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一篇
交通系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_范文
xxx,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而是心系交通,情系公路,默默地奉献于他钟情的公路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滨州交通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切实履行着一名共 产 党员的光荣职责,恪尽职守当好通行费征收工作的领头人,大胆工作,敢于创新,廉洁奉公,公道正派,为滨州公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以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勤政为民、时刻不忘群众的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赢得了干部职工的赞誉。
“精心”谋发展
20xx年x月,xxx怀着要干出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副局长岗位,由无棣县公路局来到收费站工作。岗位的转变,从熟悉的业务到陌生的环境,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实现职能转变,他先后学习研读了《山东省公路通行费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和一批业务书籍,还不分昼夜经常深入一线到各工作岗位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情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全站的各种业务知识,首先补充完善了《收费站管理办法》、《百分考评办法》、《工作人员请销假制度》、《工作人员违规违纪处罚规定》等各项制度,并与各科室、中队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将规章制度细化分解,量化考核直接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杜绝管理上的随意性,做到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二篇
交通运输局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汇报
提起邓XX,XX县交通运输局的同事、左邻右舍,凡是知道他的人无不都说:“晚苟是一个孝老爱亲的模范,又是一个爱岗敬业的好职工。”
邓XX于19xx年元月出生于一个老红军家庭,19xx年参军入伍,19xx年复员参加工作,后调入县交通局运管所,担任运管员。他的父亲是我县赫赫有名的老红军邓XX,邓老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几十年,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全国解放后,邓老卸甲归田,回到腰陂老家,一边养育儿女,一边为乡亲谋福利。邓老是一个极为善良和乐于助人的人,他为乡亲们做了不知多少好事,却从不向组织上要待遇、要照顾,五个儿女中只有XX是当兵复员后,按政策分配了工作,其余四个子女至今均在农村务
农。晚苟出生于红色革命家庭,从小耳渲目染父亲的一言一行,培养了晚苟的良好品德。他敬重父亲,孝敬父亲,在父亲的晚年生活中,他常侍奉于身边,问寒问暧,关心备至。19xx年,邓老不幸瘫痪,长年卧床不起,XX担起全部护理工作,每天端尿接屎,喂饭喂水,为父亲擦身洗澡,让父亲过得尽量舒服,一直尽心照顾到父亲于xx年x月过世。邻居和同事无人不赞叹:“XX真是一个孝子。”19xx年,XX和县农机公司职工谭XX结婚成家,次年有了女儿邓XX,夫妻相敬如宾,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和和美美、甜甜密密。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xx年,XX被查出患有红斑狼疮,这是目前全世界都难以治愈的一种疑难重病,XX四处访医寻药,精心治理,XX的身体略有好转。20xx年x月,XX所在农机公司改制,她被买断工龄下了岗,家里又少了一份经济来源。祸不单行,就在下岗后的6月,XX又突然并发了糖尿病、急性肾炎等多种恶性大病,生命危在旦夕。见XX病重,XX心急如焚,忙将XX送到长沙的XX医院抢救,经医生们的大力救治,花去医疗费8万多元,终于救回了XX的性命。XX的病,年年要到XX医院化疗,每次要花上万元医药费,几年下来,共花费医药费30多万元。XX直到20xx年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后才解决了一小部分医药费,绝大部分都是自负,巨额医药费让晚苟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已经难以为继,负债累累,至今还欠债10多万元。XX含着泪对XX说:“这个家都拖垮了,我的病反正治不好,不要再花钱治了。”XX看着伤心的凤花坚定地表示:“只要有我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你治。”
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三篇
最美路政员先进事迹材料
路是有生命力的物体,路的美在于它的外表,路的贡献在于它的夯实,而路的生命却在于我们公路人像照顾孩子一样的精心呵护和无微不至的关怀。xx爱路,对路有特殊的感情,她的美丽青春就在他挚爱的公路事业中。
前年,一个美丽的姑娘考入了xx高速路政大队,圆了她孜孜追求的梦,公路对于她再熟悉不过了,虽说跨入这个新的单位时间不长,但是他成为公路人已经整整十年。十年的风风雨雨她经历了太多太多,在砀山当过养路工,她深知养路工的辛苦,那刺鼻的沥青,那沉重的沙石,他当过执法员,检查超载超限常常日夜连轴转,一次他们突击拦截闯卡车队,她站在车前敬礼,当司机看她是小姑娘,根本不理睬,xx就伸开手边拦边退,车推着她走了十几米才停下,司机下车说”我真服你了“有时碰到不理解的推推搡搡,打打骂骂是常有的事,她已经习惯了,冰天雪地为了消除公路隐患,清除路障 ,冻烂了双手,护路护法是她神圣的职责,她也坐过办公室 收发打字写材料,份内份外干净利落,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由于她出类拔萃的能力,市局抽调她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并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他的努力,她的辛勤,她的爱全部是她生命的路,她的奉献被社会肯定被所有了解她的人赞誉,当之无愧被评为安徽省十佳路政员。
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四篇
文明交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自20xx年本人担任云南工商学院保卫处处长以来,一直在从事文明交通倡导和宣传自愿者的工作。
在各级党委、交警支队、教育系统等相关部门的悉心指
导,紧紧围绕保安全这一目标,用好社会力量、法治力量、和学院力量,注重软硬结合、长短结合、上下结合,在突出抓好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将工作辐射到整个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和学生中。全院教职工和学生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文明交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自20xx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文明交通的倡导和宣传
工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进行沟通交流,由学院党委牵头,成立了云南工商学院“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本人主要负责具体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学院多次召开有关负责人会议,研究工作措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工作全面启动。
二、抓源头,抓宣传,着力提升交通参与者的文明交通
1)加强校外车辆监督。保卫处联合交警部门,对学院
外黑车搭载学生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确保在校师生及家长接送学生安全畅通。20xx年以来,共开展校园交通秩序维护1000余天,本人协助交警查处客运黑车50余起;
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五篇
201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颁奖词及推选理由
1、核弹之父于敏
于敏之子于辛代为领奖
【先进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乐意承受:“_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须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喜欢“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89高龄的他没来“感动中国”的舞台,儿子于辛代他接过了奖杯。主持人白岩松问起老人家的近况,于辛回答:“父亲最大的爱好是看书。”问起老人家获奖之后的感受,于辛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获这个奖。”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放下即将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_,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_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_的跨越式发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成功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1999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16年,2015年1月9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为霞尚满天: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最美交通人物评价范文 第六篇
“赤子”钱伟长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这就是写给“赤子”钱伟长的颁奖词。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钱伟长早年攻物理学,留学加拿大期间已经显露出非凡才华。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
_结束后,钱伟长坚持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忠于祖国,坚持实现_科学救国_的抱负。为新中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他学贯中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6年,他与冯·卡门合作发表了《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经典之作。
1947年,在正则摄动理论方面创建了以中心挠度wm为摄动参数作渐近展开的摄动解法,在国际力学界被称为“钱伟长方法”。
1948年,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写出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称为“钱伟长方程”。
解放后,致力科学理论和工程力学领域,成为我国近代应用数学与力奠基人之一。
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伟长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
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
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
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这就是写给“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的颁奖词。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
孙东林,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孙水林弟弟。
2010年2月9日,腊月二十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
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
“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_信义兄弟_。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_中国好人榜_。
“玉树铁汉”才哇
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地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这就是写给“玉树铁汉”才哇的颁奖词。
才哇,男,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扎西达通村第三社社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
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_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_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
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雷锋传人”郭明义
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这是写给“雷锋传人”郭明义的颁奖词。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
入党30年来,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_郭菩萨_、_活雷锋_,矿业公司领导则称因郭明义使整个_矿山人_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
“舟曲之子”王伟
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掩埋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漆黑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这是写给 “舟曲之子”王伟的颁奖词。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武警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
2010年8月7日晚11时20分,雷电、暴雨笼罩着舟曲县城,27岁的王伟正在单位值班,“舟曲之子”王伟不敢一个人住在家的妻子当晚睡在娘家。屋外的雨越下越大,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集合哨响起,73名武警战士带上雨披和应急灯开始清点人数。集合完毕不久,营房开始晃动......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天像裂开了口子,雨水砸在王伟脸上,周围一片漆黑,即使打开应急灯,能见度也不足5米。扶着倒塌的碎石,凭借着记忆与呼救声,王伟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
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_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_王伟拭去眼泪又说:_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_
“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
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场良知大爱的考验,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生命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这是写给“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的颁奖词。
王茂华,男,1983年11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中学教师。
谭良才,男,1966年4月出生,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冷水村村民,系王茂华的岳父。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
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
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王茂华与岳父谭良才火海英勇救人的先进事迹感动全国,江西省人民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分别作出向英雄表彰学习的决定,王茂华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五四青年奖章、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最美”洗脚妹刘丽
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惫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这是写给“最美”洗脚妹刘丽的颁奖词。
刘丽,安徽颍上县人,14岁时因家贫辍学外出打工,省下每一分钱供弟弟妹妹读书。
刘丽的弟妹最终没有考上大学,这让她很迷茫,似乎多年来的辛苦没了着落。她这才发现,自己“想让这个村子里出两个大学生”的愿望是如此强烈,“是一种寄托吧,我自己想读书而没有读成,就希望让别人有书读”。她萌生了资助别的孩子读书的念头。
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足底按摩师,俗称“洗脚妹”,月收入3000元。对于这些血汗钱,刘丽这样分配:500元用来租房和个人消费,剩余2500元,扣除给家里寄的一些,就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她资助了老家村里20个贫困大学生。从2006年起,又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的人数从三五个上升到数十个。加上一次性的资助,刘丽以她微薄的收入,帮助完成了上百个孩子的读书梦。其事迹在厦门广为流传,被誉为“中国最美洗脚妹”。
“警界保尔”孙炎明
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活还要经历更多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寒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重点,他比我们有更多坦然。这就是写给“警界保尔”孙炎明的颁奖词。
孙炎明,男,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
从警28年来,孙炎明同志立足本职,恪尽职守,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
2004年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作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是他始终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并坚持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
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他分管的两个监室在所里保持着两个最好:在押人员秩序最好,教育改造效果最好。
2008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_之父黄旭华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写给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_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_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_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_听后发誓:“_--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_,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_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_研制工作是从一个_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_,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_。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_的国家。
1988年,_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_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_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仁厚德: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写给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的颁奖词。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_五保_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_扩张_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_吝啬_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心比金坚: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这就是写给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的颁奖词。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_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_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_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_
一秉至公: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刚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这就是写给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的颁奖词。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