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一篇
古风歌曲发展至今,相比于其他风格的音乐,仍显小众,未来如果要走向更远,就需要我们反思古风音乐发展的现状。文本上文辞优美、规范雅致、和谐统一,是尽美的要求;内涵上思想纯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是尽善的要求。《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的音乐要求,正是“古风”应当努力追求的。古风歌词应避免无病呻吟、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倾向,规范使用文辞,自觉形成古朴文雅的美的形式,并增添向善的内容,努力向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人物风骨气度等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以走出小圈子,获得更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2]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4]佚名.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5.[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侯冬意.试论古风歌曲的起步与现状以及前景[J].文学教育(上),2015,(11).[7]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二篇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是孔子的音乐理论。在开始演奏音乐时,音色和谐;当乐曲展开以后,声音美好,节奏分明,直到最后余音袅袅。孔子精通音乐,给乐官分析演奏的起、承、转、合。开始时,各种乐器配合默契,做到八音和谐一致。接着清新有致、节奏分明。而后,乐声悠悠,不绝如缕,最后戛然而止。音乐始终协和有序,起承转合形成统一的乐曲,形成和谐统一的意境。歌词也应如此,整篇歌词需表达同一中心主题,每句歌词和而不同,渐次生发,引人入胜,才是一篇符合美的要求的歌词。
好的古风歌词《棠梨煎雪》开头通过“青鲤”、“春溪”、“棠梨”、“胭脂梨叶”、“草色”构成了春天鲜明的底色,而在溪水流动的声音中词中的主人公邀请邻居女伴采果,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美好的田野生活中包含着对乡间生活的陶醉之情。前面实写了与女伴嬉戏玩闹、酿酒采果的画面,最后的“似有故人轻叩,再将棠梨煎雪,能否消得你一路而来的半生风雪”却是虚写,又构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总的来说歌词较好地写出了田间人家的小女儿心态,全篇歌词和谐有序。
河图的《第三十八年夏至》虚构了一个戏子与军官的爱情悲剧,戏子喜欢上了_军官,军官说战后会带他去台北,其副官也喜欢军官,军官怕被误会想向戏子解释清楚,不料遭人暗杀,副官也独自逃亡,无所依托的戏子就沉浸在戏剧的世界中孤度余生。歌词中实景与虚景交互,回忆里“他还演着那场郎骑竹马来的戏,他还穿着那件花影重叠的衣,他还陷在那段隔世经年的梦”,但是现实中只有孤单的影子、戏服、泛黄的信纸和老旧的唱机,只有自己一人单薄清冷,于是“静静合衣睡去,不理朝夕”。其情也凄,其景也苦,情与景和谐交融,歌词成功构造了凄凉孤苦的意境。
但是审美意境并不见得每首古风歌曲都能成功构造,《隐》的歌词几乎全篇化用李商隐的诗词名句,相关的诗词包括《无题》、《杜工部蜀中离席》、《春雨》、《板桥晓别》、《锦瑟》、《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判春》等。这样的歌词或许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听起来别有一番审美趣味,但是从歌词本身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李商隐的诗句本身都表达着他真实而深切的情感,诗句流传至今也自有审美价值,但是通过掐头去尾的诗句叠加,人们无法用这些堆砌起来的意象来想象这是个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事,只能单纯拿词中意象去拼凑。而这些诗中挖出来的句子更不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连朦胧的画面也只能联想到最普通的离愁别绪。[6]
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三篇
对于古典音乐。 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认知。 一,中国传统古典音乐。 二,阿拉伯古典音乐。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有着千年的历史,从上古时期的记载就有很多的文献了。 但是中国古典音乐最发达的时代应属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乐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风情,比如现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乐器,其实都是那个时代从西域进入汉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笛,箫,古筝,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为有乐器的影响才出现的。 中国的音律其实在历史上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有些事实必须得说明,中国人在音乐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响。所以音乐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也就是说,中国人对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养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乐,多数为古筝,柳琴等弹奏乐器和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 所有我认为,中国古典的音乐对于世界的影响来讲,是很具东亚风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乐和古代印度音乐则是另外一种“世界”才会有的的风格了。 多数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乐都是以舞配乐的形式而让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条件组成,第一,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由于亚洲地形的问题导致了分割。(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国地带的人对于西亚地区的文化借鉴并不是太多。而西亚对以中国文化的借鉴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从古代波斯侵占欧非大陆之后,便为波斯文化的传播加快了速度。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时候属于游牧民族,自然对以中国的古筝之类的中型乐器的需要就会降低。反而二胡之类的乐器更加的方便携带,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们的欢迎了,再加上这些民族本身的个性,是游牧民族,比较放荡不羁吧。自然而然对于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种婉转而强硬的感觉了。 所有西亚的古典音乐给现代的人的感觉很难适应,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听到的则是一种稳定而又缓和的音乐。 欧洲古典音乐是很好的一门艺术,我真的忍不住想这样说上一句。 欧洲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数不胜数呐,不管是莫扎特,还是贝多芬,他们的音乐更加的灵魂吧,他们的音乐不像中国古音乐那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亚音乐那样放荡不羁,而是一种全新的感觉,对于生活得直接标到,对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较直接的。 而且在乐器方面,似乎欧洲人也是很有天赋,刚强带柔的钢琴,温柔的萨克斯,优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实欧洲古典音乐为什么能引领现代的潮流,并不仅仅是乐器和好的演奏师,也不是欧洲的扩张殖民地的问题,而是欧洲音乐里包含了一种蒸蒸日上的写实感觉。 欧洲的音乐对以人们的感情抒发是一种对于社会稳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觉。 还有一些欧洲音乐更是为了人民的生活而创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农》,《致爱丽丝》······ 对于现代的人民来讲,人民对以生活得写实是很关切的,大家都在现实的社会里,自然会碰到一些钉子,那么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希望能直接的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国古典音乐那样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现代的眼光看起来欧洲音乐更能帮助现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 其实对比一下就知道。 中国的古典音乐中,有着很浓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为本,张扬的是一种含蓄的美。 而且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_的影响,更加的宣扬的是一种为己之乐。音乐的主要是围着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亚音乐则是一种民族主义的和感情主义的表达。他们更注重的是短暂的快乐,而不是稳定的永远。 欧洲音乐则是一种写实的手法,欧洲音乐注重的是众乐乐,而非独乐乐,这点可以说和中国古典音乐恰巧相反。 因为中国人注重的个人的修为,所以导致了对以面子的过于追求,而产生了一种虚伪在音乐里。 而欧洲的音乐却很贴近现实,但是欧洲音乐也是有缺点的。因为欧洲音乐有种过于放纵感情的感觉。如过一个从小就接受中国教育的人,让他去听欧洲古典音乐,我敢说他只会短暂的沉迷到欧洲音乐里去,而长期的时间他更愿意去听中国音乐。所以,我认为欧洲音乐不如中国音乐耐听。 其实我对于音乐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张钰你要加油喔。
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四篇
写作思路及要点:结合实际完成小论文
正文:
古典音乐 ,是音乐的一种类型。古典音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西方古典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
狭义指古典主义时期,1750年(J·S·巴赫去世)至1827年(贝多芬去世),这一时期为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它包含了两大时间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最为著名的维也纳乐派也是在“维也纳古典时期”兴起,其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后世称为“维也纳三杰”。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古典音乐里的这个古典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
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
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
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柏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扩展资料:
古典音乐儿童教育:
1、古典音乐可以养成儿童高尚的情操和博爱的情怀
古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心灵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壮阔,喜欢古典音乐就是崇尚智慧的卓越和人格的高尚。
2、古典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灵的健康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典音乐中所具有的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缓急有序的节奏,能与儿童内心的情感产生共鸣,并随着音乐的节奏舞之、蹈之,因此而身心愉悦、舒展、健康。
3、古典音乐可以开启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典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而且也是灵性的艺术,丰富的音乐语言是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最抽象表达。可以弥补语言文字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足,启迪和拓展儿童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从而培养儿童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古典音乐可以培养儿童的直觉能力
音乐是直觉的艺术。音乐之所以是直觉的艺术是因为音乐直接理解和抽象表达自然、宇宙、生命内在和谐的规律,科学所要求的素质正是表现在对这种和谐规律的敏感和把握,这就是科学的直觉,它与音乐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开启儿童直觉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
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五篇
《论语》中提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1]意思是孔子在朗诵《诗》、《书》和赞礼时,都使用规范的雅言。这一方面源于孔子复礼正乐的追求,同时也可见规范的重要性。符合规范的古风歌词,更容易令听众生发想象、产生美感,反之,不合规范的歌词则容易产生误解与困惑,失去审美趣味。
古风歌词中常见
用典,用典又称用事,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2]例如《不负时光》中唱到:“高山流水工尺谱,伯牙子期却何处”,引入了伯牙子期的典故,点出古风音乐爱好者们知音难寻的感叹。古风歌手银临的《不老梦》中“替我将灞桥柳供奉”,使用了灞桥折柳的典故,有送别、惜别之意。而《束竹令》中歌词“拈花一笑忘痴迷”则运用了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拈花一笑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_佛》,上面记载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3]”《束竹令》这里借用拈花一笑的典故指出人物公孙策意境达到了参透世事的高深境界。几处用典使用得当,都达到了言简意深的效果,同时增添了审美趣味。而使用古诗词在古风歌词中更是常见,《采薇》一曲从歌名就能看出,其灵感来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歌词中也引用了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一个在边关驻守的士兵心中思归的情愫在这引用的诗句中娓娓道来。同样是引用古诗,音乐团队千歌未央出品的《绿衣》歌词却引来争议。《绿衣》开头的歌词便是“我着绿衣兮,绿衣兮黄里”明显引用了《国风·邶风·绿衣》中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4]但是歌词却改变了《诗经》中《绿衣》的原意,从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厚感情变成女子闺怨之情。《国风·邶风·绿衣》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最早的悼亡诗,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歌词既直接引用古诗又颠倒性别,这不同于比兴手法,或会引起误读。可见,规范的使用诗词方能达到尽美的要求。
如果说,不规范地引经据典只是引起小范围的误读,那么生搬硬造的词句更是令人云里雾里。《茶道》的歌词使用充满特色的互文手法,其中一互文歌词“展灵味古传、我、传古味灵盏”读来拗口难懂,仿佛只是为了互文而强作互文。“黄昏又舟上、话别、堂辞后驻杖/杖驻后辞堂、别话、上舟又昏黄”就更是令人不解,“堂辞”一词并不是专名,只能理解为在堂上告辞之意,但是“辞堂”一词却有指母亲或祖母去世的意思。明·文徵明《祭王钦佩文》:“岂其朝命甫下,而太夫人顾已辞堂。”《茶道》一曲节奏明快,歌词也明显指向对茶的喜爱,并无伤感之情,为了达到互文的目的,使用引起歧义的词语,即使完成了歌词互文,美感却经不起推敲。
古风音乐发展即兴评述范文 第六篇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孔子评价《诗经》,认为思想纯正是其优点,这是符合儒家道德观的。古风歌词既为古风,更应符合文人儒士的精神,而不是只流于形式。当古风歌词向“思无邪”的道德评价靠拢,古风二字才真正获得内在价值。纵观当下古风歌词,当然亦有符合儒家道德要求的佳作,例如《杏花落时茶幽香》的歌词里,山雀在枝头细语,主人公与好友也在春色中闲聊,蓝天白云下少女们摘蚕豆、喝茶吃点心,还玩笑着议论俊朗的后生,嘻嘻哈哈闹成一片。歌词舒展柔和,既表现出对乡间生活的热爱,也表现出纯真无邪的少女心思。
而缺失了善的歌词,即便在形式上符合美的要求,细细推敲却显得内涵空洞。广受欢迎的《红昭愿》中有一句词,“轰烈流沙枕上白发”,乍看之下都是美的,但是细想之下好像什么也没说,经不起推敲。《盗将行》中“你的笑像一条恶犬,撞乱了我心弦”尤为引发热议。笑容如恶犬,既然是恶的,当然也就违背了善。这些歌虽在当下流行一时,但如果没有尽善,作品的内涵得不到升华,即便是在当下也只能当作“口水歌”,更不用说在未来有传为经典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