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一篇
兴趣的培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中,师生关系时常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学生对于教师总存在着敬畏的心理不能产生良好的沟通,从而使课堂产生隔阂,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况愈下。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具有艺术气氛的教学环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环境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社会日益发展进步,教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设施也不仅限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因此在当代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大胆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例如计算机,投影仪等。
进行室外美术教学
让美术课走出教室,走向室外,让孩子们发现不同的美。美丽的事物源自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在自然的光线下,一草一木熠熠生辉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孩子组织室外写生,带领他们去环境优美的地方进行绘画创作活动。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积极主动的发现美,感受美,独立的进行审美创作。
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
美术的魅力在于其非凡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因此在进行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让孩子可以在艺术的海洋里自由呼吸。在自由的环境下,使绘画成为孩子和外界沟通,展示自己的新方式,这样定会使儿童对美术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
重视对作品的评价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二篇
我国的美术理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左右开始形成一种热潮,出现了一大批颇有价值的美术史论著作。在这之前,流入我国的美术史论大多是苏联美术学家的作品。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苏联美术史论,才促使我国的美术理论开始步入一个辉煌的新生期。但是后来,导致我国的美术理论发展陷入了一时的绝境,直到改革开放,才真正迎来了美术史论的发展高潮。美术史论在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程之后,被许多学者所重视,这也是美术理论能够与技法练习相提并论的源头。近些年来,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却不被重视。许多学生甚至是老师们也认为技法的练习操作才是美术教学的唯一渠道。这种扭曲的观念非常不利于美术教育的进步。而技法学习的过程恰好是美术理论落实的过程,没有理论的美术教育又怎么能谈得上美术创作?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三篇
我主要采用三种方法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1.利用游戏刺激联想产生发散性思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而游戏足以使得岁幼儿对美术感兴趣,教师利用美术游戏刺激联想产生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大师作品连一连》这一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几百张大师作品中选择一张加以简要描述,幼儿通过联想在其他作品中找到另一张与这张作品有联系的画并说出原因,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游戏的刺激产生发散性思维。
2.运用声音塑造画面培养发散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使幼儿学会通过声音在恼中绘制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并表现在画面上,从中培养幼儿的发善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农夫和蛇》的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讲述《寓言故事》,幼儿闭上眼睛享受故事的同时并把声音通过发散性思维转换成情景。教师提问帮助幼儿把片段的和不完整的情景加以整合,得到一个完整的充满想象的画面。幼儿通过声音能够描绘出千变万化完全不同的画面,比起传统美术教学方法教师给予具体的画面让幼儿临摹,这种方法支持了幼儿的原创性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3、通过材料引发联想展开发散性思维。通过材料引起联想展开发散性思维其中的材料所指的不是材料本身,而是使材料经过处理产生随机的和不规则的形。幼儿就是通过各种不规则的形展开联想,主要是根据形和色的相似来判断所要绘画的内容。在美术拓展课中用调色油稀释多种颜色的油画颜料一一倒入盛满水的盆中,将油画纸平放在水面上当再次拿起纸的时候。纸上已经沾满了五彩缤纷的油画颜料,形成了随机的不规则的形,提问幼儿展开想像回答形状像什么并展开绘画。通过这种方法引起联想不但展开了发散性思维更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课堂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四篇
文化的多元化,一般都是在西方文学运用中较多出现的术语,受到西方主流思想的影响,近年来才在我国开始应用起来。多元文化主要是结合当前文化与西方思潮组合的一种呈现方式,西方思潮的成分较多。儿童美术教学课程内容极为丰富,大多事物均可成为其所学内容,将这些事物采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事物也会对广大儿童产生长期的影响,也因为传统美术教育理念的局限,学习过程往往过于枯燥,进而很难专注的学习。所以,在多元化背景下,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应该在学习兴趣培养方面多做研究,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儿童对美术课程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语言和音乐教学等达到辅助效果,然后将一些多元化文化元素加入到课堂之中,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五篇
加大小学美术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要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对小学美术的充分重视,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增强对美术教育的扶持力度,系统有效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基础教育设施和良好的环境。而学校和教师方面则要将美术课程很好地结合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建立美术课程教室和活动室,充实教学内容,使得美术教学形式内容多样化,并且充分挖掘学校周边地区的教学资源,扩大美术教育范围,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美术教学,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多接触美术。
加强师资队伍交涉,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主导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首先要建立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学校要招收专业的美术人士并且定期组织美术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或者业务培训,也可以邀请美术教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来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加深其对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美术教学能力评估,建立奖励机制,对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能力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励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不断提高自我教学能力,增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教育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心理,遵循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思维认知规律,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布置雨的绘画作业给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下雨天通过视觉观察让学生来画,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听到的雨声、鸟声、人声充分想象画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和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心理,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或者活动来教授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和作品欣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到更多的知识。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六篇
爱护动物和保护自然都是近些年比较热的话题,虐猫、虐狗、过度捕捞、猎杀是我们在新闻中常看到的标题。由于近些年的空气污染、臭氧空洞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健康问题所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实很多人喜欢把爱护动物跟保护自然分开讨论,可我却喜欢把它们放在一起因为我认为爱护动物就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才是爱护动物。这种意识其实是小时候养成的一种习惯。通过调查我们得出很少有老年人虐待动物,往往虐待动物的都是年轻人。我想找到原因于是我询问了一些老人。主要是那个年代家家住的都是平房生活朴素家里都会养一些小动物来补贴家用或是看家护院。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跟动物接触的机会也少了对动物缺少感情。遇到一些不舒心就想拿更弱小的事物出气。可怜的小动物就成了发泄目标。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珍惜现有的资源我在美术班养了一些小兔子和鱼。孩子们需要轮流给它们喂食物和换水,还要求每个孩子都要从家里带来一盆专属于自己的植物按时给它们浇水。这个练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责任感、爱心和自信心。这些是我参考了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采取的措施。当然做这些更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可观察的实物,带着爱心去绘画的作品总是能给老师很多惊喜。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七篇
对于美术教育目的而言,存在两个误区:一方面只把美术教育当做传授技艺的一种教育,认为儿童完成一幅画就当成完成任务,太过于注重对于对儿童技艺的培养,把技巧当成主要任务,不能过早地把孩子束缚在技巧的笼子中。另一方面就是美术教育没有形成单独的教育体系,同时忽略美术教育的本质。美术教育属于多面功能的教育系统,对儿童实施教育是一个方面,但不能忽视其本质功能,既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儿童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对动物和人物的形象,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出模仿倾向。当然在儿童把认识的事物转化到画面上来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起到阻碍的作用,通过语言等方式把他们的想象打破,让他们按照成人的方向发展,这样他们的模仿能力增加了,但他们的思想却被禁锢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授课的灌输教育还是占主要地位。在美术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总是陈列出图形让幼儿模仿,最后导致孩子们的思维模式都是一样的,没有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使孩子慢慢丧失一种创造意识。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八篇
幼儿还说不上有道德信念,只能说有初步的信念因素,这时候的幼儿会表现出对真理的渴望,但对一些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通过美术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艺术作品一般都具有高尚健康的情感,积极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材料。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道德信念途径主要有:第一,通过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幼儿的思想素质,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欣赏表现革命传统、革命理想的美术作品,使幼儿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让幼儿直接地感知爱国主义的澎湃激情,由此产生为国家奋斗的爱国热情。例如,在欣赏油画《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生动讲述,重点突出五壮士将敌人引入绝路,出色地完成了牵制敌人的任务,纵身跳崖的壮举,引导幼儿认真观察画面,体会五壮士当时的心境,启迪幼儿学习革命先烈为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高尚品格,从而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也可以通过欣赏表现热爱劳动,美化、创造生活的作品,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二,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合作性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团结、合作、分享、友爱的积极道德信念。在合作性美术活动中,合作小组共享经验,共同构思,共同完成作品,共同整理材料与工具。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分析自己的合作行为,同时通过树立榜样帮助幼儿提高合作水平;第三,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生活,讲述自身的体验,并进行创作和评价。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丰富幼儿的道德体验,可提高其道德评价能力。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九篇
《我国美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我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陷入了悖离自身逻辑起点、游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偏离艺术价值取向的发展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也有美术教育学科自身的因素,加强融合、遵循规律、统筹发展是美术教育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美术教育 困境 原因 出路
[基金项目] 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2013)――我国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伴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发展,我国美术教育方兴未艾,成绩令人欣喜。同时,我们也看到,美术教育发展滞后,问题很多而且较为严重,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正视问题存在,深刻分析原因,找出应对之策,尽快走出困境,是当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我国美术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1.悖离艺术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忽视美术学科内在规律,盲目发展。美术的逻辑起点是美术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即美术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美术教育不能不顾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行其是,否则,游离于艺术逻辑之外,其招生规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失去内在依据。不幸的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高校大扩招以来,已经使我国美术教育深陷困境。许多学校盲目上美术教育专业、扩大规模,问题相继出现。毕业生就业难,家长期望值高,通俗地讲就是希望低门槛升学、高水平就业,不现实。艺术院校毕业生处境也很尴尬,由于文化知识起点较低,缺乏积淀,加上专业知识临时“抱佛脚”,毕业时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毕业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心理极度复杂。
2.游离经济社会发
展大格局之外,漠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孤立发展。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教育发展必须考虑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们当然不主张美术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附庸,抑或完全屈从于政治斗争的工具性需要,但艺术教育本身其实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特色,要么成为纯粹科学的艺术,要么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么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美术教育时而表现出一种激进的狂热,时而又呈现出一派消退的凄凉,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仍然没有摆脱歧路徘徊的境况,仅靠美术教育,甚或文化教育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解决好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美术教育陷于困境的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作为泊来的我国现代美术教育,是19世纪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制于科学、政治和经济因素。回顾我国美术教育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史,几乎从来没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过。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我国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向西方学习,倡导写实主义和科学精神,成为这一阶段中国美术教育的基本特征。跟早期的康有为否定文人画、倡导院体画一样,新文化运动主将xxx主张用西方写实主义精神改造“宋元以来衰颓的”中国画,揭开了“美术革命”的大旗,强调“要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的写实主义精神。画家也必须用写实主义才能发挥自己的天才。”与xxx一脉相承,我国近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人蔡元培先生也认为,中国画应取西洋画之优长,主张“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以科学方法如美术”。接下来,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徐悲鸿、林风眠、刘海栗等相继从海外归来,把西方包括“素描、透视、色彩、解剖”四大基础课程在内的美术教育制度引进来,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美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在此进程中,形成了以徐悲鸿、林风眠等为代表的“结合中西”的美术教学体系。其间,虽有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本土派”画家坚持认为西方素描不适合国画教学,竭力主张中西绘画分系教学,并将国画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且有中国美术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但未能影响到我国美术教育的主流走向。[2]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篇
儿童美术家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成长》中说过:“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通过造型训练,促进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美术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只仅限于对儿童美术知识的传递,让他们学会欣赏世界美好的东西,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地发展。
1、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属于一种艺术教育,能够引导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所以对幼儿的审美观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虽然幼儿对外界事物不是很了解,但他们也具备了最基本的审美观。他们喜欢一些色彩鲜艳、造型特别的事物,对于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启发幼儿对美的欣赏。比如说让孩子感受一些不同季节的室外活动,利用大自然让孩子感受美的存在,再让孩子们将美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美。
2、培养幼儿个性施展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展示幼儿的心里过程,同时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通过各种美术教育形式让幼儿感到生活中的美,同时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的思维不受外界的束缚,他们可以大胆的表达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教师应该从各方面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多进行美术方面的创造。
3、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美术教育目的不是要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他们发现美和创在美的能力。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积累经验,总结素材;二、创造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三、鼓励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四、教师在幼儿创作时尽量不要干涉太多。
4、完善幼儿人格
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给幼儿的创作提供积极的环境。在他们绘画的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毛会出来,这种感情的宣泄方式可以调整好他们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一篇
前几天幼儿园的美术班来了一个帅气的小男孩小名冉冉,今年6岁。家长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想他像冉冉升起的太阳一样充满着朝气和希望。可是冉冉是很有朝气却让家长头疼,家长常说这孩子太调皮在家里的大人已经管不了他了,到了幼儿园倒是老实听话了很多但是做起作业来不是马虎就是坐不住像屁股上长了钉子动来动去不注意听讲。于是家长把冉冉送到了美术班一是想孩子多一门特长;二是想让孩子练一练定力。处于这个目的来美术班的幼儿还有一些,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从常识课开始上起,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总是能让幼儿感兴趣,幼儿感兴趣了才会喜欢上美术课。带孩子们集体去一次公园野炊。去公园的路上幼儿要自己付钱做公交车到达选定地点进行野炊,当然家长和老师一定是在后面跟着,但只是起到观察和辅助的作用。野炊的食物都是孩子们从家里自己带来的,老师教会孩子们要懂得分享还有合作。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当然在野炊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周围环境,回到美术班最重要的是教师带领幼儿总结和提问整个野炊过程吃了什么?有谁参加?玩了那些游戏等。最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画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二篇
1.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及思想。目前,基于应试教育体制各种弊端,使得不少学生厌烦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这种紧张而沉闷的环境,对学生甚至老师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施行美育、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颜色等进行制作,使学生对于不同事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及理解,同时使视觉和触觉更加丰富,增加了其审美经验,从而体会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各种乐趣。通过这些美术实践,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影响学生文化、修养、品味及情绪,完善其人格。因此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及思想的产生。
2.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行动,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经历的人生实践之间的关系密切。美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美育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教育形态,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的事物,对人进行教育,使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这样才能将美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及生活中,使灵魂更加丰富而充实,从而净化人的心灵,美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功能,是因为人的心灵与美是相通的,美架起了道德与情感之间的桥梁。美育是一项审美教育活动,更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因此,美育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3.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类认识事物时有两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形成非常密切的关系,即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就没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指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较为浅显的认知,而这种形象思维却是审美活动中重要特征之一。美育是一种美感教育,是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对学生的审美进行一定影响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在较为浅显的、低级的表象和感觉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艺术审美及形象思维特征的认知,因此,美育是直观和感官的结合体。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教授学生关于美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不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力,而且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美术教育过程中,美育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在美术的绘画或欣赏过程中,人们通常处于安静的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及创作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消解紧张、负面的情绪,还可以使全身心得到放松,这样有助于调节学生心态,促进健康身心的形成。因此,美育可以在不断调节学生情绪的同时,使其社会交际、适应环境能力及受挫等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于德智体劳等教育活动中。要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就要将其五种教育结合在一起。如上所述,美育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教育形态,它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但却渗透到其他教育形态中,并与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三篇
1、全面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
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为儿童提供充分的审美体验,能够完善他们心理审美结构。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能力和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能够更好地熏陶他们的艺术情操,在审美的氛围中来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让孩子成为一个创造美的人。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塑造美、创造美的教育,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科学的、系统的设计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育在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中往往美发挥到它应有的功能,原因是在于对于教育的实质没有认识充分。通常都是把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割离来,比如说我们通常只关注绘画的内容与主题是否明确,而忽视了教学手法的重要性,常常把模仿教学放在主要地位,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造成儿童思维模式没办法更好地展开。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的认知感和创造力,注意要把以形状、颜色、结构为中心,从而才增加他们对绘画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会幼儿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是孩子能够全面地发展,这就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目前,我国儿童教育还存在一些的问题,有些会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和能力发展。如果教师只针对孩子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创作,那么对于孩子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发展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教师应采用正确引导、积极评价的美术教育方式从而进一步完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学前儿童营造一个更加放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真正地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得到更健康更全面的发展。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四篇
因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等原因,现下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影响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
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在日常生活中,美术一直被大多数学校、教师、家长排在次要位置。中小学的美术课大多形同虚设,成了语数英等主要科目的“候补队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逐渐提高,美术教育在九十年代开始被逐渐重视,社会上开始涌现出一大批美术兴趣班,但是在学校中美术这一科目作为“候补队员”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许多孩子因此错失了接受良好美术教育的机会。
教育者的观点陈旧
许多的教育者仍旧采用凯洛夫的教学思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过分注重教师以及教材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美术作为一门感性学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
美术兴趣班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功利性过强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美术兴趣班大多数为了迎合家长认为孩子画的像就是画的好的心理,采取简笔画教学,依赖市面上公式化的简笔画教材,课堂中孩子只需要对着老师的范画进行摹写,生搬硬套,毫无创造力可言。家长、教师进行评判的方式也是以谁的作品跟老师画的更像。长期的模仿不但抹煞了孩子自身的创造力,也因枯燥乏味的绘画过程而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育的选材上过于成人化
市面上的儿童美术教育书籍八成被简笔画占领,从水果到动物再到人物一应俱全,充分满足了家长认为孩子会画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就是学会了画画的心理。细看这些书籍,造型色彩如同流水线生产出的一般,毫无生气、童趣可言,更无法引起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只重视画面本身,而完全忽略了画面背后应传达出的儿童心理感受。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使看起来欣欣向荣的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事业陷入了难以进步创新的尴尬局面。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五篇
1、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和敏锐性
美术创作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息息相关,一个人的美术理论掌握的程度也关系到本身的美术素养。如果说,艺术家需要的是灵感,可要是没有理论知识的沉淀,又何来灵感而言?相反地,如果学生对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创作出什么样的美术作品,然后能够迅速地反应出操作中哪些需要注意的细节。那么,他在美术方面的敏锐性就会提高。所以说,在美术教育中,掌握美术理论可以很好地帮助一个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和敏锐性。
2、提高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就我国目前美术教育的状况来说,高等美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是很少能够注意到对学生们在美术理论方面的课程设置。以至于招进来的学生只懂技法而对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这就造成了所谓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单一化等许多问题。现实情况反映了高等美术院校在招收美术人才的不完善和不平衡。美术理论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批评,如果不懂美术理论,那么就无法对一件美术作品进行恰当的评估。那么美术教育在教改的洪流中就很难有大的进步。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一个理论指导的作用,贯穿着美术教育。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而不是把穷练技法放在第一位,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
3、利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欲望,光在美术技法上苦练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只会照样画葫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创造的信心和兴趣。相反的,如果在学生掌握了美术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教师们的鼓励,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造,为他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让全体学生为他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鼓掌,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只要有趣,扫除了学生创作时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勇敢地、大胆地、毫不顾虑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画,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在美术理论的正确指导下,让学生们自我发现,自我创造。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六篇
1、审美的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就要让学生知道那些是构成美的要素,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和知道美术中艺术表达的有那些简单形式。在美术教学中,一件艺术作品我们怎么让学生去理解它美在什么地方。就得从这件艺术作品它的构图、色彩、线条、明暗、点、面、肌理等去观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去了解和学习这些表现形式,除了了解这些表现的形式,还要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去表现这些元素在画面里恰到好处。培养艺术创造能力,教学中一般学生的绘画是把我们眼睛里直观所见的物体表现出来。虽然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成就了很多艺术品,但是这些艺术品也少的可怜。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让学生绘画自己眼见的物还是风景,都是欠缺艺术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直观的事物与美术的美学理论相结合的来创作和评价作品。
2、艺术修养
艺术家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家其自身的艺术修养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每个艺术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思想、情感、艺术等方面的修养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可以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读出其表达的情感、思想以及蕴含的艺术修养。而他们的艺术修养除了自身先天的条件也要加上后天的不断努力才能培养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对美术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了理论知识我们就要把它用于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加强生活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除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还应该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才能使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七篇
教育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资源条件恶劣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相关的教育部门还有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教育都存在偏见,将小学美术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导致其对小学美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匮乏。由美术学科性质特点决定,美术的教学过程需要一定的空间和教学辅助的工具,例如在上素描课需要素描纸、各种型号的铅笔;上一些手工美术课时会用到彩泥、彩色纸,胶棒等等。但是在很多小学学校会发现小学美术教学资源不足,有些是由于重视度不够,在美术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有些是由于学校资金匮乏,不仅仅是在美术教学缺乏教学设施,其他科目也都存在同样的问题。以上问题都对小学美术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虽然自从课改以来政府加大了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很多学校的美术教学设施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相较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师资力量建设不足
当前我国小学美术中最现实,紧迫的问题也是与美术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最相关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由于学校资金或者环境条件等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师中受过高等美术教育的专业美术教师较少,教师在美术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不够,而且很多学校一般一个美术教师要担任十几个班级的美术课程,大大降低了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许多专业的美术教师由于薪金待遇低不乐意到小学任教,还有原因是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对小学美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其地位置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之后,对很多专业的美术人士从事小学美术教学产生了消极影响。小学美术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并且相应的美术教学技能和方法不能满足现在美术教学的要求,影响学生的美术学习。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僵化,不能满足现代美术教育需求
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小学教学模式还不健全。小学美术还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出发,按照小学美术的教育规律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来安排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当前我国小学美术的教学仍然是旧三步:美术入门、专业技能教受、重复训练。在美术入门课程的教授中,教师将相关的画图构型固定化,使得学生对图画构型的记忆模式化,在练习的过程中只要进行绘画就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绘画思维的拓展,在接下来的专业技能教学中,学生的绘画认知已经受到限制,很难有创造性的发挥。在强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作业进行学生绘画能力的强化训练,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八篇
审美的价值观是什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从审美的家督做出的有价值的判断评价”。审美的价值包括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而每个人的的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因为它受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学中:“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抓住个体发展的的关键期”。美术审美的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对学生进行美术培养的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学生审美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然后在关键时期,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来锻炼和提高审美的能力,要学生多留意、观察、体验生活。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创作和欣赏作品的时候能跟随着艺术家所传递的情感,融入画面中。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要能分辨的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值得学习的、那些是要避免的。这也会影响我们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所以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去感受真正的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十九篇
在小学阶段,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愈加显著,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进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美育教育,将美育教育深入到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各个学科。此外,老师也应重视美育教学,深入研究美育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举措,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整个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毅.谈美术教育中美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J].科技资讯,2010.
[2]蒋冰梅.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0.
阅读次数:人次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二十篇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中,素质教育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及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美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学,通过这些美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进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美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美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一种基于情感方面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塑造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净化心灵以及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基于这些特征,美育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美术教育也是如此。美育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尽管美术教育不能与其同日而语,但是美术教育是培养及引导学生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和认识许多“美”,如大自然之美、绘画之美、雕塑之美等,通过对这些美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感知及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二十一篇
参加了几次户外活动冉冉爱上了来美术班,就连感冒了也要坚持来上课。因为这里有他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和每天都不一样的游戏。对美术课有了兴趣画起画来也老实了许多,他不在顽皮的捉弄同桌的小女生或满教室的走来走去了。因为他知道那些不是好孩子应该有的行为更主要的是他可能会失去参加户外活动的机会。见到孩子们都能安静下来了老师就会引导幼儿学会细致观察周围事物,教师主要运用引导提问的方法。来促进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他们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但同样的问题不易提问过多适度即可。孩子们总是能看到成人看不到的地方,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经过长期的训练幼儿不但能够习惯性的细致观察,更能增加自信获得心理营养。能得到这样的效果跟家长的配合密不可分,每个月美术班都要开一到两次的家长会说是家长会,其实更像是家长培训课。主要内容就是家长应该如何与教师保持一致和默契配合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美术教育背景分析范文 第二十二篇
提高儿童对美术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为儿童的年纪较低,理解和解决能力的不足,教师需要采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利用相关图像、资料、文字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和诱导,当儿童遇到解决不了或理解不了的情况时,教师以自身的艺术感悟和经验进行详细的指导,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得美术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中,鼓励儿童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儿童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担当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将儿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激发儿童审美情感
在儿童的美术教育中,应将他们的审美情感激发出来。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世界的美术文化进行学习。所以要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引发探索的欲望,进而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与接受世界美术文化。比如,在进行绘画等活动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著作,给他们观看。然后在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情方面进行生动讲解。尽量将作品的画面所体现出来的美感融入到儿童的脑海中去。最后让他们进行讨论与交流,让他们将其自身感受描绘出来。这种方法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与学习不同的世界文化艺术,提高他们在多元文化下对美术文化的学习能力。
与儿童兴趣相结合,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可以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出发进行美术教育,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将孩子日常生活的相关素材作为切入点,进而整合出有效教学资源,即如通过观察儿童所感兴趣的事物,将其作为题材,设计出与之对应的教学活动,这样能够让他们主动进行学习。结合当前新颖的视觉文化,使儿童的艺术品味不断提高。所以儿童都具有共同的天性,即活泼好动,喜爱玩耍,所以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根据他们的特征,将美术教育融入到儿童玩的过程中去,让其在玩中学习。另一方面,针对儿童美术认知的培养。教师则可以将美术课程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如带领他们进行写生,去领悟自然,去植物园观察实物等等有关美术活动。让他们对美术充满激情,从而得到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