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提纲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19-05-01 06:19:2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统计分析提纲范文 第一篇

【目录】

一.引言

二.研究目的

三.数据分析

I.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分析

.基于excel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简单分析

.基于spss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有关分析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

II.对能源消费的分析

.从能源消费总量和类型方面做简单分析

.综合分析能源消耗各类型及总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分析

.以年份粗略预测未来对能源的需求量

四.综合上述分析并总结

五.附录

一.【引言】

能源是整个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能源短缺曾长期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合理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能源消费与生产状况,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科学发展观战略和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文采自1978年以来近30年全社会的能源生产及消费数据(来源国家_),基于excel及spss软件,从能源的生产构成及消费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用线性回归模型对世界能源需求进行预测。

三.统计数据分析

I.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分析

.基于excel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简单分析

下图是自1978年以来社会能源生产总量的情况,对原始数据进行简单的转换得到图一。

从图中不难看出能源的生产几乎成直线增长,最近十余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及能源的需求量的不断提高,能源的产量增长尤为明显。各能源占生产总量的比例结构从图二中显而易见,原煤不论从储存量还是对人类生活和工业发展的角度而言,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原油的产量却有回落的趋势,自1978年以来逐年降低。当然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发展,能源短缺危机,在天然气开采上有所提高,水、核、风能逐步发展。

下面基于excel将近30年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得到各能源的产量增长对能源总产量变化的影响。

当然这里我就简单的以原煤产量对总产量的影响做了分析(原油,天然气等同理),几乎成线性正相关,并得到方称y=。基于此方程我们可以从原煤的产量粗率估计能源总产量的情况。

.基于spss对能源生产及构成的有关分析

.相关分析

由于自1978年以来的数据太多,于是接下来我选择了近十年来能源的生产情况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下面选取2002年至2012年的数据,如表一:

统计分析提纲范文 第二篇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绪论 10-16

排队论系统简述 10-13

多服务台可修排队系统简析 13-14

多服务台可修排队系统发展现状 13-14

可修排队系统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结构 14-16

第2章 多服务台可服务同一顾客的可修排队系统 16-26

模型描述 16-17

稳态概率方程 17-18

转移概率矩阵求解 18-20

系统的排队指标 20-21

数值算例 21-24

系统优化分析 24-25

本章小结 25-26

第3章 带备用服务台的多对一可修排队系统 26-42

模型描述 26-27

稳态概率 27-31

稳态概率方程组 27-29

方程组的求解 29-31

系统的排队指标 31-32

数值算例 32-36

系统优化分析 36-37

两个排队模型对比分析 37-40

本章小结 40-42

第4章 到达率可变的多对一可修排队系统 42-53

模型描述 42-43

模型分析 43-46

转移概率矩阵求解 46-48

系统的排队指标 48-49

数值算例 49-52

本章小结 52-53

结论 53-55

参考文献 55-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9-60

致谢 60-61

统计分析提纲范文 第三篇

中文摘要 4-8

Abstract 8-12

目录 13-17

1. 绪论 17-27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7-21

研究背景 17-20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20-21

研究方法、思路和主要内容 21-25

研究方法 21-22

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22-24

具体内容安排 24-2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25-27

论文的创新点 25-26

研究的不足之处 26-27

2. 二氧化碳排放研究的文献综述 27-42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综述 27-34

清单法 28-32

其他方法 32-34

二氧化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的综述 34-42

指数分解法(IDA) 34-37

结构分解法(SDA) 37-41

二氧化碳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的方法选择 41-42

3.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与分析 42-59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 42-46

确定化石燃料消费量 42-43

非燃料与燃烧固碳量 43-44

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确定 44-46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趋势 46-55

二氧化碳排放分布的'区域特征 48-51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特征 51-54

二氧化碳强度变化趋势 54-55

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对比分析 55-58

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国际对比 55-56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对比 56-57

二氧化碳强度的国际对比 57-58

本章小结 58-59

4. 二氧化碳强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59-81

低碳经济理论 59-64

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效应——低碳经济的起源 59-60

限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内涵 60-61

限制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61

发展低碳经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1-63

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63-64

投入产出分析法 64-74

投入产出分析法简介 64-65

可比价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 65-68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68-71

经济——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 71-74

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IO-SDA) 74-80

二氧化碳强度投入产出模型的建立 74-78

二氧化碳强度的IO-SDA模型 78-80

本章小结 80-81

5. 数据预处理与中国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编制 81-106

能源消费数据的处理 81-83

中国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序列表的编制 83-105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基本表式与部门分类 83-86

价格指数的确定 86-89

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的形成 89-105

本章小结 105-106

6. 我国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实证研究 106-130

经济总体的二氧化碳强度的结构分解分析 106-114

经济总体的二氧化碳强度变动趋势 106-107

最终需求各项二氧化碳强度变动情况 107-109

最终需求各项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影响效应分析 109

分阶段经济总体二氧化碳强度影响效应分析 109-114

行业部门二氧化碳强度的结构分解分析 114-122

各行业部门的二氧化碳强度 114-116

各行业部门二氧化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 116-122

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强度影响的分析 122-125

二氧化碳强度综合指数公式的因素分解法 122-123

1997-2010年28部门二氧化碳强度变动的综合指数分解 123-125

实证分析总结 125-130

生产模式的变化是我国二氧化碳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125-128

最终需求模式的变化是降低二氧化碳强度的阻碍因素 128-130

7. 降低我国二氧化碳强度的政策建议 130-138

调整生产模式 130-134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强度 131-132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132-133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33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二氧化碳强度 133-134

培养低碳需求模式 134-136

引导最终需求产品结构的低碳转变 134-135

调整最终产品使用结构 135-136

总结与展望 136-138

全文总结 136-137

研究展望 137-138

参考文献 138-152

附录 152-192

致谢 192-193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93

统计分析提纲范文 第四篇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绪论 9-14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9-10

课题背景 9

研究意义 9-10

研究成果与动态 10-12

研究动态 10-11

主要研究成果 11-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4

第2章 预备知识 14-24

休哈特控制图 14-21

休哈特控制图分类及用途 15-17

控制图的制作和使用 17-21

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WMA) 21-22

EWMA 21

EWMA 控制图 21-22

马尔科夫链方法简述 22-23

本章小结 23-24

第3章 可变抽样区间的 EWMA 中位值控制图 24-41

关于 VSI 休哈特均值控制图的研究 25-26

可变抽样区间的 EWMA 控制图 26-28

中位值分布函数 28-29

平均报警时间 29-31

可变抽样区间与固定抽样区间的' EWMA 中位值控制图比较 31-39

本章小结 39-41

第4章 可变样本容量的 EWMA 中位值控制图 41-54

关于 VSS SHEWHART 均值控制图的研究 41-43

关于 DS 图的研究 41-42

关于休哈特 VSS X 图的研究 42-43

可变样本容量的 EWMA 控制图 43-44

中位值的分布函数 44-46

平均观测值数(ANOS)和报警所需的平均样本数(ANSS) 46-48

可变样本容量与固定样本容量的 EWMA 中位值控制图比较 48-53

本章小结 53-54

结论 54-56

参考文献 56-59

附录1 部分程序 59-60

附录2 系数表 60-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1-62

致谢 62-63

统计分析提纲范文通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