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源流考上【最新3篇】

时间:2012-07-05 02:29:17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本体论”源流考上 篇一

本体论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当时的哲学家们试图寻找一种解释世界本质和存在方式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本体论的源流和发展。

本体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帕尔梅尼德斯。帕尔梅尼德斯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而变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他认为真实的存在是不可见的,只能通过理性去理解。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帕尔梅尼德斯之后,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思想。他认为存在是理念世界中的完美实体,而感知世界只是这种完美的投影。柏拉图的观点强调了理念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另一个对本体论有重要贡献的哲学家。他认为存在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赋予物质以其特定的属性和特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了存在的多样性和个体性,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思想。他认为存在是上帝的属性,而上帝是存在本身。阿奎那的观点强调了存在与神的密切关系,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思考也不断深入。康德提出了“存在是概念”的观点,强调了理性和主观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则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存在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统一而实现的。

总的来说,本体论是一个涉及存在本质的哲学分支。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本体论的思想不断发展和演变,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本体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本体论”源流考上 篇二

本体论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本体论的源流考上,意味着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了解本体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本体论的源流和其在现代哲学中的影响。

本体论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中,帕尔梅尼德斯是最早将其引入哲学领域的哲学家之一。帕尔梅尼德斯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而变化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他强调了存在的本质是理性所能理解的,这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帕尔梅尼德斯之后,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思想。他认为存在是理念世界中的完美实体,而感知世界只是这种完美的投影。柏拉图的观点强调了理念和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是另一个对本体论有重要贡献的哲学家。他认为存在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赋予物质以其特定的属性和特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强调了存在的多样性和个体性,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思想。他认为存在是上帝的属性,而上帝是存在本身。阿奎那的观点强调了存在与神的密切关系,对后来的宗教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哲学中,本体论的思想不断发展和演变。康德提出了“存在是概念”的观点,强调了理性和主观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性。黑格尔则进一步发展了本体论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存在是通过矛盾和对立的统一而实现的。

总的来说,本体论作为一个哲学分支,其源流和发展过程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本体论的源流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并在现代哲学中应用本体论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本体论”源流考上 篇三

“本体论”源流考(上)

(古代、中世纪部分)

“本体”(onta)和“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理论中使用最广泛而又歧

义最大的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它们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的规定性。而且,单是术语本身就颇有争议。“本体论”这一术语到底能否成立?如果可以成立,在它的名下要讨论的是些什么问题?怎样讨论?讨论的意义何在?这些,在当代哲学中已经成为异见迭出和备受困扰的领域。考虑到文艺界对这一术语的使用频率丝毫不亚于哲学界,并且语义更加复杂,本文将首先对“本体论”一词的含义进行一番语源学和语用学的考释。这不仅对澄清混乱有益,而且直接关涉到本文讨论范围的确定。我们发现,哲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一以贯之的“本体”和“本体论”概念。不同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操使着不同的`概念范畴来论涉所谓的本体论内容,有的哲学家或哲学流派的本体理论甚至反对使用“本体”或“本体论”这两个语词;本体论的真实涵义也并非直接地彰显在哲学史中,或者说,本体论的真实涵义并非始终是哲学家所能自觉地意识到的。考虑到这些情况,本文暂拟舍弃本体论的“本真意义”或“真实意蕴”之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而在比较宽泛又大体可以通约的意义上使用“本体论”一词。我将严格把讨论限定在哲学范围内,而不旁涉其他。但是,由于哲学与文学和艺术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讨论对于文艺研究的意义是自不待言的。同时,本文的题旨既然仅在于考察“本体论”问题的历史源流,也就暂不拟评论它在当代所引起的复杂争议。这是一个远为艰难而又诱人的课题,笔者将于日后继续而为。

从词源来看,英文的Ontology,以及德文的ontologie,法文的ontologie,最早均来自拉丁文Ontologia一词,而拉丁文又源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1]──研究存在的学问。Ontology在汉语中出现了不同的译名,如“物性学”、“万有学”、“万有论”、“凡有论”、“存有论”、“是论”以及“本体论”和“存在论”等。据有的学者考证,最初把它译为“本体论”的是日本学者。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上半叶,日本哲学界普遍采用“本体论”这个译名,这影响到我国并延续到今天。但是在3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逐渐采用“存在论”一词,大约从50年代至今便几乎完全用“存在论”,而不再用“本体论”了。我国也有一些学者主张起用“存在论”的译名。[2]

要清楚地说明更改译名的理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其中肯定有属于语词方面的原因,这里首先予以辨析。

前已述及,ontology一词来自希腊文。就希腊文的字面意思说,它是指关于on的logos——研究存在的学问,汉译为“存在论”似乎较妥。但是,在希腊文中,表示“存在”的“on”是双义的:它既可以指“在者”(是者、存在物)的共性(being-in-general),又可以指“在者”的基础(ground-of-being)。前者接近于“本质”,后者接近于“本源”。显然,这两种所指不能不有一定的区别,实际上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海德格尔揭示出,由于这两种含义的混淆,导致传统形而上学用“在者”(Seiende)的寻求代替对“存在”(Sein)本身的追问。由此可见,笼统地把关于on的言说称为“存在论”,具体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者”的研究呢,还是用它指称关于“存在”的研究呢?这是一个尚待明确的问题。

要说明这一问题涉及复杂的语源学背景。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曾专辟一章,讨论了“存在”(sein)一词的相关语法和语源问题。[3]撇开问题的学说方面,仅从客观的语源学和语用学方面来利用海德格尔的考察成果,对于我们

[1][2][3][4]

“本体论”源流考上【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