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枝上杜鹃啼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3.学习作者理解古人的认识而不苟同古人认识的创新精神,培养细腻真挚地热爱身边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揣摩语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植物同名,历来少见,惟杜鹃一名而二冠。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的生意再添几分盎然;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最早的传说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悲啼,动人心腑,因名为杜鹃。
这传说带着些许的悲哀,些许的凄凉,让人伤神,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杜鹃,作为花,红艳浓丽;作为鸟,哀鸣声声。若二者同地相处,聚于同一画面,回是怎样一个景况呢?本文就是以“杜鹃枝上杜鹃啼”为篇名,二者并举,引人兴趣。作者周瘦鹃会怎样写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花鸟同名的优美散文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要求学生画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杜鹃的词句或故事)
2.师生共同活动总结:
杜鹃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历代文人墨客称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李时珍也说它“其声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话传说——杜鹃悲啼,让人心酸。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作用,联系语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根据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理清文章结构(见课后板书)
四、小结
整篇文章,凡是描叙中国传统文化的杜鹃,大多是写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东拉西扯”介绍杜鹃的知识中包含着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钟情,隐寓着作者对杜鹃的一片挚爱。而外国写杜鹃的文字(如波兰民歌《小杜鹃》、英国人对杜鹃的称谓等)大多是欢快的,一悲一乐,都在杜鹃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对杜鹃有其不同看法。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相反还有些赞同,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些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对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观想法,而应该更加积极和乐观。透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到一个热爱生活而又乐观进取的作者形象。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更应有一种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任何事物都应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千万不要被人为的世俗观念所束缚。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对照阅读《读本》中张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试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读《读本》中的《短文两篇》(鲁迅的《风筝》和周粲的《满天风筝》)。
[板书设计]
杜鹃枝上杜鹃啼
杜鹃和我的缘分…………笔名来历
杜鹃鸟和杜鹃花…………别有情趣
丰富有趣的知识杜鹃的别名和习性………至诚益鸟真诚倾心的喜爱
杜鹃的神话和现状………悲啼变腔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