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医领域象思维的运用思索
近年来,象思维在中医领域的运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象思维是一种以象征、类比、隐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性的观察和比较,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中医领域中,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疾病的本质,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诊断注重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寻找疾病的根源和病机。而象思维可以帮助医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和病机之间的联系。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比如心与火、肺与金等。通过象思维的运用,医生可以将病人的症状与五行相联系,进而推断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其次,象思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通过象思维的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将疾病与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类比,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认为人的体内有着“天人相应”的关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中,中医医生可以通过类比自然界的现象,选择相应的药物或疗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最后,象思维在中医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方剂。通过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医的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例如,通过将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知识进行对比和类比,可以发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象思维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思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疾病的本质,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它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中医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中医领域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象思维的研究和应用,为中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二:中医领域象思维的运用思索
象思维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思索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象思维是一种以象征、类比、隐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间相似性的观察和比较,寻找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中医领域中,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疾病的本质,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象思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诊断注重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寻找疾病的根源和病机。而象思维可以帮助医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病情,寻找病因和病机之间的联系。例如,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比如心与火、肺与金等。通过象思维的运用,医生可以将病人的症状与五行相联系,进而推断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
其次,象思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简单地针对某个症状进行治疗。通过象思维的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将疾病与自然界的现象进行类比,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例如,中医认为人的体内有着“天人相应”的关系,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可以推断出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因此,在治疗中,中医医生可以通过类比自然界的现象,选择相应的药物或疗法进行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最后,象思维在中医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复杂的医学体系,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方剂。通过象思维的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中医的理论基础,进而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例如,通过将中医经典文献中的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知识进行对比和类比,可以发现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中医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象思维在中医领域的运用思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疾病的本质,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它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中医的理论基础,推动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中医领域中,我们应该加强对象思维的研究和应用,为中医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领域象思维的运用思索论文 篇三
中医领域象思维的运用思索论文
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始的思维方式,西方最初亦有象思维,如古文字的英语、俄语也是象形文字[5]。自从中国古代先贤认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产生了阴阳学说及“无(混沌)中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象思维一直伴随着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从科学与技术的各个层面,引导与模塑了中医学的发展方向,并且使中医学在现今西方医学科技已达分子水平的状况下,作为一种东方医学仍自有立足点[6]。
象思维使中医学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时期,从具象至意象,构筑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阴阳学说、气化学说、开阖枢学说等)与辨证论治的模式(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辨证等)。象思维使中医学由点滴经验上升而构筑的理论体系,一如西方科学肇始的假说,非导源于逻辑思维,但最终可被逻辑思维所证实。爱因斯坦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象思维(包括阴阳思维、象数思维等)在中医学临证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这种直觉思维与意象思维的方式。下面举例证说明之。
1“春多痟首疾”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周礼天官》认识到四季多发病:云“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同嗽)上气疾”。春天阳气升发,人体之阳气亦向上升浮,故有高血压病等宿疾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此为内伤杂病,外感尚有风为阳邪,风多袭上等因素)。同理中医养生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亦主要是因于顺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阳气变化。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之象,为中医学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一如地窖、井水的冬暖夏凉,可为佐证。
2心肾阴阳水火气化学说对病因病理的阐释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周易》中坎与离及既济与未济的卦画与卦象彰示了水火的关系———“水火一体”、“水在火中”、“火在水中”、“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水火交融才能交感”。以心肾阴阳水火关系阐释病因病理,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脉论第一》:“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已有论述,金元时期刘完素、朱丹溪亦多从“心肾水火相济”立论,但对心肾阴阳水火气化融会贯通,阐释病理机制的当推明代的周之干。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阐述了消渴之理:肺、脾、肾气化腐熟水谷,理同用釜与多层蒸笼蒸熟食物———釜下火如肾阳,釜中水如肾阴,中层蒸笼如脾的枢转,最高层蒸笼如华盖肺———肾的蒸腾(包括阴阳两方面)为腐熟水谷的根本,脾为枢转,肺通调水道与肃降气机为耦合关系。因此,治疗的根本在于脏腑的气化与气机升降出入的调适,而非单纯的“治形”。中医学较之西方医学,擅长调理机体内环境,从而常常在治未病与诊治功能失常的疑难杂病方面具有优势。
3《伤寒论》“方证相对”为一种直觉性思维
从《五十二病方》至《黄帝内经》,中医学一直致力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终于在《伤寒杂病论》达到了顶峰[7]。《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实际上蕴含了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因此,《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实为中医学辨证论治之魁首与“方书之祖”。但在临证思维方式中,《伤寒论》最被推崇的,当首推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提倡的“方证相对”思维模式。“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是在充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反映病理本质的主症,如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病之“自利不渴”,吴茱萸汤之“干呕、吐涎沫”,乌梅丸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栀子豉汤之“胸膈烦热”。这种思维模式从主症超越“辨证论治”之“理法”部分,直接飞跃至“方药”,实为一种直觉思维。这种思维简约化了辨证论治,便于导向群体辨证之标准化与规范化,从而与现代循证医学接轨。
4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理论亦可为西药借鉴
象思维中的意象思维结合阴阳思维,在中医学的方药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古代药理水平欠发达时期,对药物的“取象比类”与“遣志荡象”为临床选择药物的主要思维模式。如金代张元素《用药法式》从气味厚薄、阴阳升降论药物功效。附子气厚故生热;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故发汗而升上[8]。对同一种药物,往往采用其气“根升梢降”的`假说:一般根用于上焦之病,身用于中焦之病,梢用于下焦之病,如导赤散中的生甘草梢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其法皆是取于自然。再如对药效的预测与其生活环境及外形有关:芦苇之根生于淤泥水中,中空,其能与淤泥水和平共处,自然会有良好的利水功效。这种见解符合辩证法思想,亦符合生物与自然为和谐整体的辩证与统一的思维方式。这种“道法自然”的直觉思维,体现了“大道无形”与大道“至精至善”。“医者,意也”同样可借鉴于西医药,可谓对药理指导用药的补充。如抗生素大多苦寒,久用伤阳,用于虚寒证的细菌感染,不仅无效,而且易致菌群失调的二重感染[9]。青霉素性寒,用于新产型乳痈,因“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用后使乳腺组织寒结久难消散,应用中药温透活血散结,疗效较佳等。
象思维是一种人类最本始的思维,象思维模塑与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是人类科学与艺术的宝贵财富。象思维使中医学纳入了系统科学的语境,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化找到了立足点。象思维渗透入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各个层面,亦为西方医学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