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共6篇)

时间:2013-02-08 08:40:2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一篇

摘 要 文化精神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意识、观念,影响有形的存在和现实。按照商品价值体系原则划分,一般的精神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又有其自身本质特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精神产品必须注重两个效益,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播的产品是各类节目,属于精神文化产品,由于政治属性要求,广播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商品属性一般只是体现在广告宣传方面。

关键词 广播产品 社会效益 原则 分析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要求精神产品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必然受到商品规律和市场法则的制约,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尽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只有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然而,精神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是赚钱,精神产品的价值主要不在于获得了多少经济利润,而在于他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等。精神文化产品的这一本质特征,亦即它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性,要求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正如_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文化教育_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春风化雨滋养灵魂,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如同和煦的春风温暖着人们的心灵,如同丰沛的夏雨滋养着人们的精神。当代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展示、形象表达和具体阐释,它们润物无声,在育人化人方面有着重要凝聚力和感召力。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就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坐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唱响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梦想的时代主旋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并在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中,促进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就要努力提升精神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和漠视社会责任、混淆是非标准、消解主流价值的错误倾向,积极营造和谐的思想氛围和健康的文化生态。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就要正视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特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和现实针对性。要以开放开明的心态和气度,以博大的胸襟和风范,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用各种生动、活泼的艺术探索和创新努力,拉近精神文化产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距离,扩大文化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让群众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抽象地游弋在遥远的地方,而是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就要树立精品意识。要用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经得起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的优秀作品来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传递正能量。

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反对文化拜金主义,反对文化商品化倾向,并不是说在精神生产领域只须强调社会效益,不要讲求经济效益。精神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矛盾又统一,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努力求得二者的统一。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要想为人们所关注、所接受、所喜爱,除了要最大程度地提高产品质量,还必须在产品的市场营销上做好文章。广播生产的绝大多数产品是“作品”,让有商品属性的作品进入市场,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营销意识,加大营销力度,以期在相应的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然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时候又是互相矛盾的,社会效益的高低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成正比,有的甚至出现严重背离。在两个效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二篇

10月29日至31日,2012年全国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工作会在京召开,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保护司、计资司、天保办、退耕办、治沙办的领导,以及监测项目组成员和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的省级调查员及县级调查员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总结了全国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工作开展10年来的具体情况,并对10年来全国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优秀调查员进行了表彰。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连续执行了10年,连续出版了年度监测报告,对系统、深入、连续反映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扩大林业对外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来,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关于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2003年开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连续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县(重点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村(林场)和农户(职工家庭)进行定点跟踪监测,利用布局广泛和入村入户入企业的独特优势,及时、准确跟踪林业重点工程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深入反映林业重点工程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惠及民生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为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

会上,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计资司、天保办、退耕办和治沙办的参会领导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广大基层调查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主任刘东生在会议总结发言时指出,林业重点工程监测是服务局党组决策的重要平台,也是经研中心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10年来,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各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林业重点工程监测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广大基层调查员以自己的辛勤工作为林业重点工程监测工作提供了大量扎实而鲜活的数据,成为领导决策时的重要依据。有了大家的努力工作和扎实的监测成果,不仅能更好地为局领导和各相关重点林业工程办提供决策服务,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次更新一线调查员的监测设备,确保硬件设施建设到位,既是监测工作的需要,也是各级领导关怀协调的结果,希望各位调查员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基层,通过入户调查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提高监测的决策服务水平。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三篇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全运会是我国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会,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析举办全运会对社会带来的积极效益以及可能出现的消极效益,并针对消极效益提出防范措施,旨在为今后全运会赛事举办发挥最大社会效益提供相关借鉴。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体现在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等。对策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控制扰民因素;倡导“绿色文明”办赛理念,加强环境污染的防范治理;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关键词 全运会 积极社会效益 消极社会效益

一、前言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同时非商业化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的公益性特征。社会效益是全运会公益性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衡量全运会赛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2013 年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在辽宁开幕,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结以往全运会办赛经验,分析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尤其是消极效益,提出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降低负面影响,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学术界一直研究的热点。

二、全运会社会效益分类

全运会社会效益分为积极效益和消极效益。积极社会效益包括改善城市形象、精神激励、文化传播;消极社会效益指扰乱居民正常生活、造成环境破坏、潜在安全隐患问题等。研究全运会社会效益,要充分挖掘赛事本身的资源和优势,提高赛事积极效益,更要警觉赛事风险,控制赛事不利因素,最大程度的减少消极效益。

三、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改善城市形象

形象影响着公众、政府决策者和当地居民对地方的认知和空间决策行为[1]。全运会属于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对承办城市办赛资格的审查十分严格。一方面,主办城市要重新规划城市布局,交通路线,改善城市环境,完善通讯系统,建造适合竞技比赛的体育场馆等来保证大赛顺利、高质量地进行。另一方面,在赛事运作过程中能够吸引大量的媒体报道,城市各种广告的直接宣传为赛事升温造势,观赛人员声口相传的口碑效应以及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使得城市形象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

(二)精神激励

大型赛事举办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2]。在赛事举办期间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奋斗的坚强品质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在运动竞技中运动员表现出来的以“祖国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和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更是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运氛围的熏陶下城市居民体育价值观改变,体育参与意识增强,形成了强大的城市凝聚力。

(三)文化传播

全运会赛事举办有利于展示东道主城市的文化魅力,是城市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舞台。办赛城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民众,在赛事的理念、口号、吉祥物中融入该城市的特色文化元素,能够促进各参赛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举办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四、全运会可能带来的消极社会效益分析

(一)扰乱居民正常生活

从赛事申办成功到赛事收尾,居民的日常生活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噪音,影响场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二,大量的人流涌入比赛主办城市给交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地居民由于交通重新规划,道路拥堵而改道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第三,大量的人员突然涌入会造成城市很多物品资源相对匮乏,给主办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二)造成环境破坏

赛事举办修建体育场馆及相应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原有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破坏,新公路、停车场等设施更加重了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规模的人群在短时间内集聚到比赛地点,交通量剧增,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空气指数下降,游客暴增,旅游景点、城市中的垃圾泛滥成灾,水和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三)潜在安全隐患

1.办赛期间观众、游客、运动员、记者等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剧增,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源源不断的供给,由于货源的紧急需求,有些经销商低价收购即将过期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好投入市场从中谋取利益,引起食用者食物中毒而损害身体健康。

2.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比赛现场数以万计的观众都聚集在空间有限的体育场馆内,类似场馆失火,看台坍塌,球迷闹事,甚至是裁判的不公正裁决等,都有可能引起突发性的群体骚乱,酿成大祸。

3.大赛举办期间,由于赛事精彩,观看人员众多,吸引媒体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流量集聚的公共场所成为犯罪的高发区,偷盗、抢劫的犯罪行为迅速上升。

五、充分挖掘全运会积极社会效益

获得办赛资格之后要充分利用举办城市现有的基本条件,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宣传,打造赛事品牌,积极争取电视转播机构和有实力,且具有良好企业形象的企业的大力支持,不能够只靠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树立与这些企业长期合作的长远观念[3]。将“全民全运”的思想落到实处,积极鼓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培养市民体育人文意识。加强赛事无形资产宣传和开发,包括赛事理念、价值观、标志、会旗等方面,联系城市文化与赛事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挖掘全运会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积极社会效益。

六、防范全运会消极社会效益的建议

(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影响居民生活的干扰因素

1.办赛前期场馆建设是重头戏,可以在保障办赛需求的前提下利用城市已有的场馆,如学校体育场馆、商业性体育场馆,通过合理的改建达到比赛要求,既减少了建筑垃圾,又降低了施工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交通是一个城市正常运作的命脉,重新规划改道要合理,将原有道路进行拓宽或者将单行道改为双行道,这样的做法既为比赛时的交通提供了保证,同时能够减缓居民上班高峰期重点路段的压力,在比赛结束后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

3.过高的商品价格往往会使一些中等收入以下游客望而却步,甚至对办赛城市产生厌恶情绪,制定适当的价格政策,限制比赛期间价格的过度上涨,尤其要维持基本消费产品价格,为中等收入的游客提供观赛机会。同时可适当制定相应的应急法案,严防投机商。

4.对于城市中的流浪人员不应该采取驱逐方式,应该将这类人群集中交由本市或邻近友好城市的收容机构来妥善安置,提供衣食起居所需物品,同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发掘他们的优势,非残障人士可以通过组织培训重新走向社会,用劳动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

5.赛事举办期间是志愿者服务高峰时间段,赛事选择安排在假期可以避免影响学生志愿者的学习任务,严格控制大学生志愿者的数量,要通过科学的组织培训,培养志愿者平和乐观的服务心态。

6.对于临时性就业人员赛事结束后通过颁发奖章、荣誉证书或推荐信的形式给与支持鼓励,增强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加强环境的防范与治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加以保护。建筑垃圾、汽车尾气、大量的人群聚集、消耗品产生的垃圾以及旅游景点的废弃品将比其他任何时间带给环境的负担沉重,提倡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垃圾分类进行循环利用,控制旅游景点游客乱扔垃圾。同时倡导“绿色文明”的办赛理念,创建文明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三)加强食品安全与人身安全保障

1.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条件,关系到每一位游客、居民、与赛事相关人员以及途经主办城市的差旅人员的身体健康,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案严打参杂造假,以次充好的投机商。

2.加大公共区域警戒,造势严惩偷盗抢劫的行为,使犯罪人员有所顾忌,控制犯罪增长率。对于赛场安全要高度重视,首先安排医务人员保障参赛队员的身体健康,一旦运动员比赛受伤、观众或现场工作人员出现任何身体不适状况,做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其次,做好体育场馆内外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完善消防灭火器材等。最后,做好场馆内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措施。

3.在保障场内安全的前提下,更要加大恐怖袭击的防范,开展高质量的安全保障教育工作,科学统筹、合理分配岗位职责,成立安全保障巡逻小组,对比赛场馆各出入口以及重要场所进行24小时的不间断巡逻。尤其是场馆内保安人员要保持高度警惕,随时盘查可疑人员,警觉异常事件,保证比赛现场的安全。

七、结语

全运会属于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类,本身具有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但是由于其本身的公益性诉求远远超过了赛事的商业性需求,所以办赛的社会效益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目前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研究比较多,但都是在宏观层面,针对全运会研究的文章相对比较少,借鉴大型赛事研究成果,客观评价全运会社会效益,在公益化视角下细化分析全运会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积极发扬正面效益,正视负面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大程度的体现全运会的公益性特征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曾_等.大型体育赛事东道主国家形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10-14.

[2] 张现成.赛事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的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学.(1):23-33.

[3] 董杰.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3):42-51.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四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保障。按照《决定》的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特别是新闻媒体自身的社会职能,增强责任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必须看到,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避免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充分认识文化产品特别是媒体自身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文化产品特别是媒体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及时真实地传播信息;广泛持久地推广知识;正确地引导舆论,表达党和人民的意志,坚持有利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舆论导向;积极主动地推动发展,挖掘和介绍先进典型和新生事物,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和先进文化发展;生动形象地教化公众,潜移默化地引导公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关心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文明的责任感,影响公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度负责地坚持舆论监督等。

__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的作用和力量。

发挥文化的作用和力量,一是提供思想保证,增强向心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保证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的向心力。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们必须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是提供精神动力,形成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创造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增强政治责任意识,严把文化产品舆论导向关。正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于了文化特有的作用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强政治责任意识,严把导向关一是必须始终与_、_以及农业部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二是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增强政治敏感性,提高政治鉴别力,提高把关能力和水平,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只有加强学习,全面理解、深刻领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新闻宣传业务知识,才能以发展为主题,以繁荣为己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政治敏感性,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也才能真正做到绝不给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和传播机会。

三是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严格执行有关禁载条款和党的宣传纪律,特别是在政治观点、政治立场等方面,要严格把关。在民族、宗教、台湾、外交(包括国界、称谓、地图等方面)等敏感问题和保密问题上要高度重视,严格把关,不能疏漏。对低级、粗俗、迷信、伪科学、虚假、淫秽色情等内容,坚决不能刊登。要严格按照_、_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能有半点马虎。

四是确保责任到人,严格程序,严格管理。要确保把住政治导向关,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程序,明确责任,严格检查、监督。要精采、精编、精排、精校、精检,每道程序每个责任人都要加强政治责任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来,要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审稿,绝不能不审稿只签字,要严审严改慎签,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稿件,要坚决退改或退稿。既要把好发稿关,又要把好付印关,还要把好成品质量检查关,对不合格的产品,对有政治问题的产品,坚决不能放行,同时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五是用新的思路、视角和方式加强和改进“三农”报道,讲究宣传策略,提高引导艺术,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三农”宣传工作目前是重点多、热点多、难点多,同时也是矛盾多、敏感点多。怎么样既能更好地为“三农”工作大局服务,又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真正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把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两种功能辩证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明了“下情”,既要迎着“难”点、“热”点上,又能积极引导社会各阶层舆论,用党的方针统一思想认识,维护社会稳定。政策宣讲和法律咨询方面的内容,务必要做到权威准确;提供技术信息要真实可靠,绝不能虚假;市场分析必须权威科学。特别是对矛盾和问题报道,我们有责任以平和、宁静、舒缓的基调疏导社会意见,削弱社会对立情绪的撞击力,维护和形成平和的社会意识气氛和环境,坚持用是否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评判新闻价值,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进行舆论监督。力戒搞新闻噱头,偏面吸引读者,说过头过激话。绝对不允许与中央现行政策和精神相违背或相抵触。力求做到循循善诱,春风化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入手,使之取得理想的社会效果。

二、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充分认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品的社会职能和文化特有的作用和力量,要求我们新闻出版单位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作为企业化管理的新闻宣传单位,绝不是说不要经济效益,相反,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重视经济效益。只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加大必要的投入,有条件做到不断吸引和培养人才,才能够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也才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文化资源,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事实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才会有好的影响,好的地位和作用,才

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也一定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无限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反之,则不然。不讲社会效益,即使捞取一时的利益,好景绝不会长久。

(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必须遵循文化产品特有的规律性既然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而文化企事业单位又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就必须按照文化产品特有的规律性,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

1.准确把握读者定位,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坚持“三贴近”,努力提高刊物的质量,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坚持社会效益的根本,也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

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要求首先必须老老实实下苦功夫做好产品,做出品牌,视产品质量为生命,没有精到的产品质量,根本就谈不上有到位的经营和管理。也只有准确把握读者定位,及时了解读者需求,才能把握好栏目和内容的定位。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进群众,才能有源泉,有激情和动力,才能有取之不完用不之不竭的新鲜有用的内容,也才能在贴近中引导,在引导中服务,吸引读者,有感召力。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五篇

摘 要:博物馆保管陈列着人类历史文明的物质结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注定了它成为实现传承历史文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开启公众智慧等社会效益,既重要又特殊的文化教育机构;广范围、多层次、高效率地实现社会效益需要将博物馆自身特性、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公众特点和需求进行分析,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形式,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亲和力与文化附着力。

关键词:博物馆 馆藏 社会效益 教育 审美

人们常有这样的错觉,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存放文物的场所,博物馆的“博”仅在于收集陈列文物的数量、年代和地域范围。其实不然,博物馆还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事业单位,是群众享受文化权益,接受美育、道德情操熏陶、爱国主义及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之“博”也并非仅文物而言,还包含宣扬文物之文化,文物之文明等社会效益。正如四川博物院院长盛建武所言“公众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衡量博物馆事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以及为社会带来多少效益。

一.博物馆蕴含巨大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所收藏和展示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人类薪火相传的溯源之路,因此当今博物馆担负的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社会效益的重要使命,对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博物馆亦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更应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成为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成为社会效益的释放地。

博物馆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博物馆数量不菲的藏品本身就代表着国家一定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历史进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科技、军事、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其中不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熏陶,所以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爱国主义教科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特性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单位有所区别,它以直观的、立体的形象,向对象客观地传承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文明,通过与个体的互动,使之融会贯通、开启思域、启迪智慧。

三.克服瓶颈,多举措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

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发挥客观上存在着一些瓶颈。我们暂且将形成瓶颈的制约因素大致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加以分析。

外部因素:首先,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效力范围直接受制于观众数量,参观者数量越多,则社会效益覆盖的范围越广,反之则覆盖范围越窄。再则,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程度受制于观众学识层次和文化素养,通常来讲,博物馆在层次高、素养深厚的观众身上更容易发挥其社会效益。最后博物馆社会效益发挥的广度受制于博物馆所处区位特点,交通便利,信息渠道广泛、区位优势明显将有利于其发挥社会效益。

内部因素:一是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对自身亲和力的塑造。博物馆是冷漠地以建筑形态矗立在街边,还是热心地以主人翁姿态走进社会;是以教育者自居,还是以朋友身份与社会形成互动;是以自谓高雅艺术超乎于人民群众,还是以包容意识实现雅俗共赏等等,都将决定其亲和力的强弱。亲和力强的博物馆更能赢得众多数量、不同层次和积极参与的观众,从而使社会效益在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多层次、广覆盖的繁荣景象。二是博物馆文化宣讲与文物的结合程度以及生动程度。文物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对一般人而言,如果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很难领会文物蕴含的历史、人文、思想等意义。只有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紧紧结合文物的生动讲解,才能赢得 “芳心”,加深观众对文物蕴含意义的认识,才能实现文物应有的社会效益。三是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形式多样性和吸引力。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传统模式是在馆内对文物进行静态展览,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实现受益。传统模式过于单调且容量有限,走进博物馆感知文化的观众数量毕竟仅占一小部份。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尽管四川博物院年观众流量达到100万人,在同类博物馆位居前列,但相对于全省人口而言(2009年底,四川总人口8860万人),按每人年均参观一次计算,全省仅有的人口可以在一年内享受一次这一资源,以此推算要实现每人一生中参观一次,则需要近百年的时间。这还是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历史艺术类综合博物馆,依托多达26万余件珍贵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6万余件),10000平方米展厅在传统模式下所能实现社会效益的范围。

鉴于制约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内外因素,我们有必要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内外因素的不利影响,疏通发挥社会效益的渠道,使博物馆传承文明、陶冶情操、开启民智等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1.明确博物馆发展理念

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一名博物馆馆长在谈到博物馆事业发展时曾这样描述,“冷静思考,老老实实地做一些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具体事情。真正把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落实在基层,落实到群众中,落实到青少年教育中。”无论是从标准定义还是感性描述中,都不难看出,博物馆作为特殊的文化教育单位,具有鲜明公益性质,强调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明确为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博物馆自身建设及运作就更能从以人为本角度,换位思考,考虑对象观感、接受程度,探索更多有益的方式,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更广泛的范围实现社会效益。

2008年国家下达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可以看作是利用政策牵引力实现博物馆发展理念向提供无偿性、公益性社会服务转变。这一华丽转身收到的成效是显著的。以四川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为例, 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50家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范围。免费开放后,观众人数大幅增涨,仅2009年全省50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45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576万人次,各馆观众数量是免费开放前的2倍。大量的工人、农民、居民及其他从业人员、青少年学生、自驾游客等入馆参观,观众出现更加多元化倾向。免费开放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出现了文化惠民繁荣的盛况,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2.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

博物馆静态展览的传统模式过于呆板,将博物馆文化封闭在馆内,这样的结果致使博物馆仅仅成为一个地区的旅游景点,社会效益并不明显。要做大社会效益,可以考虑从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入手。这就好比中国的茶文化、美国的汽车文化一般,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博物馆的文化魅力。在具有博物馆文化氛围的区域,其社会效益发挥较其他地区而言显然更为有利。塑造博物馆文化氛围不妨从培育“博物馆之友”,招募博物馆志愿者,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入手。

邀请有志之士参与博物馆事业,营造博物馆文化氛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培育并壮大“博物馆之友”这一群体。“博物馆之友”关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同时兼具观众视角,他们的参与将有利于加强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博物馆爱好者和博物馆事业后备力量;有效利用馆外的人力、物力,协助博物馆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工作,并及时引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最新观点和最新成就,应用于博物馆的工作实践。特别注重在大学社区里培育“博物馆之友”群落,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博物馆文物资源与大学的智力资源、实验室资源结合起来,一方面向大学提供学用结合、心智休养的场所,一方面扩大博物馆影响力,提升博物馆文化氛围。建立科学完备的博物馆志愿者评价标准,吸引专家学者、大学生、民间艺术传人、社区居民等各领域人士,参加到博物馆志愿者队伍,为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志愿者提供合作、交流、学习的平台。志愿者参与博物馆事业,在出于对社会公益事业考虑之外,往往还会出于增长学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以及增强未来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志愿者渴望得到关于自身公益行为的客观评价,因此结合博物馆实际,制订科学完备的志愿者评价标准,能吸引更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并通过志愿者行动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文化附着力。

跳出博物馆为展览而建的传统思维窠臼,摸索新路子,不断增加将其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可能性。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使博物馆周边地区的公益设施、园林设计和建筑外观体现出博物馆元素,扩大文化影响力。同时,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搭建平台为社区文化活动提供方便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传统民族文化节日期间,博物馆主动贴近群众,结合节日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社区传统节日场景布置,深入浅出地讲解节日礼仪,提供传统节日服装、器物等式样参考,组织开展节日特色的社区集体活动等举措,一方面可以带给人们一个原生态的传统节日,加深人们对其文化背景的认识;一方面更能使人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对博物馆文化氛围有直观立体的感受。

3.创新形式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通过发挥自身资源的文化教育功能来实现社会效益。从传统博物馆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来看:许多优秀的历史文物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库房,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也被局限于展览馆内,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悉,社会效益难以充分发挥。鉴于此,博物馆需要创新服务形式,尽可能让博物馆资源贴近群众,发挥应有的文化亲和力。

始创于四川博物院的流动博物馆是创新服务形式颇具成效的事例。这一新思路不再将博物馆文化束之高阁,而是主动走近寻常百姓家门口。

2010年2月,四川博物院照国家_提出的“博物馆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文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打造的服务“三区一基层”的流动博物馆“大篷车”流动博物馆正式成立。仅一年时间,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的足迹已遍布巴蜀大地,涉及区域有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和地震灾区,受益单位类别有:乡村社区、学校、驻川部队、工厂、矿山等,总行程5万多公里,直接受益观众达60余万人次。

让博物馆动起来是博物馆服务形式的创新之举。博物馆从定点展出到流动展出,其文化教育等社会效益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延展,文物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这一新颖的展出形式,有利于克服博物馆自身容量不足以及所处地域条件对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限制。除克服地域条件的限制外,我们还应考虑博物馆开放时间对博物馆发挥社会效益的影响。

一般而言,博物馆开放时间与其他大多数行业工作时间几乎同步。这与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初衷存在冲突,工作中的人们不大可能在上班时间去博物馆参观,而此时门庭冷落的博物馆又正好冗积了大量的准备提供服务的员工。解决这个冲突,博物馆需要对作息制度予以改进,尽可能满足提供异步服务的要求。所谓异步服务,是指当与其他行业同步工作的时间结束后,博物馆设置新的较长的服务时段,组织员工为结束工作后的人们提供服务。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它的特殊性在于,人们走进博物馆参观,接受文化教育服务是主动的个体行为,是在休闲愉悦的体验中进行的。因此,将博物馆开放时间予以延长,为人们茶余饭后提供浓郁文化氛围的休闲场所,不仅能丰富人们业余文化生活,也能促进博物馆提高文物资源、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 第六篇

摘要:

通过对喜德县贺波洛乡卓古村的10户退耕农户进行定点连续跟踪监测,结合当前退耕还林工程的焦点热点问题设置了县、村、户调查表,户调查问卷,对县、村、户三级调查表和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全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

退耕还林;农户监测;社会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额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控制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北方地区风沙危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开仓济贫,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县域基本情况

2退耕还林基本情况

喜德县截止2014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0.8万亩,涉及24个乡(镇)148个村17932户,人口75314人。其中:2000年退耕还林4万亩,涉及14个乡(镇)46个村,4087户,17165人;2001年退耕还林2.3万亩,所涉21个乡(镇)68个村,4750户,19950人;2002年退耕还林1万亩,所涉18个乡(镇)47个村,2575户,10815人。2003年退耕还林2万亩,所涉23个乡(镇)65个村,3659户,15368人;2005年退耕还林1.5万亩,所涉19个乡(镇)59个村,2861户,12016人。配套荒山造林面积12万亩。其中:2000年实施万亩、2001年实施3万亩、2002年实施4万亩,2003年实施2万亩,2005年实施万亩,2006年实施万亩,2007年实施万亩,2011年实施万亩,2012年实施万亩,2013年实施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2005年实施万亩。封山育林面积万亩。其中:2005年实施万亩,2008年实施万亩,2011年实施万亩,2012年实施万亩。全县没有全退户,全县退耕地还林万亩均为生态林。(详见表1)

3监测目的与方法

3.1监测目的

社会效益及意义范文(共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