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

时间:2012-04-05 08:21: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

 在有关一般科技观的各种论述中,有几种习惯性的观点值得注意。第一是在论及科技发展时,通常是在说科技的量变,诸如成果数量的增加、超导温度的进一步接近常温、科技人员队伍和组织的壮大,或者科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有必要对科技发展中是否有质变的问题予以关注。第二是在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以科学家为科学活动的主体,与研究对象构成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这种看法似乎已经不能概括现代科技的性质。第三是库恩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概念,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科技活动的社会性和集体性,而得到较为普遍的接受和认同。但是这两个概念仍然把科学当做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业,“范式”和“科学共同体”基本上还是科技内部的东西。这种所谓的“历史主义”科学观对于二战以前,特别是19世纪以前的科技状况,也许不失为一种说明,但对于今天这种镶嵌在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结构中的科技来说,就不甚贴切。

  “世界观就是方法论”这一提法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一般科技观的确对科技工作有某种影响甚至是直接作用。比如,认为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科技人员,那么发展科技的关键就是希望多出现几个牛顿或者爱迪生。但是,产生了牛顿和爱迪生的时代以及那些时代的科学,也许与今天的社会和今天的科学是不同质的。今天没有牛顿和爱迪生,但是今天仍然有科学。那么今天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发展,就成了需要重新加以认真考察的问题。以往将科学发现当成一个内在逻辑过程的科学哲学学派,无疑是把变化中的科学看作一种同质的东西,即使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化的“范式”建立过程,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科技观,只是把个体的科学英雄换成了“共同体”而已。

  事实上,科技的性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确在发生变化,到二战前后这种变化达到极致并趋于定型。我们应该对此加以考察进而审查我们的科技观是否相应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1 经典科学的性质

  这里的“经典科学”概念,无需界定得十分明确。它主要是指以传统认识论的“真理”为目标的、由科学家个人从事的探索活动。先明确经典科学的性质,才能从历史比较的角度考察后来所发生的质变。

  首先,经典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的目的是从哲学那里继承来的,即它将探究客观意义上的世界的基本结构,或者说元结构,这其实是metaphysics一词之所指。这时的科学观基

本上和哲学观是一回事,就像费希在《新科学》的序中说的那样:追求真理或共相的科学就是哲学[1]。追求这种目的的结果,是建立一个真理系统。相关的哲学任务是建立关于真理的判别和分析系统。19世纪以来,科学发展与工业进步的携手日益紧密。航空航天、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中许多具体的应用性科学问题陆续取代了最初的天文、生物、地理、化学等方面的形而上的解释性问题,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目的中心。科学事业的许多成就不再是从“科学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样子”[2]这个假定的核心中得来,而来自工业生产对科学提出的各种可操作的需要本身。我们应该注意到,现代科技主要是从国民经济活动中接受它的目的和任务,变化是明显的。

  其次,经典科学基本上是一种由科学家个体来进行的活动,具体的研究目标和方案取决于科学家个人的认识论理想,或者说经典科学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个人。比如个人想要探究宇宙的奥秘,或者想要取得概念的协调等等。尽管人们有时认为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一种进步,但是经典科学却保持了认识论的特征,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更恰当地认为是哲学的内部进行了分工,古希腊人的认识理想的一部分分给了后来叫做科学的那种探索活动,与当今的高度社会化、产业化、工程化了的科学相比,那种活动似乎更接近哲学。在19世纪以前,科学的这种个人性和认识论

[1][2][3][4]

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