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听出孩子的真意

时间:2017-08-01 04:26: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入世间的孩子,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外界的信息,同时自带“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对每一个接触的事物心生好奇,

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听出孩子的真意

  相信许多父母都被这无尽的问题逼疯过。

  而下文的这位妈妈,不仅没有抓狂,还因此“套”出了孩子更多的想法,听到他更多的心声。

  她是怎么做的?

  云香: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德福幼儿园教师,美国总部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小巫督导艺术养育课程讲师,著有《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那些母乳喂养的日子》等书。

  豆豆两岁多以后,开始喜欢不断地问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为什么今天没有太阳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红灯完了为什么就是绿灯呢?”

  “这个井盖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为什么要拉屎?”

  ……

  几乎只要是醒着,他就会不断地问问题。

  为了让自己变得博学一点,我硬着头皮去看《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去网上查资料,试图把自己变成全能解说员。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因为他从来不是只问一个问题,他问问题几乎都是连珠炮式的:“妈妈,地上这个黑黑的是什么?”

  我说:“那是你的影子。”

  “为什么影子会动?”

  “因为你在动呀。”

  “为什么我动他就动?为什么我有影子呢?”

  “因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过去,就形成了影子。”

  “为什么……”

  天啊,这个孩子的问题有完没完?这才两岁多,就这样多的问题要问,这个妈妈我做不了!这些问题还是能翻书查到的问题,还有些问题根本不是看书就能解决的。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尽心竭力当一个全能解说员、问题回答机,还是转变方法呢?更关键的是,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个科学家一样解说吗?

  不!绝对不是!

  不要一板一眼地回答

  有人认为,孩子问问题是学习的好机会,父母最好成为三头六臂的科普达人。

  当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会很容易地吸收到环境中的一切。即便不理解大道理,他也有可能照葫芦画瓢说出来,就好像记住了一样,这让很多父母无比欣喜,以为孺子可教,但这样一知半解却无益于孩子的成长。

  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七岁之前,他们生活在梦幻的世界,需要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会提早唤醒孩子,让其过早地进入现实世界,这等同于揠苗助长,对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而言,这是非常大的伤害。

  其实,孩子在问我们问题之前,自己已经在心里把这个问题思考过了,正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一书作者阿戴尔·费伯所说,“他们需要大人做的是充当一个回音壁,帮助他们更进一步去探索他们的思想。”

  换句话说,孩子需要的是听见,我的问题你要听见,我说的话,你要站在提问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

  通过问题倾诉自我

  孩子问问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好奇,他确实想知道,想确证心里的答案是否正确;二是有情绪,想对父母说点什么,这时候,他的问题只是个幌子,真正需要的是倾听。

  这么小的孩子,还会打幌子?

  他们确实会。

  豆豆问我:“妈妈,影子怎么这么黑?”

  “嗯,真的呀,影子还真是挺黑的。”

  “你的影子黑吗?”

  “你说呢?”

  “你也有个黑影子。”

  “对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

  “妈妈,爸爸为什么说我是黑黑的孩子?”

  “你不喜欢被爸爸说成黑黑的孩子。”

  &l

从“十万个为什么”中,听出孩子的真意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