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优选10篇

时间:2015-04-09 05:37: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一篇

古代议论散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是我国古代文章的轴心。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多体现在古代议论散文中。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议论散文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诸子百家”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议论散文的范围。如语录体的《论语》《孟子》等,这种议论散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另一种是论文集形式的《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古代议论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于多样化,主要有论(《过秦论》《六国论》等)、说(《师说》《捕蛇者说》等)、辩(《讳辩》《桐叶封弟辩》等)、原(《原道》《原君》等)、书信(《答李翊书》《答司马谏议书》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等。

我国古代议论散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二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为文者不可不学。

阅读古代议论散文时,学生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二、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

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文体特点。如“论”是析理推论的古代议论散文,相对来说要求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古代议论散文;“辩”的文体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论证某些事实;“原”是探源的意思,即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的考察和探讨,理论性比较强。只有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结构入手,才可以让我们更方便、更直接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

许多古代议论散文是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地描绘来阐述观点的,那么分析这些艺术形象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从分析文章语言入手

中国古代议论散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同时又极富魅力,哲思妙语俯拾皆是,很值得学生用心品读,细细咀嚼。

【阅读训练一】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畿,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变封建而为郡县(封邦建国)

B.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兵器)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治理乱世)

D.笼络当世之务(包揽)

A.秦代吸取周代的教训,改变封建制为郡县制,于是加强了中央极权,却因放弃了兵器而失去天下。

B.汉代吸取秦的教训,镇压了王国叛乱后,又把郡县制恢复为封建制,从而稳定了政局,安定了天下。

C.宋代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结果导致宋代军队战斗力很弱,被周边xxx所困扰。

D.魏代和晋代,因为能够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积极改进他们的统治策略,因而都有效避免了封建制和郡县制的危害。

3.下列对原文有关主旨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发生祸乱或者遭到覆灭的命运,主要是因为建国者的智慧有限,不能运用谋略来防患于未然。

B.要想国家长治久安,仅靠一点智谋是不够的,必须用非常诚恳的态度,修养德行,从而感动上天而获得庇护。

C.历代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朝代都产生了自己策略上的失误,前朝的教训虽然吸取了,但本身的问题却被忽略了。

D.凡能远虑的国君,一定能够找到为子孙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因而上天特别眷顾,即使他是一个不成材的继承者,上天也不想使他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二】

梅圣俞①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自喜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任宰相。

阅读上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C.犹从辟书,为人之佐(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D.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项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圣俞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圣俞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C.第二自然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圣俞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圣俞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古代议论散文的阅读》

阅读训练一:

(安宁与动乱)

(A项放弃了兵器错。B项汉生王国叛乱是在封邦建国之后,政局也并非因此而稳定。D项“有效避免”,文中并未提及)

3.B(A项不是因为智慧有限,如果失去民心,有违天道,任何智谋都是没有用的。C项根本原因不能说是策略的失误,而是民心向背问题。D项一定能找到为后代积累大德的办法,文中无根据,“上天也不想使他灭亡”错,是上天不想立即灭他)

4.(1)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2)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二篇

一、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

本文所谓对比教学法,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将古代文学中同属一系列题材的文本进行对比;二是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文学元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异同;三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可列举学界的多种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

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下面试分述之:第一种情况最适合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积累型作品的教学中。

所谓世代积累型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题材进行不断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编订而成的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作品与其前代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节、线索、冲突、主题等文学元素的变化。

如《西厢记》的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传奇,随后又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民间和文人的重新阐释。

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细读《莺莺传》和《西厢记》,让他们思考《西厢记》是如何在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方面对《莺莺传》进行创新和超越。

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总结。

通过这样操作,不但使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教学中。

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三篇

一、现实的需要

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学习古代文学有什么用”的疑问,认为学习古代文学没有前途,学生的学习目的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并不是为了获得文学修养,因此,学习的积极性普遍较低。学生中不仅对于古代优秀的作家作品不甚了解的大有人在,如许多大学生都没有看完四大名著,而且他们对于地方文化特质和文化名人等更是茫然不知。这样的现状显然不利于学科体系建设。因此,对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此外,当前广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但是文化建设相对不足,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教育,将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广西文化建设。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广西重点培育打造“14+10”产业体系,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国家战略,推进广西—东盟经济圈的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是文化的建设,广西需要大量从事文化传播工作、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的人才,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培养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探讨地方历史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重新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教育界只注重古代文学的基础课功能,而忽视了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众所周知,文化和文学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故对古代文学这门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既强调其基础课的功能,又要突出其文化传播功能。因此,古代文学这一门课程,应该改变以往的定位,而重新定位为要为广西培养适合的文学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以服务于广西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广西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中心,若以学生身边的地方文化为突破口,将容易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而且,作为传统课程的古代文学得益于传统而又囿于传统,从教学内容上来说,普遍遵循的套路是注重重点词、句的解读,并没有注重对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性教学;而从教学手段来看,也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记相结合的模式。因此,课程改革极易流于形式。而若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融入古代文学的教学任务中,将地方文化作为古代作品理解的图释者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承载者,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教学改革则较易操作,而且也符合高校目前专业课程设置趋于实用性和多样性的时代趋势。总的来说,古代文学在教学中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这是改变古代文学教学中只重“史”之文学历程,而忽视古代文学史之空间地域特色之弊端,让学生从时空两维度立体了解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古代文学教学与广西地方历史文化的结合,既让古代文学教学更具实践性与现实性,又让学生参与地方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对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无疑有着示范作用。

三、改革实践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改革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虽然今日中国高校众多,教材繁杂,然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大致还是延续写作背景、作家生平以及作品介绍等教学模式,这就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探索该课程教学改革,应主要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转变观念,引入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从教材、课程、教法上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材改革

(二)课程改革

1.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设置广西地方文学教学的专题版块。依照《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等著作,将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渗透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如讲述先秦神话传说时,可引入广西壮瑶等族的“布洛陀”、“莫一大王”、“一幅壮锦”、“百鸟衣”、“盘瓠王”、“密洛陀”等民间故事;又如讲述唐宋代文学时,可重点讲述客桂文人的文学活动,如柳宗元、李商隐、苏轼、秦观、黄庭坚、范成大等;又如在讲述明清文学时,可重点介绍桂籍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如蒋冕、戴钦、吴廷举、岭西五大家、临桂词人群体等。2.重新设计实习实训环节中的“文学创作与采风”的课程。通过与广西各地景区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前往实习,以宣扬广西地方文化为主题进行文学采风与创作,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转为实地考察,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调研、作业检查等方式,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式。

(三)教法改革

古代文学的教学历来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等环节。以往的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在教学方法上跳出传统模式,从单纯的讲授型教学转变为研究探索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提高授课效果。具体改革措施有:1.在教学环节中实现广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融合。主要形式有:(1)将“寻找古代文学中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如唐宋文人与桂林山水)”以作业任务形式布置给学生,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及地方文化名胜,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局面,促进学生的创新型、主动型学习。这样,课外学习古代文学与文化便从“规定”变成“需要”乃至“必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协作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中,让学生通过撰写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形式,在广西地方文化典籍、广西历史文化名人、广西地方文化现象等中选题,将身边的“历史文化”进行重建,形成自己对广西地方文化的“认知结构”。另外,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改革均应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是在原有的教学计划中融入广西地方文化资源,不应对教学计划进行重大修改,而只是局部调整教学时间,适当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四、余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高校开设古代文学课程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是在西方学术视野下建构而成。在借鉴西方美学思想、文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的中国学者试图建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1910年,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由武林谋新室出版。同年,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开始撰写并讲授《中国文学史》。此后百年,出现的中国文学史专著难以计数,且各大高校均开设这一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文学史教材有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西方学者韦勒克和沃伦认为“编写某一个时期的文学史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如何叙述的问题:我们需要辨出一种传统惯例的衰退和另一传统惯例的兴起。为什么这一传统惯例的变化会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发生是一个历史问题,用一般的术语是不能解释的”,又说“文学上某一时期的历史就在于探索从一个规范体系到另一个规范体系的变化”。[4]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如何叙述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即是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视野来叙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从而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熟悉广西各地方文化资源的专业人才。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四篇

本学期的采风活动,让我受益匪浅。在青苹果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群小学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古色古香的佛山桐语江湖小镇。

走进小镇,一股古色古香的气息迎面而来。大家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脚下好像生了风一样,走得又快又带劲!小镇里有几十个古代职业体验馆,让我眼花缭乱!在镖局里,我体验到保管、运送金银财宝任务的艰巨;在楼兰遗迹里,我体验到在废墟中挖出贵重宝物的喜悦;在鲁班阁,我们体验到古代人建筑的智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西樵山学院。一走进学院,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换上了像“裙子”一样的校服,最让我新奇的是,我们要在中间系一条长长的宽宽的腰带。我hai发现古代的桌子和现代的也很不一样,长长的,但是十分矮,我们只能盘腿而坐。这里的“书”是用竹筒编成的,“字”是用刀刻上去的。原来古代人是这样学习的,真令我大开眼界。

不知不觉到了下午,老师宣布上车回学校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桐湖小镇。回到家,我意犹未尽,我还沉醉在桐语江湖小镇的快乐之中!

古代的谚语12-11

古代名字03-06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五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分享了关于古代文学史论文的题目给大家!

1、以《墨子》为例分析古代汉语中的“所”字结构

2、《马氏文通》中韵律影响句法现象研究

3、“道”的文化阐释

4、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律--以《论语》为例

5、关于古代汉语绪论的几个问题

6、主观化与古代汉语“n所v”结构的双重身份

7、从拉丁语到古汉语--汉译《几何原本》卷一“界说”的翻译分析

8、诗语、框架与海外经验--张斯桂《使东诗录》浅论

9、评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的编排

10、当代文学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11、《世说新语》中程度补语的句法和词性研究

12、浅析第三人称代词在汉魏以来的发展

13、成语、俗语--学习文言文的新途径

14、浅析《马氏文通》对“先置”现象的研究

15、浅谈汉语言文学的全球化发展

16、如何培养我校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

17、古代汉语“远+n”和“n+远”构式的语义与句法历时对比研究

18、《论语》同义词辨析

19、古诗文吟诵的历史传统与规则要领

20、古代汉语字间关系考察--以“薄”与“迫”“箔”“簿”三字关系为例

21、粤方言中的文言字词

22、浅析“以”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23、基于语料库的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

24、汉民族文化对古代汉语词汇的意义研究

25、始于古代日本的汉语翻译文化

26、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在古典文献阅读中的作用

27、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文选中通假字音韵特点研究

28、浅析“些”的古今用法和变迁

29、浅析古代汉语中代词的研究状况

30、试论古代汉语中“个”“个”“个”的用法及其流变

31、王力《古代汉语》注“通”注“同”字研究

32、汉语在古代越南的传播与汉越语言的接触研究

33、古代汉语同位短语研究

34、综论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作状语

35、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假设连接词研究初探

36、论古典诗词中的“拟形”修辞

37、八部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比较研究

38、古代汉语在成语中的体现

39、《世说新语》名词做状语现象浅析

40、清末民初标题词汇研究

41、八部古代汉语教材通论文字、词汇、语法对比研究

42、《黄帝内经》医学术语词义研究

43、从“日”的语音变化看中原与周边民族神话的关系

44、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关系探析--大荔方言古语古义疏证

45、现代汉字中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情况分析

46、评唐兰先生的象形一定是独体字说

47、关于“形声”名义的理解

48、《说文》假借观分析

49、现代简化字中古非繁简字关系类型分析

50、《异体字整理表》中古非异体字关系类型分析

51、同形字与一般假借字的关系

52、《说文解字》的学术渊源与创新

53、汉字字典部首演变历史

54、通假现象的原因及性质

55、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术语“同”和“通”的使用情况

56、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57、论成语意义的引申趋势

5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59、古汉语述宾结构的语义关系

60、古汉语“于”和“於”字比较研究

61、古汉语被动句表示方法的疑难问题

62、汉字的文化意蕴例说

63、古汉语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64、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65、从《七略》六分发到《隋书·经籍志》四分发的演变

66、《隋书·经籍志》和《四库全书总目》图书分类法的异同

67、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志目录出现的原因

68、关于伪书定义的思考

69、家谱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

70、《昭明文选》的体例及其特点

71、清代私家藏书兴盛的原因

72、《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与子部儒家类的分类区别

73、郑珍郑智同父子《说文》研究综述

74、莫友芝与影山草堂藏书

75、例庶昌与《古逸藏书》

76、严可均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77、《诗经》句首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8、《诗经》句末语气词的统计及归类

79、王念孙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0、郑玄的训诂学成就综述

81、《颜氏家训》训诂方法述评

82、《经义述闻》训诂方法述评

83、《汉语大字典》词语误释举例

84、《左传》《史记》异文语言浅析

85、《世说新语》“某词语”简释

86、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87、许慎六书说论评

88、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89、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90、“‘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91、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92、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93、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94、形声字起源试论

95、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96、《说文》省声研究

9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98、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

99、通俗文学漫谈

100、儒道文学观之比较

101、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

10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六篇

一、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意义概述

尽管在古代,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来指导史学问题的研究,尽管研究的方法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论相差甚远,乃至有些理论和认识具有很大的缺陷,但这些相关的方法和观点,对具体的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对我们现代对古代历史的认知有着十分积极的参考意义。对于这些前人的成果,我们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一味否定,而应该批判的汲取过来,作为我们的营养。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时代特点和史学价值,把握历史理论发展的脉络,推演历史前进的动力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史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入探讨古代历史理论,有助于解析古代哲学、史学思想体系与现代历史史观的异同,求同存异,科学客观的认识古代历史。

二、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阶段

任何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会经历起萌、发展、繁荣、延伸(或消亡)的不同层次的演进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同样经历这样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史学界较为权威的划分标准是:先秦时期起源,汉朝时期逐渐形成理论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五代时期至xxx战争时期为繁荣阶段。下面进行分别探讨。

1、秦汉时期形成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基本雏形

历史时代的意识和认知水平决定于当时社会人们的思想。先秦、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封建社会的开端。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变迁,人类的认识水平在这一阶段慢慢得到提升。先秦、秦汉历史时代,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远,因为生产力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基本没有什么大的进步,所以那时的人们对历史理论的认识发展最为缓慢。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

剧烈征伐和相互吞并,在社会动荡、斗争、经济政治变革、文化往来的动荡时代之后,涌现出了很多的大思想家和意识流派。“百家争鸣”是当时意识领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起源有非常重要的史学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朝时代,奠定了多民族在同一国家共存的基础。“秦皇汉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一时期文字的出现,促成了史学发展的源头和根基。其表现就是史官、宫廷颂诗等,各国也出现了国史研究机构。汉朝时期,私人著史现象频频出现。后来为中国史学奠定基础的宏大史书《史记》、《汉书》先后问世。

2、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间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封建社会的相关制度和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关系和思想领域的变化也开始出现。这一时间出现很多的重要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恐怕要数“天下一统”的思想了,古代人们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造就了天下一统理念的形成。“唯我华夷”的论点成为那时的海内一统的历史观念的基础,对于国家概念来龙去脉问题的争论和探讨也比先秦和汉朝激烈很多、先进很多。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史学大家,如柳宗元等的史学观点,对天命和人力的关系、对国家与下属行政之间的关系等,都达到了空前的认识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达到一个新得高度。

3、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鼎盛时期

五代时期开始直至1840年的xxx战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繁荣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不管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征讨杀伐,还是经济、生产力的突飞猛进,还是对外关系的微妙变化,都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发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这一时代有史学的意识形态有一些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掺杂进史学观点里面,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带来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自史及人急切希望变革的原文。其次,多种史学流派纷至沓来,出现了多民族史学的并立局面。再次,这一时期史学观点更加贴近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的历史性笔记和地方史志。第四,这一时期的史学观点普遍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表达了人类认识论有向客观和唯物发展的需求。这一时期的著名史学大家如顾炎武等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论的繁荣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三、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

1、古代历史以多种形式给我们留下历史理论财富

首先在古代史书对历史的讲述中,史学者除了客观的将一些历史事件记述下来,还从史学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见解,并且很多史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高度。其次,随着古代历史的延伸,许多史学观点的雏形和著作渐渐被积累起来,除了集中一些专门的历史评述中之外,在各种史书的字里行间也间或看到。再次很多的古代历史著作,以往统统被定义为历史大事笔记,而很少有人从历史理论的角度去深研之。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老子《道德经》《易经》等比较主流的划分标准是以往都在哲学领域内去研究,但观其内容,又何尝不是在历史理论的范畴内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2、对历史问题的延续性探索

这一特点相对来说较好理解,同一个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对于不同历史时代的史学者来说所意味的历史理论也不相同。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的成型和成熟,就是在这种连续性的争论和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3、历史理论不独立于历史事件和历史史实之外

中国古代历史充满了变革与斗争,这也决定了史学者在建立和论述历史理论的同时必须依托于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所以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没有独立于客观事件纯理论性的东西存在,绝大部分是以事论理,以理解事。所以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历史典籍都具有历史理论的高度,但是具有价值历史理论则肯定包含于历史典籍之中。

四、结束语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史学者除要拥有遍览群书的史学底蕴,更应该具有的是科学客观的认识论基础。既要从历史时代的角度来辨析历史事件的理论价值,又要从史学的视角来研究历史理论的变迁,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七篇

我想你时不必用别人写过的语言

带着我的祝福一秒钟跳转到你的邮箱里

我肯定从庭院里采下几株含苞待放的梅花

在写上一首短诗

整个驿道上充满着香气

当信被打开的时候

梅花开得正当时

花香溢满整个房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想要见你时不必乘这条空调快车

而是骑一头小驴子

山林间驴蹄子声对应的是平平仄仄的韵脚

而不是飞速而宽广的高速公路

或者驾一叶扁舟

我会经过一条条不知名的河流

我有足够的时间为某一段风景来编制一首短诗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我想我们是田边佃户家的采桑女

在旧的衣服也难掩我们的清丽

因为我们不能下地干活

白天我们烧制饭菜

傍晚我们则坐在门前的海棠树下

纺织吟唱

挂在海棠树上的萤火虫

在欢声中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我肯定随父亲或某位亲人进了京

你依旧在海棠树下吟唱

而再见到你时

火红的嫁衣

更托出你那绝世容颜

你我可能在谈笑以前的时光

假如我生活在古代

你可能坐在海棠树下

微笑的等着丈夫的归来

你我的信件仍旧如期往来

在次收到你的信时

梅花开的正好

我依旧会把梅花装进

等你来拆开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八篇

如果古代有手机,如果未来没有手机!

(一)

盆友们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古代有手机的话,历史会不会改变呢!秦始皇就可以不用大费周章的招人修长城了,只要在微信朋友圈招呼一下立马就有很多人来帮忙!如果古代有手机的话,沟通就会方便得很多!就不用练隔个几十米还宣宣宣的了!飞鸽传书还那么容易就被截获了?如果有手机的话,岂不是省事多了么?你们说说哈,你们说那时候的人咋就想不出来呢!你们看看现在多好,但是现在都觉得有手机就有了安全感!有的甚至得了手机依赖症呢!

(二)

如果未来没有手机的话,那些有手机依赖症的该咋办啊?(该点赞的点赞哈!)有些现代人觉得有了手机就有了安全感!,如果没了手机就没有了安全感!现在的人什么都依赖手机啊!什么购物啊,打车啊,社交啊,等等一类的。完全都是依赖信的使用!想象一下,如果这些人失去了手机的话,他们的生活该怎么办啊!世界不再有色彩,人类无法再依靠手机生活了!没有手机人们又得像古代人一样麻烦了呢?这一切都还是未知的,让人们有无限遐想呢!

想想有手机是好还是坏呢?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手机依赖症呢?同时想想如果古代有手机,如果未来没有手机呢!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九篇

一、书写顺序

(1)称呼

写一封信,先要把收信人的称呼顶格写在第一行,然后,再在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问候语

问候语要写在称呼的下一行,空两格。它可以独立成为一段。

(3)正文

正文一般分为连接语、主体文、总括语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开头都应另起一行,空两格落笔。

(4)祝颂语

祝颂语是表示致敬或祝贺一类的话,如“此致”、“祝”等。它可以紧接着正文写,也可以独占一行,空两格写。另外,在写与“此致”和“祝”相配套的“敬礼”、“健康”一类表示祝愿的话语时,一般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5)署名

写完信之后,在信的右下角写上发信人的姓名叫做署名。在署名的前面一般还要加上合适的称谓,如“同学”、“好友”,“弟”“妹”等。

(6)日期

发信的日期可写在具名的后边,也可以另起一行。

二、书写注意事项

(一)称呼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 第十篇

【技法指津】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抒情散文的考查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呢?

一、情由心生:把握作品的情感

古代抒情散文是古代作家写就的篇章,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要读懂古代抒情散文,我们最好能了解作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退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便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三、休戚与共: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四、玉树临风: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五、绘声绘色: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

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语言的技巧显得更为突出。阅读时,我们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再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其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

【阅读训练】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 愈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①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④以进。

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⑤。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其藏:指父辈留下的家产。②告哀:皇帝去世通知各方。③帅:指节度使。④军谋堪将帅:唐有“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策上第:指对策及第,获得很好的名次。⑤躅:足迹,轨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二百九十一篇(总共)

B.我道盖是也(正确的)

C.征拜左司郎中(授予官职)

D.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被)任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韩愈倡导的文学主张的一项是( )

①多矣哉,古未尝之有也②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③必出入仁义④于辞于声天得也⑤文从字顺各识职⑥寥寥久哉莫觉属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绍述的著作体裁丰富,有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等,而且内容博大精深,笔势纵横奔放。

B.樊绍述曾任绵州刺史、绛州刺史、谏议大夫等官职,担任绵州刺史和绛州刺史期间施政有方,对百姓有恩德。

D.在本文中,韩愈既高度评价了樊绍述在写文章等方面的成就,又借此宣扬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译文:

(2)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

译文:

(3)曰:“后当然。”已而果然。

译文:

古代报帖的格式及范文优选10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