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诸语言的类型分类与系属分类
类型分类系属分类在反映一个最初是同性质的语言经时代的演变而产生分化的史实,类型分类则不必然有历史含义。例如所有语言可分为有声调和无声调的语言两种。在有声调的语言中,一个音节声调改变了,语意也随之起巨大的变化。这种声调的改变,对于无声调的语言(如英语)的音素改变,其作用是一样的。例如,西非有声调语言的约鲁巴语(yoruba)语中的ko念高调,指"学习",念中调则指"写",念低调则指"拒绝"。世界上有声调的语言并非全都有历史的系属关系。非洲、东南亚、墨西哥的未开化地区,以及其它地区都有音调变化的语言。所有迹象显示有音调的语言是在不同地区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实际上,最初有音调的语言可能后来不再有声调,而本来无音调的语言也可能发展出一套音调系统。
类型分类通常根据原因来分类(如将语言分为有声调语言和无声调语言)或根据语法来分类。语法分类的例子之一,是以名词有无性别之分作为语言分类的根据。类似的性别系统--如拉丁文分阳性、阴性和中性,法文分阳性和阴性--也在其它地区独立地发展出来。某些美洲土著的语言如奇努克族语(chinook),就分阳性、阴性和中性。
语法类型分类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将世界上所有语言区分未孤立语、黏着语与曲折语三种类型。其基础标准则与词的内在结构有关。这个分类中的某些语言是每个词都自成一个不能改变、也无法分析的'单位--也即,单词无法再分割未词根或曲折变化。由于单词无法由内部的结构表示与句中其它词的语法关系,因此词序成了标示该句中关系的唯一方法。运用这种方式而构成的语言称为孤立语,虽然有些语言近似这种形式--如东南亚的越南语,但目前的语言并没有符合这种理想形式的。再类型分类的模式中,相对于孤立语的,是某些语言中的单词可以分析未数个高度融合了的个别单位,表示多种的语法功能。这类语言称为有曲折变化的语言。古希腊文、拉丁文和梵文等古典语言一般都认为是这种语言的代表。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则是黏着语,这类语言的单词虽有其内在结构,不过个别的部分仍可清晰地分辨,因此这类语言简直就是机械式的黏着而成。在十九世纪,这种类型分类被公认为语言演化的系统。孤立语最原始、黏着语则较为进步,而屈折语最为进化。这种分类方式很明显地存有民族优越感,因为最进化的屈折语,仅存在于印欧语系以及闪族语系中。同时此分析方式有一明显的矛盾:被认为是最原始的孤立语,其最常用的例子是汉语,而汉语决不是一个原始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再者,由于有关印第安语的语法结构之可信知识开始积累,可明显看出许多印第安语都
有极为复杂的语法结构,于是有些人主张这类语言过度复杂,缺少真正的屈折变化结构,而把这种问题解释过去。这类印第安语称为多式综合语。这种解释,骨子里是将语言分出等级,按照语词结构的复杂性分出分析语、综合语及多式综合语,复杂度依次递增,这种等级和孤立、黏着、曲折的类型分类等级相似。在《语言论》(1921)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塞皮尔(edward sapir)将当时这个弃用的分类法,重新赋予一个崭新而客观的基础,去掉其进化的含义。这种新的分类方法必然更加复杂,因为由传统分类中产生且被混淆的观念,必须加以澄清并分隔出来。为此,塞皮尔按照单词的整体复杂性,将综合度分出清楚的等级。他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曲折变化。第一种与构词系统的不规则变化有关,由于这种不规则性,词干与曲折变化很难分清界限。他将这类词称为"融合",不同于黏着语。第二种,与融合有所区别,而与曲折变化本身有关,也就一词缀来表示语法关系。相对于曲折变化是孤立法,在孤立法中,词序而非曲折变化具有表示语法关系的功能。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