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阳光洒向角落
处在角落里的孩子是班级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多给他们一缕阳光,他们的心灵就多一点温暖,他们的人生就多一片灿烂。
案例一:
五年级办公室地上,兰花豆撒了一地。刘宇清站在办公室中央,怒目圆睁,盯着朱老师,眼泪直往下掉。“怎么啦?”我很惊讶。因为我从教以来从没见过学生敢拿眼睛瞪着老师。朱老师开始讲述他知道的情况:课上,刘宇清吃兰花豆。你看看,他这种态度!说罢,朱老师忿忿不已。一旁,体育老师讲起了刘宇清的“动人”往事:这个小家伙在四年级时就常和老师对着干。
事情真相:
早上,爷爷让刘宇清把兰花豆放在书包里,让他饿了拿出来吃。后座的同学知道了,硬要问他要,他只好给了一颗。可是,上课时,后座的同学把豆掉地上了。朱老师听到响声,问起豆是谁的,他就被带办公室来了。
分析:有时候,教育者的“野蛮教育”使孩子产生的逆反心理,切断了师生沟通的渠道,使“温暖的阳光”变成了“灼热的火球”。
学生情况:
父母迫于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刘宇清是个“留守孩子”。他不爱正眼看人,必要时,也只是从眼角
处匆匆一瞥就低下头去了。学生心理分析:
这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常将自己隐藏在角落里。快乐的阳光很难照到他的身上,长期累积的心理阴影让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等一系列认识出现了偏差,来自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压力使他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小,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
策略:
1、
了解事情真相:在一些自己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发生后,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冷静地了解事情真相、冷静地和孩子沟通、冷静地处理。
2、
适度安慰:在孩子受委屈、被人误解时,教育者要“感同身受”。教师爱的源泉是治疗孩子心灵创伤的圣药。
3、
帮助他融入集体:组织“手牵手、心连心”队活动,有意识地让班队干部帮助他参与到活动中来,享受集体的温暖。
4、
学会解释:让孩子学习解释的方法、态度和语言的组织。在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发生误解时进行合理有效的解释。
5、
让他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我是一个懂礼貌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