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推荐6篇)

时间:2017-05-07 03:41: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完《论语》,我对其中的许多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读《论语》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提出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读《论语》,我深刻认识到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只有自身道德修养高尚,才能对家庭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论语》中多次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如“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个人修身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次,读《论语》让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强调“教育在于德”,他认为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在《论语》中,孔子不仅讲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还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了如何进行德育。例如,《论语》中有一段对话:“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德育的重视。他认为,德育应该像对待性欲一样,充满了渴望和追求。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

最后,读《论语》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个人幸福的保障。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亲友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如“有朋友不如无交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读《论语》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论语》,我认识到个人修身、德育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将秉持孔子的思想,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而不懈努力。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读完《论语》,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和人性关怀。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读《论语》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中的思想精华令我受益匪浅。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他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在《论语》中,他以言行示范了如何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修身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为治国平天下奠定基础。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个人修身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其次,《论语》中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品质。在《论语》中,他多次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例如,他说:“君子以文会友。”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德育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君子。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德性和品质。

最后,《论语》中的人际关系思考给我带来了启示。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个人幸福的保障。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亲友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与他人的良好互动,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总之,读《论语》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论语》,我认识到个人修身、德育教育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将秉持孔子的思想,不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而不懈努力。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三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2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四

  初读《论语》,竟莫名其妙的被它诗性的光辉和崇高的灵魂所征服,为它的灵性,更为它的精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知识学到后的心情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当我们完成一项从未完全掌握的工作,当我们切身明白一条早已耳熟能详的道理,是否会会心一笑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一种人生的大乐。“朋”。固然不是指酒肉朋友,酒肉朋友一来,免不了酒酣耳热,伤身破财,又有何乐之有呢?而同样有志于学,有成于学的朋友,听闻了你的学问,见解,慕名来与你相谈,与你共事,分享胸中之学,笑傲风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才算人生的一大乐事。乐与悦都是高兴,但其火不同,乐表现在外。有知己远来,原来独会于心的悦则变成相视而笑的大乐了。

  “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不愠”则是不生气,不埋怨。要做到“不愠”,光脾气好是远远不够的,前提是你的学问要达到大成的境界,达到一种“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一个人若达到这样的境界,他就已然成为大德的君子了,当然也就能获得无上的欢悦了。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是一种态度。每日三次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与别人共事是否做到忠诚,反省自己与别人交朋友是否做到诚信,反省自己每天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反省,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更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态度。

  “祭神如神在”是一种提升。所谓“祭神如神在”并不是要承认在人的世界之外又有一个所谓神的世界,而是指人的内心体验到的一种存在。它既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的提升与净化手段,更是一种待人处世的真诚态度。而这也必将换来同样真诚的回报。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将如竹篮打水一样,不会带来任何收获。

  《论语》,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宝藏,是结晶,透过《论语》去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思想和智慧,对于我们无不是一种心灵上的是提升与升华。

  《论语》,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是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中国人的精神元素,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一种国量的所在,是一种精神的不朽。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五

  读国学《论语》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为河东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篇六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可见孔子的“仁”、“智”与我们现代的新课标要求是一致的。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也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