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一篇
一、学园概况与办园成效
文秘部落幼儿园位于丰泽区东湖新村内,在改革开放大潮的九四年秋诞生。是一所由东湖街道行政主管,市、区教育局业务指导。由具有抱负、钟爱幼教事业的省民办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市、区民办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丰泽区优秀政协委员、妇联执委、优秀_员叶原原女士出资创办的,是泉州市首家融半日制、全日制、寄宿制为一体的多方位为家长服务的民营特色幼儿园。
创园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家长的关心、重视与扶植下,经过全园保教人员的辛勤努力,学园以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以教代会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注重人文与生态关怀,办特色教育,创教育品牌,迎来璀璨阳光。现已拥有以本园为中心,及面向农村的东海镇浔埔东源幼儿园和丰泽津头埔幼托所的三个园所,占地总面积554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038平方米,综合教学楼3幢,容纳16个班级近600名幼儿,60多名教职工,10名党员,30名共青团员,形成城乡联营、幼托一体化的幼教集团模式。幼儿园秉承“一切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和为家长服务”的办园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诚取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建立健全党、政、工、团、妇组织,实施科学、民主的“五制管理”方案(即执行园长负责制、教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工资公开量化浮动制、为教工办理保险制)。设立三级策略(创新——立园之魂,科研——兴园之略,民主——强园之本)。把住五大支柱(办园方向、社区资源、保教工作、后勤工作、家长工作)。以教科研为先导,以先进教育技术为媒介,实施德育领先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倡导“科研兴园”,致力于开展多元化的课程研究探索,成为全国、全市的幼教教科研实验基地之一。
幼儿园创办至今,已有近千名幼儿健康升入小学,并以较高的素质博得各所小学的好评,先后有400多人次幼儿在国家、省、市、区级的美术、音乐、体育类等的比赛中获奖;学园被市政府授予“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分别被评为市、区文明学校,市、区优秀家长学校,市一级达标中心园、市创安合格单位、市园林式学校,区绿色学校、巾帼文明示范岗、区十佳职业道德先进单位,省、市、区先进教工之家,市先进女职工委员会、区工会基层工作先进单位等40多项集体荣誉,创造了福建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五个第一(即省标准幼儿园、民办园里的党支部、省先进教工之家、民办园市级文明学校、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的显赫成绩;有60多人次的教工荣获“三育人”、“优秀教师”、“优秀园丁”、“特等园丁”、“女职工标兵”、“工会工作先进个人”等国家、省、市、区授予的荣誉。国家_、原国家教育部杨副部长,妇联黄副主席、综治办主任、国家教科文卫工会女工主任和省、市、区党、政、工领导及社会各界、幼教同行1万多人次先后莅园视察调研、参观指导,对学园的办园特色与质量、民主运营、党建创先、工会工作及良好的园风园貌均给予高度评价与热情勉励,各种新闻媒体作了70多场次的报道。
二、学园做法与办园经验
(一)、办学思想端正,起到示范作用。
幼儿园是对人才实施早期教育的摇篮,幼儿园办园九年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执行《教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扎实抓教育、建队伍,抓制度、促规范,抓载体、增活力,抓安全、保平安,无重大事故发生、建章立制,财务制度完善,坚持育人为本,以高质量、低收费(按公立园的收费),做到每年审计、年检,主动接受市、区教育局的监督指导,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强、教工素质强、保教导向强、制度约束强”,建全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一箱两栏三会四制度”(即园长信箱;对内对外公开栏;党政工联席会、园情发布会、家长委员会;园务公开工作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幼儿园的管理中推行“阳光工程”。完全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在本市、区起到了良好的龙头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全省民办园中的第一个省级达标幼儿园,获得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的广泛认可与赞赏。
(二)、完善办园条件,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具有时代气息,与教育相适应的人文环境是办好幼儿园必须奠定的物质基础。
1、完善园境建设。幼儿园开办以来,按照国家、省教委颁发的幼教法规和办园标准,努力建设优雅童趣的园境:不断装修、扩建园舍,拓宽综合活动室,配套电脑室、卫生室、教具室、资料室、档案室等,建设幼儿沙池、戏水池、游乐场、国标跑道、种植园地、动物饲养角、花坛、喷水池、《托起明天的太阳》、《一切为了孩子》的组雕,四周有花草树木掩映,绿色草坪平整如席,形成一个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新颖独特的集绿化、美化、彩化、儿童化、科学化、教育化为一体的文明儿童乐园。园舍建设不断规范化、标准化。设备上,拥有先进且齐全的教育教学、幼儿学习、游戏、生活的各种设施:有海洋球池、蹦跳床、小天使乐园、多功能滑梯、动物攀登墙、鲤鱼型秋千等大、中型户外活动器械30件;备有电脑、彩电、钢琴、电子琴、调音台、调灯器、录相机、VCD机、幻灯机、显微镜、高空望远镜、动物标本等教学设备,卫生器材齐全,有按国家教委制订的《幼儿园玩具配备目录》配备的教玩具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玩具,数量充足,品种多样。有30种以上的杂志和各类保教书籍3000册以上。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幼儿园的根本。我们以公开招聘的形式,精选教师,形成学历合格专业对口的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从长远目标着想,坚持把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摆上园长管理的重要日程上,扎实抓好。
①、把住关键,抓好班子建设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中国_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使幼儿园办出特色,使教师成为有坚定信念的优秀群体,2000年成立党支部,以党建创先为抓手,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党建工作和幼教工作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并把党建创先工作辐射到农村分园,做到分园开办到哪里,党建工作延伸到哪里。增强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在学园工作中发挥支部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荣获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区委定为党建培育典型单位,被市、区组织部誉为新兴行业的一个亮点,多次接受省、市、区党建领导小组莅园对党建工作的调研指导。
②、创建工会,真心实意依靠教工办好学园。98年成立东湖中心幼儿园基层工会,开创了民营幼儿园中率先组建工会的先河,让教工有“家”的感觉,使教工明确有困难、有难点、热点可以找工会,工会可以反映她们的心声,让她们有处倾诉的空间,有难决工作、生活困难的依靠。基层工会的成立,即找准“三要点”的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即找准了工会工作与学园党、政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与学园园务公开的结合点;与深化教育改革的扩展点。尤其是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后发挥更大作用,使学园党、政领导班子有了得力的助手,畅通党、政领导送温暖渠道,架起党、政领导联系教工家长的纽带,推进学园的民主建设,激发教工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③、强化教育,全面提高教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富有朝气、勤奋好学、事业心强的青年教师队伍。在抓好上岗前的培训后,每周定期组织政治业务理论学习,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工、团、妇组织作用,与丰泽区法院、泉州_搭成“共建单位”,与周边单位结为资源共享空间。组织教工参加警民联谊联欢活动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她们游览特区厦门、深圳、东山半岛、潮州、汕头、古城崇武石雕园、南安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等,扩展视野,激发爱乡爱国情感。定期举行业务理论讲座,教育技能比赛,形式多样的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师德评议,开展“师德新风进校园”、“诚信在行业”、“青春献幼教”、“爱心育幼苗”活动,评选“岗位能手”、“师德标兵”,及时推介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努力激发教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增强教工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持证上岗、典型引路,推荐16人次上党训班学习,运用“教工园地”刊登教工的事迹、照片、文章等方法,展示其奉献风采、增强教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团结、尊重、激励人人向上,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开展教学观摩、环境创设、班级管理的评比活动,为她们提供竞争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有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往北京、上海、南京、苏州、厦门、深圳、澳门等地培训参观学习;鼓励支持23名青年教师参加福师大和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加足青年教师的后劲。积极创设“团结、开拓、创新、奉献”的良好园风,使青年骨干教师迅速脱颖而出,现已有4名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还有11名写了入党申请书,她们分别担任了学园的工、团、妇、后勤、备课、教研组的带头人,撰写的50多篇管理教育、家教论文在全国、省、市、区有关学术会上交流或发表及获奖。
(三)依法治园、以德治园相融,加强科学管理
向“管理要质量”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承办制幼儿园的生命线。为使幼儿园在改革大潮中顺应社会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园和以德治园相融的管理观念。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二篇
诚信教育的心理学问题燕国材(3)
教育实践对脑科学新理论的检验及其分析(下)武杰(7)
简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地位张娜杨兆山(9)
人文科学素质数寅的理论内涵及实施途径简论侯贵生龚水平王飞军(12)
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王芳(14)
中学生学习环境认知及其评估童辉杰(17)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何奇(20)
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制度思考田友谊(22)
中学生思想观念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适应性研究李明汉(25)
道德教育中的权威分析卢跃青(28)
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及教育干预魏晓娟(31)
浅析学校中常用的两类惩罚对小学生心理的不同影响王呈祥(34)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现状与推进策略谭虎(37)
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与思考程方生(41)
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陈国庆(44)
优化办学环境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步伐——泰和县民办教育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肖经锦郭琼芳(47)
高等学校人才开发投资风险及防范黄加文文元骏(50)
如何解决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中未聘教师出口问题刁洪涛(53)
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的利弊分析吕贵珍(55)
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解读新课程的人本价值取向夏心军(57)
学生享有课程选择权的条件胡文亚任初明(60)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移探析何军华(61)
教师应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赵昌木(64)
掌握课程标准优化化学教学王陈禄(67)
高考生对高考相关问题的态度及体验陈勃欧Pan(70)
对江西省2002年中考数学试卷的一些认识蔡益民钟志勇(73)
“学会学习”是“学改”的落脚点康涛姚小龙(76)
论作文训练的定位刘重洪(78)
“口诀识字”教学实验的再探索吴希有许国英(80)
提高小学中间层学生语文学习效能的实验和探索葛月燕赵瑞德(81)
小学生“开放性习作”指导策略研究席启之胡木桂肖蓉(8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孙友田(87)
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胡中兴(89)
发挥音乐在塑造儿童健康人格中的作用刘丽涛(91)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综述高传平(92)
让孩子做高山张映春(94)
孩子为什么哭着不上幼儿园羊子(94)
追求生命的一种境界李梦云(95)
“主动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学新(3)
终身学习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陈俊珂(7)
学校生活教育的疏离与回归—儿童的生活重负与消解段发明(9)
怎样当好普通高中班主任周阿倩(13)
自控型班级及其建设史湘琳(15)
论新世纪的教育管理现代化_凡孙锦明(16)
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创建教育公平竞争环境黄德祥(19)
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分析江文高(21)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提高教育理论期刊的效益谭虎韦民(22)
校长如何组织教育科研工作蒋有慧(30)
中小学教育测量概要肖洪寿(32)
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因素及其运用路海萍(35)
灵活运用情感缩短师生间距离(37)
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李春鸣(38)
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朱蕴丽肖小丽(40)
语文学科研究生学习的原则黄福康(42)
小学数学“探究建构型”课堂教学初探肖明(43)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章波(45)
教育的“无理而妙”陈明华秦志强(47)
“易子教育”质疑余弓(47)
慎用“聪明”奈学生(48)
改变教师的思维王丽春(3)
“专家型教师”辨析陈桂生(6)
关于当代中国人格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研究曾红(8)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保教育高时良(11)
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两个维度刘静(13)
谈教师对学生的不当惩罚吴建成(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反思与重构罗祖兵(18)
多元智能课程开发探析杨南昌钟志贤(22)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朱桃英(25)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新体制的难点及对策尹玉玲(27)
教学评价的误区与对策葛志豪黄胜(30)
高考“高分落榜”原因剖析曹正龙唐人协肖光缝何平人(33)
学习的不完全性与学习指导刘云生(35)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潘守理(38)
教学决策与现代思维方式贾德斌(40)HtTp://
浅谈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唐如斌曾庆新(42)
汉英颜色词文化内涵探析余英陆(44)
教育局长,该是啥模样越人(47)
考试创新赞戴忠明(48)
爱生的学问欧阳慧(48)
试论个性化教育的原则冯建军(3)
也谈“智慧型教师”陈桂生(6)
论后现代意蕴的课程目标观杨莉君(7)
校本教研:教师自主如何成为可能辛继湘(10)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研究肖洪寿林中虎赖忠茂赖新福唐俊成(13)
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浅论中学师资管理的动力系统黄秋兰(17)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中学的调查与思考蒋有慧(19)
活用·活化·活动——谈《品德与生活》教改新体验吴希有(22)
未来几年江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量度测算与研究邓国光张翌鸣袁吉林(24)
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高职教育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李阳琇袁迅青(28)
职业学校模块式教学改革初探李勇(30)
关于幼儿好奇行为的质性研究粱运佳(31)
重视幼儿教育打折现象花蓉(33)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新思考左文玲(35)
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探索李莹(36)
语文课堂气氛的几种影响因素肖北京(39)
写作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赖书坡王恭伟(41)
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策略探讨黄荃(43)
《美国基础教育新视点》序谭虎(45)
也谈“论文复制”黄行福(47)
找准“心灵的焦距”秦志强陈明华(47)
呵护张宿灵(48)
个体知识及其教育的时代意义靖国平(3)
非连续性教育:教育研究的新领城于凤银(7)
知识经济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韩吉珍(11)
当前学校教育中个体社会化的异化现象探析李敏(13)
学校德育中品德量化的误区桂香(16)
心育视野下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李炳南陈家麟(18)
对义务教育阶段名校转制的思考郑友训(20)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三篇
摘 要: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近年来成
一、简述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依靠所设部门和规章制度,实现学校工作目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内容分管理层次和执行层次。管理层次是是为了贯彻学校领导和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决策,进行最有效的分工合作与监督,处理并解决行政组织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执行层次是为了实施上级方针政策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工作,追求机械效率[1]。这两个层次构成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完整体系。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随着我国民办高校在教育大舞台中的崭露头角,学校在发展中暴露出了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行政机构膨胀、行政机关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管理事务的内容、难度复杂性迅速增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与专职教师差距颇大,导致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行。
1、学校行政机构设置缺乏科学性,职责划分不清。
民办高校人员的定编定岗制度由领导直接决定,机构设置不能与当代的大学制度很好的适应,机构膨胀,冗员过多,“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会堂,科级干部一操场”就能形象的描述出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状态。决策缺乏民主特征,学术专家们的合理意见无法被有效采纳,基层的民主权受到限制,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自我发挥,部门间各自为政、成员之间不和谐、遇事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踢皮球”的现象,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最终影响学校民主管理的实施效力。
2、师资薄弱,生源紧缺。
由于民办高校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使得其很难吸引优秀教师进入,师资流失也非常严重。因为教师各方面的待遇与发展受到限制,民办高校中缺乏学术氛围,教师难以申请学术研究项目且进修情况不佳,阻碍了教师的提升空间。教师的频繁更换,对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以及学生思想的成长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质量低下,使毕业生就业情况欠佳,更制约了学校的良性发展和社会声望的提升。
3、行_力与学术权力发展不平衡。
这种现象是高校独有的,也是存在于高校行政管理中
愈来愈突出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_力的独大导致学术权力的缩减, 进而形成了行_力领导学术权力的局面[2]。高校中的教育问题、学术问题的决策、各项资源的配置,基本由校领导直接决定;学校的常设机构很少在教育与学术决策中发挥作用,这些“学术机构”的人员构成,往往由行政领导兼任或指派。民办高校中的学术组织大多是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由行_力来决定。这种官本位主导下的行政,不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三、对提升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的建议
提高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完善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有利于我国民办高校的持续性发展,同时也促使我国民办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就当前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合理设置行政机构、明晰职责权限。
民办高校应以学校自身发展为前提,科学运用好行政管理职能,根据各部门实际来合理规划工作任务,及时分并各职能部门,以相对小的投入为学校创出最大收益。同时明确界定各部门和各人员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杜绝产生职能的重复性与工作的交叉性。促使大家彼此合作、互相配合,从而有效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构建和谐工作氛围,形成高效率工作团队。
2、确保民办学校教师权益,稳定民办学校生源。
结合各个地区的实践经验,明确民办学校的教职工按照事业单位的标准和费率缴纳五险一金,以实现同工同酬和同一行业职工的公正待遇,使得高校教师培训制度常态化,积极推荐优秀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外出培训,稳定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
完善民办学校的学生权益保护制度,一是让民办学校在校生享受与公办学校学生相同的国家资助和社会优待政策;二是在学生与办学者关系中注重保护前者的合法权益。
3、行_力和学术权力相互协调,确保学术自主权。
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中的地位,保障学术权力的公正行使。科学认识学术权力在大学发展的地位,充分尊重学者与学术组织在学术事务决策中的作用,确立学术权力在学术管理活动中主导地位。逐步消除“官本位”思想,建立一支高效的专兼职结合的职业化行政管理队伍。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高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高等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发挥政策引导的积极作用,明确划分行_力和学术权力的职能范围,在高校中逐步建立行_力和学术权力协调发展的体质,避免行_力与学术权力关系失衡对高校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结语
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达到发展学术、培养人才的目标是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高校行政管理以服务教育目标为前提,努力形成开放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趋势。 使高校的行政管理趋向透明度高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尽管现在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许多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了加强行政管理的实际意义,积极完善自身建设,力求以实力促发展,从而突破行政管理发展瓶颈,使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在当今激烈竞争的服务产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徐惠凤.我国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 [2] 蔡 梅.高校行政管理问题分析与解决[J].当代经济,2006(3)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四篇
摘要:近几年,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之所以有如此发展是因为政府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建设等各方努力的结果。比较吉林省11所民办高等教育各自的优势,重点研究了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所面临的挑战,并且从不同视角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93-02
一、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
1.省政府政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形式下,吉林省民办高等教育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振兴吉林输出多层次,多类型的应用人才。《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吉政发[2006]11号)中指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这就为民办高校的生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吉林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中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是公益性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确立了民办教育的地位,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社会需求。吉林省是一个经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很多家长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过去是没钱接受教育,现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许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家长都愿意为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付出。此时,高等民办教育通过它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给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考上公立本科的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希望。打破了以往的一考定终生。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有较高的就业率,而且考研率也在逐年增加,这充分证明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值得信任的。它不再只是简单的公办教育的补充,而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任人唯贤的企业聘用制度。民办高校的编制都是人事代理制。这就使得教师不再养尊处优,没有铁饭碗。每个教师都有紧迫感,如果不能胜任职务,就有可能被解雇。同样的,只要工作认真努力,办事效率高,业务水平高,就会被重用。之所以民办高校会这样做,就是因为民办高校面临的生存压力要远大于公办学校,只有用办学特色,明确的奖惩制度,才会使得学校不断发展,办学效率高于公办学校,这也成为了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
二、吉林省民办高校的比较分析
吉林省11所民办高等学校规模较大,专业设置齐全,教育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就业率高等等都是他们共同的优点。而每所学校还存在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1.由下页表1格我们可以看到,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有24个专业,排名第五,但是在校生人数却最少。这说明专业设置存在着问题。有更加优化的空间。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源就是民办教育的生命线,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
2.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考研率超过了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名列第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呢?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这在11所学校中这个比例是名列前茅的,并且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占到了70%,这就为较高的考研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说明了该校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该校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3.表格也暴露出大多数学校不注重图书馆建设。虽然多数高等民办教育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而且个别学校的规模并不小,但是为什么图书馆如同虚设,根本没有多少同学去学习或借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图书馆的书与本专业毫无关系,或者不是要用的版本。其二,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他们要用的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在走访的几名学生中,有的根本没去过图书馆,有的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学校有图书馆。这使得巨大的图书馆资源造成了浪费。学校应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通过任课教师制定图书馆图书采购计划,并由任课教师宣传图书馆强大的资源,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为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
三、不同视角看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的发展
1.学生角度看教育。第一,在大一开设大学阶段学习规划课。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站。有的同学上大学后认为不用再学习了,即使学习也不用那么用功了。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不同专业,根据时代发展,市场需求为他们提供学习规划。第二,在大四开设毕业生指导课。有的同学到了大四想考研,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教师应该为学生找工作,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提出建议、解答疑问。反过来,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也证明了学校高质量办学,促进招生。第三,严格实习制度。一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生的理论基础不错,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不强,社会实践少,缺乏团体意识。所以学校要加强实习的考核,不要只是走形式。把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专业课水平,切实的达到社会实践的要求。
2.教师角度看教育。第一,提高教师地位。教师不仅是个打工者,也是个需要尊敬的职业。教师不仅需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也需要得到校领导的尊重。加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让教师对学校有主人翁的意识,才能使教师全心的投入到教学中。第二,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刚到民办学校的教师往往需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去对待学生。不要只是认为学生基础知识差,不好管理,自觉性差等等。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第三,完善教师结构。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是由离退休教师,从公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请来的兼职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生(其中有非师范专业的),被招聘来的在岗教师构成。虽然来源广泛,但是结构失衡。离退休教师学识高,经验丰富,但是精力不如年轻人旺盛;兼职教师教学好,是民办大学的中坚力量,但是难免有临时工的观念;应届毕业生有热情,有理想,思想新,踏实肯干,但是经验不足。所以教师结构要比例适中,以老带新,中青年教师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
3.社会大众看教育。第一,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目前,许多民办高等学校急需获得社会的承认,虽然民办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已经建立,但作为民办学校还应该建立一整套社会沟通交流机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以提高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度,也进一步督促自身提高办学质量[2]。第二,民办高等教育形象。公众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印象除了来自于亲身接触的民办学校外,主要来自媒体。而从媒体获得的民办教育印象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民办机构的广告,二是各类涉及民办教育的人物形象。这种影响当然是负面的,而对各民办教育机构的招生广告,公众也会本能地认为是花钱做的宣传,很难扭转负面的印象[3]。这无疑给民办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社会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不能一视同仁,孩子如果上了民办学校,就意味着低人一等。学校应该引导大众观念,把学校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比赛成绩公布给大众。
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多听基层的声音,同样一个学校的发展也要这样,而且要多听不同的声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只要拥有科学的管理,规范监督机制,奖惩观点鲜明,以人为本,以事业培养人,以优厚待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人,就必将走在民办教育的前列。
参考文献:
[1]田敏.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宁夏教育科研,2005,(3).
[2]李云中,周耀华.提高质量是民办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五篇
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集装箱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 年12月,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之一,是中远集装箱运 输有限公司直属的大型国际货运及班轮代理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国 际、国内海上集装箱货运代理,国际、国内集装箱及其它船舶代理,沿海 货物运输、拼箱、项目运输、多式联运、报关、货运保险等 业务。
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集装箱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被中国银行审定为AAA级资信企业;1997年,通过挪威船级社和中国进 出口商品质量认证中心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自20xx年起,在全国货运行业各类大型评选活动中,连续多年获得多个奖项的桂 冠,多次荣获“全国最佳物流企业”、“最佳货代公司”、“最佳船代企业”等荣誉称号。
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中远集装箱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将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拓展综合 服务领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竭诚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六篇
主要功能
(1)个人服务:包括求职人员、创业人员及毕业大学生信息采集、普通求职登记、兼职职位登记、职位信息搜索、职业培训、高薪求职登记(猎头服务);
(2)单位服务:包括普通人才招聘登记、兼职招聘登记、人才信息搜索、人才培训指导、高级人才招聘(猎头服务);
(4)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成熟的项目登记,引导成熟人才实现创业再就业。实现公司注册、小额贷款、创业指导、企业文化、基础管理的服务;
(5)其他服务:包括创业企业分析、就业人员的走向分析、培训课程设置、面试、招聘求职到达提醒、会员服务等。
2 公司基本情况
X年X培训有限公司正式创建。
3 需求分析和建设的必要性
需求分析: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七篇
根据省市教研室要求,我校组织本校语文组老师参加了省教研室组织的教研会议,收获良多,特总结如下:
一、倾听专家报告和经验介绍,受到了启发和震动。
1、关于提高教师解读文本和执教语文课堂的能力。会议上,有关专家提到了应该加强对经典篇目的解读,这对我们是有益的启发。经典篇目由于长期被教育名家研读、分析,似乎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挖掘的东西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传统篇目的理解和分析会出现更多更新的角度和切入点,对文本的解读是没有止境的,如能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老课文也可以上出新意。
2、学生不是教师完成讲课任务的道具。很多时候,我们讲课的时候更多地想到的是如何顺利地完成,而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得到多少东西。这个问题牵涉到教育最终为了谁这个终极命题。专家认为,真正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真正适应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那么,以此为标准,不管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应以能不能促进学生的更好成长为标准。
3、让中青年教师重视自身的成长。教师是成人,在工作之前受过多年的教育,参加工作后也获得了不少有益的教学经验,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就不需要学习和成长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始终是一个学习者,他有学习的渴望,不断试图超越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和否定中获得更好的成长。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激励,很多教师喜欢靠经验教学,迷信老办法。不注重学习和研究,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他极可能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和学生越走越远,最终丧失学生的信任和喜爱,那么,他的教学也就必然走向了失败。
4、加强双基,强调多读多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讲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仿佛不讲,这节课就没法进行,就白上了。这显然是认识上的不足,而且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只要我们稍微考查一下成年人的语文能力就会发现,恰恰是我们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反复强调的东西,是在我们成年后最没有价值,最容易被忘掉的东西。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读写几乎是不可分的,而且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人爱读书,写一点东西并不是什么难事,反过来说,一个擅长写的人,几乎也就是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读,更有创意的表达是在为一个人的未来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奠基的好事。
5、避免语文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性。最近一段时期,由于中考的改革,语法、古代诗歌赏析等内容重新纳入了初中视野,很多老师开始进行相关的专项复习。但在复习中,因为对这类知识的考查水平和范围把握不准,很多学校和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难度过大,甚至出现了直接使用高中试卷和公务员考试题目的现象,这些题目有的连老师本人都感到不好把握,又如何让学生把握呢?而且为了防止遗漏,很多训练都在追求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这和初中生感性认识较强的特点是不相符合的,也是不合适的。
6、不得挤占机动课时。这个问题在各个学段都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对时间和课程的管理还存在漏洞。一方面是课堂效率不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对机动课时的处理缺乏办法,要么都推给班主任,让班主任疲于奔命,要么推给任课老师,变成授课和考试。而学校管理层为了减小管理上的难度和追求教学成绩,也默许和纵容了这种肆意打破课程方案的行为。
7、防止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中,合作被单独放大了,而自主却常常受到忽视,成为陪衬。很多课上,每当教师提出了的问题却冷了场,老师常常会要求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而这种没有经过个人充分阅读的讨论过程,很有可能就变成了优等生利用思维优势打击、扼杀个性解读,强加于人的过程。没有为个人阅读留下必要的空间,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生机和创造性的原因。
二、观摩名师讲课,感到了加强学习和研究的必要。
1、迎难而上,方显名师的魅力。本次会议中,各位讲课老师所选择的课文都是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感到难以处理的篇目。讲课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文学素养、精巧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给与会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符合我们对名师的印象:他们总是能在让人挠头的时刻挺身而出,让我们重拾对教学智慧和教育未来的信心。他们不是在一块教学的薄板子上钻很多孔,而是在最厚的地方打一个洞。
2、不是学生没有智慧,而是教师没有能力启发智慧。讲课老师的表现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面对同样的学生和教学内容,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缺乏亮点和高潮?我们平时在校内也有很多公开课,但却很少能上出这样精彩纷呈的好课,这是因为我们对课文缺乏研究,学习过于肤浅,教材没有吃透,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足。也许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上得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每一个老师在一学期中上出一节好课,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能长期坚持,假以时日,也许一个讲课能手就脱颖而出了。
此外,我们感到此次会议还一些不足。
1、时间安排较短。会议的日程安排是一天半。其中顾之川先生的报告很有价值,但安排的时间明显偏短,三个问题只讲了两个,第三个问题“对教育的反思”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让老师们觉得有点遗憾。初高中学段只安排了六节课,也显得不够厚重。我们认为,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应该多请一些专家和教学能手来作报告、讲课,这对促进思想转变,推动教育改革是大有好处的。
2、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会议采用的是全天制,很多语文老师希望参加会议,但学校里有教学工作,实在脱不开身,只能听半天,下午匆匆赶回学校上课。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只好让老师们排好班,轮流去听课,很多老师都为这样高质量的课不能多听而感到遗憾,尤其是在我们临沂本地举行这样高规格.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八篇
摘要:民办高校的产权以及合理回报问题,是民办教育立法者、行政管理部门和民办学校举办者所共同关注的核心焦点问题。依照《_民办教育促进法》和《_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厘清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政策与“财产权”制度是解决当前民办教育诸多问题与矛盾的基础,而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不能割裂。试图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探讨民办高校的合理回报政策与财产权制度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产权;合理回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98-03
一、民办高校产权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中,民办高校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越来越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在中国民办高校产权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产权界定不周全、产权模糊和产权配置不当等造成的权利与责任的不对称等产权关系问题非常突出。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限制和束缚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瓶颈。只有彻底解决好这些问题,消除这些现象,才能保障中国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1.民办高校产权的相关法规。关于民办学校的产权问题,《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有一些零散的规定。第一,根据“促进法”的第二章“学校的设立”规定,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国家的资助,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和民办学校的借款,接受捐赠不属于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出资。因此和企业不同,收取学费后的办学结余不能作为举办者投资的增值。第二,“促进法”第五章“学校资产及财务管理”中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由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所以民办高校享有法人财产权,包括出资人在内都不能个人支配。第三,“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章“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以及第六章“扶持与奖励”中有以下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民办学校终止时,对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2.民办高校产权存在不足。根据上述的规定,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其不足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第一,民办高校财产权的归属不甚明确。“归属清晰”是现代产权制度的第一特征。由此派生“权责明确”,《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在其第35条中规定、确认了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的法人财产权,但当法人财产权形成以后就必然涉及到产权的最终归属问题,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民办高校举办者在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资产是法人财产权,由民办学校依法管理和使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因此,出资人一旦出资就不再拥有学校的财产所有权,而只有在学校终止时,对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才可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如何在存续期间保持其控制权及安全性和对其投入的资产是否具有剩余索取权,即取得回报的权利;其二,当学校终止时,其财产的最终归属如何?第二,产权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对应。民办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存在,因此它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一切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承担全部责任。它不可能像公办学校那样,最终民事责任事实上会由国家来“埋单”。更何况民办高校,若作为产业运作,它具有比其他行业更大的风险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入门槛相当高;二是同业竞争压力大,特别是和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压力更大;三是社会公众对公办教育的信任度强。所以相对而言,使得民办高校在权利与责任不对应的状况更为凸显了。第三,出资人没有收益权的法律保障。“民促法实施条例”将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分为三类:捐资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和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前两类当然没有收益权,最后一类是作为扶持与奖励拥有一种受管制的剩余索取权,而且各投资人又按什么比例去分配这份合理回报却没有相应规定。
3.明晰民办高校产权的建议。对现阶段民办学校的产权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民办高校的产权应分类处理。捐赠的、积累的归学校,国家的归国有,而出资人的出资部分应归他个人。学校存续期间所有这些资产归学校支配和使用,政府依法加强监管,控制办学资金流向,个人不能随意支配。学校终止时,在清偿债务后,应归还出资人的投入并应考虑在此期间资金贬值的补偿。(2)保障投资人的收益权,在税收上不必区分不要合理回报与要合理回报。不要合理回报的可以把这些合理回报继续投入学校,作为增资处理。(3)鼓励民办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各投资主体明晰产权,按产权比例分得合理回报。(4)民办高校产权容许转让或继承。(5)所有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应享受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问题
1.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立法现状。产权的两个核心问题:所有权和收益权在法律上都有障碍或者留下了空白。完善民办学校合理回报政策和规范合理回报行为的基本前提是要依法准确完整地认识“合理回报”。《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办法由_规定。”它是建立在确认了民办学校是公益性教育机构的前提下,从教育发展需要和民办教育发展的中国国情出发,为积极引导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办学行为,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民办教育,而采取的国家对民办学校出资人的一种鼓励、奖励措施。当然这种回报是有条件的,是有限制的。回报的提取程序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范,它不同于企业的营利模式。因此,出资人依法取得了“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其学校性质与不要求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同样是属于公益性事业,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它仍然应该享受优惠政策。《实施条例》第14条、第37条、第38条、第44条至第50条等对合理回报制度有所细化。
2.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运行状况。立法的本意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教育领域,然而,这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巨大的政策尴尬。第一,在各地换发新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过程中,大多数民办学校都选择了“不要求合理回报”。第二,不少民办学校的出资人、董事长或校长又抽逃资金、挪用办学经费或有其他涉嫌经济问题的行为。其实,绝大多数出资人,都希望收回原始投入并取得相应的权益,但大多数选择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究其原因在于,立法上把民办学校区分为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三类,不同类型的民办学校可享受的政策优惠又有所不一,且取得回报的条件并不宽松、程序并不简便,故而大多数出资人顾虑重重,担心其一旦选择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会影响其招生,会使其不能享受税收等政策优惠。其结果,实际上是鼓励民办学校规避法律法规,在经济回报问题上进行暗箱操作,从而使立法目的落空。
3.对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建议。由于“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境,坚持“合理回报”的规定必然会对办学实践带来更大的混乱,因而笔者建议:(1)税收优惠政策亟待完善。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资助取代“合理回报”,“合理回报”的法律规定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境,试图通过模糊民办学校法律性质的做法来解决民办学校发展的问题,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从国外私立学校发展的经验来看,对私立学校进行扶持和资助,尤其是实行税收优惠及财政资助是国家促进私立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下,民办学校为公益性机构,为确保其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国家对其实行税收优惠及财政资助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制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2)完善公益性民办学校法人的治理机构及其财产、财务制度。中国公益性民办学校的法人定位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其内部监督机制欠完善,为减少民办学校法人经营管理者谋取私利行为的发生,国家对学校的财产与财务制度进行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因而必须完善政府对民办学校财务进行监督的制度,具体而言:要求民办学校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进行定期审核,以减少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加强业务主管机关及登记管理机关对民办学校财务的审计工作;将民办学校财务状况向社会公开,使公众能更容易地查看有关学校的各种相关资料;明文规定学校工资福利的上限;明文规定学校行政费用的上限或收入用于其目的事业的下限等等。唯有如此,中国民办学校才能获得健全发展。(3)明确区分营利性民办学校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适用不同法律调整。固守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和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已经无法适应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并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发展的制度障碍。应该认识到,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公益性是其内在法律性质,但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公益性则并非其必然的法律性质,而是民办学校举办者自愿选择的结果。就学校的营利性质而言,上述两类办学从理论上分别归属于“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两种办学形式或两类组织在法律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征,遵循不同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法律治理方式,适用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另外,与营利性民办学校相比,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在竞争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们不用纳税,且还能享受政府的诸多优惠、资助和奖励。例如在美国,尽管私立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由决定学校是否采取非营利性组织,但非营利性私立学校仍占有很大比例,在四年制的普通高等教育中,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更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平均比重为80%~90%[1]。可见,允许营利性学校的合法存在,并不必然影响公益性民办学校的发展。相反,唯有从法律上理顺了两种不同类型办学的性质、治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并适用不同法律对其进行调整,中国民办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语
民办高校获取回报的核心就是,不断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收益,获取利润或回报,并享有产权。民办高校获取合理回报的保障中国的民办教育伴随着个体、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这种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联性,促使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市场经营意识和有效管理的理念。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初期,投资者、办学者注重的是民办高校对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适应,重视办学经营的效益,学校内部的管理也主要是围绕办学经营的效益运转。相比较而言,内部经营管理属于影响民办高校回报的微观因素,政策法规则是从宏观上影响民办高校合理回报。而对有关民办高等教育获取回报与盈利基本问题的认识水准的高低,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回报与盈利政策的积极与消极的功用。民办高等教育盈利性(获取合理回报)与公益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它体现了民办高校办学经营活动中的功利主义、理性主义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判断。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提倡不同类型民办高校实现不同办学目的,完善办学目的的指向,有效保障民办高校和国家、社会各方的利益。民办高等教育获取合理回报和适度盈利政策,包括影响收入的学费政策和资助政策,影响民办高校支出的财务规制,投资办学的回报程度的调控。有关民办高等教育获取合理回报与适度盈利政策的立足点,并不是鼓励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盲目追求利润,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民办高校办学经营环境,提升民办高校的竞争实力和公益性,以此加快民办高等教育的扩展,促进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和产业的进步。
总之,民办高校的产权及合理回报问题,是影响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中国民办高校办学主体及投资模式的多元化以及民办高校数量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合理界定产权、正确理解其收益和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规范并保护各产权主体的地位与权能就越发显得重要和急迫。
参考文献:
[1]侯小娟.民办教育促进法.调研报告[EB/OL].http://www.省略/.
[2]董圣足,黄清云.民办高校落实法人财产权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1B):14.
[3]贾西津.对民办教育营利与非营利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3):47-53.
[4]曹淑江.民办教育法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5,(10):14-18.
[5]刘建银.民办学校产权问题研究:一个基于案例、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综述[J].教育科学,2006,(6):19-24.
[6]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
[7]蔡磊.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53-154.
[8]文东茅.论民办学校的产权与控制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29-34.
[9]胡四能.对《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合理回报”解读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6,(1).
[10]吴开华.论建立私立学校财团法人制度[J].现代教育论丛,2001,(2):24-30.
[11]齐红.民办学校非营利性与财产归属[G]//魏定仁.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257-258.
[12]肖晗.民办教育中合理回报制度之重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9).
[13]宋京.中国高等教育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必要性――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美中教育评论,2005,(2):70-81.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九篇
会议时间:20xx年7月3日
会议地点:集团总部小会议室
参会人员:江建华、潘姿、王冰倩、章佩、薛晨
会议记录:薛晨
会议内容:
1、针对目前集团总部中午午休时间管理不清晰,导致部分员工下午到岗时间晚,工作较为松散的现象,会议提出对于中午午休时间段做出统一规定的建议,如参照服饰产业,提前15分钟下班避开高峰期,到岗时间可最多延迟15分钟等。
2、会议要求每人总结阅读《伟志企业未来之路》后印象最深的点位: ① 人本、员工、公司需求,本能,本质需求
② 最好的自己,人情自己,接纳自己(好的和不好的方面) ③ 追求数一数二的产品价值,客户服务价值
④ 营造社区,包括音乐,篱笆,动植物,环境等
⑤ 员工关怀
⑥ 爱与责任
⑦ 感恩与收获
⑧ 与万物和谐相处
3、会议提出每个人为何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的问题,参会人员的回答如下:
① 惰性
② 不自信,专业能力不足
③ 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想要什么
④ 不能接纳自己的全部,真实的表达自己
⑤ 个人观点影响与外界和谐相处
⑥ 执着
4、集团要求年底之前每个人上交“如何做最好的自己”10个案例,部门上交10个践行伟志企业文化的案例。本次会议决定,8月底之前总部人力资源部每位员工至少以书面形式上交“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案例5个,9月底之前每人上交部门践行伟志企业文化案例2个。 针对个人案例的写法,会议建议按照如下格式来写:
① 现状:_______
② 执行:_______
③ 结果:_______
针对部门案例的写法,会议举出了一些实例来说明:
① 汉中公司生产长工人,因为长时间久坐不利于身体健康,向总设计了一种透气可散热的垫子方便工人使用。
② 服饰公司提出的“你穿我洗我熨”活动
③ 给员工发放各种书籍
注:员工所举的案例应具有时效性,最好是最近一年发生的案例。
会议收获:
通过本次共创会,人力资源部全体同仁对于伟志的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有了更准确的认识,并对于为何没有做到最好的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外,会议还明确本年度个人和部门需要上交的“如何做最好的自己”案例10个,规定了每位参会人员8月底个人需要上交案例至少5个,9月底需要上交部门案例至少2个,并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对于案例的写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实例,为大家的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集团总部人力资源部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十篇
摘要:独立学院产权研究是当前独立学院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查阅独立学院产权研究的相关资料,对学界就此问题的一些观点、思路进行了简单梳理,内容涉及独立学院产权问题的提出、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必要性、独立学院产权及产权制度等问题内涵界定、独立学院产权关系问题、解决独立学院产权问题思路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产权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产生以来就伴随着诸多争议,这些争议涉及到诸多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其中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产权问题。独立学院产权研究是当前独立学院研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CNKI数据库源数据库以“独立学院产权”为检索词进行了跨库检索,共检索出73篇论文。本文以此为依据,对近些年关于独立学院产权研究的主要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一、关于独立学院产权问题的提出
在独立学院诞生之初,许多学者敏锐地捕抓到了独立学院即不属于国有也不属于纯粹的民有的特殊体制问题(自2005年开始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教育范畴列入《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预计到在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诸多的问题。从学者们的分析来看,独立学院产权问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的产权结构比较复杂,产权归属关系不清。独立学院根据办学主体不同,可分为“公办高校+民营企业”模式、“公办高校+校办企业”模式、“公办高校+外资”模式、“公办高校+异地政府”模式、“公办高校+地方政府+国企”模式等五种类型。而这五种模式的产权形式又可以归纳为两大部类:完全国有制与混合所有制。有些学者认为完全国有制独立学院的产权结构与现有政策不相符合。一些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独立学院,各主体间围绕共同的办学目标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和约束,实际上,混合所有制独立学院的全部资产没有明确规定属于合作举办者任何一方,而是以独立学院本身作为自己的所有人,各终极所有者的所有权主体地位处于缺位状态。
二、关于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必要性问题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终极所有者缺位导致的产权不清是独立学院产权结构的主要缺陷,也是制约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主要障碍。明晰独立学院产权,建立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的进一步科学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制独立学院终极所有权主体虚置强化了合作办学的社会力量追求短期高比例成本补偿的行为,难以形成对学院长远发展的激励作用。投资者投入资产,却不能对其享有所有权,投资者无法形成基于所有权的长远收益预期,出于对投资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的考虑,追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符合常理的。而追求短期高成本补偿行为对独立学院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二)产权不清将成为独立学院扩大融资,提高办学水平的障碍。产权边界不清,新的投资者对其投入的资产没有确定的归属感,将阻碍独立学院进一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到办学中来。同时,在原有的投资者中,如果一方因合作不满意而退出办学,新的资金又未能及时注入,则独立学院的正常运行将受到威胁。
(三)终极所有权不清给公办高校埋下了发生民事责任和债权债务纠纷的隐患。当独立学院资产增值后,增值后的资产如何划分、增值资产带来的收益如何分配等问题都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埋下隐患。另外,如果独立学院办学难以为继而自行解散,或者转变为独立民办高校,或回归母体高校,则办学之初的债务或学校剩余资产如何处置都因产权关系不清而带来许多纠纷。
(四)独立学院终极所有权即终极所有者不清晰使独立学院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模糊社会力量对独立学院的所有权,而将公办高校作为独立学院唯一的终极所有者,将使独立学院丧失存在的合理性。如果公办高校是独立学院的唯一所有者,则后者应是前者的一个附属机构,这有悖独立学院成立的初衷。
(五)独立学院产权不清晰不利于独立学院的规范发展。独立学院的“产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其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拥有的权利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不同,从而对学校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产权”得不到明确界定,举办者和办学者的行为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就会导致举办者的徘徊、观望态度和部分办学者的短期行为。只有明晰“产权”,才可能规范并保护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形成长远的预期,从而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关于独立学院产权及产权制度等问题内涵界定的研究
“独立学院产权”的界定与“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的内涵”是明晰独立学院产权逻辑起点,两者联系密切而又有所区别,这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独立学院产权问题的一个热点。
(一)关于独立学院产权的界定
由于“产权”是一个含义极为不确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产权”即指财产的所有权,我国民法通则没有使用“产权”的概念,使用的是“财产所有权”,其第七十一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力”,因此将独立学院产权界定为:独立学院对财产所享有的权利,是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在内的一组权力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我国民法通则中,财产所有权与“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并列的概念,同时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独立学院产权不仅应当包括法律上的财产所有权,还应当包括企业法人财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第三种观点并没有从抽象角度概括界定“独立学院产权”,而是通过具体明确产权范畴以界定其产权,持此观点者认为独立学院产权结构大致包括两部分:一是无形资产,主要以独立学院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和各高校办学历史所积淀的文化内涵等体现;二是有形资产,主要指投资方通过货币、实物等投入所产生的股权。
(二)关于独立学院产权制度的界定
独立学院产权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宏观的产权制度包括独立学院的设立条件、审批权限、法律地位、产权组织形式、投资者的权益分配原则,解散条件、程序及解散时的清算原则、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支持措施以及产权运作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微观的产权是指独立学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清算制度,具体包括: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并配置具有任职资格的专职财务人员,建立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设置会计帐簿,在董事外设立监事或定期接受有关部门的财务审查,保证财务开支公开、合法;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设置健全的资产管理组织,防止资产的流失和挪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耗损等均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对重大的资产进行处置,必须实行董事会审查、院长执行。
(三)关于独立学院产权归属划分基本原则的界定
对于独立学院产权归属确定原则学界的观点比较统一,即“谁举办,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一方面认为,母体高校自办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之间联办的独立学院,产权理所当然地归属于国家所有。另一方面认为,母体高校与非国有单位或个人混合投资的独立学院,属于混合所有制。虽然目前还缺乏法律依据,但在产权认定上似乎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其一,将国有成份(高校名称或其他办学资源)的使用权通过出售等形式完全转让成非国有成份,即把独立学院完全改为民办学院,所有产权归出资者所有;其二,将非国有资产的投入部分转为借贷,母体高校按合同分期偿还债权人,但独立学院的产权应当全部归属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即独立学院属国有高校;其三,约定在一定时期内母体高校与非国有资产投资者根据出资比例分配所有权,并在有关文件中约定合作期满后完全转为国有或民办。
四、关于独立学院产权关系问题的研究
明确的产权是独立学院存在的前提,明晰独立学院的各产权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是保证独立学院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理清独立学院与政府、母体高校、合作办学者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产权关系,亦为学界普遍所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一)国家(政府)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属于国家政策性行为如税收优惠、建校用地的优惠等形成的财产,产权应归独立学院所有。一方面《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第50条规定“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因而,如果国家或政府向独立学院追索税收等形式的产权,就与《若干意见》和《民办教育促进法》相矛盾,与国家扶持独立学院发展的初衷相矛盾。另一方面,如果国家对独立学院的经济扶持,如为独立学院的举办而出的启动资金、设备等,应根据具体情况明确两者的产权关系。若明确为无偿馈赠划拨,国家就不应追索产权;而明确为投资关系的,属于投资行为,国家应当追索产权。
(二)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产权关系。其一,学者们普遍认为独立学院是办学质量高、办学条件好的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学院,母体院校的“品牌”对于独立学院在创建、发展等各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品牌”是母体院校对独立学院投入的无形资产之一,应当据此享有相应的产权。其二,母体院校对独立学院投入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无形资产,是否享有产权,学界看法莫衷一是。有些认为这部分资产是母体院校投入的无形资产之一,应该享有相应的产权,收益权归属于从事教学管理的个人或组织;有些认为不应当作为母体院校投入的资产,不享有相应的产权。其三,部分学者认为母体院校投入的货币出资与实物出资应当享有相应的产权。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十一篇
Madame,
女士,
Le séminaire que nous avons organisé hier à l’Hôtel des Congrès s’est passé dans les meilleures conditions et nous tenons à vous remercier de votre accueil très professionnel. Les participants étaient enchantés. Merci à madame Cornec pour sa compétence et sa gentillesse.
我们昨天在议会酒店举办的研讨会得以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我们想要感谢您的专业接待。与会者都非常高兴。还要感谢Cornec女士的专业和亲切。
Vous pouvez compter sur nous pour recommander l’Hôtel des Congrès à nos relations d’affaires.
我们一定会向业务伙伴推荐议会酒店。
Veuillez agréer, Madame, mes cordiales salutations.
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
Carole Renaud
Responsable Relations Publiques
Carole Renaud 公关负责人
民办教育机构案例范文 第十二篇
摘要:独立学院是指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愈显重要。本文从培养模式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入手,结合工作实践提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字: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
沈琳(1965-),男,籍贯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民办教育。近年来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一、时代呼唤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趋势已自然显现。民办学院的大学教育,应该给离开校门的学生留下什么?“应该让学生带上能力离开校门” 高等学校需要通过特定的办学特色和定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创新性人才众多的需求类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2004年,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举办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较一致的共识:应用型人才首先是指那些能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其次,应用型人才应有高级、中级、低级不同层次之分。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学院,其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一是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形成多方面的知识结构。二是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三是在素质方面,要求非专业素质全面提升与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1]。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制定。独立学院是承担大众型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它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招收的是三本线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介于普通本科和专科学生之间。就入校成绩来看,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本科院校中是层次最低的,但在其他方面却显现出自己的优势: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沟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才多艺;爱求新求异,善于接受新事物,对学习充满热情。把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而非学术型,这就意味着学生毕业后是能通过设计、规划、决策等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2]。浙江大学来茂德教授指出:“本科应用型人才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层次和学术水平,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人才,更不同与专科人才,‘本科+应用型’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也有其特点,既不是单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学科教育的改良[3]。”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懂理论、懂管理、懂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定位,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贴近市场的,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为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创造直接价值。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毕业生要有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精专业+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精专业+强实践”,是指专业教育突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达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水平,职业训练达到大型企业成批量系统性前岗前培训水平。达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管用、实践技能实用。具体来说,工科类学生按照现场工程师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经管类学生按照职业经理人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艺术类学生按照实用设计师的业务素养来培养和训练。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龚怡祖教授作了全面概括: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范型性[4]。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自己的教育层次、生源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创新[5]。199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中,高等教育居第5级和第6级。第5级包括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育,第6级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第5级又分两种类型的教育,即5A和5B。5B教育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是实用技术型教育,属职业型、技能性教育,相当于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5A教育学习年限较长,一般为4年以上,它进一步分为5A1和5A2,即理论研究型与理论应用型两种。5A1是按学科分设专业,是为进行研究工作作准备而设置的,这类高校较少,大量的是5A2,此类是按大的技术、行业、产业领域来分设专业,适应高科技、行业化的应用型专门教育。可见,高等教育中的5A1、5A2和5B三种类型的教育分别对应的是“研究性教育”、“应用性教育”和“实用性教育”。潘懋元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我国高等院校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高职高专型[6]。笔者认为民办学院是教学型大学,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任务,致力于对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学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专业课与通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拓宽基础教学的内涵,加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所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结构。
2.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的原则。(1)构建“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完善前期打好宽厚基础,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精专业教育的“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开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职业训练。(2)压缩和精简理论教学课时。部分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的教学内容要依据省级、国家级相关考试大纲进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讨论型,课题型和自主学习型等课程)、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外指导,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4)改革考试方式。考试课以每学期4门为宜;改进考试方式,减少闭卷考试,实行综合开卷考试,鼓励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多次考核与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改以实践考核。
3.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制订专业大类和专业方向课程时,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要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自主选课。
4.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要建立由必做基础性实验、选做提高性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组成的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验,注意实验内容的更新,有计划地开设示范性实验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80%)。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置要科学,目标要明确,方案要可行,内容要实用,时间要紧凑,学生要充实,不能仅仅为提高实践比例而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能够推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作和相关社团活动,增设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各专业要立足岗位需要和未来发展,把相应职业资格考证内容纳入教学内容,提高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上手快”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淑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41.
[2]赵岚蔚.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189.
[3]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4.
[4]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125.
[5]曹军,张拥华,刘绍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6]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