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心得。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师学习中所得到的体会。
首先,教师学习应该是持续的。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师学习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学习不仅仅是参加培训和研讨会,还包括阅读书籍、参观学校、观摩他人的课堂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教师学习应该是反思的。教师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通过不断反思,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四,教师学习应该是合作的。教师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参加教育论坛等方式,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教育问题,分享教育经验,共同进步。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层等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改进方法,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最后,教师学习应该是关注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只有真正关注学生,才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综上所述,教师学习是一项持续、多元化、反思和合作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教师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的学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我积极参与各种教师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教师学习中所得到的体会。
首先,教师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反思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其次,教师学习要注重个性化发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化特长。我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这不仅提高了我的教学效果,也增强了我的教学信心。
第三,教师学习要注重专业发展。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持专业敏感性,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经常参加各种教育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教育经验,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第四,教师学习要注重团队合作。教师之间应该互相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教育问题,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我也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层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合作,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最后,教师学习要注重实效性。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取得实际效果。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通过实际效果的反馈来不断完善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教师学习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师学习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化发展,专业发展,团队合作和实效性。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教师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我本来和同行的老师约定好南阳之行结束后,写一写听课感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可是,回来之后便忙于三套段考试题的命制与定稿,又接连进行了十所学校的教学视导,这件事便搁置了。几位同仁的稿子如约陆续发来,我很是不好意思,故如此命名,虽然晚了些,终究是整理成文了。《一份迟到的学习心得》
十月十三日,我们一行十人到达南阳参加2011全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南赛区观摩活动。为期三天的会议于十六日中午时分结束,共观摩十九节课,聆听一场评课报告。
开幕式上,东道主南阳市教体局李书记首先向大会致辞。随后省基础教研室邵主任关于大赛宗旨做了重要讲话,大致可以梳理出两点核心内容:其一,他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先前做到形似,现在要更强调神似;其二,他强调关注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问题:1. 教什么。这本不该成为问题,但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的偏离,教学目标要与课程目标相统一、契合,要细化、分解成可操作的教学行为。2. 怎么教。应采取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反对庸俗化、表面化,更看重客观效果。3. 怎么突出语文学科特点。课程定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贴近文本,重视阅读,紧扣语言,回到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功能和特点。
一席讲话,首先让我心生感触的是他所强调的课堂教学改革神合于我们的教学案教学。教学案课堂通过开展定向、有序、系统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成为生动活泼又积极思维、深入体验的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功效。先前我们按五个板块上成教学案的“形”,中规中矩“进得去”;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随着对理念的透彻把握,随着课堂驾驭能力的提高,我们要不囿于固有模式,在学习内容的确立和整合上下功夫,注重体现教学案教学的核心理念,体现教学案课堂的“神”,使课堂趋于灵动自如,真正放手,无为而为“出得来”。就如习字,先入格,定格,再出格。
接下来的十九节课,姿态各异,传达着教师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和设计匠心,演绎着语文世界的悠悠情韵与美妙多彩。用心其间,既不乏令人振奋叹服的点睛妙笔,也有让人唏嘘不已的遗憾之处。既然每一节课都注定是一段不完美的艺术,作为观课者的我们应该把“完美”作为驻留心中的永远追求,而从眼前这些真实可贵的“不完美”中发现、汲取更多丰美的汁液来浇灌自己的教学沃壤!十九节课不能一一评述再现,这里撷取部分课例,些许片段,说说我感触较深的几个方面。
一.从关注文本内容到更关注表达形式。
越来越多的课从文本角度考虑,不仅是了解文本内容,而是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挖掘文本的表达形式,即不仅关注“写了什么”,而更关注“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如《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在“感知男子汉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之后,抛出问题:“是什么方法把这么多内容组织起来的呢?”同时辅之以课件,左竖列是每个小标题,右竖列是相应的人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把能表现人物同一特点的事情集中在一块儿来写,用小标题加以概括。继而再探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最后明了:用于叙写人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层次分明。这就是从作者的眼光去思考,为什么选择这样行文而没有那样行文,这样行文的目的是什么。还原文字呈现的过程,也就还原了文字背后的那个人的思考过程和情感体验。又如《细菌的启示》一课,围绕“什么叫寄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词典上的解释和文中的语言,感受其区别及原因:前者是一种科学的、准确的语言表述,后者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因为前者是词典,后者是演讲稿。顺势小结: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我想,学生了解了这种运用语言的规律,学习了这种运用语言的方法,会沉淀、内化为他们内在的语文素养。再如《苏州园林》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五自然段原文和改文,在改一改、比一比中明确了:原文在说明中加入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透彻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和认识。这不是简单地谈文字有多么“好”,而是“为什么好”,“是怎样生成的”;不是对作品泛化的肯定“如何美”,而是“美是如何产生的”,上升到方法论层面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文字。诸如此类的还有《春风》、《孤独之旅》等,这些课依托文本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如何用最恰当的形式去表达最恰当的内容,可以说在逼近语文的本质。
二.巧妙切入,整体勾连,把语文课上成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
教学方法的极致,是教学艺术,欧阳代娜老师认为“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所谓“巧”,是“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换句话说,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时的“巧”主要落实在关键语句上,尤其是要善于抓住文眼,达到以一字、一句带动全篇的效果。这次的十九节课中就有不少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巧妙地切入,将文本前后勾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了浑然一体的大气、动态。如《伟大的悲剧》一课,找到文中直接引摘斯科特日记的句子,以日记的形式一一呈现,通过这五句话带出了说话时的环境,说话人的`心态,写这些日记
时的前后的相关情节,看似只拎出五句话,实则覆盖整篇文章,“一圈一圈涟漪铺满池塘”。又如《五柳先生传》一课,抓住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字推动整个课堂:以“不”字为重点指导朗读;选取带有“不”字的句子落实翻译,并从中解读人物;由“不”字牵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凸显人物的品行可贵;最终的板书也构架成一个大大的“不”字。真可谓设计巧妙、一气呵成,似一幅主题画卷次第展开,难怪钱钟书说“不”字为全文眼目。再如《变色龙》一课通过“五次变色”切入,《孤独之旅》紧紧抓住“孤独”一词深入解读人物内心,《我们家的男子汉》以首段对主人公的三种不同称呼串起全文等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意识。教师对课文的把握上应有大将风度而不能是萎缩的小兵,切忌将文本肢解成繁杂的碎片。我们应跳出教材、教参,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的灵魂,渗透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样才能从全局的角度、关键的地方切入,从大处入手,从小处着眼,向深入处挖掘品味,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感,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入性、条理性。三.咬文嚼字,回归文字之本。
语文教育的本体是语言。韩军说:“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课,永不过时。”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通过对语言的感知、揣摩、品味,去领悟内蕴,体会感情,达到审美愉悦。本次的十九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明显,抓住课文语言不放手、不旁逸、不改变,落实在理解和鉴赏上。如《伟大的悲剧》一课,在解读最后一则日记时挑出“遗孀”一词,先解释本意,再放到原文语境中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结合文中关键词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从而体会斯科特面对死亡的悲伤和从容,接着反复地有感情地读将课堂引向高潮,同时也为下一环节“体会人物情感”做足了铺垫。又如《金色花》一课,在“品读·感悟真爱”环节中抓住“你这坏孩子”一句,通过探讨能否将“坏孩子”换成“小宝贝”来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孩子深切的关爱。再如《梁思成的故事》一课以“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来引起对人物的深入解读等等。这些课例中,教师引领学生努力揭示语言的言外之意,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对人物感情的体会细腻而深刻。所以,我们要先充分地自我解读文本,真切体验文本向我们呈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要善于寻找文本语言的美点、亮点、激发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扩大涟漪,直至走向人物的心灵深处。
四.用诵读成就课堂精彩。
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体验其语言魅力和情感魅力的手段有很多,其中“诵读”是一个朴素的、常规的手段,而它的朴素却往往可以成就课堂的美妙与精彩,从而使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赛课中就有处多关于“诵读”的亮点,如《伟大的悲剧》一课中通过最后一则日记段落的有感情的朗读使师生的情感与英雄们的生命一同升华!又如《金色花》一课中分角色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我不告诉你,妈妈”两句话,在教师细致耐心、锲而不舍的引导下,母亲的焦急、关爱和孩子的天真、调皮在读中凸显,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赢得现场掌声。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中学生摇头晃脑的表演读以及《金色花》的当堂减字背诵等等。不少课在“读”中也特别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诵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范读和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或指点语音语调等。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精彩的范读越来越受到推崇,只要教师本人有这个素质和能力,就不要用播放录音带来代替,因为教师亲身示范带给学生的感染和带动是录音带无法与之比拟的。在这一点表现突出的如《伟大的悲剧》张老师、《变色龙》肖老师、《五柳先生传》胡老师、《孤独之旅》谢老师等。当然,也有部分值得商榷的课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味道不对的范读有碍无益、适得其反。又如《伟大的悲剧》中教师要求学生试着以孩子的角度来读“最后一篇日记……我的遗孀”,这是斯科特留给妻子的绝笔,孩子的角度是怎么回事?以孩子的角度应该怎么来读?大家茫然。再如《金色花》中刚开始采用齐读的方式来品味句子情感,这怎么可能达成?“齐读”这一策略与“品味句子情感”这一学习内容是不相匹配的。
五.教师牵制痕迹明显,忽略学习过程。
在听课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