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一篇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原文注释】: 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治理天下。 3、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渔阳鼙鼓:指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 5、薄:临近、靠近。 6、信:任凭。 7、碧落:道家称天空为碧落。 8、玉扃:门闩。 9、迤逦开:一路敞开。 10、阑干:纵横。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篇
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 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
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体裁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量体裁衣,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例如神话、史诗、寓言、行情诗、叙事诗、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悲剧、喜剧、正剧、抒情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四篇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
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相比,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知识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在讲到某篇文学作品时,可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激发同学思考,活络课堂气氛,亦可在课堂讲授结束前,对下节课所讲篇目提些问题,引导同学预习篇目,拓展阅读。这些都会起到较好的效果。这些是比较基础的,且目前基本上已经被大多数教师采纳吸收到课堂教学中去了,因此将不赘述。在互动教学中,联系现实显得尤为重要。
(1)创新思维,古为中用,教育传道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结合
基于应用型办学定位,古代文学看似陈腐,实际上,若能古为今用,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从哪儿来?不会是与生俱来,需不断从对经典的学习、消化、变为己用中来。如,《三国演义》中的权谋、机智的应用,现代人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一则很好的例子。基于此,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立场去欣赏经典,走近经典,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显著特点是直接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中文专业虽然不像一些新兴专业那样前景广阔,但也有其优势。面对国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2)立足地方,联系实际,教育传道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相结合
池州学院地处江南小城——池州,池州市是一座历史生态名城,素有“千载诗人地”的美称,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古代文学史中,李白、杜牧、岳飞等著名文人曾驻足流连此地,也留下了千古风流文章。对于地域文学,学生怀有好感且有继续探索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地域文学的讲解,结合池州市地域风情,可以在传统体育知识与学生的心理渴求之间建立一架桥梁,可培养学生爱校、爱市,对培养有爱国情操的当代大学生也显得尤为重要。地域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青睐。在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联系地域文学或者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视角。自古以来,地域的烙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作家和作品中。学界对地域文化概念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目前地域文化课程相继在各大高校展开,成为了研究生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或全校公选课,其影响力、作用也越来越大。总之,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立足地方,联系实际,充实地域文化,将教育传道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对培育学生的家乡情结、母校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再现历史的情境式教学
所谓情境式教学,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创设特定的事例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现如今,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教学主要目标,其实现需在理论积累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而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联系现实不够、教学实践重视程度不高等现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部分授课教师认为,本门课程是一门纯理论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开展不开展都无所谓,再者,也不清楚该用何种方式去开展。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教学实践环节可采用再现历史的方式进行,具体而言:一是开展教学采风与观摩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杏花村文化园、齐山翠微亭等知名文化景点,联系课堂教学,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再现历史,进一步培养其实践探索精神。同时,配合教学活动,可组织学生观看《大明宫词》、《红楼梦》、《游园惊梦》等知名影片或戏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可采用实践教学方式来提升同学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在上巳节,古人喜在水边吟诗唱和,我们亦可以将古代场景还原至当代。这种情境还原法教学有助于同学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古人情怀,熏陶古典气质,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
3、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应用能力高的人才
从教学内容上,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将古代文学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段,包含了《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主干课程。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是先讲史,后讲作品,按部就班的进行。如今,若依旧延续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有些不合时宜了。因此,对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第一,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传统课堂教学部分,即作家生平思想创作、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三大块,可交予学生课前自学,课中可进行抽查以保障自主学习之效果。课堂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内容着手:一是联系地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结合池州市情,着重讲述各种特色文学史,如地域文学史,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且使学生能更好地将所学运用于社会,切合应用型办学定位。我校现有杏花村文化研究中心,可结合中心研究课题,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学生推向科学研究,也为日后毕业论文等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二是面向市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当代文化市场,结合时下热点、焦点文化现象,在课堂上予以交流分析。当代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有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等等。这些作品中吸收借鉴古典文化艺术的不在少数。如方文山的创作、琼瑶的作品等是其中借鉴古典文学成功的范例。学生可能不熟悉原典,但对这些当代文化却十分熟悉,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主动接纳、积极引导学生从当代文化过渡到古代原著,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第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当包括文体写作及应用文写作,而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亦可围绕写作能力的培养进行调整。具体来说,可做以下尝试:一是穿插专门史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文体写作能力,如散文史、诗史、词史等,结合优秀作品认真学习、揣摩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字与句的推敲等方面的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宏观上把握中国文学中文体发展脉络,避免断代文学史讲述中连贯性差的缺点,也可以微观上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并积累写作所需的文体知识。二是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的讲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古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当代社会看似相去甚远,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当立足当代,联系现实,带入现代流行元素,结合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讲解。古代文学教学应当瞄准新兴的文化市场,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古典文学的当代价值,如在讲授词这个文体时,可让学生讨论古典诗词与当代流行歌曲之间的关系;在讲授词的起源时,可带入词的起源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在讲授具体词作时,可举当代流行歌曲中化用古典诗词的句子或歌曲,等等。这种实例的列举,充分展示了古今文艺作品的关联,帮助学生挖掘身边的古典文学,使之了解到古典文学的学习与当今现实不仅不是脱节的,而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刺激其学习兴趣。第三,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鉴赏能力即审美鉴赏能力,亦称审美能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不仅需要基础文本分析,更多的需要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如在鉴赏谢灵运的山水诗时,除了文本解读,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带入影视理论解读时就会发现,谢诗像是一部电影,不断地变换着场景,且多动态画面;用这样的角度去解读同样是山水诗行家里手的谢眺,就会发现其与谢灵运不同之处在于,谢眺的诗色彩斑斓,但多静态画面,如同油画,这样的比较既生动又具象,在教学中应当多鼓励学生思考、探究,从而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4、小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要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其转型将为古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也为当今大学生之全面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改变当今古代文学教学与时代脱节、与现实脱节的弊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召唤,更是古代文学自身发展所需。因此,在高等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不会淘汰,但是不改变自身,就一定会淘汰。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五篇
教学目标:
1、会认“枯”和“荣”两个生字,会写“荣”、“枯”、“烧”这三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表达古诗的大概意思;能背诵课文。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初步懂得要像小草一样的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
1、生字的认识和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课阶段,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课中刚刚讲到《找春天》,而且我们大家也都各自找了一下春天,我发现啊,大家找到的春天都不一样,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在古代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叫白居易,他找到了春天的草,并且作了一首诗《草》(出示课件),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到唐朝,看看白居易找到的春天的草是怎么样的好吗?(学生的回答肯定异口同声“好”。)那好,大家请看PPT(播放配乐诗朗诵)
(二)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注意字词发音
好了,现在大家把语文课本翻到第5页。我们刚才已经听了配乐诗朗读,那现在我想要听听我们的小朋友能读得怎么样?所以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但老师有个要求:在朗读时,借助课文的注音,自学生字,争取把诗读得既正确又通顺。等一下老师会叫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看谁读得更好。好,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大家朗读的时候,老师也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大家,大家读得都很棒。这样吧,我先请几个同学来读一下,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老师,看看这位同学有没有什么字发音不太标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请三到四位学生朗读,学生在读音上可能犯的错误有平、翘舌音混淆,前后鼻音混淆。并请学生来纠正其发音上的错误。)
看来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学得也很好,刚才有同学已经指出了第二句诗中的“岁”是平舌音,“荣”是翘舌音(出示课件),确切地说“荣”在发音的时候我们的舌头是向上卷起来的。下面大家跟老师来读一遍,要注意老师是怎么发音的。——岁(领读),——岁(学生跟读),——“荣”(领读),“荣”(学生跟读)。大家读得很好,我们还有同学指出了刚才那位同学没有注意翘舌音,看来同学们都很仔细,“烧”这个字是怎么读的呢?(课件)(请同学回答,如果学生没有答对,那再请学生答,不超过四位学生。)这个字读shāo,是翘舌音,刚才有几位同学念成了sāo,这种读法是错的,还有一个字的读法错误刚才也有同学们也发现了,“吹”(黑板板书),这个字也是翘舌音,读chuī(黑板板书),下面这两个字的读音大家也跟着老师来读两遍,——“烧”(领读),——“烧”(学生跟读),——“吹”(领读),——“吹”(学生跟度)(重复三遍)不过最后在这里老师还要强调一下“野火烧不尽”的“尽”是前鼻音,而“春分吹又生”的“生”是后鼻音。
好了,那么现在我们大家就来一起读一下这首古诗,要注意刚才我们提出的发音注意点。
(学生齐读古诗)
很好!很好!大家果然很厉害!但现在老师有个问题,第二句中有两个“一”,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呀?老师有点不明白了,又谁愿意告诉我呢?(明确两个“一”的读音)
(请同学回答,大概请四到五位同学,如果没有同学答对,那就只有再听一遍录音。)
对了,这位同学答得非常好,两个“一”的发音是不同的,前一个读yí,是阳平,也就是第二声,而后一个读yì,是去声,也就是第四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朗诵。
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诗中的生字,那现在我们就要自己来朗读一下了。我请同学们一位一位地来朗读,看看哪个小朋友读得准确、比较有感情,比较有特色。
(请五到六位学生朗读课文)
2、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下面我们大家来一起把这首古诗读一遍,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读。
(全班齐读)
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我们大家首先来看一下,然后再联系古诗,我们来讨论一下这首古诗的内容是什么,白居易诗人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草的情景呢?(出示课件图片)
大家可以借助课文后面的注释和有关的参考资料,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如果会说了,就可以和你们的搭档交流一下;如果有什么地方不懂也可以相互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话等一下我们大家都一起来帮忙。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我看大家都讨论地非常激烈,有些小组已经把问题都解决了,有些小组已经能够说诗的意思了,还有些小组的问题提得有些难度,看来等一下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帮忙了!现在老师还要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古诗,来检查一下大家有没有把刚才我们强调的重点记住。
(请四到五为学生起来朗读古诗)
不错,很好。(如果有读音错误,及时指出)
刚才大家都已经讨论了,如果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话,现在就提出来吧,我们一起来互相帮忙。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问)
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要来讲讲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了。老师在把刚才的几副图再放一遍,大家开动脑筋,等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播放PPT,并请请学生分别讲一下这四句诗的大概意思。然后请学生做总结。)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草年年都是秋冬枯萎了,春夏又茂密地生长,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它的根还在,来年春天,草儿又重新发芽生长。)
春天一到,野草又重^新学生长出来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大家觉得这些小草怎么样?(引导说出小草生命力顽强)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是的,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写这首诗的诗人白居易就是要赞美草的这种精神。那同学们说我们要不要学习小草的这种精神呢?
(学生回答“要”)
很好,我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那我们最后再来用赞美的语气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学生朗读)
很好,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诗的大意,虽然我们刚才也讲到了,但我更想知道大家是怎么来理解这首诗的,大家可以讲讲这首诗,小草或是你刚才读诗时想到的。
(请学生回答、交流思想)
3、练习背诵,完成练习
很好!老师听出大家不同的想法了!有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有的同学赞美了小草,也有同学说要学习草的这种顽强的精神!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朗读训练:分男、女同学读——个人读——全班齐读——跟着音乐读)(好!)
4、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游戏做完了,我们又要开动脑筋了,大家来看PPT,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站起来告诉我空格上应该填什么,而且发音要准确喔!
(请部分学生背诵古诗)
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会了我们都已经会了,那诗中的生字我们也都认识了,会写了吗?现在我要来考一考大家,请大家看PPT。(利用PPT出示生字)
这些字该怎么写呢?大家认为这些字可以用什么办法记住呢?我们来讨论一下吧,四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好方法和同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等等我们在请同学到讲台前来介绍自己组的方法,这样好不好啊?
(学生讨论,增强对书写汉字的认识。然后请学生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集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六篇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与内在融通。文学批评既是广义的文学接受现象的一部分和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同时它又是文学接受过程的深化与高级形态。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作家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 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作品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 批评家是通过具体作品的阅读研究进而认识、了解作家的;同 样,他也是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品评、分析影响作家的创作。
由于批 评家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修养与理论背景,他往往站在比作家更高 的视点上,帮助作家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学创作的自 觉能力。批评家对作家的了解有时胜过作家本人,他能够深入作家 内心世界中潜意识与不自觉的层面,发现作家自我认识的盲点和被 遮蔽的东西。
批评家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发掘也往往是作家未想到的 却又是富有启发性的,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估也由于置放到更大的 文学系统中去考察而更显客观、中肯。因此,批评家对作家艺术潜 力的确认、创作道路的总结、发展方向的建议能够起一定的规范与 指导作用。
古罗马的著名批评家贺拉斯曾用磨刀石与钢刀比喻批评 家与作家的关系。他说:“我不如起个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锋 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
我自己不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愿意指 示(别人):诗人的职责和功能何在,从何处可以吸取丰富的材料, 从何处吸收养料,诗人是怎样形成的,什么适合于他,什么不适合 于他,正途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歧途又会引导他到什么去处。”② 这就是文学批评促进文学创作的功能。
② ((~-51e》,《(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53页。 首先是一个普通读者,但他拥有的职业眼光和掌握的尺度又使他代 表着一定的读者群及其社会性共识。
'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者深入 理解作品,对接受者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 文学批评是加深接受者与作品沟通的桥梁。
文学作品是一种审 美的精神产品,它本身·具有的价值只有在消费、接受过程中才能得 以实现,也就是说作品首先要为读者所理解。一些艺术创新的作 品,一些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一些超出读者阅读经验和高 出于读者审美能力的作品,一些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把握的古 代与外国作品,接受者往往会产生或多或少理解上的障碍。
这就需 要文学批评的中介,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价 值。匈牙利文论家阿诺德·豪泽尔说:“没有中介者,纯粹独立的艺 术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然就是一种对艺术才能的神化。
艺术风 格越是发展,艺术作品新奇的成分就越是丰富,艺术消费者对作品 的接受就越是困难,这时就越需要中介者的参与和帮助。”(0批评 家以他的学识与经验,充当着文学接受的中介者角色。
, 文学批评还对接受者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起着塑造作用。批 评家常常通过推荐作品、确立经典,帮助读者选择阅读的作品。
古 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鱼龙混杂,读者往往先从介绍、评论 文章中获取关于作品的先期信息,然后决定是否值得阅读与阅读什 么。对于有害的作品与作品中的消极因素,文学批评也能起到预警 与防范的作用,提醒不良的倾向并指导正确的阅读。
鲁迅说: “有 害的文学的铁栅是什么呢?批评家就是。”②批评家划分作品的等 ------------------- ① 《艺术社会学》。
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页。 ② 鲁迅:《准风月谈·关于翻译》, 《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1年版,第297页。
级、指出作品的优劣,也就是在传播他的文学价值观念。读者的审 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一方面受作品的熏陶,另一方面也受文学批评 的引导与塑造。
把接受者大众的审美价值观提升到经典文学作品的 水平、接受活动中艺术再创造的层次和批评家专业的眼光,这也是 文学批评担当的责任。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从文学批评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学批评通过作品的分析、评 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影响。
文学批评在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时,必然要提 出一系列的概念+观点,在其背后则有一定的学说依据与理论支 撑。这些观点、理论既有艺术的、审美范畴的,也有文化价值观的 和意识。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七篇
静女 (天真烂漫的幽会)
——天真烂漫的幽会
【原文】
静女其姝①, 俟我于城隅②。
爱而不见③, 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⑤。
彤管有炜⑥, 说怿女美⑦。
自牧归荑⑧, 洵美且异⑨。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鉴赏赏析】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 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 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恩也说, 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八篇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和答题方法。
教学方法:
1、详细阐述三种基本题型——意境型、手法型、炼字型——对应的答题方法。
2、通过真题解析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我们语文学科中,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这个题目也是主干知识,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有的学生不是读不懂古诗,而是不会组织答案,即意思明白,却不能用文字准确表达。
因此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就围绕【诗歌鉴赏题答题方法】来展开。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我选取了几个三个出现次数叫频繁、同学们必须掌握的三个题型来跟大家具体讲述一下它们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物画面——氛围特点——情感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九篇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对我颇有帮助的书,他就是《冰心儿童文学全集》,冰心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儿童文学家,曾写过许许多多我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我看了这本书后,也感触颇深,冰心用她婉转的手法,诠释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即使她的作品没有配上插图,你也能从她美妙的文学中品味出一丝色彩。
冰心的作品老少皆宜,从冰心的作品中你可看到很难懂的,你也可以看到童趣十足,栩栩如生的作品。而《陶奇的暑假日记》则是天真童趣的代表作,《陶奇的暑假日记》讲述了陶奇在暑假里通过写日记作文得到了提高,自己得到了快乐,里面的动作描写的有童趣,让人读了有愉悦感句子深的我们借鉴与其这是一篇童趣小说,不如说这是一篇鼓励孩子写日记的教育文章罢了!
如果说冰心的一篇散文能让我们记忆深刻,那莫非《寄小读者》系列了,《寄小读者》系列是冰心在不同年代与小读者的联系《寄小读者》算冰心描绘一生的作品,从冰心二十多岁的《寄小读者》,再到四十到六十岁的《再寄小读者》,又到七八十岁的《三寄小读者》,我们不禁感到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穿越了无数光景。可你要细细的研读,你不禁感觉他深奥,可我们我们总会耐心的去看,恐怕人们短时间内无法研究透《寄小读者》系列,所以它里面的秘密可以让你伴随很多年。
说了这么多,再谈谈冰心的诗吧,冰心的诗令人熟悉,因为她的诗有吸引力,又很平常,与其说冰心的文章要令人钻研,不如说冰心的诗是易懂的。
读了《冰心儿童文学全集》,我感到中国文学作品很伟大,看了冰心的作品,我更想看巴金、老舍的作品,可以说冰心儿童文学给我打开了中国文学的大门。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篇
【小学一年级】 上册: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小学一年级】下册:
《所见 》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小学二年级 】上册
《山行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学二年级 】下册: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学二年级 】下册: 《绝句 》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三年级 】上册:
《望天门山 》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学一年级】下册: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一年级】下册: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 】上册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小学二年级 】下册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上册:《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学一年级】下册: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小学二年级 】 上册: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小学二年级 】上册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二年级 】下册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学三年级 】上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小学三年级 】下册:
《咏柳 》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 】下册: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学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小学四年级】上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四年级】下册: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小学四年级】下册: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五年级】上册: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小学三年级 】下册: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小学四年级】上册: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小学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小学四年级】下册: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小学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小学五年级】下册: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小学三年级 】下册: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四年级】上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学四年级】下册: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小学四年级】下册: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学五年级】上册: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小学五年级】下册
《舟过安仁》
(宋) 扬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学五年级】下册 《清平乐·村居 》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六年级】 《菩萨蛮 大柏地》 xxx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 鹅 鹅,曲项像天歌。 白毛俘绿水, 红掌拨清波。
《春晓 》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小学六年级】 《咏梅 》 xxx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示儿 》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识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寻隐者不遇 》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卜算子·咏梅 》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近,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泊船瓜洲 》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石灰吟》
明朝·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墨梅 》
元朝·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长歌行 》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一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特点;功能
“读者啊,我先以男子汉的身份、以兄弟的身份,求你准许,当每个角色露脸的时候,我非但一个个介绍,说不定还要走下讲坛,议论议论他们的短长,如果他们忠厚好心,我就爱他们,和他们拉手。如果他们做事糊涂,我就跟你背地里偷偷地笑。如果他们刁恶没有心肝,我就用最恶毒的话唾骂他们,只要骂得不伤体统就是了。”《名利场》中时不时地穿插着全知叙述者的评论,这些评论有时是进行解释,有时是发表一些感慨,有时是跟读者进行交流,有时甚至是探讨与情节完全无关的小说写作问题,呈现出夹叙夹议的文体风格。
有人这样评价《名利场》中的介入性评论:“缺了萨克雷自己的声音,他对名利场态度中的忧郁和同情可能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正是他的评论缓和了可能令人痛苦难忍的场面。不仅是道德方面的痛苦,而且是精神方面的贫乏。小说中的人物,从最好的到最坏的,几乎没有什么观念;小说的智识氛围是由他的评论提供的。”也有人认为《名利场》这类小说中穿插的评论大多说教味太浓,这些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评论令不再相信叙述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难以接受。我们不妨对叙述者的这些介入性评论在小说中发挥了哪些作用进行一番梳理,由此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一、深化主题、呈现本质
再比如,爱米丽亚在交际场上完全失去了在学校时的好人缘,叙述者对此作出解释:“有些爱找错儿的读者叫起来说:‘怎么的?爱米丽亚在学校里朋友那么多,人缘那么好,怎么出来以后碰见的奶奶姑娘们倒会不喜欢她呢?她们又不是辨不出好歹的人。’亲爱的先生,别忘了在平克顿小姐的学校里,除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跳舞教师之外一个男人都没有,女孩子们难道为着这个老头儿吵架不成?”这样入情入理的分析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名利场”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情一旦受到欲望和利益的驱使就可以说变就变。
再看乔治的父亲老奥斯本,他本是爱米丽亚的父亲赛特笠先生的街坊、朋友,并且由他一手栽培起来。然而当赛特笠破产,老奥斯本立刻翻脸不认人,不仅撕毁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约、诋毁天真的爱米丽亚,而且成为赛特笠最强硬的债主。叙述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他要让人知道他自己并不自私,并不狠心,并没有因为投机失败而气恼,而是合伙的人存心阴险,用卑鄙的手段坑了他。加害于人的家伙唯恐别人说他出尔反尔,只得证明失败者是个恶棍,要不然他自己岂不成了个混账东西了吗?”
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叙述者通过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使读者模糊的感觉明晰起来,引导他们认清名利场的生存法则并且进行理性评判。叙述者指引我们在纷杂的故事面前如何思考,他会让我们恍然大悟、会心一笑,也会让我们感到愤怒和悲伤。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二篇
文学是神奇的,也是无处不在的。
当鲁滨逊在孤岛上生病时,他不停地忏悔自己以前的过错,并且为自己祈祷。这时我仿佛进入了鲁滨逊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的心中所想,看到了他躺在床上无助的神情。这就是文学,文学可以将任何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文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文学作品,而我们将来如果成为作家,一样也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现在,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与文学的距离是不是又拉近许多了呢?文学,文学就是文字中的学问,它其实并不难,只要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一个明确的富含深意的中心,这就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文学距离我们只有咫尺之遥,只要努力,谁说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作家呢?
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叩开文学的大门,走近文学,进一步了解文学吧!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三篇
【摘 要】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从书中吸取营养的一种精神活动。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就必须使自己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发现创造的素质。
【关键词】知识;技巧;创造;鉴赏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中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审美教育即文学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部有美学价值的文学作品是通过人们的文学鉴赏活动发挥作用的,读者也正是通过文学鉴赏活动从书中吸取营养的。文学鉴赏就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它要求读者能够通过作品的语言领会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形象有所感受,以引起感情上的触动,获得某种愉快和满足。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文学素养很高,而且善绘画,工音律。一次他到友人家去做客,看到墙角有一幅奏乐图,便说:“这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的第三段第一拍。”朋友们听了十分惊奇,有人当即把乐工请来演奏。发现乐工在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段第一拍时,那动作神情果然同图上完全一样。大家拍手称赞,十分佩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不懂艺术或者缺乏艺术鉴赏经验,就无法进行艺术鉴赏。
对于中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就要使自己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发现创造的素质。
一、具备语言文学知识,把握作品语言信息
鉴赏文学作品,读者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能理解字、词的本意和引申义,懂得语法、修辞运用的一般规律。语言是交际工具。作家的主观意念是通过文字符号的表意作用、语法规则、修辞手段等表达出来的。当一串串文字符号进入你的眼帘时,按心理学家的说法,符号系统通过感官刺激大脑,引起一系列复杂反映,唤起你的记忆,勾起你的想象,于是你就可能进入鉴赏的境界了。
所以,中学生要多读书,尽量增加你的记忆库中的库存量,这是搞好鉴赏的重要准备。
二、具备文学技巧知识,把握作品表现方法
从作品文字的信息中,我们知道了作家写的是什么,而从作品的表现方法,我们则可进一步知道作家在“如何写”。作家为什么这样叙述而不是别样叙述,总是有其特殊用意的。
有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可见,把握作品的表现手法,是在把握作品语言基础上进一步向作品纵深探索的途径。中学生有必要课余作一些笔记和摘要,多积累一些写作技巧,把握形式上的知识。它包括:文学作品的结构、修辞、体裁特点、描写手法等等。
三、具备作家作品知识,摸准作家思想脉搏
四、具备发现创造素质,把鉴赏所得形诸于笔端
这里所说的“发现”是指以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库存做基础,以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为起点,到作品中去搜奇揽胜,重新创造、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种阅读中的再创造活动,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重新认识,作出自己的评价。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曾把德国艺术家珂勒惠支的美术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中有一幅题为《战场》的版画,描绘的是农民暴动被镇压之后的悲壮情景:黑夜里,地上到处是尸体,近景是一位老妇人提着灯在查看,灯光照着她满是筋节的手正触动着一具尸体的下巴。鲁迅在这幅画的下面写道:“这恐怕正是她的儿子,这处所,恐怕正是她先前扶犁的地方,但现在流的却不是汗而是鲜血了。”这可以说是作为鉴赏家的鲁迅对于画中形象的新解释、新发现,它比画中形象直接提供的东西显然要深刻丰富得多。如果中学生页能像这样把自己的新发现用文字记录下来,那必定是极好的鉴赏小品文了。
所以说,读者也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参与主人公的活动,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也许有许多感受你早已经感受到,或者想到过,但又很模糊,只是没有找到语言或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现在一下子在作品中看到了,于是激发了自己,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情感。这样形成的感受,正是鉴赏作品最重要的基础。
总之,我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体验,那么我们的感情、心灵就会出现一种净化的过程,从而提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进而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5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6月
[3]《屠格涅夫散文诗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4]《鲁迅言论选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5] 彭立勋.《美育》.《创造和欣赏的双向活动》,1987年第6期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四篇
文学作品赏析
勇敢,给梦想一双飞翔的翅膀【1】
达芬奇说: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给你一个最佳视角,就会发现运动中炫目的精彩与无穷的魅力。
专注时,力量总是无穷无尽。
有时会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比赛,对手就是我们自己。
选择怎么度过,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结果。
比赛的结果或许不重要,但过程确是必不可少。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享受这个过程。
不论是自己,还是一片天地,一次完美的发现,生命从此将会与众不同。
是否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自己,否想让自己不断更新,让生命更精彩。
是否,想做真正的自己?
飞翔,是人类最原始的愿望
勇敢,给梦想一双飞翔的翅膀
坚定,执着,耐力,希望,力量,信念,专注,拼搏,奋斗。
这些素质,都可以从运动中获得。
生命的不同,不在于如何努力,而在于,是否想做一次真正的自己。
改变,很简单,只要开始,就不晚。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证明像你说的那样: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挖一个漂亮的坑,埋掉所有的抱怨【2】
扯一米“微笑”阳光,洒在心田,写一首“鼓励”诗篇,撑起你天空,勿让抱怨再轮回。
—题记
我还以为我很乐观,但很快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说了多少抱怨的字眼。
现在想想有多少次自己对工作发泄怒气,对疼痛和痛苦发牢骚,对世界局势唉声叹气,有对天气抱怨连连。
到这里,我震惊—我本来以为我自己是个乐观的人。
讲到抱怨,“有时候”代表“不常见”。
抱怨不应该常发生,但是如果一星期你抱怨十次以上,那你可能陷入了习惯性的抱怨状态,这样对于你并没有好处,影响了你的心情,下次抱怨的时候,你先问问自己,一件让你抱怨的事情有没有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也许是你习惯性的将它想的太坏,太不好,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不堪设想。
不论做什么事情,要养成确实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每一个阶段。
表达哀伤、痛苦、不满能不能解决你所抱怨的事情又或者是问题呢?我们不该抱怨,但有时还是会抱怨,事情并没有真的糟到该理直气壮的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但是抱怨就是我们好不抵抗而自然出现的预设反应。
下次当你想要抱怨的时候,先想一想,你的这次经历是否真的那么糟糕吗?再下定决心,实践不抱怨的承诺。
人生苦短,我们一直在追求生命中的重大福分,比如赚更多的钱、有稳定的工作、能减轻体重等等,我们应该寻找每一天被恩赐的小小喜悦。
唯有不抱怨、不焦躁、不气馁,我们才能发现自己是个有福之人!
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的热情。
这个世界美好的事情很多,尽管有不如愿但每天的阳光温暖着你,如果我们羡慕那些拥有美味佳肴的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的人呢,比起他们,你还会不会抱怨今天的饭菜不合口味,今天的衣服不漂亮;如果我们羡慕那些电视上闪闪发光的人,而自己却什么也不是的时候,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到大街上偶尔能够看见的四肢不全的乞讨者,比起他们,你还会不会抱怨世界对你不公平?
其实看世界需要换一个角度,这样你会将那些抱怨转换为让自己前进的动力,挖一个漂亮的坑,丢弃所有的抱怨,填上快乐的土,埋葬所有的哀怨,把握心中的方向,追求生活的梦想。
究竟什么是能量?【3】
在向大家全盘公布所有提升美好能量的秘诀之前,我们首先来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能量吧!
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
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与他在一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感到快乐;而有的人总是悲观、沮丧、消极、懒惰,与他在一起时,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地压抑和不快乐;有的人浑身散发着喜悦与爱的能量,就像绽放中的美丽花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有的人浑身充斥着冷酷、自私与怀疑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会吓退本想亲近他的人。
能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对于人的能量场来说,我们可以将能量划分为两大类别:负能量和正能量。
使我们消极、低落、自卑、沮丧、丧失斗志,找不到生活乐趣和目标的,就是极其糟糕的负能量,一个人生命的振动形式越是以负能量的状态存在,他的生活可能变得糟糕。
而使我们充满热情与信心,让我们永远乐观、积极、阳光、自信,使我们能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就是美好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持续处在正面的能量场中,那么成功与幸福将是唾手可能。
为什么不同的能量,会使我们的生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能量具有吸引性和传染性两大特性。
所谓吸引性就是说,相同振动频率的能量会互相吸引,引起共振。
所以负能量往往会吸引坏事,而正能量才会吸引好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锦上添花”“好事成双”等说的都是能量的吸引性和共振性。
此外,能量还具有传染的特性,长时间跟某种能量的人一起,我们就会感染他的能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能量的传染性。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五篇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
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
1、“的”的用法
(1)活泼的孩子
美丽的花园
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
(2)鸟的世界
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
(名词+“的”+名词)
(3)他的桌子
我的书本
她的铅笔……
(代词+“的”+名词)
2、“地”的用法
悲伤地说
高兴地写
甜甜地笑
认真地听
快速地奔跑
消极地回答
(形容词+“地”+动词)
3、“得”的用法
写得快
读得好
玩得高兴
笑得开心
红得发紫
白得发光
(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
(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
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
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
六、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
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仔细(的)观察
观察(得)仔细
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
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
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相信你再也不会弄错“的地得”了!
八、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到这里,是不是对这三个“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呢!课后大家还要多多练习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六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七篇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八篇
我爱文学,她是我生命的动脉,她的美丽给我以无穷的精神享受。如果把文学比作海,那我就是她怀抱中的一滴小水滴,是大海给了我生命;如果把文学比作一列火车,那我就是其中的一小节车厢,是火车头给了我正确的前进方向;如果把文学比作阳光,那我就是一棵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苗,满载希望,生机勃勃……
xxx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新生,是这个时代生活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精神和情感的结晶。xxx
xxx文学正是消耗一定的时间去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xxx不久,又出现了这个说法。而现在,真正的xxx煮字疗疾不舍昼夜xxx的文人很多不顾及生命长短,钱财多寡,名利得失。以xxx淡泊已明志,宁静以致远。xxx吸求一颗纯净光洁的心像皎皎月色朗照漆黑漫长的夜行路。我想,浮生若此,也便是知足常乐了。
我爱文学,在我眼中,文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它像一首小诗,清新、隽永;又像一股清泉,流淌着纯真和甜美。刚懂事时,就开始爱上了文学,直到现在,还痴迷着它。曾有多少次,我驾着想象的小舟荡漾在文学的海洋里!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十九篇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篇
我叫XX,XXXX年出生于XXX,父亲是XX,母亲是XX,自小家里对我的教育就很严格,所以,从小我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习惯和善于发现身边细微事物的习惯。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对文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那时候还小,不懂事,对文学只是表面的认识,只明白自我喜欢那种“气质”和“感觉”,所以,也仅仅是喜欢而已,没有实际写点什么东西。
上了中学,我渐渐地懂事了,接收的知识面也广了,对文学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了。感觉自我对文学作品不再是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感兴趣了,而是“爱”,真正地爱上了文学作品。那时的我XX岁,家里人也很支持我对文学的热爱。自那以后,从生活到学习,从事物到人物,从外界到内心,从感受到感悟,从了解到经历……每一个过程我都细细品味,去探寻其中的文学痕迹,去感受其中的文学气息。对于在学校里教师讲解的知识我会认真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会仔细观察;对于家人的教诲我会洗耳聆听。总之,只要是自我认为对的、能够学到东西的,我都不会放弃。经过自我的不断积累、摸索、领悟,我开始学着写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想过自我写出来的东西会有多么多么优秀,我仅仅是喜欢写而已。我明白,每个人对文学作品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一个人写出来的东西要想让每个人都喜欢很难。所以,我只是尽我自我的本事写作而已,只是抒发自我对文学的热爱而已。我不断地写、不断地改,最终最终有了属于自我的作品,也就是早期的代表作《毕业》。这部作品在当时虽然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毕竟也是我文学生涯的开端,能够看做是我之后文学道路的奠基石。
中期进入工作之后,重心就放到了科研上头,对于文学的创作也就停了段时间。这段时间,我在科研上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能够说是丰富了自我的思想和情感。我也把这段时间看做是自我从另一个层面接触、理解文学的一个过程。虽然没有实际作品,但我认为自我在思想上对文学的认知又深了一层。即使重心是在科研上头,我仍然没有忽视我的文学梦,只是没有创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文学。
雨两不明。”荣获了两枚荣誉奖牌。最让我高兴的是,诗词作品选集《XXXX》荣获了鲁迅文学奖奖杯,这无疑是让我震惊的。我个人一向很喜欢鲁迅,也很钦佩他。我喜欢他作品的风格,喜欢他的杂文,喜欢他作品中“啊”、“呀”之类的语气助词,以及“唉”、“哼”之类的情感助词。他的作品在语句结构层次上,给人一种沉稳、张弛适度之感。在我看来,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家。另外,还有作品《历尽奔波鲤化龙》:“自小胸怀建业功,三十风尘气益雄。风雨兼程求术路,历尽奔波鲤化龙。”作品《八旬明世难》:“八旬天养粗茶饭,看似容易却艰难。年幼时弱多劳苦,青年抱病困乡关。十年寒窗崎岖路,船行触礁几度翻。从师学子千百万,吴成百万里挑三。”这两首作品虽然没有荣获什么伟大的荣誉,也没有荣获傲人的奖项,可是,对这两首作品我花费的心思并不亚于其他的作品。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我这两首作品也应当获得什么奖项,只是想让大家都明白,我是很认真对待我的每一首作品,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对我的作品敷衍了事。
总之,在过去的生涯中我没有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我的文学道路,今后也一样,我依然会热爱文学,追求文学,努力创作!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一篇
生活处处皆文学,对于“文学”大家都很熟悉。有的人为文学所陶醉,而有的人却为文学所烦恼。我当然是属于前者,不然怎么可能喜欢文学呢?文学的核心是文章。一篇篇文章中,蕴涵着一个个广为人知的道理。文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场所。读着一个个文学作品,领略着一番番风味,尔后思绪万千……
以前,我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娃娃。就在我刚刚会认字的时候,父母便拿一些文学书籍给我看。开始,我有许多字不认识,就一个一个查;有许多道理不明白,就一个一个问……久而久之,我认得了很多字,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一本书,可以读通顺了,一个道理可以弄明白了。
上四年级的时候,在父母的鼓励下,我开始了学写作。过了一些日子,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日报社投出了我的一篇“处女作”。接下来,便是焦急而漫长地等待。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我终于盼来了我的第一张汇款单和一本刊登着我的作文的报纸。我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了这好开端,我便更加发奋学写作了。就这样,读了,写,写了,读……我的文笔越练越好,文章越写越畅,自己也有了一个小小的“金库”。这一切的一些,以及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都是文学所给予的!
我喜欢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文学作品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文学作品是浪花飞溅的大河,让人心潮澎湃。文学作品是韵味无穷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文学作品是荡气回肠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文学作品是我的最爱。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二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议论文或记叙文。
【写作指导】
“人与路”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
对在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是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得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话题材料中列举了三段“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前两段,聚焦于“创新”,符合当今社会的取向;第三段,让考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去抒写自家之言。
抓住第一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抓住第二条启发语,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人与路的关系还有另外几个“版本”。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少了,也还是没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少了,也便没了路。这两个推理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般说来伟大的道路大都需要人的合力开拓,单打独斗力量毕竟有限,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学会通力合作,使路越走越宽,路上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如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如果谈“人造路”,则可以或侧重科学规划或落墨于奋力拼搏的精神或着眼于探究腐败的成因等等。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人如何开拓路,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可以写,还可以谈谈“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等等;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给自己退路,失意时给自己出路”;智慧的考生会发现 “人”与“路”有着惊人的相似点:比如路路相通才有活力,人与人沟通,才有生机。
总之,要写好“人与路”这个话题,考生必须“走得进来”,又要“跳得出去”。“走得进”就是要深刻理解提示语的含义是“人与路”的关系;“跳得出去”就是从更广阔的角度赋予“路”以象征意义和比喻色彩,这样,“人与路”就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写作思路就更容易打开。
范文欣赏
人与路(50分)
披坚执锐,戍守边塞,落日里的一声怒吼,吼出盛唐的不朽传奇。小楫轻舟,梦入江南,莲花深处一曲菱歌,吟出大宋的绝代风骚。一个以雄浑壮阔的气势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却以婉转清丽的笔调拨动人的心弦,却同样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观园中矗立的两座高峰。同是高峰,却在通往高峰的途中沿着不同的方向,不拘泥于成制,走自己的那条路。
伊斯坦布尔有个画家,擅长作画,小有名气。一日苦恼于画室之中时,从窗外飞进一只蝴蝶,他伸手捉住它,在其双翼信手涂抹。很快,一条帆船跃然纸上。他从中得到启发,从此编译蝴蝶的双翼为画纸,作画于其之上。他的画不久便走出了国门,风靡全球。
作画是一门艺术,内涵十分丰富,有中国画,也有西洋画。中国画以寥寥数笔勾勒出所画之物的精与神,留下大量空白引人无限遐想。而西洋画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同样获得世界的称赞,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占据不可小觑的地位。这位土耳其画家更是不同,他另辟蹊径,创造了一条全新的成功之路。
瑞典有一个名叫尤卡斯亚维的小镇,地居高纬,终岁苦寒。当地居民也因此生活贫乏,一日,镇长召集当地居民商讨发展路径。镇民抱怨道,除了黑暗与寒冷,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源。镇长听了,沉默一阵,说,那我们就卖冰雪。如今的尤卡斯亚维小镇已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全球唯一一个用冰雪建筑旅馆的小镇。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吸引着无数冰雕大师在此献艺。
当中国的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吸引全球各地游客时,当日本富士山以其烂漫的樱花与清澈的温泉接纳世界无数观光者时,尤卡斯亚维小镇也以其独特的方式引来众多游历者,它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北半球寒冷的高纬。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梦在心中,路在脚下,走自己的路,此生无憾。
人与路(53分)
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
——顾城
鲁迅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在原始社会,人类受制于山林,何处是路?有人的地方就有路。
路是人走出来的。
人类的联系史,是从点到线,以线确面的历史。奴隶制社会之前,人类以部落为中心,呈点状分布,此时的路只能靠脚去建造,一旦人离开了,路也就消失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地域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从漠中的“丝绸之路”到大洋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人类凭借着无所畏惧的心开辟着新的线。而到xxx,欧洲人的狂热冒险让世界逐渐清晰:从第一个命名美洲的哥伦布,到第一支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船队。茫茫大海,人类用船走出了一条条航道。近代,火车,飞机等一系列交通名词的出现给了人类连线成面的可能。从此,路从窄变宽,路越走越长。
每个人的一生就像人类道路的发展史:孩提时期,以家为点;求学时期,家校成线;工作之后,世界成面。一条又一条的路构成了这个世界,一如人生的道路,有宽有窄,任君选择。无论你身处何处,总会有路在你面前供你走,直至路的尽头。可笑的是,有的人会认为自己无路可走,有的人会头撞南墙仍不回头。事实上,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关键在于这条窄路你愿不愿意走。
马云曾说过:“我从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有毅力,在最困难的时候,别人熬不住了,我还能多熬一秒钟,两秒钟。”成功前的马云可谓是极不得志:三次高考却仍读专科。但他勇敢地在窄路上前行,终成行业巨擘。与之类似的还有俞敏洪。他在考上北大之前也曾三次失利,但他最终走过了人生的窄路,走上了事业的巅峰。我觉得,每一个人的人生总要有那么一段窄路,才能催人奋进。而那些经历过磨砺的人,他们必然会大放异彩。前提是,坚持走过人生的窄路。
顾城还说过:路也许很长,但总会有头。所以,窄路也是路,当你有一天走到了尽头,你就会发现更美的风景,你就会明白:原来,路在自己脚下。
人与路
世上若无路,心中有路之人能另寻出路;世上若有路,心中有路之人可另辟新路。人心中有路,处处皆路,路皆不凡。
心中有路之人。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实践者。水心中有路,遇高山,绕行之;遇礁石,冲过之,终抵海洋。汇入大海的河流无数,因为只要心中有路,千变万化,再多迂回,也都会是通往心之所向的路,水是如此,人亦如此。抵达目的地,飞机、轮船、汽车、步行......多种方式多条路可以选择;达到理想彼岸的路与方式也是多样的。正如刘翔渴望成为优秀运动员,选择跳高,后又选择跨栏,尽管变化,但他心中的运动之路一直在,终达目标。心中有路,何处无路?
心中有路之人,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实现者。身处看似绝境之处时,至少你心中可以有路!一旦心中有路,积极应对,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天连续数天的高烧,让年幼的海伦凯勒变成了盲聋哑三残之人,无疑把她推入了绝境般的深渊,在萨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心中那通过手指来感知世界的路出现,她反复练习着用手感知,在那条路上行走着,她成功地走进了世界,并能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影响世界,绝境中的她因心中的路而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好。与之相似的,还有张海迪、约翰库提斯、无臂钢琴演奏者刘伟等人,他们实现了从人生的绝境中的走出,因为心中有路。心中有路,上帝为你关上门,你能破窗而出。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三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轼是历史罕见的全才,他在绘画,诗歌,散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是我国词坛上的大家,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位泰斗级的人物。只要提到宋词,人们往往先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气冲天,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一改当时词坛香罗旖旎之气,换之以超旷清远,豪放豁达的风格,他反对“诗庄词卑”的观点,引诗入词,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开拓了词的写作领域,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词作在当时掀起一阵改革之风,对后世文人的词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词在他的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词的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研究苏轼的词作,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可以深入探讨这位历史奇人在面对苦难挫折时的心态和历经磨难后的思想,为后世的人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苏轼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由于苏轼的词作与当时以柳永为首的婉约词作风格大相径庭,他推陈出新的风格深受大家关注,后人对其豪放风格的具体表现和成因各抒己见。因苏轼的性格直率,不外饰,他的政治道路坎坷不平,其受的政治打压也是前所未有的,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其他的文弱书生那样自暴自弃、一蹶不振,甚至是采取自杀的方式解脱,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所以对苏轼性情和人生态度的研究也是众人关注的一个焦点,自身的修养、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儒道释的影响都是他闯过难关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苏轼的性情毫无遗漏地体现在其词作中,无论是他立志报国的豪放词,还是他缅怀妻子的婉约词,整体的都透露着一种清旷超远的意蕴。他将自己真实的性情毫无遗漏,酣畅淋漓的寄寓于词作之中,苏轼的词就是一部思想发展史,其主线就是旷达。
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主要问题,创新点)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苏轼旷达词风的形成与发展,了解我国词学的发展。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将为后人提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以苏轼的旷达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其旷达词风的表现,继而从整体上了解了苏轼的性情、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史。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阅读法,认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史相关内容,研读苏轼的传记和词作,通过对其词作地细读,发现苏轼本人性格率真、胸襟旷达,而其词作则是通体透着一种清远旷达之气。然后结合前人在此方面的相关研究理论,对苏轼词作的旷达之气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学史探究、词作细读、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
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
四、研究计划
20XX年1—2月:确定论文选题,并认真阅读作品。
20XX年3月:按照老师要求,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20XX年4月中旬以前:完成提纲,请老师帮助修改,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4月中旬下: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5月中旬以前:完成论文初稿,请老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
20XX年5月下旬:修改初稿。
20XX年6月初:完成论文二稿,请老师提出意见,并修改。
20XX年6月上旬:定稿,打印,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M],郭预衡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2]《中国文学史》[M],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苏东坡传》[M],林语堂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4]《苏轼评传》[M],曾枣庄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5]《文人的理想品格:从陶渊明到苏轼》[M],张亚新著,济南出版社,2000年6月
[6]《苏轼传》[M],王水照著,天津人民出版,2008年1月14
[7]《苏东坡:旷达人生》[M],范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8]《寄悲慨于雄放飘逸之外寓旷远于清丽婉曲之中—苏轼词风之我见》[J],曲景毅,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第1期,2004年2月
[9]《旷达飘逸,物我两忘—论苏轼由儒入道,由道入禅的心路历程》[J],杨建跃,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卷第二期,2004年6月
[10]《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词作看其人生态度》[J],赵爱梅,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
[11]《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J]茹剑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四篇
英语文学作品赏析
一.作品简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上也十分到位,在希思克利夫的“爱—恨—复仇—醒悟”过程中,表达出最激烈的爱与恨,表达出人类世界中最极致的情感、经历。因此,《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小说历史上最奇特,最具艺术魅力的一部小说。
二.独具匠心的叙事技巧
小说的故事从洛克伍德的自叙开始:“ have just returned from a visit to my landlord……”。而到了第四章便是由丁耐莉将故事讲解给洛克伍德听的方式进行,直到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是由洛克伍德再次拜访山庄时开始叙述,“ september i was invited to devastate the moors of a friend in the north, and on my journey to his abode……”最后两章再由丁耐莉叙述,由洛克伍德结尾。文章的结尾采用顺叙描述法,描写了小说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在对凯瑟琳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彻悟接受了自己的死亡。最终解开了扣人心弦的悬念,意蕴深长、发人深思。
独特的叙事技巧,勾勒出这部小说的双重框架,且两层叙述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环环相扣。洛克伍德和丁耐莉的交流式叙述,让读者感觉更真实、更亲切、更自然。“时空倒错”的叙事模式,让小说情节变得波澜起伏、悬念重重,并从多层次、多角度展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表达了小说的中心思想。
三.别具一格的象征手法
小说中,四处都是偏远的山庄、荒凉的原野、枯黄的杂草、幽冷的落日、呼啸的狂风暴雨等意象,用以衬托主人公希思克利夫遭遇的命运,落寞的生活,曲折的爱情以及疯狂的复仇。文中用“枝干扭曲、发育不良”的树来象征了复仇状态中希思克利夫的人性扭曲变形,用阳光象征爱情,用火象、雷鸣电闪象征激情等。尤其是在文中的最后,以“i lingered round them, under that benign sky: watched the moths fluttering among the heath and harebells, listened to the soft wind breathing through the grass, and wondered how any one could ever imagine unquiet slumbers for the sleepers in that quiet earth.”这段话结尾,用温和的天空、起舞的飞蛾、层叠的兰铃丛、呼吸的柔风、平静的大地等意象,勾勒出一副祥和、静谧、温馨的场景,意境优美、意韵深长,更象征了主人公希思克利夫的幡然醒悟,彰显出爱与人性的温暖。
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得《呼啸山庄》的细节描述既真实又浪漫,内容丰富,又寓意深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五篇
文学批评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批评,而是对文学作品的优点的褒奖和缺点的指出,主要侧重在褒奖文学作品好在哪里,褒奖指的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具体来说要想解剖一样对作品分析。
写文学批评要有明确的切入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思想等都可以作为批评的内容。一个大的切入点下面再细分成小的观点便于分析讲述。
作为初学者,我个人建议其实不用太拘泥于所谓书上各种的文学批评方法,还是应该以对作品的感觉为主,但不能直接把主观感觉写在纸上,要把它客观化。怎么做到客观化呢,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再引用名家话语、其他批评著作里的话,如《文心雕龙》、历史故事、作家自己的话等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批评方法的学习运用并非一朝一夕
1) 伦理批评:伦理道德为标准;“美善相乐”或“寓教于乐”
2) 社会历史批评:社会根源与社会意义;“知人论世”“种族、环境、时代”
3) 审美批评:情感体验与美感价值;印象主义
4) 心理批评:作家心理,人物心理,形式心理的论析
5) 语言批评:语言本体论,语言本文结构论,语言艺术技巧论
2、文学活动与批评途径(方法、范式)
1)文学与世界——社会文化批评——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本质论
2)文学与作家——创造主体批评——心理批评、女性批评 创造论
3)文学作品 ——艺术本体论 ——语言批评、结构主义 作品论
4)文学与读者——接受反应批评——审美批评、结束美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 基本范式 具体方法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六篇
摘要:中国古代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有“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与“再次立言”、“成一家之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文章可立身、以幻为真与声律传文等。这些文学传播思想大都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同时,上述文学传播思想在中国古代还不仅仅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还有一些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对于中国文学创作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文学传播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传播;传播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不但体现出多样性传播方式和传播类型,也形成和体现出许多文学传播思想或观点。这里所谓的传播思想主要指鼓励、强调、号召,以及推动或扩展文学传播的意见、观点、主张,另外,有些关于文学推介、文学互动的观点和态度也属于文学传播思想的范畴。古代中国的文学传播,因为一些文学传播思想的推动或作用,无论是原创的文学还是已存的文学,其传播都会得以或加速、或扩大、或深化、或久远的实现。从传播学立场考察,文学传播思想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还是在外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很多的体现,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传播中尤为集中和突出。易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或体现出明确的文学传播思想。下面我们择要进行归纳、提示和说明,并加以特定的评价与揭示。应该说明的是,从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追溯,较早的文学传播思想主要是一些与文学传播有关的意见、主张或观点,而不是系统的传播思想体系或理论架构。同时,有些文学传播思想还不是以理论表述的形式发表,而是通过某些文学创作的倾向或致力方向体现出来的。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种泛文学传播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
冬十月,子展相郑伯如晋,拜陈之功。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也。”孔子关于“言”、“文”关系的说法,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言语是用来表达意愿的,文采是用来完善语言的。你不说话,就没人知道你的意愿,你说话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到远方。在这里,被称为“文”的文采或文学性表达,尽管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称的纯粹文学,但却包含着纯粹文学的主要因素。显然,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具有推动文学传播意义的,其含义是在强调思想的传播要靠丰富或突出的文采来辅助。而这种提倡和主张以“文”行远的传播思想,又因为孔子在中国的特殊文化地位,在后来的文学传播中起到了非常权威的推动作用,造成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孔子与这个观点相近的表述还有《论语·雍也》的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也是“文采”的意思;“质”即质朴;“彬彬”就是相互掺杂各占一半。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更将这个观点解释为:“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即文与质的关系,延展到礼的传播层面,文采就不但是传播“言”的媒介,也是传播礼的依凭。从文学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实质是强调文采对个人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
尽管在当时的语言生态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传播观点与今天所说的侠义文学传播有很大的距离,但在具体操作上,孔子所提出的观点则跟文学传播关系密切。这一点在他关于“诗三百”的一些阐述里得到说明。孔子主张人们要努力学习“诗三百”,而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使自己的“言”得到很好的传播,他甚至极端地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这里的“诗”是“诗三百”,是很明确的文学。由此可见孔子的这个观点对文学传播的意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传播思想还体现在先秦时代诸子散文的创作倾向上。先秦时期,一些作为哲学家、政治家和纵横家的诸子,虽然没有像孔子那样公开提倡这个观点,甚至有人还在口头上表示轻视文采,但是在创作实践上,他们却非常重视以文采来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中最突出的是庄子。庄子口头上说弃却“文章”和“采色”,但他的文章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却是最文采飞扬、文辞华赡的。《庄子》之文在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固然在于其思想,但灿烂的文章辞采和生动的文学表述也是重要的原因。这显然说明“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的观点是被庄子实践着的。与此相类似,孟子的文章、荀子的文章也都倾向以文采增强气势、以修辞强化表达。先秦诸子散文尚文采创作倾向的影响所及并不仅仅止于当时,流波所被,是相当深远的。在这样的创作倾向影响下,先秦以后的文人学者,大多都在写作上讲求文采,因此,先秦以后的很多历史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文学家。班固的《汉书》、刘勰的《文心雕龙》、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一类的著作,尽管大都不是文学创作,却依然丽辞华章、文采飞扬。这说明在中国古代“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思想,是在思想主张和创作倾向两个向度上产生着作用和影响的。
二、“再次立言”与“成一家之言”
与此同时,“再次立言”也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思想产生着积极作用。该观点同样语出《左传》,该书《襄公二十四年》云: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就人的成功而言,最高层次的应该是德遍天下,以德服人;次一级的是为国家立有战功,报效祖国;第三层次的应该是著书立说,以诗书传世。这三个层次人生理想的实现都可以达到使人永垂不朽。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看,立言就是创制文学,把文学创作当做人生的“不朽”目标,应该是对文学价值的高度确认。这对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应该具有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立言作为中国古代士人的人生目标或毕生追求,曾经被许多文人学者所实践,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自觉而明确地把忍辱含诟写作《史记》,当成是圣贤立言以传世的工作,郑重强调这个“立言”工作是一项不朽的事业。在接受宫刑处罚以后,用“立言”作为精神支撑,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整个生命写成了闪耀着伟大光辉的历史著作。司马迁以后,“再次立言”就逐渐嬗变为士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方面,对作家起着重要的精神依托和人生价值鼓舞作用,以此也勖助了文学的传播。 与“再次立言”文学传播思想相联系,是司马迁提出的“成一家之言”。从传播的角度看,这一观点也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文学传播思想因素。这种思想观点见于《史记·报任安书》: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傲傥非常之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七篇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唐代:杜牧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五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八篇
摘要: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不同理论学派所持有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学派之间都有其丰富的理论基础,从多维的角度去进行主客观的文学批评,正是因为文学批评有着其自身科学性、审美性、公信力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包容多种批评学派的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批评。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
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2.英美文学中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文学批评的特点
1.文学批评与多种学科紧密相连。
在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词,文学批评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这一整个过程不单单是一种文学行为,更是与多种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尤其是文学批评中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充分运用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感受,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学批评,得到了相关作品的反馈。
2.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审美性。
不论是以新批评理论为基础,还是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为基础,大部分的文学批评都具有审美性。这里的审美性指的是它以文学作品为基础,关注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性和美学性,批评者需要按照美的规律,从文学作品的美学方向出发对原著进行审美性分析,作出审美判断和评价,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到作品,提升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能力。
3.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批评具有科学性。
任何形式的文学批评都不应该脱离科学发展的实际,正确的文学批评在批评者进行美学、艺术学批评的同时也要利用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的批评。批评者需要具备科学的创造性,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维、研究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并且能够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查阅大量丰富的文学资料来对原著进行周密的、系统的分析和判断,不可参杂大量的个人主观思想、狭隘偏见,以对原著进行科学的文学批评。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英美文学课的困境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刘仪华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3025
2、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类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鲁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2-0124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二十九篇
我叫xx,xxxx年出生于xxx,父亲是xx,母亲是xx,自小家里对我的教育就很严格,所以,从小我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习惯和善于发现身边细微事物的习惯。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对文学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那时候还小,不懂事,对文学只是表面的认识,只明白自我喜欢那种“气质”和“感觉”,所以,也仅仅是喜欢而已,没有实际写点什么东西。
上了中学,我渐渐地懂事了,接收的知识面也广了,对文学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了。感觉自我对文学作品不再是小时候懵懵懂懂的感兴趣了,而是“爱”,真正地爱上了文学作品。那时的我xx岁,家里人也很支持我对文学的热爱。自那以后,从生活到学习,从事物到人物,从外界到内心,从感受到感悟,从了解到经历……每一个过程我都细细品味,去探寻其中的文学痕迹,去感受其中的文学气息。对于在学校里教师讲解的知识我会认真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会仔细观察;对于家人的教诲我会洗耳聆听。总之,只要是自我认为对的、能够学到东西的,我都不会放弃。经过自我的不断积累、摸索、领悟,我开始学着写东西。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没有想过自我写出来的东西会有多么多么优秀,我仅仅是喜欢写而已。我明白,每个人对文学作品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一个人写出来的东西要想让每个人都喜欢很难。所以,我只是尽我自我的本事写作而已,只是抒发自我对文学的热爱而已。我不断地写、不断地改,最终最终有了属于自我的作品,也就是早期的代表作《毕业》。这部作品在当时虽然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毕竟也是我文学生涯的开端,能够看做是我之后文学道路的奠基石。
中期进入工作之后,重心就放到了科研上头,对于文学的创作也就停了段时间。这段时间,我在科研上头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能够说是丰富了自我的思想和情感。我也把这段时间看做是自我从另一个层面接触、理解文学的一个过程。虽然没有实际作品,但我认为自我在思想上对文学的认知又深了一层。即使重心是在科研上头,我仍然没有忽视我的文学梦,只是没有创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我还是一如既往地追求文学。
这些作品都是我倾尽心血写作的。其中,诗词作品《七十抒怀》:“诚靠勤学强自身,开拓进取步高登。创业艰辛评智勇,人地天和功乃成。风物终久东流逝,唯铸丹青慰平生。年近古稀回头品,无限情怀润肺心。”被应邀入编《中国国际书画市场先去真》。诗词作品《灯下随想》:“文海深胜无敌宫,探究始得趣无穷。百部辞书条目众,脉络豪气隐从中。彻夜闲读终难尽,应急求取苦不通。书山路远长为计,滴水穿石久见功。”被应邀入编《中国国际书画市场先驱者》集。作品《雾》:“凌晨浓雾锁邕城,无数楼台隐起身。迷雾时起天将变,未来晴雨两不明。”荣获了两枚荣誉奖牌。最让我高兴的是,诗词作品选集《xxxx》荣获了鲁迅文学奖奖杯,这无疑是让我震惊的。我个人一向很喜欢鲁迅,也很钦佩他。我喜欢他作品的风格,喜欢他的杂文,喜欢他作品中“啊”、“呀”之类的语气助词,以及“唉”、“哼”之类的情感助词。
他的作品在语句结构层次上,给人一种沉稳、张弛适度之感。在我看来,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文学作家。另外,还有作品《历尽奔波鲤化龙》:“自小胸怀建业功,三十风尘气益雄。风雨兼程求术路,历尽奔波鲤化龙。”作品《八旬明世难》:“八旬天养粗茶饭,看似容易却艰难。年幼时弱多劳苦,青年抱病困乡关。十年寒窗崎岖路,船行触礁几度翻。从师学子千百万,吴成百万里挑三。”这两首作品虽然没有荣获什么伟大的荣誉,也没有荣获傲人的奖项,可是,对这两首作品我花费的心思并不亚于其他的作品。我这样说并不是认为我这两首作品也应当获得什么奖项,只是想让大家都明白,我是很认真对待我的每一首作品,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对我的作品敷衍了事。
总之,在过去的生涯中我没有因为一些原因而放弃我的文学道路,今后也一样,我依然会热爱文学,追求文学,努力创造更好的成绩。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三十篇
荷马:《伊利亚特》
作品内容
《伊利亚特》起源于这样的神话故事:不和女神厄里斯在忒提斯女神和米尔弥冬人佩琉斯的婚礼上没有得到邀请,为了报复,她到席中扔下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xxx和爱与美女神阿佛罗狄忒都想得到它。
宙斯让她们去找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评判。
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阿佛罗狄忒。
阿佛罗狄忒帮助他把希腊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世间最美丽的女子海伦拐回了特洛亚。
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以墨涅拉奥斯的弟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为首领,包括希腊著名英雄阿喀琉斯、墨涅拉奥斯在内组成的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亚。
当它进行到第十年时,由于阿伽门农抢走了阿喀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阿喀琉斯一怒之下,率领自己的人马退出战斗,并乞求母亲忒提斯女神求助于宙斯,让希腊联军惨遭失败。
在宙斯的许可下,希腊联军果真受到赫克托耳率领的特洛亚人的猛烈冲杀,不断溃逃。
面对战争的不利形势,阿伽门农心里非常后悔,决意以丰厚的礼物同阿喀琉斯和解,但是遭到拒绝。
在接下来的战斗里,希腊联军方面的将士如阿伽门农等纷纷受伤,而特洛亚人则冲破他们的壁垒,突破抵抗,放火烧了他们的船只。
看到希腊联军悲惨的局面,阿喀琉斯的密友帕特洛克罗斯非常伤心。
他要求阿喀琉斯把铠甲借给他披挂,以此阻止特洛亚人的进攻,让希腊联军稍稍喘息。
阿喀琉斯答应了他的请求,然而帕特洛克罗斯在战场上却被赫克托耳杀死,铠甲也被赫克托耳夺了去。
帕特洛克罗斯的死激起了阿喀琉斯的愤怒,也促成了他和阿伽门农的和好。
他穿着匠神赫菲斯托斯重新为他铸造的铠甲,奔赴战场。
至此,宙斯对特洛亚人的偏爱也告终,奥林波斯众神在他的同意下,也纷纷踏上战地,互相交战并各助一方。
声名远震的阿喀琉斯的强大并没有吓退赫克托耳,他坚持留在城外,终因不敌阿喀琉斯而被杀死,死后他的尸体也遭到了侮辱。
全诗以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赎取赫克托耳的遗体并为他举行葬礼而结束。
作品解读
《伊利亚特》,又名《伊利昂记》,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口头史诗,因此它通常和《奥德塞》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
此作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于公元前6世纪。
西方学者对它的研究较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都曾表言立说。
在我国,《伊利亚特》于20世纪20年代引起人们的关注。
1924年1月,郑振铎在《小说月报》上最早介绍《伊利亚特》。
此后,文坛出现《伊利亚特》的复述本,如开明书店出版的《伊利亚特的故事》(谢六逸译)和中华书局出版的《依利亚德》(高歌译)等。
现有傅东华译本、罗念生和王焕生合译本、陈中梅译本等。
一、关于史诗的思想内容
《伊利亚特》包含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
不少评论文章从文本出发,对此作了多侧面的研究。
如邓启龙的《读荷马史诗》一文指出,《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包括对社会历史生活的反映、对理想英雄的歌颂、对劳动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流露等。
《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张世君的《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唐四艳的《〈伊利亚特〉战争观的成因及其美学意义》、石昭贤的《荷马史诗的思想倾向》和《荷马的眼光:一个特例》等文章均谈及史诗描写的古希腊时期的战争。
他们认为,《伊利亚特》是世界文学中有关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
它在精美的神话外衣的掩盖下,反映了迈锡尼文化后期发生的特洛亚战争。
史诗对于参战的双方都热情歌颂,不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但刘连青在《〈伊利亚特〉的道德意识——兼谈荷马对战争双方的态度》一文中认为,荷马偏爱于希腊联军而憎恶于特洛亚方面,当然他的爱憎是通过场面和情节自然而然的渗透出来的。
刘连青等人的文章还涉及了《伊利亚特》中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
刘文认为,从家庭和夫妻关系上体现的道德意识是这部史诗中“现实主义色彩最为浓厚、思想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
”潘一禾的《爱欲和文明的冲突——荷马笔下的帕里斯与海伦》一文从独特的视野出发,指出《伊利亚特》中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荷马不仅通过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等民族英雄的功勋战绩,高歌国家的荣誉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而且在对帕里斯和海伦爱情的悉心描述中,咏叹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真挚恋情。”
二、关于史诗的艺术特色
与《伊利亚特》的思想内容相比,它的艺术特色是更具魅力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它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享受”,杨宪益先生认为它具有“阳刚之美”。
研究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史诗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这两个形象上。
李忠星在《〈伊利亚特〉浅论》中认为,阿喀琉斯强悍任性、英勇善战而又自私残忍;赫克托耳刚强勇敢,指挥精明,但是他的品性也不是统一的。
因为赫克托耳“建立武功,是要为他自己和父亲赢得‘光荣’。
”麦永雄在《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三位主要英雄形象论析》一文中写道,赫克托耳与阿喀琉斯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代英雄。
赫克托耳富于理性、襟怀大度,以群体利益为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阿喀琉斯感情冲动、心胸狭窄,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率直任性。
赫克托耳让人们感到人性的温情和命运的无奈,阿喀琉斯使人们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昂扬无羁的独立精神。
赫克托耳悲壮赴死要比阿喀琉斯的取胜更为感人,但是阿喀琉斯从悲剧面具下隐然露出的同情心是古希腊英雄符码的形象诠释。
史诗中的基本冲突。
肖锦龙指出:“希腊与特洛亚之间的外部战争和希腊阵营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的内讧构成了《伊利亚特》内外两个基本冲突。
希腊人的内部纷争引起外部战争局势的变化,特洛亚和希腊的外部矛盾的发展又引起内在冲突的转变。
内外冲突互为因果、交相发展,构成了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博深的社会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都在这两个基本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层次安排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表现。
因此应该说,深刻理解《伊利亚特》的两个基本冲突是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的关键。
”都本海的《〈伊利亚特〉两种重要冲突浅叹》和程艳杰的《〈伊利亚特〉冲突的系统构成及其作用》也都针对这两个基本冲突展开了研究。
史诗的风格和情节结构等。
罗念生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一文中谈到了《伊利亚特》的紧凑、完整的布局,朴素自然、清晰流畅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比喻。
魏善浩在文章《试论荷马史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里指出,《伊利亚特》的魅力在于质朴粗犷的真实性和天真烂漫的幻想方面的结合,也即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甘运杰的《论荷马史诗的情节结构艺术》,从史诗情节的整一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出发,探索《伊利亚特》的基本特点。
他的《论荷马史诗比喻的艺术特征》一文,则是围绕荷马史诗比喻的三个艺术特征展开,即丰富多彩、富于多样性,贴切生动、富于形象性,新鲜奇特、富于独创性。
三、关于史诗的比较研究
上述研究分别围绕着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展开,但也有不少学者同时从这两个角度切入,如杨宪益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李赋宁的'《荷马和他的史话》、李广熙的《漫话荷马史诗》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伊利亚特》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运用比较的眼光进行探讨和分析。
例如,杨纯的《〈离骚〉与〈伊利亚特〉》一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的异同及历史渊源,各自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向秦在文章《民族史诗与民族性——〈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比较研究》认为这样的比较研究有独特的价值:“《苗族史诗》和《伊利亚特》在内容主题、塑造主题和表现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劳动与战争、尚义与尚勇、求真与求美;由这些表层文化差异入手作深层探讨,对研究不同民族的民族史诗、民族历史和民族性,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王素敏的《异曲同工绘史诗——〈伊利亚特〉与〈蒙古秘史〉比较研究》指出,这两部史诗都是以史实为依据,以美女为引线,以神话为外衣,主要歌颂的对象都是英勇善战的英雄。
它们共同反映了人类由原始氏族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之间的战争的掠夺性质,以及人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朱迪光的《〈封神演义〉与〈伊利亚特〉》与孙宏的《言史诗不必称希腊——荷马史诗与〈尼伯龙根之歌〉的一致与差异》、吴瑞裘的《〈伊利亚特〉和〈诗经〉中的至上神比较》等也从不同角度作了比较研究。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作品内容
忒拜城邦瘟疫肆虐,人们聚集到王宫前向国王俄狄浦斯乞援。
俄狄浦斯曾用智谋杀死狮身人面的怪兽,娶了先王的寡妻伊俄卡斯忒,成了忒拜国王。
为了挽救城邦,他派妻舅克瑞翁到阿波罗神庙乞求神示。
克瑞翁带回了神示──只有严惩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瘟疫才会消除,并提议请教先知特瑞西阿斯,但先知却不肯说出凶手是谁。
俄狄浦斯用言语激他,先知才说出俄狄浦斯就是凶手,于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俄狄浦斯进而怀疑克瑞翁与先知串通谋夺王位,和克瑞翁在宫前对质。
王后伊俄卡斯忒闻声而出,责怪两人争吵不合时宜,遣走了兄弟,又用亲身经历来劝慰丈夫——当年神示说拉伊俄斯将死在他们的亲生儿子手中,可后来他在三岔路口被一伙强盗所杀,而他们的儿子出生不到三天就被钉住脚跟丢弃了。
可见先知的话不可相信。
俄狄浦斯闻言大惊失色,他详细询问了先王被害的情形,请求王后务必找到那个唯一幸存的侍从。
俄狄浦斯披露了自己本是科任托斯国王的儿子,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浪迹天涯,曾在传说中国王遇害的地方杀过一伙不讲理的路人。
只要证实杀先王的凶手,就可以真相大白。
恰逢此时,科任托斯城的报信人带来了老国王死亡的消息。
王后欣喜地告诉俄狄浦斯他所害怕的事永远不会应验了。
报信人为安慰俄狄浦斯,说出他并非科任托斯国王亲生,而是自己从拉伊俄斯的一个牧人手中得到并转送给国王抚养的。
这孩子当时两只脚跟被铁钉钉在一起。
伊俄卡斯忒徒然面容惨白,明白了一切。
她绝望地冲进宫,一边悲叹自己的不幸:给丈夫生丈夫,给儿子生儿女。
牧人被带来与报信人对质,被迫说出实情:俄狄浦斯就是那个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的孩子。
一切都应验了。
俄狄浦斯疯狂地叫着冲进卧房,发现伊俄卡斯忒已经悬梁自尽。
他从她的尸体上摘下两支金别针,刺瞎自己的双眼。
他把两个女儿托付给克瑞翁,按自己的诅咒自我放逐异邦。
作品解读
1934年,《俄狄浦斯王》第一个中译本在商务印书馆诞生,译者是罗念生。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三十一篇
一、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的学习
(一)要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学生的知识水平占据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对文章的理解外,还要加强对作品的各个角度的了解。比如说,从文章的主题方面、材料的选择方面、语言的运用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鉴赏方法。教师这这些方面,可以设计一定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这样,在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将这些文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学生不仅要学会课上的内容
更要对课外的知识进行积累只有越来越多地获得知识,才能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提升。学生可以通过扩展阅读量来增加自己的积累,这对文学作品在感悟力上也有提高。
(四)文学作品的意义
二、鉴赏方法
(一)着眼整体
(二)根据文章的体裁
进行鉴赏针对表现手法不同的文章而言,学生在对此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根据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欣赏。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表达主题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在运用的表达手法上却几乎相同。所以,在鉴赏文章时,根据不同的体裁,我们要抓住表达的主题,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围绕主题的中心、思想,对文章运用的表达手法进行分析。所以,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就要把握不同题材的作品的重点内容,体会当中人物形象的设置。
三、总结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三十二篇
林清玄的散文有不同于朱自清的,他的语言相对朴实、通俗易懂。在我的语文课本里,有《桃花心木》这样一篇文章,也是出自林清玄先生之手,阅读后会明显感觉到,他的.文章善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林清玄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他有一双擅长挖掘与发现的慧眼,可以从一个细微的现象甚至一个动作,通过奇妙的联想,从而得到许多受益匪浅的人生启迪。
《发芽的心情》讲述的是林清玄先生在武陵农场打工的经历。他帮忙采摘秋季成熟的水蜜桃与梨子。一个月后,被采光果实的果树竟然已经在寒风中凋零落尽。农场主人告诉林清玄先生,每当一年的冬季,总会有一些果树像那样死去,而有的却能坚持到春天的来临。这一现象使善感的林清玄引起了深思,树就像人一样,有的人面临残酷冬天的肃杀,面对折磨甚至流下血心的汁液,却从不低头。有那些弱的,就无法坚持春天的到来。只有永远保持春天的心等待发芽的人才能勇敢的过冬,在流血之后还能枝繁叶茂,长出更美的果实。于是,林清玄先生便常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若是我们也能随时保持如此的心态,雨后的彩虹一定会很美吧!
既是作家,便有超俗的情怀。《鳝鱼骨的滋味》则是林清玄先生对童年温暖回忆与对母爱的怀念。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吃鳝鱼,但是能干的母亲总是变着花样做鳝鱼骨汤给林清玄吃。溢满母爱的鱼骨汤,总是浓浓的在林清玄先生的心中流淌,直到现在仍然回味无穷。吃着饭馆里的鳝鱼,不禁回忆起以前蕴含着暖暖母爱的鱼骨汤。
林清玄先生对生活与文字的敏感,源于他细致温柔的内心。情感是真挚不变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挖掘。
文学作品意境分析范文 第三十三篇
一、以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为基础
(一)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
(二)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
要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加文学底蕴,让学生在鉴赏大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字表述、图像描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鉴赏。同时,增加学生的文学底蕴,也是增加学生人生经历的又一途径,对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有极大促进作用。这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积累文学底蕴。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相关背景,深入分析作品内涵。
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鉴赏目标不一致性
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在传统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中,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趋于统一化。简单地说,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统一鉴赏,使学生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不够准确。未定点理论表明,可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未定点,会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不同看法,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其对文学作品鉴赏目标的不一致性。因此,在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进而得到不同的鉴赏结果。例如,在鉴赏《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不能对学生的鉴赏角度做出硬性要求,而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底蕴形成期待视野,进而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鉴赏。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一夜风光之后的辛酸生活,并对之产生同情,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看到路瓦裁夫人朋友背后的故事,他们认为这个朋友早已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却因为贪恋财富而将事情真相隐瞒。出现这两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就在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的鉴赏做出简单评判,而应结合学生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之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尊重不同学生的鉴赏结果,帮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发挥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鉴赏文学作品离不开交流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鉴赏结果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鉴赏大学语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和讨论。首先,交流与讨论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尊重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交流与讨论,学生能够在聆听他人看法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与他人进行对比,进而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能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交流过程中调节自己的鉴赏角度,使学生更好地将文学作品中的未定点进行具体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运用情景化教学法
综上,影响大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因素较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利用情景化教学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总结和交流实践教学工作经验,完善大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