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上海抗疫事迹

时间:2016-08-05 09:27: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

  上海爆发疫情以来,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支援上海抗疫事迹(精选6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1

  疫情来势汹汹,一夜之间,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保供,成为最重要的民生话题之一。

  紧要关头,有召必应!当前,上海疫情防控阻击战正处于最吃劲、最关键的阶段,全市约有14万名志愿者奔赴疫情防控一线。在厚厚的防护服和护目镜包裹下,全副武装的他们每天穿梭在各个小区。

  这是一张张无法被人看清容貌的脸,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只见他们穿着防护服进进出出,爬上爬下,全身湿透。

  在这场严峻的“战疫”考验中,志愿者们正和广大基层干部一起承受巨大的压力,冲在了第一线。

  天刚蒙蒙亮,家住上海嘉定马陆镇的高伟赶忙从床上爬起。这天是3月31日,是高伟作为志愿者赶赴马陆镇双单路上一封控小区做志愿者报到的日子。

  高伟开始认真地做消杀,然后熟练地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头罩、口罩等防护装备,他发觉身体一下沉重许多。一番收拾后,对着镜子,他比了个爱心,用他那不清晰地发音,艰难地说出“加油”二字。

  10岁那年的一场意外损伤了高伟的声带。防护服和口罩加身后,他隔着防护屏障沟通更显费劲,因为这需要更大的音量,更清晰地用力发音表达。但高伟说,这些困难磨灭不了他主动投身抗疫一线,回报社会的信念。

  这几日的上海有些倒春寒。一大早,高伟骑着共享单车奔向了他接下来几天将要投身的“战场”。

  上午8点不到,这位背后写着“小伟”再画上爱心符号,化身“大白”的高伟已提前到达,出现在小区核酸检测预准备现场。这天,他的工作服务时间将是24小时。根据安排,疫情特殊期,实行的是工作24小时,随后再休息24小时的特殊工作制。

  接下来的几天,他将负责封控小区内的阳性确诊病例同住的次密接楼。而这天上午,就有医护来到小区,要对封控楼内的全体居民做一次核酸,高伟负责的封控楼则是由医护上门进行核酸检测。

  高伟要做的,是提前对这楼内260余名居民做好宣传,在群内及时发布告知,确定大家的需求,有无特殊情况,并提醒大家提前做好核酸检测二维码登记。一切忙完,他又迅速加入守楼执勤,维持现场核酸秩序,防止有人员走动产生交叉感染。

  来自江苏泰州的小镇青年高伟,在这场上海防疫战中,已是第二次积极投身参与志愿者工作了。此前的20多天前,他在杨浦区一封闭隔离酒店内做志愿服务工作,在解封短暂休息了2日后,由于此前提前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提交了申请,他也很快接到了新的工作指令。这次,派给他最新的志愿服务去处是嘉定区马陆镇。

  这次的支援地离高伟的住处不远,他觉得自己还挺年轻,这种不分昼夜,24小时值守在楼栋下的工作还能胜任。和他搭档的,还有另一位“大白”战友,除了执行封控任务,他和同事需要在业主群里耐心安抚居民情绪,并宣讲防疫政策,但是,一整天下来,还是得面对进餐不能准时准点,吃着变干变硬的饭,上厕所不便,偶尔间隙才能喝上一小口水等等问题,但高伟并没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上海战‘疫’不停,我就不停。”

  为居民解决“小问题”

  高伟服务的小区在3月29日就因为有确诊而被封控了,封控楼位于小区中间区域,楼内住了近100户居民。不过,小区早在3月5日就已提前开始了全小区14天的居家隔离,直到3月29日被确定为阳性确诊密接楼前,小区曾有过短暂的2次解封。而再度毫无思想准备的封闭,也令楼内的居民情绪有点波动。

  作为一名志愿者,高伟很快掌握到工作的要点:要有与居民的共情力,尽量努力化解居民的焦虑甚至是怨气,在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一想到这栋封控楼里的居民在默默承受着足不出户带来的生活不便,我们在一线就是提供服务,要能真正直面他们的矛盾和问题,这时候,你必须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一个个看起来很小的问题。”

  高伟的工作经验,来自过往的积淀。就在去年,他还是一家有着20多名员工的专业婚庆策划公司老板,2020年,怀揣着创业梦想的他来沪闯荡,却遭遇连续不稳定的疫情侵袭,公司在2021年底已经宣告关门结业。这次失败的创业,让高伟也背负了30万元的债务。

  创业失败,有些心灰意冷的他很需要尽快调整心情。而有着超5年志愿服务经验的他,很快想到应该让自己忙起来,在调整好心态后,他立马选择了投身志愿工作。这不仅能让他感到被社会需要,还能回报和馈赠过往在他成长之路上,给予过帮助的人们。

  谈起志愿工作,高伟自认为是个“专业手”。在组织流程管理、服务细节等方面,高伟强调,要讲究“效率”,“细节决定一切”。

  组织策划过多场婚礼,高伟算是个具备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而志愿活动的要点就是需要和居民打交道,这个活儿的根本就是沟通,如果沟通技巧薄弱,会令工作陷入被动局面。除此外,还应具备有非常好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临时处置能力,这些都非常重要。

  所幸,高伟并不担心。在这点上,他很自信,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能让居民接受并听从他的安排。

  “每天,我要第一时间,及时看到社区居委的各种通告,下达通知后,我们要及时对居民进行宣传,针对居民在群里各种我的提问,在工作语言上,我也尽量不能回答‘我还不清楚’‘这个我还不知道’‘我们还忙不过来,只有2个人’这样有推诿、拖延的表达,而是应该马上快速去核实明确居民要解决问题的核心,通常我会回复‘收到,我马上尽快去核实一下’‘耐心等一会儿,别着急,我去找找看’等。”

  声音因防护服被层层包裹,高伟每次都要大声说话,才能让面前的`居民听见,一天下来,嗓子早已沙哑。高伟坦言,由于防护服厚重,长时间的闷热状态是严峻的考验。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衣从早到晚、来来回回不知多少趟上上下下,搬送的也是比较重的大米、油、水、菜等生活物资,一天下来,里面的衣服被打湿了,只能等它冷干。

  “我服务的这个社区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有需要特殊药品的病人,也有不太会熟练使用接龙、群付款的老人,而且小区里正在读书上网课的孩子特别多,协调的也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居民反映,晚上有人在楼道内跑动,有‘咚咚咚’持续的噪音。针对这些邻里关系、家庭矛盾,看上去很小的问题,我都会及时电梯上去排查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处理完了也及时给大家回复一声。”

  曾在武汉抗疫

  “到岗前,我就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我是为每一位社区居民服务的服务员,这就要求我很快与居民朋友们共情。因为我2020年服务过武汉方舱医院志愿工作之后,也有长达一个月的隔离期,所以,我经历过被隔离的滋味,自然非常理解居民朋友们的各种需求。”

  据高伟的工作经验,情绪化可以发泄一时愤怒,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被隔离的市民们,因为“买不到菜”和不确定的解封日期而焦虑。这时,暖心的语言和实质性的行动能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

  在这个特殊时期,志愿者,正是一座为市民搭建生活保障的桥梁。

  又是一大批市民在互联网平台好不容易买到的菜到货了,今天陆续到货的物资是团购的蔬菜和肉类、牛奶等必需品。

  封控地区要求足不出户,高伟每天一大任务就是分拣物资、递送到户。而这“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全靠志愿者手动完成。每天推着一个小四轮的拉货板车,高伟一趟趟地从小区大门口把物资一批批地往小板车上运,再推着走80米左右到达封控楼。这条长度近百米的小区内道,不知道这些天来,他来来回回折返走了多少遍。

  “奥密克戎传播性非常强,不可直接接触,应该间接接触。我们志愿者协助非接触式送货,我要给每一个到手的快递的外包装,喷洒消毒酒精,才能安心地送到居民手中,市民要配合防疫,做好防护,足不出户,才能避免污染。”

  按照统计名单,高伟忙了一上午,才把这一大批货逐一送货上门。

  除了送货,高伟的常规工作之一,是需要帮助社区居委分发防疫用品、药品,抗原试剂盒,挨家挨户派送,逐一核对,确保每户居民都能及时拿到。

  “我负责过手的,不太可能出现错误,错误率很小,因为我毕竟细心,仔细核对再核对,错了就很麻烦。很小的工作也需要非常细致地去做。”

  在上海这轮疫情之前,高伟曾经在武汉抗疫战场待了3个月。彼时,正值武汉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验,高伟的志愿申请很快获得通过,他被安排在了决胜战“疫”的“生命方舟”方舱医院里。在那儿,他工作了一个多月,每天直面的都是收治的各类轻症患者。回想起方舱隔离时的一个月,高伟觉得最能感受到的是里面的氛围和情绪的变化。用心的温暖,才能化解病人们的情绪。

  回想起过去在武汉方舱医院的经历,高伟说,当时的战“疫”经验,让他学会了坚强,他希望封控楼内的上海居民们,也能尽快坚强起来,遵守纪律,同心协力尽快战胜疫情。

  “我也收获着居民们的各种温暖”

  对于温暖、周到、细致的志愿者,人们从来不会吝惜自己的点赞和掌声。

  说起这次在居民小区的志愿“大白”经历,来自所在封控楼居民的特别关爱让高伟尤其感动。

  “我们楼也太幸运了吧,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吧,给我们派了一个这么可爱给力的大白”“小伟,我帮你把米饭用微波炉热一下,快拿过来”“小伟,我给你准备了咖啡、水、零食,挂在门口,自取哈”……

  当居民们在得知,高伟夜间就休息在过道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时,马上有人给他送去行军床、垫子和被褥,让他在夜间可以稍微眯一会儿。这些居民们能想到的日常关心,都是对高伟尽心尽责帮助的暖暖心意。

  “我的物资尽量自备,尽可能地不给封控楼居民们‘添麻烦’,因为毕竟是特殊时期,我们之间要‘非接触式’接触。一段时间的相处下来,我在这个小区居民群里,越来越多的看到大家的抱团取暖,看到大家同心协力,邻里间互帮互助,共同战疫克服困难,把家园守护好的信念,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动的点,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

  不过,还是有些事情让高伟感到遗憾,比如“无法为封控楼内,采买有困难的居民提供物资的帮助,这也是我最遗憾的事情。”

  接下去,他还有什么工作计划和安排?“等这个小区解封,我就要去崇明的方舱医院了,那边的志愿工作,我已经列入名单内了,只等这边结束,我就要尽快过去,估计会去4个月,其中工作2个月,再隔离2个月。”

  再谈及远一些的个人规划,高伟说道,在上海疫情全面结束后,他会离开上海,因为他的日本签证已经下来了,朋友介绍了一个在日本广岛的服装设计公司工作的机会。

  “不管在哪儿,我觉得上海就好像我的第二个家,在这儿的两年,我收获了很多,遇到了非常多值得珍惜和感动的人和事。现在的上海正在与时间赛跑,正进入和病毒较量的关键期。我现在的愿望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上海的社会面清零。希望我们一起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我们很快就能再次战胜疫情,大家加油!上海加油!”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2

  “我们一周内把公司核酸检测的能力提升了5倍。”“医院管理9个方舱,服务4个隔离点,派出3万人次采样,采集了3000万份的核酸样本。”“我告诉每个人,志愿者唯有纯粹,方可致远。”……6月21日上午,浦东新区举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本轮疫情期间演绎伟大抗疫精神、集中诠释城市精神品格的典型代表从抗疫一线走到台前,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医护人员是最先响应的群体之一。9个方舱、4个隔离点、1个护理医院、3万人次、3000万份样本——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罗列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所有投身抗疫工作医护人员的艰苦付出。

  “我们医护人员疲惫的身躯但是勇毅的眼神,至今震撼我的心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白衣执甲向险行,生命欲燃济苍生。”回首这个春天,陈义汉心情依旧难以平静,“从初春到仲夏,东方医院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抗疫重任,医护人员展现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和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我深感光荣。”

  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楼敬伟讲述了如何完成临危受命的核酸检测“加速度”任务,“如果没有各方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司凌晨两点开完紧急会议后两个小时内,相关部门调配的首批35台设备到达实验室;当天晚上100台机器到位,气膜实验室模块也从全国各地急送而来,硬件通量硬是在一周之内实现了大幅扩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则由浦东新区文明办、区志愿者协会紧急协助,在浦东文明、浦东发布等多个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令。短短1个小时,首批来自张江药企的志愿者18人就已入驻实验室,当天合乎条件能够参与排班的志愿者数量就超过200人。

  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守家园的精神力量。本次抗疫斗争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主动加入小区志愿者团队担任搬运组组长,还拉起了一支“精锐队伍”,为居民搬运生活物资。“等到未来岁月静好的时候,想起自己曾出过一点点力,内心也会平静而快乐。”他说。

  “面对这一轮的疫情,区委、区政府全战线统筹文明创建、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全力以赴投入‘大上海保卫战’。尤其是对于典型人物温暖无私、勇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品质的传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一个典型就是一束光,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凝魂聚气、凝心聚力,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城市重整行装再出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3

  俞敏君,男,中共党员,全科主治医师,现任松江区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2016年度“松江区建设健康城区先进工作者”。工作20几年来,俞敏君始终秉持初心,默默奉献,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敏捷的工作思路保障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3月,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他挺身而出,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在泖港镇的各个角落留下他奋斗的身影。

  迎难而上,做闻风而动的“追击者”

  永葆初心跟党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俞敏君始终把个人的工作融于党的事业,把个人的追求融于患者的需求,时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战“疫”打响后,作为社区核酸检测阳性复核追踪采样小组负责人,俞敏君迎难而上,与时间争先、与病毒赛跑。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放下对家中父母和一对双胞胎孩子的牵挂,天天吃住在单位,带领团队成员一刻不停地奔忙在复核追踪的路上。从一个个村居大筛查、一幢幢封控楼道上门采样,到大筛查后复核初筛阳性人员的采样,这些工作风险大、时间紧、任务繁重,可是俞敏君没有退缩,化压力为动力,加快速度锁定目标,守护万家安康。

  那段艰难时期,俞敏君保持24小时手机在线,以便第一时间接收上级工作指示,及时回复各类采样信息并落实采样任务。晚上出发采样,次日早上回单位是常有的事。从村居到小区,复核工作不仅需要脑力,更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心。无论接收工作任务还是梳理采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俞敏君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工作细心,服务更贴心,遇到团队成员有困难的,总是主动关心,尽力照顾好每一个成员。

  勇挑重担,做防控路上的病毒“捕手”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后,泖港镇成立了一支环境消杀队伍,俞敏君既是指导人员又是消杀人员。消杀队伍是冲在最前面的队伍之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遇上人手不足的情况,他时常背着几十斤药水桶跑上跑下,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的全副武装下,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家里以及邻近的外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做到不留死角。

  作为指导人员,俞敏君经常下到村居、环卫所对消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包括不同场所采用的不同消毒方式、消毒的频次与要点、消毒液的浓度配比及其配置方法、消杀的注意事项等,每个工作流程他都耐心细致讲解,做到滴水不漏。

  负重前行,做抗疫路上的“逆行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中心陆续负责一些集中隔离点的医疗工作。每一次场所筹建、场地布局、人员培训,俞敏君都参与其中、亲力亲为。信息组、医疗组、消杀组、志愿者组、酒店工作人员组,每一个工作组的成立到工作流程细化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集中隔离点,他的角色随时在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两者之间来回切换。

  俞敏君就像一位大家长,集中隔离点有他指导,工作如有定海神针。记得有位小女孩入住隔离点后心理状态不稳定,俞敏君得知情况后,马上上门安抚她的不安情绪,并第一时间联系她的父母过来做思想工作。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女孩的情绪恢复平稳并顺利完成了14天的集中隔离。在集中隔离点工作,有时要待上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但俞敏君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乐观地做着每项工作,这种工作态度也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只有信仰,才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这是俞敏君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这次抗疫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一个管理人员的果敢,一个医生的职业操守,落实着社区疫情防控的每一项工作。如果党组织是一个熔炉,他就是那块需要锤炼的铁,全身心地投身于伟大而光荣的卫生健康事业之中,用爱落实责任,用行动践行誓言!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4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疫情面前每名医务人员都是一名战士!这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勇于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松江区新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病房护士长庞红宇就是其中的一位。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她积极参与集中隔离点、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等方面的防疫工作,只要党组织需要,她每次都是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冲在抗疫第一线。

  率先垂范,展现党员风采

  3月初的凌晨寒风凛冽,庞红宇与同事们来到了位于九亭镇某小区门口进行核酸采样,作为采样小队的领队她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完成2000多居民的核酸采样任务!3人扫码3人采样,她有条不紊安排着工作,指导志愿者将混乱的人群变成了整齐的3支队伍。当遇到不配合的居民,她会耐心和对方沟通、解释,取得对方的理解;当遇到小朋友闹情绪时,她会细心指导家长并小心地采样,减少小朋友的不适感;对无法下楼的居民,她还协调1组人员上门采样,解决了居民下楼难的问题。从凌晨3点多一直持续到上午9点多,没时间吃早饭、上厕所,大家都咬牙坚持着。等到居民逐渐减少,她指挥工作人员分批次进餐和休息,避免了核酸采样的中断。居民们对他们的工作连连称赞:“医务人员太辛苦了,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得到居民们的肯定,她觉得再累再苦都是值得的。此轮疫情,应急核酸采样工作变成了医务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应急核酸采样队员的她几乎每天都出现在采样点上,长时间的采样动作让她腰酸背痛,每次出发前她都把止痛药膏贴满后腰及手臂。同事们看她那么拼命都笑称她为“庞铁人”,她笑着回答:“我是一名党员,党员肯定得往前冲啊!”

  昼夜不停,彰显医者担当

  4月2日,还在新浜镇某个村里采样的她接到工作任务,需要她马上前往新开的集中隔离点驻点担任医疗组负责人。接到任务后,庞红宇加快速度完成手上工作并立即驱车赶往集中隔离点,到达点位后她迅速开始投入工作:检查三区两通道、污水管道、地漏、房间内设施、医废点、一脱、二脱区等。由于点位人手不足,她帮忙一起搬运、归类、整理防疫物资。第二天下午3点,两天一夜没合眼的她迎来了集中隔离点的第一批被隔离人员。隔离人员入住后,遇到看病配药困难等问题,她就联系医院,利用微信平台帮助隔离人员远程挂号、配药,解决了燃眉之急。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有时她只休息2、3个小时,连吃饭都顾不上。她严格指导点位上的医护人员、酒店客房组及其他工作人员做好相关防疫工作、落实院感防控并组织相关人员培训、考核等。她用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集中隔离点上所有工作人员的认可。

  细处做实,体现医者仁心

  “你好,这是我爸爸的接种码,他90多岁了,腿脚不方便,请问你能帮忙到他身边接种吗?”“可以的,请你出示一下他的身份证,报一下手机号,我准备完物资就过去给他接种。”这样一位特殊的接种者拉开了当天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序幕。庞红宇跟随着老人儿子的脚步,来到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身边。天气冷,老人穿得比较厚,注射疫苗时不是很方便,但是在庞红宇的指导下,老人顺利完成了接种,她细心交代着注意事项,嘱咐完后回到了注射区。这样的场景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在老年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专场,而这也只是她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事情虽小却温暖人心。一路走来有心累、有病痛、有困难、有欢笑、有委屈,但这些都打不倒她,心中的信念支撑着她,胸前的党徽时刻提醒着她: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冲锋在前,起到标杆作用。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党员在危难时刻要挺身而出的誓言。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5

  2022年“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河南好网民”主题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为充分展现河南广大职工立足工作岗位,无私奉献、忠诚敬业的宝贵品质,河南工人日报联合省总女工部、网络部和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推出“抗疫故事——致敬逆行者”系列报道,用他们的事迹为河南广大职工正能量代言,引导广大职工网民助力网络文明建设,共建美好网上精神家园,激发广大职工凝聚智慧和力量为中原更加出彩书写华丽篇章。

  5月21日上午,上海周浦医院召开欢送会,为圆满完成阶段性抗疫任务的河南省胸科医院援沪医疗队致以感谢。当前,上海疫情攻坚战慢慢逼近尾声,千里奔袭、相守偕行的全国各地医疗队,夺取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全面胜利,正陆续撤离。短短的50多个日日夜夜,队员们不惧危险、不辞辛苦、昼夜奋战、缪力同心、共治共享,为上海疫情社会面动态清零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证明,动态清零是最优选择,是疫情防控务必守住的底线。河南省胸科医院援沪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不犹豫、不动摇,在李清华书记带领下,第一时间统筹做好核酸采样、转运、收治、移交方舱、转战定点医院等各项工作,甘当逆行者,做一个用自己生命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新时代的“接力者”,努力做到新冠阳性患者零死亡,新冠无症状、轻症患者零加重,总结出的牢牢抓住“强化三张表、病人床头交、感控防暴露”三个关键环节的做法,得到了新冠阳性患者和同行们的称赞,为大上海全面“康复”注入了“强心剂”。

  “暴露在新冠阳性房间里,每时每刻都要与患者贴身服务时,你怕吗?”“口罩挣脱、被针头刺破,发生职业暴露危险时怎么办?”“这样实实在在的风险围绕在你的周围,还能尽全力救治病人吗?”“疫情之问”在186名援沪医疗队员点点滴滴的守护中找寻到合格答案。

  人心齐,是新冠病毒困于牢笼的“杀手锏”。一封封请战书犹在眼前,一句句让我上、跟我来还在耳边,那些脸上写满刚毅的柔弱女子,和同仇敌忾的男子,披甲在身,犹如天兵天将,扫除了心中恐惧的阴霾,阻断了奥秘克戎变异株慌乱的脚步。披坚执锐,不止是勇敢,靠的是党建引领、组织关爱、统筹布局、精准诊疗、贴心服务、和暖心行动,是腾不出手时为你系上衣扣,是队员生日时的一块蛋糕,是想家时的一碗烩面,是劳累时一个可以靠一会儿的肩膀,是为你扶正面屏的胳膊肘,是不用喊口号就能合力为病人翻身的四只手,是40多名党员和102名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热血儿郎的铮铮誓言……互帮就是自救,抱团方能取暖,在一群写着“河南胸科”防护服挺身挡箭的守护下,就会有早日复工复产,就会店面大开迎接四海宾朋。

  豁得出,是新冠阳性转阴的“定盘星”。“大白”也是爹妈的乖宝,有的也是家中宝宝的父母,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与病毒和传播链抢速度,与焦虑和基础病夺营养,遏制了疫情扩散,击溃了老年人群体不好治的传言。于是,上海街头小巷就有了采集核酸的“夜行人”,方舱和定点医院隔离病房中有了只能从身上符号分清楚的大夫、护士,从一次又一次“应趴尽趴”的鼓励声中消除了怨气,从脱口而出的阿婆、侬好中获得了患者的赞誉……侬居长江头,阿拉长江尾,这群说惯了“中”字的河南人,没有做置身度外的“观光客”,也没有选择“躺平”的“佛系人”,步履是同样的铿锵有力,腰板是整齐的铜墙铁壁,让人间大爱在这里走心,让突击队在这里锻炼成长。

  跟进快,是做好感控的“护身符”。病人需求越紧急,严格措施越细致。“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有能力救治患者。”这是李清华书记的工作要求,“感控安全是生命线。”这是雷磊主任,兰云霞主任常挂在嘴边的话语,更是丁成智主任、护士长朱永慧、王寒秋作出的责任承诺。于是,穿脱防护服是否正确有了“执法官”,终末消毒是否彻底有了“监督员”。其实,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医护队员有了强忍数小时的“不方便”,才换来阳性患者解封的更方便。比委屈还委屈的,是厚重防护服来回穿梭的背影,比耐心还耐心的,是病情分析会上一个个干哑的喉咙,比疲惫还疲惫的,是有伤相互舔、有难一起扛的“河南力量”。阵痛总会过去,伤口终将结痂,相信大上海经过这一次心灵洗礼,必将等到爱心传递的暖意包裹,迸发开必将鲜花烂漫、醉人心扉。

  黄浦江的波浪声声拍打着,东方明珠的彩灯依然闪烁着。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没有游不到尽头的河,那曾经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标定型自行车,在工业、科技、经济方面创造了国内多个第一的大上海,仍就是疫情小插曲过后引吭高唱《国歌》的引航者!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6

  4月初,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全力支援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援沪医疗队紧急动员,组建医疗队集结出发驰援上海。

  致公党皖医支部党员陈兴无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他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医疗志愿者队伍,并于4月6日与队友们奔赴上海疫情防控一线,正式进驻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整建制接管D区。

  陈兴无与队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通力合作,优化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流程,进行对症治疗、病情监测,给予每一名患者精心诊治和护理,辅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喜爱。至4月11日,D区已收治在舱患者692人,为安徽省4支援沪医疗队收治患者最多的团队,在复兴馆方舱医院中率先实现满舱。在舱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8岁老人,年龄最小的8岁。

  陈兴无博士师从钟南山院士。从事医疗事业20多年,在本职工作中,爱岗敬业、热情服务病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奉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兴无响应院领导号召,积极投入到疫情控制与救治的最前线,多次参与发热门诊疑似病例排查、会诊工作,全力配合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应对疫情。作为一名致公党员,他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各类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多次前往金寨县前畈村开展“服务百姓送健康”义诊扶贫和皖医统战部组织的“践行十九大精神,同心送温暖,走进龙泉村”义诊活动。2020年被致公党安徽省委评委“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陈兴无现已50多岁,平时不善言辞,但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默默地用奉献彰显白衣战士的责任和担当,用平凡的身躯筑起生命健康的防线,为打赢上海抗疫攻坚战贡献力量。

支援上海抗疫事迹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