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随想
“对话”随想──访谈类节目的感与悟
樊秀丽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对谈话有这样一段阐述:人们渴望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希望对某种问题找到答案,于是便三人一组,或五人一群,在空旷的草地上或绿荫下席地而坐。在漫无边际的话语中迸发出的火花就成了后来的思想。
我在想;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永远离不开沟通、交流。做为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问题中人呢?每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自己能够解决的,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
《对话》是一档定位在各阶层知名人士的人物访谈节目。如:商界、政界、学术界、艺术界等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能与那么多优秀的人对话,我将受益非浅,同时,我也为能与《对话》一起成长而乐此不疲!
人物访谈节目,它不同于脱口秀。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在双向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不同的则是,脱口秀节目是根据一个话题跟嘉宾共同展开讨论,人物访谈类节目是根据嘉宾展开话题。
1998年11月28日,第一期人物访谈节目与观众见面了,嘉宾是济南贵和购物中心总经理徐工术。
有人说,98年是中国商业的倒闭年,中国商战可谓是硝烟迷漫,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全国有数十家大型商场倒闭,济南也有几家商业难逃厄运。在这倒塌的声声巨响中,人们听到的是“生意难做”的叹息。然而徐工术总经理作为北京赛特输出的管理人
才,这一年里,贵和购物中心不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创造了一个奇迹,商场销售额猛增,提前完成年计划。面对一位在商界搏击多年的实业家来说,采访本身就意味着挑战性。问题提得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可视性。记得我是这样提问的:“有人说98年是中国的倒闭年。另据一项统计,全国有72%&127;的大中型商场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零售业日落西山了呢!而他却认为恰恰相反,商业在从传统走向现代变革中,倒闭是很正常的,就象蒸气机车要被电气机车取代一样,给新行业又带来生机”。我反问到:“照你这么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理念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行不通了?”我的这一反问使徐总对目前的零售业有了更具体的解释。他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全盘否定,市场越来越细化,过去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理念不能突出商业特色。”
谈话类节目要具备对社会的敏锐性、思维的多角度和报道新闻,制造新闻的力度。
抓住新闻热点,随后济南几个大商场的老总都一一成了被采访对象,在这几期的同行业采访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当今世界已进入10倍速时代,成功与失败都将以10倍的节奏进行。传统的零售业再也不延续‘几点利式’的销售方式,当今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再也不能泛滥。相对于西方发达成熟的零售业而言,中国零售业还很弱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大商场是生存还是被淘汰,是由它能不能适应新阶段的要求来决定的。科学定价、特色经营、严格管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几期节目播出之后,领导、同事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心存感激。
当然,对话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商界名家。学者田川流教授的采访也让我激动不已。田教授主要致力于艺术美学的研究。这个学科在全国为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