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一篇
前几天,我读了两篇神话——读《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燧氏钻木取火》后,我深有感触。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了普罗米修斯同情人类,为人类盗火结果被宙斯惩罚。《燧氏钻木取火》讲的是一个叫燧氏的年轻人在伏羲的指引下发现了钻木取火的方法。
读了两篇神话后,我发现了它们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他们都是由一位天神帮助人类,带给人类光明,而且都很同情人类。不同点有两点,第一点:东方神话——《燧氏钻木取火》,伏羲同情人类,直接赐火给人类,然后将火熄灭再给出提示,告诉人类火在哪里,有人类自己寻找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东方天神的博爱。而西方神话——《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我认为西方既有善良、勇敢的神,就比如普罗米修斯,他同情人类,于是冒险去见宙斯,请求宙斯把火赐给人类,可宙斯却说:“不给就是不给!”但他为什么不愿意把火给人类呢?因为宙斯自私,他希望人类永远愚昧无知,这样他就可以通知世界了。由于宙斯不赐火给人类,那么普罗米修斯也只好去盗火,结果被宙斯发现,普罗米修斯被捆在了高加索山的最高峰上,受尽折磨,这就说明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可也写出了宙斯的自私、残酷无情。将东西方神话一对比,我发现东方天神很博爱,也很智慧,他将提示给人类,让人类自己找方法。
第二点是:《燧氏钻木取火》,伏羲指引年轻人,让他找到了永不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方法,说明东方人民注重的是方法,方法是靠人想出来的,也就是说人们只相信人自己的力量。《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这样会让人类觉得——神什么都可以做到,便养成了一种依赖。这说明西方的人民相信神,认为神可以给人一切。
读完这两篇神话后,解决了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发展比其它国家快,因为中国人相信自己的力量,而西方人民相信神。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二篇
一、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对比
(一)西方国家的数字喜忌在西方文化中,7被普遍视为幸运数字,而有Luckly7的说法,用来表示幸福、美满、多数等。数字7有这么多的寓意,主要是它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上帝用7天来创造世界,身边有7个天使,一个星期有7天等。每年7月7日,都被美国人视为吉祥的日子,很多美国年轻人选择在这天结婚。在西方国家,人们最忌讳使用的数字主要有13、星期五等。其中,13被认为是最凶险不祥的象征,尤其在欧美国家成为头号大忌。西方人对13这个数字的忌讳,最早起源于基督教传说———耶稣最后的晚餐,耶稣门徒犹大向罗马当局出卖了耶稣,之后耶稣就被逮捕处决了,13代表叛徒犹大,代表耶稣受难,因此基督国家一般比较讨厌13;在北欧神话中,火神洛基(Loki)是诸神中的第13位,他本身邪恶而狡诈,他欺骗盲神(Hoder)害死了自己的兄弟———光明之神(Balder),又成为葬礼上的第13位吊唁者。此后西方就有迷信:如果葬礼中有13个人出席,那么其中一人会在第二年死去,这也是13数字恐惧症的来由之一。西方人在言行中总是千方百计地避开这个数字,甚至忌讳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如在宾馆、医院中就很难找到“13”这个房号。星期五在西方人的心中既是不幸又是晦气的日子,据说星期五是耶稣受难日;另外,据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赶出伊甸园也是在星期五。数字13和星期五若恰好碰到一起,在西方人眼中就结合成超级不幸的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五”。
(二)日韩、东南亚等东方国家数字忌讳在韩国人的历史中,处处都有“3”的影子,认为“3”代表着完成、最高、稳定、神圣,是带福气的数字。这个传统和思想已经融入韩国人的“无意识”当中,韩国的文字是以“天、地、人”的原理创制的,韩国的建国神话———檀君神话中就出现3个“天符印”,3千随从、3神等,韩国人取名喜欢用“三”也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民对奇数非常偏爱,3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数字,它既是奇数,又是基督教中的吉祥数字;同样,数字7也是日本人比较喜欢的,因为它是奇数的缘故,日常生活中带有许多带“7”的名词,如“七福神”等。日本人最忌讳的数字同中国人一样,也是4,无论是医院的病房,还是饭店、宾馆,都尽量避免使用4或由4组成的数,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偶数天生不吉利外,还因为4与“死”同音。印度作为一个宗教信仰繁多的国家,不同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人有不同的数字爱好。比如印度的xxx人口更喜欢6、7、8。而不少印度xxx则不喜欢6和8,由于在印度占星术里,第6宫预示疾病,第8宫则代表死亡,有些印度人不喜欢接触这两个数字;而忌讳13则主要是因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印度与中国最鲜明的一个数字区别在送礼随份子上。中国人喜欢好事成双,而印度人却青睐单数,特别是在赠送礼金的时候,一定要多出1卢比,这才被收礼者认为是吉祥的。泰国人对于数字的喜好与中国完全不同。首先,泰国人不讨厌“4”,在泰语发音中“,4”的发音与中文的“洗”是一个音,但和“死”字发音却完全不同,因此泰国人对“4”没有忌讳。但是,被中国人视为吉利、象征着顺利的“6”在泰国非常不讨好,因为“6”的发音是泰语“下坡路、不好”的意思,泰国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选择“6”这个数字。另外,泰国最喜欢的数字是“9”,因为其发音“告”与泰语的“上升、发展、进步”是一个音。对菲律宾人而言,7和8是最幸运的数字。英文中数字7的发音与“平安(safe)”的发音有点接近,因此对菲律宾人而言7代表平安。而受华人文化的影响,菲律宾人也认为数字8意味着“发达”,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数字13是不吉利的。
二、中外数字文化观差异比较
中外数字文化观中的各种差异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就是忌讳与死亡有联系的数字,相信数字的魔力,而各种形式的中外数字禁忌也表达了人们祈福、避祸、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些差异,也是中外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和心理作用造成的。
(一)东方数字文化观及起源中国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汉字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受先哲思想、易经的影响,崇信阴阳二元学说和天人合一,着重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并认为世界各部分之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整体,相信万物都有对称性;事物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偶数在汉语文化中表示幸运和统一,自古以来也形成了对双数的传统审美之心。形容喜事连连为“双喜临门”、处事为“四平八稳”、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机灵程度为“八面玲珑”等,形容事物的完美最高境界为“十全十美”等。另外,因为汉字同音字比较多,因此比较追求口彩,特别是对汉语中表达美好意义的发音相同的数字更是情有独钟,数字6、8、9均是如此,而对于数字4的厌恶之感,更同样如此。此外,由于中国幅员广阔,不同的环境也造就了人们对同一个数字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之差,如对于数字“18”,部分国人在购买房屋的时候则是比较忌讳的,因为在中国封建迷信中,有十八层地狱之说,开发商也深刻理解人们的这种心理,往往设置楼层的时候,不设置18楼,而是用17A或者17B来代替;但当结婚或者开店营业的时候,18寓意着“要发”,而往往成为人们乐意选择的日期。还譬如数字“7”,因为有“起”的谐音,因此,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公司职位晋升中,往往博得一些人的喜爱;但是数字7也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习惯有关,如死者逝世后,家人有过“头七”习惯。东亚的日本和韩国,自古以来受到汉文化的侵染,因此他们对某些数字的喜忌与中国人对数字的喜忌有很多相同之处,如韩国人对数字3的喜爱,日本人忌讳数字4,也是深深受中国对数字4厌恶的影响。但是,由于近代以来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人也对数字13和星期五等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忌讳心理,并且在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当然,中国年轻人也深受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如过“”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但是中国的年轻人还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13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厌恶感,却不如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深。印度、东南亚国家如泰国等,因为深受印度教、佛教等宗教的影响,同样也对某些数字产生了一定的喜忌心理。
(二)西方数字文化观及起源从古希腊起,西方各民族就信奉“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故西方民族重对立,强调矛盾和冲突,认为不和谐才是美。反映在数字文化上,就是西方民族视偶数为不详,奇数为大吉(13和星期五除外)。所以,给亲朋好友表示祝贺时送鲜花的数量一般为奇数,而寄托哀思之时送花一般为双数枝。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斯拉称“three”为完美数字,他认为数字3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了”;希腊神话中宙斯、波塞东和哈德斯以其不同的作用控制了希腊世界,因此3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无穷的力量与权利。另外,7这个数字深受西方人喜爱、13这个数字被西方忌讳,也是与其有着浓厚的宗教寓意有关系。这些宗教传统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数字的使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三、结论
从上文分析来看,东西方文化中,对不同数字的喜忌之情产生的原因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差异比较明显之处就是对某个数字产生的喜忌是受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数字6、10的喜爱和崇拜,韩国和日本对数字3的喜爱),也有受发音谐音的影响(中国人对数字8、9的喜爱及对数字4的忌讳,泰国对9的喜爱),甚至也有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对数字18的喜忌);而西方对某些数字产生喜忌,则是受宗教文化及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共同点就是东西方对数字文化的喜忌是受人们趋福避祸的心理作用影响。近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日韩等东方国家对数字的喜忌受西方外来影响较大,特别是年轻人一代,更是深受影响,如对数字13的忌讳。因此,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之外,还有丰富神秘的文化蕴涵。东西方数字的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比较文化研究,东西方数字文化的意义因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而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分析,阐释这些不同数字文化的差异和起源,了解东西方数字文化的异同,有助于扩展大家的视野,在对外交流中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达到交际或沟通的目的。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三篇
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神异的动物。因而,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虎比喻豪杰志士。“龙”在成语中也被广泛的利用,如、“龙飞凤舞、藏龙卧虎”等。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我国的传说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与龙、龟、麒麟合称四灵。凤在中国还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旧时,凤也为圣德。xxx凤毛麟角xxx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用来比喻有圣德的人。
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西方传说神话中,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能够从嘴中喷火。到了中世纪,龙演化为罪恶的象征,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电脑游戏)中的魔鬼diablo是个长得很像龙的怪物,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要是对西方人表示赞美千万不可用龙凤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从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长期受宗教的影响,我国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封建思想的统治。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过错,就是罪恶;而我国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给我们带来好运,神把龙作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间,是至高无上的象征。
东西思维方式的冲突
在欧洲工作生活了26年,现在是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卢秋田老师说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在临死以前,你问法国人,你死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法国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槟酒。又问德国人,你死前有什么愿望?他说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我想再作一次报告。这就是德国人,喜欢作报告。我想这也许就是思维的不同,这还只是在西方内部,要说到东西方的差异,我想就更大了.
对于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思维的广泛性.我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一看就发火,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将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开门见山,后面才讲些客套话。中国人为了保持心理平衡,把美国人的来信先看后面。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开始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等等。美国人读中国人的信也是倒过来看。这种不同的写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民族思维方式形成以后,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人,不论他是东或西方人,形成一种思维后相对比较稳定。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三个人坐火车从德国的法兰克福去巴黎,这三个人坐在一个车厢里。突然上来一位客人,因为车厢有4个位子。这位客人拿了一个鱼缸端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拢庥闶鞘裁疵疲谏镅嫌Ω萌绾喂槔啵心男匦裕克窃诳蒲嫌惺裁匆庖澹繑这上来,放在空座上,德国人开始问端鱼缸的人,撃芨嫠呶乙幌拢庥闶鞘裁疵疲谏镅嫌Ω萌绾喂槔啵心男匦裕克窃诳蒲嫌惺裁匆庖澹繑这是德国人向这位客人的发问。日本人听完德国人的话以后就问,撉胛收馕幌壬飧鲇阄颐侨毡灸懿荒芤咳绻菸颐侨毡镜钠蚝退隆⑺剩飧鲇隳懿荒苌繑问完以后,轮到中国人来问了,撜庵钟闶呛焐蘸贸曰故乔逭舾贸砸坏悖繑这表明三种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下愚见,这也是不同社会的反映。
第三,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年轻一代的思想变化也正是如此。我们已经与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第四,思维方式的差异有时感觉得到但很难说清楚,也不容易反馈给对方。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客随主便。”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这几个人马上很认真听,想听听代表团离开前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希望你们介绍材料能译成中文。第二条是你们这个牛肉能不能煮得烂一点,血淋淋的实在受不了。第三点希望你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们听了感觉特别好,听到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表示,能做到的我们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们也知道你们喜欢什么了。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听不见的更美。还常常用问句作回答,以问为答,问而不答,让你对下文有着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造成的教育差异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说西方的教育,从体制到政策实施都近乎完备,一批批的孩子们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级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的学生养成了很多骄奢的习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他们的教育环境比起中国的简直好之又好,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这也是鄙人比较欣赏的地方。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国际夏令营中明显看出他们的孩子比我们的要坚强的多。我想,这也有着一定的环境因素吧。
比而较之,中国的素质教育总也不能尽善尽美,除了环境因素外,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在中国有很多学生对教育不满,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两种等级。
我想,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他们各有好坏,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
周老师说:“中国是陆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这话很有道理。一个是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中国长期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我们大陆文化的民族心理。这种心理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是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的情谊。我们不是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这在西方国度一定很淡漠,他们如果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乡,不会很激动,而我们的华侨,在外面有很多同乡会,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我们经常讲本土本乡,甚至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等。这些跟我们的长期农业社会都很有关系。还有落叶归根的思想,这都带有很浓厚的情,这种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个是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就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我相信,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所参考书目:
1.《霜冷长河》余秋雨著
2.《火与冰》余杰著
3.《读中国诗》钱钟书著
4.[/jiaoxue/yingyu/feature/back/]
5.[/400/]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四篇
暑假一到,爸爸妈妈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忙不过来。
谁又来照顾我呢?爸爸妈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奶奶送到我们家来瞧顾我,给我做饭,让我在家里有个伴。奶奶听到消息后,二话不说,收拾好东西方就来到了我家。
早上八点半,我赶着去学画画,爸爸上班时顺便送我去。走出了家门的时候,我们总会听到一句话:“你们过去要小心一点啊!走路回来时,要记得看马路哟!”这是奶奶的嘱咐声。我很感动,虽然奶奶的话有点啰嗦,但是我们感觉到奶奶的关心。我自己走路回家时,总会小心翼翼的,时刻在心里面重复奶奶说的那句话。
我画完画回到家,奶奶就会立刻到厨房里去忙活。时间不长,奶奶就端出来一桌子美味佳肴,常常使我吃得很多,多得我很久都吃不下任何东西,甚至有时候连晚饭都吃不下了呢!你看,奶奶每次做饭,总是做我最喜欢吃的菜:磨菇、辣椒炒肉、黄瓜、青菜、鱼……所以这也就不能能怪我吃不下晚饭了。我还常在心里夸奶奶呢。奶奶真勤快,做东西总是又快又好,做出的东西总能够使我这个大馋嘴大饱口服。有这样一个奶奶真好!
奶奶对我真好。她对我的爱是永远也表达不完的。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五篇
黄皮肤,黑头发;白皮肤,黄头发——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差别远不止相貌,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文化,才是东西方本质上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似乎随处可见:中国人拉二胡,洋人拉小提琴;中国人手持狼毫笔在宣纸上大肆泼墨,西方人却拿着小刷子在画布上精心刻画;中国人手拿筷子,吃着北京烤鸭,西方人手拿刀叉,吃着感恩节火鸡……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外来文化:洋马洋酒洋快餐,无一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西方的舞会文化,宗教文化等等都在影响着我们。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很多人都在担忧,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会不会终止于高度全球化的新世纪。
我相信,不会的。现在的我们,依旧在新年回家团聚,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我们虽不再满口“之乎者也”,却也忘不了孔孟。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不断的修正,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学习圣人的勤奋刻苦,“仁义礼智信”,却不赞同他们的群臣思想,摒弃他们的愚忠。这充分说明,我们是有思想,有是非观的人。
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合理之处,使之与传统文化相融,就像徐悲鸿学画。
徐悲鸿向西方人学习了解剖,掌握了肌肉知识,所以在他的画作中,没有古时的古板,人物的平面化。他的画,有着传统的技巧,也有着饱满的形象,他笔下的马,让人觉得像是要从画中跑出来一样。
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成果当然不止这一个。古时候,佛教的传入,四大发明的外传,都很好的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现在,我们依旧可以把外来文化中的优点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体系。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要想找到适应当代中国的文化,必须不断比较,不断探索,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之尽一份力,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把外来文化的长处取来加工改造,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六篇
“叽叽喳喳”,早上我被一阵鸟鸣声叫醒。我抬头看见有好多小鸟在窗前自由自在地飞舞。要是我也有一双翅膀,那该多快乐啊!
突然,我的背上长出了一双洁白的翅膀,扇动几下,竟然就飞了起来。我飞出窗口,飞上天空,一片片白云微笑着从我身边飘过。我一直往北方飞去,飞到了万里长城的上空。我往下看,看见绿油油的草木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蜿蜒盘旋的长城就像一条巨龙,在绿色的大海里遨游。
我张开双臂,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
飞行,是每个人儿时的梦想。长出一对翅膀是东西方神话故事中不可或缺的素材。长出翅膀去干什么呢?孩子用稚嫩又充满幻想的笔触告诉我们,他要去万里长城,他要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多么简单又美好的愿望呀!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七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贫易文化差异
论文摘要:随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国际贫易活动与交往的须繁进行,不用国家与民族,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在国际贫易中的影响日益凸现,充分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并来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应时国际贫易交往中的丈化差异在当今世界1得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在国际贸易这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中,任何细节都无时不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在国际贸易中,适应特定文化环境的企业就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环境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其国际贸易活动就难以展开,可见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东西方国际贸易中影响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反映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如对任何服务都要说声“谢谢”,作完报告也要说声“谢谢”,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连打个喷嚏也要说声“对不起”。
二、东西文化反映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一般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三、东西文化反映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人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语言的表达又必须根据习惯。东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在传统生活方式、爱好、忌讳等方面体现出的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在对颜色的理解上,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吉祥,而在西方,红色常常让人联想到危险、鲜血和死亡,产生恐俱}L}理。白色在西方象征纯洁无暇,而在中国常常让人想起丧葬的场面;黄色在中国象征富贵,而在xxx教国家却代表死亡。在图案的喜好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如孔雀在缅甸象征喜庆,在英国却象征祸害;土耳其禁用绿色三角形等。再如,龙和凤在中国,龙是图腾的形象,在图腾发展的进一步神圣化之后,形成了龙,凤等具有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性图腾形象,在我国龙凤指才能优异的人,龙比喻豪杰志士。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凤也是一种神异的动物,凤在中国指优良女子,还有太平昌盛之意。而在西方龙和凤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在西方,龙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西方的凤,是再生复活的意思。在英语中,龙所引起的联想与“龙”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联想完全不同。还有西方人时常用亲吻和拥抱来表示亲热和友好,也常用于表达友情,而在中国的亲吻和拥抱却主要用来表达爱情。另外中国人喜欢“6”、“8”,而日本则忌“6”,英语国家的人受基督教影响不喜欢数字“13xxx,若13日又是星期五,则更不愿举行或参加社交活动。中国人没有这一忌讳,但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往中,就不能不注意避开这个数目了。
综上所述,由于东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形成对待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观念。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时间观念、决策方式和处理冲突的态度上也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国际贸易中,由于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面对无形的文化差异,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减小文化差异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现阶段,对于我们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文化的差异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于东方与西方的范文 第八篇
【我看东西文化】
几天前,我读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燧氏钻木取火》,它们给我的感悟极大。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讲了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起了怜悯之心,帮人类盗火并受到惩罚的故事。《燧氏钻木取火》中讲了一个伏羲帮助燧人氏寻找一种永不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方法。
两篇故事告诉我,西方更崇拜神,他们认为天上的神们会保护他们。《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普罗米修斯发现人类没有火,被野兽侵袭,甚至自相残杀。他向宙斯讨火,但是,他没有讨到,所以普罗米修斯在太阳神那儿盗来了火,为此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宙斯的惩罚。为什么故事中让天神——普罗米修斯受罚,我想这是因为人们觉得神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替他们受苦,受罚……他们认为神是万能的。
相反,东方更崇拜人。他们更崇尚人的力量,希望自己能征服大自然。《燧氏钻木取火》中,伏羲看到人类没有火,被野兽侵袭,甚至自相残杀。于是他降了一场雷阵雨,让一棵树着火了,接着,一个年轻人让大家发现火可以取暖,可以驱赶野兽,也可以烤肉吃。后来,伏羲托梦给一个年轻人引导他去燧明国找取火的方法——钻木取火。
从这两个故事看来,东方的人更相信自己的力量,相反,西方人更相信神的力量。
【我看东西文化】
陈子瑞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和《燧氏钻木取火》都讲的是关于火的故事。
《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主要讲:人类非常需要火,而主神宙斯不给,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给人类,被狠狠惩罚,最终获救的故事。《燧氏钻木取火》主要讲:一个叫燧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去寻找火种,最终把造火方法带回村庄的故事。
虽然人类都需要火,但西方人民更相信神的力量,只是坐等火种到来,还需要有人心甘情愿地为他们受罚。例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被宙斯的两个侍从——“威力”和“暴力”拴在山峰,狂风在他身边呼啸,老鹰用利爪撕裂它的肌体,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而东方人民则更相信人的力量,自食其力,例如:燧氏历经千辛万苦,耐心地用不同树枝进行摩擦。
西方的神是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而东方的神是善良、智慧的。西方的神只是交给人类火种;东方的神则是传授给人类一种永远有用的方法。这体
现了方法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一个道理:获得一样东西是要靠劳动、努力去换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