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最新3篇】

时间:2018-03-09 06:38:16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在教学工作中,品德与社会教育一直是我非常重视的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品德与社会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在品德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讲授相关知识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并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例如,在讲授社会公德方面,我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让他们了解到一些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些问题。通过这些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得到了提升,他们更加关心社会问题,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社会教育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提升社会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在社会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开展团队合作活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分析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更加自信、独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最后,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育需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应该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人物品德的文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数学课上,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我发现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和提升社会能力,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非常重视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品德教育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力。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规范学习习惯等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通过讲授道德知识和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我希望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品德风貌。通过这些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力得到了提升,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社会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中,我注重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我希望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并能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组织团队合作活动、模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我希望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这些教育方式,我发现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

最后,我认为品德与社会教育需要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品德与社会教育不应该只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应该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语文课上,我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品德和社会的文学作品,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在科学课上,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一些社会现象和科学道德。通过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我发现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教育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制力,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认知内涵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家的收支本》一课,通过丹丹和妈妈逛商场吵着买芭比娃娃的一段情景,由学生来扮演妈妈和丹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通过母女间的对话,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量入为出",进而引发学生去了解家庭中的收支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生活必须量入为出,合理消费。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不能盲目消费,学会正确使用自己的零花钱,做到勤俭节约。

  再如教学《多为他们想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残疾人的生活方式:蒙上眼睛写字;用手比划与人交流;捂住耳朵听人讲话等。通过这些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艰辛,从而明发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二、合作辩论体悟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我和诚信交朋友》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买票"情境:讲述的是公共汽车上,围绕身高1.22米的孩子是否该买票的事情,售票员和父亲持两种不同的看法。通过这一事例,引导学生讨论辨别是非,知道怎样的行为才是诚信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告别不良生活习惯》时,有意安排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三、知行结合体悟内涵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为我们服务的人》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谁知盘中餐》后我安排了课外小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农业科技园,通过参观生动的图片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的农民一年四季辛勤的耕种水稻的过程,从而体会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了解到农业生产的新成就。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谁知盘中餐》一课中,让学生模仿农民插秧的姿势,弯腰插秧,直至有累的感觉,并记下开始到结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中体验农民一整天不停地插秧的艰辛。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