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一
在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和技巧。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检索技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进行文献信息检索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检索目标和需求。明确了目标和需求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进行检索。在选择数据库时,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的学科领域和类型进行选择,比如对于医学文献可以选择PubMed,对于科技文献可以选择IEEE Xplore。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可以提高检索效果。
其次,在进行检索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词。检索词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以便能够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使用主题词、关键词和同义词等来进行检索词的选择。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逻辑运算符(如AND、OR和NOT)来组合检索词,以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
然后,在进行检索时,我们需要合理地设置检索策略和检索条件。检索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和运用逻辑运算符进行组合,而检索条件包括时间范围、文献类型和语言等。合理地设置检索策略和检索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
最后,在进行检索之后,我们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评估。筛选结果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进行初步筛选,并进一步查看全文进行评估。在评估文献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献的权威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等因素。通过筛选和评估,我们可以选择出最符合我们需求的文献。
通过这次学习,我不仅对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检索技巧。我相信这些技巧将对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二
在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信息检索的重要性和挑战。通过这次学习,我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检索技巧,并且对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进行文献信息检索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检索目标和需求。明确了目标和需求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和数据库进行检索。在选择数据库时,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的学科领域和类型进行选择,比如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可以选择CNKI,对于自然科学文献可以选择Scopus。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可以提高检索效果。
其次,在进行检索时,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检索词。检索词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以便能够准确地找到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使用主题词、关键词和同义词等来进行检索词的选择。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逻辑运算符(如AND、OR和NOT)来组合检索词,以进一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
然后,在进行检索时,我们需要合理地设置检索策略和检索条件。检索策略包括选择合适的检索词和运用逻辑运算符进行组合,而检索条件包括时间范围、文献类型和语言等。合理地设置检索策略和检索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
最后,在进行检索之后,我们需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和评估。筛选结果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进行初步筛选,并进一步查看全文进行评估。在评估文献时,我们需要考虑文献的可信度、可靠性和适用性等因素。通过筛选和评估,我们可以选择出最符合我们需求的文献。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步骤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且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检索技巧。我相信这些技巧将对我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为我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三
通过学习信息检索课程,我认识到文献信息检索是一门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学习的课程,因为在21世纪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身边有着成千上万的信息,而且新信息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如何能快速准确的掌握信息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都有极大的作用,而信息检索作为一门可以快速且有效搜索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学科就表现出了它的重要性。
下面就学习信息检索谈谈自己体会。本课程先后学习了什么是信息以及与信息有关的一些定义名称含义,和文献的相关基本知识。如文献的载体类型 文献的级别,文献的出版类型,介绍了现代文献的特点:
第一、电子文献数量大、增长速度快;
第二、文献分布集中又分散;
第三、时效性强;
第四、内容交叉重复;
第五、载体及语种增多。让我们懂得了文献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我们学习了信息检索基础,最重要的了解了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既文献检索包括文献的存储和检索这两个过程,它们的实现有赖于检索工具的存在。文献的存贮过程就是检索工具的编制过程;而文献的检索过程则是检索工具的利用过程,可由文献需求去完成。所以任何检索工具都具有存贮和检索两方面的职能。检索过程是与存贮过程相对应的逆过程,连接两个过程的纽带就是情报检索语言。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就是检索者将主题检索概念与存储在检索工具(或系统)中的检索特征标识进行比较,最后达到一致,以此来有效地查得并获取文献。而且懂得了文献信息检索的两种途径,既文献信息的外表特征途径和内容特征途径。然后又学习了文献主要的几种主要的检索方法。
随着对文献信息检索的学习,老师结合我们学院的具体实际情况给我们讲解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使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知道了图书馆基本大类是分类表中第一次划分的类,一切中小类目都是以基本大类发展分化而来的,它集中体现了分类法的思想和观点。在基本目类中,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个学科内容多、发展快,《中图法》在社会科学部类下展开为九大类,自然科学部类下展开为十大类,进一步形成了一个拥有二十二大类的分类表,每大类用一个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并固定其先后次序。大类下再按照图书的不同属性划分为若干基本类目,然后继续逐级划分为若干小类。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大类,用字母加数字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这样层层类分,便形成了一个有条理、有系统、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逐步展开的类目表。
不同的检索工具(数据库)所使用的检索语言不同,所提供的检索入口也各不相同。在检索过程中,应根据选用的检索工具(数据库)的具体情况确定正确的检索途径。根据课题
要求,对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进行检索,选出符合课题要求的检索条目,并将所查得检索条目记录下来。
如利用《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检索利用《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
(1)原文类型:期刊论文;
(2)检索年份:2000-2010;
(3)检索入口:本数据库提供检索入口有:论文题名、著者、著者单位、刊名、关键词、文摘等9个。可采用上述任何一个检索入口或其组合进行检索,例如,“论文题名”与“关键词”或“论文题名”与“文摘”等;
(4)编制检索式:服装业(论文题名)and后现代主义(论文题名)服装业(论文题名)and后现代主义(论文题名)and艺术流派(关键词)服装业(论文题名)and后现代主义(论文题名)and艺术流派(文摘);
(5)阅读、记录(下载)文献条目。使用第一个检索式“服装业(论文题名)and后现代主义(论文题名)”查得5篇相关期刊论文检索条目,选取其中1篇并经整理得:
检索条目1:
【论文题名】【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年卷期】【分类号】浅谈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高海波,湖南·衡阳,祁东县职业中等专业,421600科教导刊2009/3,J06。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了,因而之后我们主要学习了计算机信息检索基础,以及网络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知道了计算机检索的中文数据库及网络资源有:
1、检索中文图书的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全文图书,如CNKI。
2、检索中文期刊的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维普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期刊数据库。
3、检索中文科技资料的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硕博论文、中国专利数据库等。另外,还有许多网络资源供查找中文科技文献信息,如国内各种大型站的搜索引擎,网易、搜狐、新浪、雅虎中文等,这些网站也能进行分类浏览,查找相关学科资源,同时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科学院网、国家图书馆网、上海图书馆网及各高校图书馆网站等国内大型文献信息机构也有许多中文科技文献信息。这些网络数据库的学习对我以后在查找文献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网络数据库虽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是想要熟练的实用它还是进行认真的学习的,因为我们在查找有用信息的同时还要摒弃那些无用的信息,在学习之前,我也在百度,googl等搜索引擎上搜索过一些文献,认为搜索很简单,但是经过学习之后,我知道我先前的想法是错误的,利用网络数据库是要了解很多事情的,如要知道各搜索引擎的特点以及特殊的使用方法,而且要知道各个数据库自己的特点,要抓准关键词,关键词选正确会大大提高检索的速度和质量,因此要快速而准确的找到自己想要的文献就一定要选好关键词。
在学习文献信息检索课的过程中,我虽然对信息检索还不过了解,掌握的不是很熟悉,但是通过学习现在我基本上能应用信息检索中的知识来查找到我想要的文章和书籍,这对我以后写论文有很大帮助,更重要是对我以后工作查询资料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经过学习,我对文献信息检索这个课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尽可能多的掌握更多的信息,尽可能多的完善自己的知识,所以掌握文献数据库的应用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很多帮助,文献信息检索必将成为我们今后走向成功的纽带。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四
一、学习信息检索的重要性
我记得我学习这一门课程的第一堂课时,老师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学习科技文献检索,就是为了培养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我们大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最终促进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
信息资源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如果我们善于更好地整理与利用,那将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的益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们认识信息的自觉程度、需求信息的迫切程度、获取信息的敏锐程度、利用信息的准确程度、创造信息的能力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能够从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也能从散乱无序、纷繁复杂的文献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现在,科研成果从发明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知识的有效性也在逐步缩短。据估测,大学毕业后5年之内不学习补充新知识,原有知识的50%将陈旧失效;10年之内不学习补充新知识,原有知识将100%陈旧失效,即由原来的先进知识变成一般性知识。可见,熟练掌握信息搜索和信息筛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让我们跟上时代的脉搏,与时代一同进步。
二、学习信息检索的收获
(一)信息搜索途径的拓展
本来我们在网络上搜索资料,一般都是用的“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搜索的资源有限,而且重合率较高,权威性也不高。自从学习了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到了更广的资源库。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里面的图书资源和期刊论文资源都非常的宝贵,搜索起来也非常的方便。通过一定的搜索步骤,可以将大量的同主题的图书或期刊一起寻找出来,这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寻找资料者带来便利。比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中国期刊网)”,它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的、多功能的、集成化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它提供全文服务,8000多种学术性期刊数字化。为我们搜集资料带来很大帮助。现在,这些数据库已经成为我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时,经常使用的信息搜集途径了。
(二)信息搜索精确度提高
运用数据库搜索资料,有多种途径。如按篇名或文章题名搜索、按作者或责任者搜索、按作者所在单位搜索、按摘要搜索、按关键词搜索、按分类号搜索等等。这些具体的搜索方式可以适应我们不同的搜索资料的需求。比如在数据库进行搜索时,可以在作者、单位、关键词、时间等方面分别进行设置,这样就可以保证搜索出来的文献都是有价值的、可以加以利用的文件。而在普通搜索引擎中,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有时会因为输入的限制太多,而导致搜索到的文献非常有限。而且有时普通的搜索引擎会显示出相关性不是特别强的文献,因为使用者往往还要进一步地亲自进行遴选,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检索者的压力了
(三)让我了解了文献的分类
以前去图书馆借书时,往往查到了图书的分类号,但是不知道在第几层楼。所以有时候要在图书馆里一层一层地找,非常麻烦。现在,学习了文献检索以后,知道了文献的分类,找图书也就方便多了。如“h代表语言文字”类的,“i代表文学”类的,“k代表历史、地理”类的,这些都属于文科性质的,所以我就知道该去图书馆二楼或三楼寻找。而如果遇到分类号为“o”的,我就知道应该去五楼寻找,因为o代表了数理化,所以在我们图书馆,应该在五楼左右寻找。
学习信息检索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三点,如要灵活运用各种检索方法,以达到满意的检索效果,如让我了解到了世界上几种大百科全书等等。这些知识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三、学习信息检索的意义
(一)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学习信息检索可以更好地继承前人经验,加快学习进度的步伐。我们阅读的科技文献、学习的教材内容,往往是几年、几十年前的发现或研究成果。虽然这些成果对我们现在的研究往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学习学习信息检索,可以避免学习研究工作的重复劳动,使自己的成果始终建立在最新成果的基础上。
(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当今,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不仅如此,信息载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传统纸介质信息外,每天都有大量的磁载体信息、电子版信息及各类网上信息涌现出来,这些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多样性、离散性与无序性及其复杂的检索界面和使用方法,增加了信息利用的难度,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质量与效率。信息是促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生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与利用,谁能充分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发展的制高点。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谁能充分掌握时讯,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谁就能站在高点。
(三)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联合国一位官员曾经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方法的人。”文献检索教育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习技能和方法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其意义重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成果在迅速积累和扩充。高等学校只有在重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才有可能让学生在今后的长时间内,不断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从而具备创新精神。有的专家说:“就是大学毕业生,一生所用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在学校学习的,绝大部分要在工作以后不断地学习,接受终生教育。”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持续不断地自学和独立研究。以培养大学生自学和独立研究能力为重要目标之一的文献检索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彰显了其这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化的广泛应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必须重视文献检索课的地位,明确文献检索课的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检索作为一种方法和技能,有利于人们适应科技和生产,随时补充、更新知识,改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解决科技难题的能力。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能,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也为实现终生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门径。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五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阶段的水平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献。过于强调阅读“著名”的文献常常可能适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文献并不是单指选择同一水平的文献,更要尽可能分出层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达最终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么如何选择呢,下面讲几点个人体会。
读“著名”作品作者的学生的文章。他们的学生由于能得到亲身指导,耳濡目染,更能体同身受理解老师的想法。同时你的难点可能也是他们的学生同样曾碰到的难点,这样你就可能从他们的文章看到他们是如何理解的,这样就更容易学会。总之一句话,学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师差,但有条件很接近导师,因此阅读学生的作品无疑是通向名著的一个途径。
阅读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个人的作品会反映出来他思想发展的轨迹: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文风也会越来越简约和凝练。后期的作品虽然更趋成熟,但同时理解起来会更困难。这时候不如逆着来,更容易跟得上。同样的思路,读别人的博士论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具体就不分析了。
那么如何真正的,而不是假装的理解了呢?
前文的基本观点是读文献过程是努力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想法也常会不知不觉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绑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觉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对其中的各个细节都掰扯的很清楚,但当脱离论文给别人解释的时候,别人一问问题,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或者也只是凭着记忆说出作者的解释,而非自己消化过的解释。所以说我们需要从文献中走出来,从作者的影子中走出来。
那么如何从文献中走出来呢,我认为就是如费曼所说的,通过独立思考在我们的大脑重新创造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这里的“创造”有如下两层含义。能否创造是检验是否理解的一个重要标准
读文献的时候, 就像看戏。从一开始就已经不知不觉的被作者带入了作者设置的情境当中,也就不可避免的会被作者牵着走。当我们对论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们就要放下论文。常言说的好,功夫在诗外。同理,理解文献是发生在不读文献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可以是:
“以卖促学”的时候。就是与合适的人讨论自己学到的东西。合适的讨论者主要指那些愿意学习你正要讲的东西,并且还会不时的提出问题的人。在这种交流中,你也要尽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为对方问了一些太初等的东西,就觉得讲下去没什么意思。
讨论的过程,双方平等的心态很重要:既愿意问,也愿意回答。在讲解的过程,你也会发现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这样就会催进你独立地思考。
“内省反思”的时候。现实中,找到合适的讨论者并不容易。中国的教育不鼓励提问,再加上人情面子问题,不懂者常常不愿意提问,反而以恭维来取代提问,这样就阻塞了交流的进行。因而内省反思就也变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现实一点。
“内省反思”主要是指脱离论文的情形下,在闲暇的时间里,在自己脑子里独立地重构出论文的结果。具体一点儿说:
要在闲散的时间进行。特别要选择在”无法面对”论文的时候,这样才强制你独立地思考(当然对于意志力特强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饭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车)的路上,睡觉前或早上醒来的时候。总而言之,是各种手边上无法看到文献的时候。
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段闲散时间里,自己要尽可能明确在要想清楚一个什么问题,要搞明白一个什么难点等等。
发现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间步骤。在我们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慢慢地想问题是怎样表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存在,问题的难点是在哪里,为什么难等等。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去回忆作者的思路和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很重要。
在回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觉到很“唐突”的中间步骤。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对这些唐突的地方,要尽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补上缺失的环节。即使你最后还是没有想通,但事实上你已经进步许多了:当你下次再翻开论文时,你的理解就更有针对性,而且读起来也容易很多了。
学习文献信息检索的心得体会 篇六
读文献的实质: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学。但是中文“自学”字面意义上没有反映出阅读中的一些关系。teachyourself,谁teach?第一反应当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作者教你。
这怎么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边,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阅读的过程似乎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作者和自己的互动的问答过程。在这里,我更愿意承认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的个人人格实际上“分裂”为了两个人,一个代表作者,一个代表自己。
当“自己”不懂的时候,通过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自己努力变成“作者”的过程,试图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阅读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为作者从而教会自己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要有一个“作者的意识”,始终要考虑和琢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要那么些,他当时的意图是什么?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应该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门。
“数学书有两种,一种是看了一页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种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杨振宁曾这样讲过。这大概也是不少学科文献阅读的感受。事实上,万事开头难。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经常是这样的:第一次努力读下来,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读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说理解的程度是随次数增加而指数增长的。
所以说如果一篇文献你没有(认真地)读过3次,你是没有资格说难的。许多人常常只读了第一遍以后就觉得难读不下去放弃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读上两次,他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马云的说法和这里“文献至少读三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应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经典作品的一些区别。在科技文献中,经典作品应该属于一个领域相对基础性的优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个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着前人几十年研究而最终被攻克的某难题的文章,或者横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论等。
从这里的区分讲,经典文献是那种写的很仔细,可以用来打基础,进入某一领域必读的优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艰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读不可了,特别是在个人能力还不足以做到的时候。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