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7-07-01 05:35:4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篇一: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数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对数学情境教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作用。

首先,教学设计是数学情境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时,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某地的气温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和图像,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这样的设计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过程是数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引导和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例如,在上述的二次函数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何确定二次函数的参数,如何预测未来的气温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

最后,教学效果是评价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要指标。通过数学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表明,采用数学情境教学方法的学生在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方面表现更好。这是因为数学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实效性。同时,数学情境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学情境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二: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数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实际生活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对数学情境教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首先,数学情境教学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数学情境教学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根据这些理论,学生通过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数学情境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是数学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情境和问题,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几何学时,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设计一个公园的道路布局,让学生通过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最后,教学实践是数学情境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例如,在上述的几何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公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并提出相关问题,如如何设计符合要求的道路布局,如何优化道路的长度和角度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在理论基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进行灵活的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学情境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篇三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

  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出知识的发生过程,“掐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正在逐渐减少,创设数学情境正受到越来越多教师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避免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误区,落实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

  1走出情境创设误区,避免两个极端

  极端一认为教学不需要情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地展开,但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受教育评价制度,高考指挥棒,以及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迫切要求的影响,有的教师重新又回到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去了.有的教师只把教学情境当作点缀,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在教学活动中谈的是探究教学,但操作的是应试教学,备的是启发式教学,上的是灌输式教学,出现了一种课改的扭曲现象.极端二认为无情境不教学.在新一轮课改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情境创设每节课都需要,提出无情境不教学.教学的各环节都精雕细琢,每一个问题都力求有新意,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希望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结果不顾教学内容,不讲实效,教学为了情境而情境,在课堂上不同程度出现了赶时髦的现象,使情境创设走向了形式化趋向.表现为:(l)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一切以多媒体为中心,追求课件的“花哨”,结果让学生视觉疲劳,眼花缭乱,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习惯了感官刺激而懒于思考甚至变得不会思考,同时也削弱了情境应有的作用,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2)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表现为无价值的讨论,闪电式的讨论和目标不明确的讨论.一些小组合作表面上是学生全员参与,而实际是一盘散沙,纯粹为合作而合作.这些合作学习,看似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实际上学生己成为教师操纵的木偶.这样的情境不是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不能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更谈不上情境创设的实效.(3)有的教师以频繁、思维含量低的提问代替情境创设,提问由于缺少精心设计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4)有的智力游戏、知识竞赛等活动与课堂内容毫不相关,由于一味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完全变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教学内容的外包装,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点,忽视了学科性,也忽视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和训练.这些不良倾向如不加以纠正,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将成为一句空话.

  2投身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何更好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针对各种课型,各知识块创设更有效的教学情境,如何增加情境化的教学内容的知识承载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妥善安排各种教学情境的主次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将情境教学与其它教学方式有机融合,如何梳理数学情境资源,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总结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新技能,优化数学教学课堂,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由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都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如关于对称的学习,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学习时侧重点显然应有所不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呈现形形色色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不同阶段的学生对于对称的认识和体验是不同的,是不是都必须呈现大量图形或进行演示,学生刁‘能够理解对称的含义和不同对称的特点呢?如果要演示,应该演示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应该在创设情境时都需要考虑.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发言踊跃,如果对他们讲对称图形,与其在大屏幕上反复呈现各种对称图形,还不如让他们自己举例或动手折叠,那样获得的体验可能比仅观看大屏幕要深刻得多.初中生学习对称,对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特点理解还很不到位,如果教师在呈现很多对称图形的同时,能动态演示不同对称的翻转或旋转过程,将对学生加深对不同对称特点的理解有很大帮助,在高中函数的奇偶性教学时,教师如果再对学生直观演示大量对称图形,或让学生动手折叠,这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此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己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观察对称图形,也不需要动手折叠,就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不同对称的含义和特点了.过多的、缺少挑战性的生活情境问题反而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发展史表明,数学一方面来自外部,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内部,即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把情境创设片面理解为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使数学淡化,那将是对数学情境教学的一大误解.有些已经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完全可以看着新问题的一个情境,而不应该让情境生活化的思想框住自己的手脚,使情境创设僵化.

  4教材应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数学情境,正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地呈现出来.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精力、经验的不足,理解的偏差,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对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要创设一个恰当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有关专家在教材编写时,如果能为教师配备可供灵活选择的情境素材,如课件、教具模型、背景知识等,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这样将便于教师创设情境,推动情境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孔企平,张维忠,黄荣金.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晓军,张维忠.数学文化视角下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l一2).

  [3]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的数学学习明.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4]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田.数学教育学报2006(2).

  [5]施文光,朱维宗,吕传汉.数学“情境一问题”教学与抛锚式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

  [6]祝辉.情境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7]全国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4).

  [8]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张奠宙,李士齐,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MI.团结出版社,2001.

  [l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l.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15』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视野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明.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7]石永生.中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明.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8]济南市教学研究室编.数学教学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19]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0]刘兼,黄翔,张月一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l』高向斌.走向合作性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2]孙若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J].中学数理化,2003(8).

  [23]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4]唐先贵.高中数学课堂设计与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J].中国数学教育,2006(11).

  [2习刘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课例一则[l].数学通讯,2006(11).

  [26]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27]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z].教育研究,2000(10).

  [28]章建跃,曾文艺.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9]李秀伟.唤醒情感一一情境体验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0]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

  [31]谢明初.数学教育中的建构主义:一个哲学的审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32]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明.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133]叶柱.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4](荷兰)弗赖登塔尔.作为教育的数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5]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间.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7]章建跃.中学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8]A.A.斯托利亚尔著,丁尔升译.数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后记

  本论文从选题、撰写到修改定稿,都是在我尊敬的导师徐汉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徐汉文老师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科学的教学观和方法论,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还要感谢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在教育硕士学习期间,给我们授课的陈志云老师、陈传理老师、郭熙汉老师、梅全雄老师、胡典顺老师、赵东方老师、刘华山老师、涂艳国老师、王坤庆老师、杨源老师……他们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耐心细致的教导,使我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理论素养.我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广、更深刻的认识.在此,我对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非常感谢我工作单位的领导,特别是贾勇校长在学习上对我的支持.我还要向我亲爱的妻子和女儿表达由衷的感激之情,是她们的理解、支持和鼓励,使我在工作十六年以后有勇气重返校园,并顺利完成学业.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分析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