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规模国际比较
国债规模国际比较中国经贸导刊2000年第10期●财金经纬
国债规模国际比较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课题组的
一、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及其国际比较
国际上衡量国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1)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2)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3)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4)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前两个指标是着眼于国民经济大局,而后两个指标则是从财政收支的角度来考察国债规模。
(一)从国民经济的应债能力来比较中外国债规模
1.国债负担率。从理论上讲,国家财政支出的需求压力和偿债能力、居民的收入和储蓄水平以及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和国债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约国债发行规模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点,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影响国债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考察国债的相对规模最有意义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债负担率。自8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都有较大幅度的扩大,如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债务规模(国债负担率)都几乎翻了一倍,不过,在发达程度相近的国家中,债务规模则有着很大的差别。有的国家的债务规模只相当于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国家超过了120%(如意大利和比利时)。发展中国家的国债负担率则大都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国债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正确判断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并对这一指标作国际比较时,不能只看数量上的对比关系,还必须注意把握以下要点,否则有可能对我国的国债政策取向产生误导:其一,随着国债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国债负担率亦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1980年仅为1%,1990年为4.8%,1995年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长的势头非常迅猛。其二,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应债能力较强。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仅经济发展与国外比较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国家财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门的各种预算外收入,也仅为20%左右。因此,总体上看,我国的债务承受能力要相对弱一些,债务负担率不能简单地和国外攀比。其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其国债的累计规模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是100多年时间累计下来的结果,而我国举债历史不长,从1981年发行第一批国债至今,也不过才20来年的历史。其四,各个国家的政府债务规模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债务管理机制等因素制约。因此,在进行债务规模的国际比较时,要充分考虑其经济结构、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证券市场越发达,对国债规模的承受能力也就越大。例如,1995年美国国债余额约为3.6万亿美元,国债负担率达51.4%,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美国政府债券的发行一直较为通畅。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债券是证券市场中流动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数证券中介机构和美国居民都青睐政府债券,而不是其他金融工具。
2.国债借债率。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即债务收入)与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当年GDP对当年国债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发达国家的借债率一般在3~10%,中国国债借债率1994年是2.5%,1998年是4.09%,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即使与借债率相对较低的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加拿大(这些国家在3~5%)相比,也要低2~3个百分点。这说明从国民经济全局来看,中国的年度国债发行规模还存在着一定空间。但是,也应该看到另一个事实,从1994年起,中国的国债借债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度国债发行量的增长速度大体上保持在25~30%,远远超过GDP8%左右的增长速度,所以借债率这一指标肯定还将不断攀升。而大多数发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