一轮的曝光与整治,固然 能解救得了一部分、驱赶得了一部分,但对于回不了家、又进不了城 的更多流动老人而言,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可能继续成为他们寻常 日子的布景。 不唯北京, 伦敦或者纽约, 哪个
城市没有他们的影子呢?
所以社会救助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 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提倡社会救助的同时,还少不了一个更重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政 府层面在法律、制度上对包括“井底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救助因为新闻报道的狭窄,因为新闻关注度的降 低而表现出偶然性、递减性特征的时候,政府以法律和制度形式提供 的救助,却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反映在对社会弱势群体 的.救助上,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救助。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回应称, 民政部将综合构建涵盖最低生 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就业、 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北京“井底人”被曝光以 后,如潮而来的社会爱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层面的进步与文明, 现在则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兜底” 希望法律与制度救助的 。 “蓝图” 能够早日实现,早日发挥作用。 , (二)社会对弱势群体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城市管理的思考) 在“住井人”现象被曝光以后有关部门迅速找人把当地的热力 井口全部用水泥封了。虽然在住人井事件未曝光前,当地相关部门对 住井者的生活做
了掌握,也多次对住井者进行劝说,联系救助站,要 他们不要住进井里,因为井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住井者始终不 接受救助,又返回井下进行生活,这一点上,或许让人挑不出相关部 门工作不得力的地方。 但伴随事件曝光, 相关部门将井口用水泥封死,这着实不应该,只会激起民众批评声音。试想,民众本来对住井者抱 有同情,而相关部门又在没有给住井者解决居住问题的情况下,就把 井口封死了事,这不是让人无“家”可归吗? 用水泥封住住人井,是为了遮丑还是为了更好的救助?从当前情 况看,遮“丑”的成分多一些。或许是因为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将井 下老人的“辛酸”生活曝光,让当地相关部门承受了很大压力,无奈之 下才出此下策,但这个下策说实话让人感觉有些不是滋味,很“丑陋” , 没有体现出救助服务宗旨。虽然根据新的救助管理办法,自愿受助是 基本原则,政府部门不能强制要求他们接受救助,但此次事件中,老 人不愿接受救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井下这一居住场所,可以御寒, 还可以出来捡垃圾挣钱贴补家用,而相关部门将井口封死,实际上是 剥夺了住井者生活的自由与向往。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多一点关怀,多 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三)亟待完善弱势群体养老制度 对于加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 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热 点,包括前不久提出的“以房养老”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而对于 , 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难点。在这一个案例中同 样也反映出了我们对于弱势群体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结束语:我们知道,虽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但是,我们要庆幸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们也 要尽全力去修正、弥补。我们做的路还会很长,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
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要努力让这个社会 变得更好。并且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她由这些人创 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 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 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是仍不言乏力, 不言放弃的人,只有这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 我们为祖国骄傲。 只有一个国家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 我们才能说, 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