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论文【优选6篇】

时间:2017-02-02 05:28: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科技小论文 篇一

标题: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摘要:人工智能(AI)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其中医疗领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1.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的增加,医疗资源的紧缺和医疗服务的不平衡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

2.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通过对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做出诊断。例如,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和影像数据,提供精确的肿瘤诊断,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提前预警并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建议。

3.人工智能在医疗辅助中的应用

除了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医疗辅助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和指导。

4.挑战与展望

尽管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医疗数据的质量和隐私问题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其次,人工智能系统的可解释性和可信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人工智能系统的风险和责任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结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医疗成本。然而,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只有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并解决其挑战,才能更好地推动医疗领域的发展。

科技小论文 篇二

标题: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

摘要: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化,供应链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信息不对称、信任问题等。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被认为是解决供应链管理问题的一种新方法。本文将探讨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参与方的复杂过程,其中信息的流动和信任的建立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面临着信息不对称、信任问题等挑战,限制了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安全共享和透明可追溯。供应链参与方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共享和查询物流信息、产品溯源信息等,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信度。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等功能,实现供应链信息的自动验证和执行,减少中间环节和人为干预,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可靠性。

3.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前景

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解决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信任问题等核心矛盾,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信度。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供应链数据的安全共享和透明可追溯,帮助企业和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来源和质量。最后,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改变供应链的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供应链的协同和创新。

结论: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供应链的可见性和可信度,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推动供应链的协同和创新。然而,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技术和政策等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只有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解决其挑战,才能更好地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科技小论文 篇三

  摘要

  就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深化科技推广培训在基层的投入力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

  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 “弱质产业”和农民 “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 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8(11):33-331.

  [2] 梁敏辉,吴磊.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 .集体经济研究,27(5S):165-166.

  [3] 马桂花.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几点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7(21):232-233.

  [4] 徐彬,里日斥,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8(4):9-11.

科技小论文 篇四

  一、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

  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可通过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来体现:在工作中,相当数量的他们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校求学时间长,工作经历相对简单,大部分工龄在5年左右,就青年人才成才的规律而言,此时的他们大部分还没有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工作成果积累不足,因此在课题立项、经费申请、各类奖项申报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在家庭中,他们即将或刚刚走进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供房供车的生活压力,还不时处于与同学、同行、同龄人收入水平的被动比较之中。此外,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就业流动意愿比较强;有很强的工作自主性,喜欢有较大自由的工作环境;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希望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可以看出,青年医学科技人员身上集合着多种需求,其中心理方面的需求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对单位能否满足自我需求的心理期望较高。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家Argyri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来说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包括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其《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因此,与正式有形的经济契约相比,心理契约更多是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但同样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凝聚,有利于发挥持久有效的激励作用。关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学者Shapiro和Kessler以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三个维度:

  1、交易责任:与相同行业员工有相同的报酬、相同的福利,报酬与责任挂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工资等与经济物质有关的组织责任;

  2、培训责任:必要的工作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组织支持等与员工知识和能力增长有关的责任;Ⅲ。

  3、关系责任:长期工作保障和良好职业前景等与员工个人前途有关的责任。

  三、青年医学科技人员心理契约的建立与维护

  1、打好良好心理契约的建立基础

  岗位设置、人员引进是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与单位之间建立最初的心理契约的重要环节。在岗位设置时,应以科学、合理为原则,充分考虑单位战略发展与员工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明确科研和科技开发岗位的具体职责并适当放权,既有利于二者目标双赢又可以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拥有相对自主的工作环境,增强单位和岗位的吸引力。在人员引进时,应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依据人员招聘的相关规定阳光、透明地进行,向参与应聘的优秀人员传递“以实力说话”的单位文化取向,让他们在公平竞争中一比高下,既有助于单位“好中选优”也能让员工增强自信和个人价值感。

  2、重视良好心理契约的优化维护

  作为一种期望和主观感受,心理契约会随着双方所处的环境和状态而不断变化,呈现动态性,因此单位应重视对心理契约的维护,多措并举优化双方心理契约关系。在绩效考核时,应坚持以考核促进步的初衷和目标设立考核体系,既展示有形的业绩、成果和效益,也展示无形的价值、效率,通过单位内的横向对比,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看到自己与优秀人才的差距,有助于调整下一阶段努力方向,也可避免“唯成果”式考核对他们工作积极性的挫伤。在分配薪酬时,应看到物质待遇已不再仅仅是满足衣食住行的低层次需求,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声望的标尺之一,收入水平也逐渐成为个人成就感的构成之一,单位应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体现薪酬回报与工作付出的高相关性,让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没有过多后顾之忧,同时也能获得适当的工作成就感。在职业规划时,应重视青年医学科技人员从校园走进工作面临的知识转化、更新的强烈需求,及早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组织业务交流、专题培训、选派深造进修等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形式促进其知识更新,在增强员工竞争力的同时也有益于巩固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四、结语

  在以上这些工作举措共同作用下,单位不断吸引、包容、培养青年医学科技人员,才能最终拥有他们的创造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医学科研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

科技小论文 篇五

  关键词: 国防科技工业 就业 毕业生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这给本来就不容乐观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蒙上了阴霾。2009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610万,而在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危”中求“机”,在今天震荡的市场中,军工板块逆市而上尤为引人注目,国防科技工业,这个与国家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与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产业,向我们展示着它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给予我们的无限机遇。

  一、国防科技工业就业市场的SWOT分析

  以下从S(Strengths,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机会)、T(Threat,威胁)四个维度分析国防科技工业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一)潜在优势。

  1.市场潜在“敌人”少,产品替代风险小。国防科技行业一般都是技术含量高、投入巨大、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进入的政策壁垒、资金壁垒都比较高。从事军品生产的一些民营和非国有企业,即使被允许进入军工领域,也是被限定在某一军工集团自身不愿、不想或不能进入的领域,与现有军工企业的产品存在较大差异,对军工集团不会构成强烈的冲击。军品进口渠道被严格控制,所以军品的替代风险远远小于其他商品。

  上游价格风险小,卖方市场利润高。生产军品的原材料都有稳定的供应渠道。普通原材料能在市场上获得,而特殊原材料则可以采取非市场化的手段获得供应保障。受技术和政治实力的影响,我国短期内在国际军品市场上难以取得突破,所以国内市场就自然是国内军工产品的目标市场。中国军工行业长期以来自力更生的现实使中国的军工行业保持非常高的利润空间,上游原材料的价格风险几乎全部可以转移到产品中。

  (二)潜在劣势。

  1.地处偏远地区,不似都市繁华。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大都分布在“三线”地区,这些地区以往是老、少、边、穷的代名词,即使现在的经济状况和工作环境已大大改善,但比起繁华的大都市和沿海开放城市,仍然有不少差距。

  2.行业内竞争逐渐加剧,来自外部的压力增大。我国军工行业包括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军用电子六大行业,十大军工集团公司。集团之间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但交集越来越多,加之军民融合,民品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热情地参与武器装备的科研生产活动,军工行业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垄断的优势将逐步消失,传统的军工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潜在机会。

  1.国家重视,投资巨大。近年来国家对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事业高度重视,众多项目上马,绝大多数单位科研任务十分饱满:大飞机项目国家投资总额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航天方面近几年的型号任务相当于过去三十年的任务总量;《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列举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有五个直接涉及国防技术。

  2.优越的事业平台。由于国防科技单位任务繁重,年轻人承担或参与重要任务的几率增大,不少毕业生在两到三年内就有机会独立承担某型号的设计任务,或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在“国家级”的团队中工作,又有如此多的晋升机会,这是别的工作所无法比拟的。

  3.人才引进趋于多元,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与国防科技工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过去只固定招收几所学校的毕业生,现在为了促进多种学科背景的交叉融合,避免人才近亲繁殖,都拓宽了视野,扩大了毕业生引进的范围。不少国防单位还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措施,如鼓励流动、不断改善员工待遇、对优秀员工提供晋升的绿色通道等。

  4.有吸引力的公司文化,有竞争力的薪酬。经历几十年的历程,尤其是1999年以来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各单位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各单位也在多年的历练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公司文化,吸引着人才的加入。各个地区国防单位都是当地的知名单位,员工收入都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按照国防单位的薪酬的“加法原则”,实际待遇还要更高,相比较当地的房价和消费水平,属于中上收入水平。

  (四)潜在威胁。

  1.人才需求层次逐年提高,招聘流程愈加规范和复杂。由于人才引进可选择的视野扩大,众多国防单位在新的人才引进计划中都提高了引进层次,很多单位减少了对本科生的需求,加大了对研究生的引进力度,对于成绩和综合素质也提高了要求。招聘流程相比起前几年愈加规范和复杂,笔试和面试很少能在一轮中解决问题,考核过程还会增加对英文的测试。

  2.部分国防单位退休高峰已过,对毕业的需求进入稳定期。不少国防单位在前几年都经历了人员退休高峰期,经过几年的大规模的人才引进,各单位多数都已度过这一高峰期,并重新制定了人才引进规划,对毕业生需求也进入稳定期。

  二、学生的战略准备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是就业市场中的一块“绿洲”,以工信部某高校为例,如表一,2007年和2008年,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就业人数的比例都稳重有升。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大幅震荡。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有一定的独特性,针对国防科技工业就业市场的SWOT分析,毕业生要想进入该行业就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一)事业心是前提,职业精神是保证。

  国防科技工业的优势和机会源于国家的支持,高投入的背后必然蕴含着高风险。不少单位地理位置不甚理想,选择到国防科技工业工作的毕业生必须有“志在四方”的理想,热爱这项崇高、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具备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精神和知难而上、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决心和责任心。中国唯一从事核武器研制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传着这么一句口头禅,也算是工作的原则,就是:“无怨无悔”,相信科学。所谓“无怨”,就是做实验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不能有私心杂念,工作紧张时,通宵加班是经常的,没有人会有抱怨,因为国家的巨大投入、人民的安危托付系于一身;所谓“无悔”,就是自己做事自己不会后悔,如果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必须提出来讨论,宁愿把进度停下来,也不带着问题实验。“无怨无悔”是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一种工作态度,也只有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做到“无怨无悔”。

  同时,国防科技工业具有军事对抗性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从事这一行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强烈的保密意识,严格遵守国家和单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保密纪律。

  (二)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核心竞争力。

  国防科技工业是高科技发展前沿的行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生产力。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外部压力增大,只有具备持久的学习能力和把书本知识转换到实践中的能力才能应对接踵而来的竞争。国防科技领域工程项目都是创造性的工作,该领域的一小步很可能就是历史的一大步,各单位均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在观念意识上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在工作方法上,要严谨细致,敢于寻求突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三)团队精神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每个国防科技工业项目都是高度复杂和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联合公关,协作完成。因此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这一类岗位的毕业生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完全融入到团队中去。个人要有善于沟通、善于交流、善于团结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在大系统中做出个人的成绩。在大型的科研任务中,个人的价值体现与否是无足轻重的。每个人都必须全身投入,才能确保成功,而个人的价值已经体现在集体的成功中了,无需说谁有多少功劳,无需论功行赏,因为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团队精神包含着伟大的集体主义,想问题、看事情总是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而将个人的得失放在一边。如果在行动中总是计较个人得失,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三、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抢占国防就业的制高点

  (一)把国防就业指导纳入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的就业指导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对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潜在机会,可以把国防就业指导可纳入高校就业服务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二)挖掘“客户”,拓宽就业渠道。

  有不少高校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固定客户”的关系已经形成。这部分高校要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更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或进行其他领域的合作,建立固定用户数据库,包括其用人特点、组织文化、领导特征、员工素质、主导产品,以动态的管理方法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想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分一杯羹”的高校,要充分挖掘“潜在客户”,主动了解国防单位信息,明确其需求,与已经在国防科技工业市场上有“固定客户”的高校走出差异化的路线。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单位、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的观念,树立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的崇高理想。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到国防科技工业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慎重选择的一个渠道。

  国防事业是一项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事业,是一项从业者值得为之骄傲、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国防科技工业正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接着毕业生的到来,这里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小诺,苗青.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危机研究:从就业途径看就业问题[J].管理纵横,2009,(3).

  [2]肖建宗,曹阳.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管理知识运用[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

科技小论文 篇六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软件已经在工业控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金融证券、电力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可以帮助软件工程师与用户进行沟通,能够快速的获取软件需要完成的操作功能,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什么是需求分析

  结构化软件开发一般分为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验收与运行等阶段。开发前,会进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在运行开始以后,还要进行后期维护。需求分析是结构化开发中的重要阶段。通常情况下,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在做欧美和日本的项目时,对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参与得较少,一般都是对方已经做完可行性研究,国内软件开发公司从需求分析开始做起,直到软件开发后的运行和维护。所谓“需求分析”,是指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弄清楚客户的需求,包括需要输入什么数据,要得到什么结果,最后应输出什么,等等。可以说,软件工程当中的“需求分析”就是确定要计算机“做什么”。

  3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从需求分析的定义上,就可以看出需求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了。需求分析做得不对,后面的步骤做得再好,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研究表明,改正产品付诸应用后所发现的一个需求方面的缺陷,比在需求阶段改正这个错误要多付出大约100倍的成本。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在需求开发阶段发现的一个错误,平均仅需要花30分钟修复,但若在系统测试时发现则需要5-17个小时来修复。

  需求工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系统给的命运,需求工程绝对不是软件开发的前期任务,而应该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需求工程阶段解决和根除需求引起的问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和维护的成本,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需求工程阶段是了解用户需求的最佳时期,但很大一部分用户不知道、不了解需求工程,以至于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都不能准确完整的说出自己的需求,因而对于从事需求工程的人员来说,能够正确的理解用户的需求观点,利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启发用户阐述清楚自己的需求是很重要的。需求工程作为了解并实现软件开发者的目标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一个失败的案例:由于和客户签订了合同,5个月必须交付软件,开发时间紧迫,导致项目计划时做需求分析的时间只给了2周时间(理由是客户的文档已经提供好了,照着做即可)。结果,由于前期对客户文档理解得不是很清楚,导致开发进行到3个月的时候发现需求上有争议。在和客户确认后得出结论:如果要满足客户的要求,则需要对整体架构进行修改。虽然最后按期交付了软件,但是整个项目组最后两个月每天都在加班,包括周末,而且软件质量也没有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

  再如我们在了解客户需求的同时,应该尽量了解客户为什么要这么做,帮客户一起想需求,以便我们开发的软件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每天开完会后,我们应该把客户的需求整理好,发给同事进行研究分析,建立简单的基础模型并研究技术可行性。需求分析结束后,保持每周至少3次电话会议与客户进行沟通,随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最后正因为在前期阶段进行了这种细致的需求分析,项目组在很少加班的情况下,不但按时交付了项目,并且得到客户的充分认可。

  4 软件需求分析的任务

  软件工程的发展来源于信息需求对它的推动,现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越来越成熟,信息的获取也逐渐变得简单和完整,但是由于资源的开放性、系统与系统的相互渗透性、用户的变动性让需求变得多目的、多变化,增加了软件制作的难度,但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用户市场。需求的获取同样也是困扰软件工程的绊脚石。需求与资源的搭配不合理,就会影响软件工程的发展。未来适应变化多端的用户需求,必须让软件也随之变化。要满足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取合适的信息需求建立模式,就要有相应的系统对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程序化的模式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软件方案。

  国项目中,在前期分析时软件开发的核心技术人员和测试人员就已经进入项目组,每天技术人员会对分析的结果提出技术实现的难点以及改进的方法,笔者在随后的会议上就会和客户进行讨论,尽量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使用更简单可行的技术,这样就为以后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使开发时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测试人员也在需求时提出从测试角度看到的问题,同样在需求分析阶段得到解决,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时间。

  需求工程在未来发展中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着重考虑:

  (1)缩小需求工程在理论研究阶段取得的成果同实际应用中得到的效果的差距,通过得到的结论来更好的设计软件;

  (2)规范需求工程的各种机制,可以有需求工程规格数据的搜集、整理、制作、实现以及维护,也可以有需求工程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3)保证需求工程有较高的质量。这一点是需求工程最为关键的要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未来实现效果的好坏。需求工程就是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索、处理的过程。未来必然会朝着对象具体化、分析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5 进行需求分析的注意事项

  5.1 需求分析是分析人员与用户共同的责任

  用户必须对软件功能和性能提出初步要求,并澄清一些模糊概念。而需求分析人员则要认真了解用户的要求,细致地进行调查分析,把用户“做什么”的要求最终转换成一个完全的、精细的软件逻辑模型,并写出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准确地表达用户的要求。在一些项目中,由于时间紧迫,一些模糊问题没有及时澄清,导致最后返工,影响了项目进度。

  5.2 需求分析阶段研究的对象是软件项目的用户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但又不能全盘接受所有的要求。在一些项目中,针对客户提出的需求,了解客户的意图后,发现技术上实现有很大难度。我们了解到这个需求对客户来说不是十分重要,于是和客户商量出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绕过技术难点,并且没有降低客户满意度。

  5.3 主动积极了解客户业务和相关知识

  求讨论集中于业务需求和任务,因此要使用术语。客户应将有关术语教给分析人员,而客户不一定要懂得计算机本收集整理行业的术语。由于通常情况下客户对计算机术语了解不多,需求分析人员应该尽量将计算机术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这样便于和客户沟通。而对于客户方面的术语,一方面不懂的时候一定要问;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

  6 结语

  综上所述,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周期中的重要阶段,关系到软件开发的成败。我们在软件开发中应该充分重视这一阶段,尽量将问题在这一阶段解决好,为后期的软件开发打好坚实的基础,使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随着软件工程的发展和应用,软件需求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软件需求分析技术已经逐渐向原型化系统、敏捷需求分析、构件和组件等方向发展,其适用于PC软件、移动终端软件等不同类型软件的需求分析,可以导出完善的软件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科技小论文【优选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