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论文【优质6篇】

时间:2012-04-01 06:40:1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幼儿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幼儿教育中的社交互动对学习的影响

在幼儿教育中,社交互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仅能够建立起友谊关系,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社交互动对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社交互动对幼儿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能够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社交互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社交互动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能力。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为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交互动,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首先,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共同完成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其次,教师可以设立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真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通过这些活动,幼儿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总之,社交互动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幼儿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幼儿的社交互动,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幼儿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幼儿园中的游戏教学方法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同时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探讨幼儿园中的游戏教学方法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游戏教学策略。

游戏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通过游戏,幼儿能够锻炼和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例如,通过户外游戏,幼儿能够锻炼他们的肌肉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同时,游戏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学会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游戏教学方法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角色之间的关系。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管理能力。

为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游戏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学习。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概念和运算。其次,教师可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和激励,在游戏中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些策略,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游戏教学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智力和情感。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游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论文 篇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大多数幼儿园也逐渐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之中。由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年龄相对较小,他们还是以玩为主。所以,为了更好地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制定出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计划,幼儿游戏是绝对不能够被忽视的。幼儿游戏教学将会在幼儿教育活动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让幼儿游戏在我们的教育活动当中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阐述并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前教育。因此,现在幼儿园的数量在急剧的上升,对幼儿园老师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甚至已经出现幼儿园老师缺乏的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老师的数量少就降低我们的教学质量。相反,我们要在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幼儿园老师要不断地教学活动之中总结经验,并根据幼儿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让我们的幼儿园教学课堂受小朋友的欢迎。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朋友对游戏特别的感兴趣,可以提高我们幼儿教育质量。那么,如何将游戏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之中呢?

  一、游戏与健康活动相结合

  如果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总是让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不动,要求他们专心地听老师讲课本上的知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小朋友都不会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长此以往,也许会有很多小朋友不愿意在去幼儿园。由于本身就爱玩的孩子,一下子受到了束缚,他们会感觉到不自在、不舒服、不快乐。因此,游戏教学便成了我们很多老师的必选教学方式之一。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跳绳比赛,把他们分成4~5人一组进行比赛,表现优秀的小组老师可以给他们小红花的奖励,没有得到奖项的小组成员,老师也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这样在各个跳绳的游戏之中,不仅可以让每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还可以在这个游戏中强健他们的体魄,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那些得到奖励和鼓励的小朋友,会对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更加的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之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游戏和艺术活动相结合

  孩子喜欢动来动去,他们坐不住、呆不住,他们却是个“调皮”的孩子。所以,游戏教学便很好迎合了小朋友的喜好。幼儿园会教小朋友学习跳舞,学习唱歌等艺术性的教育。那么,当我们在游戏教学或者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把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科学的融合在一起的话。我相信,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比如,老师在进行幼儿游戏时,便可以将平时教小朋友的儿歌和舞蹈相结合。“我伸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加深对儿歌歌词的记忆,还可以熟练平时老师教的舞蹈。这样游戏与艺术活动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实现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

  三、游戏的设置要具有教育性

  小朋友在幼儿园阶段不仅要学习一些知识,还要不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老师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便可以选择一些针对性的游戏进行幼儿教育。比如,在老师想要锻炼小朋友的英语口语时,老师便可以组织小朋友玩的小游戏,老师便可以把之前学过的单词放在桌子上,然后对小朋友们说.老师拿起一张卡片后这个时候很多小朋友便会大声地说出单词来。这样,小朋友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会不断的得到提高。算数在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数学这个课程相对于文科类学科来说,数学相对难度会大一些。很多小朋友在刚接触数学的时候,他们是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但是,当老师在幼儿游戏设置环节时,将我们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游戏之中后,将会大大提升小朋友们对数学的兴趣的同时还保证了游戏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要想做好,就必须重视起我国幼儿园在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幼儿游戏的选择和设置。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选择和设置,不仅可以保证小朋友能够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当中健康成长。同时,科学合理的幼儿游戏选择和设置,还可以提升孩子的团队协作、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有效促进小朋友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国幼儿园教育必须要重视起幼儿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吴雪枫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界集实验小学幼儿园

幼儿教育论文 篇四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良好行为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园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对幼儿进行教育,它是幼儿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关键词:游戏;智慧;兴趣

  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助其学到知识,增长智慧,提高动手能力,学会主动分辨事物,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合作,主动地体验社会生活。幼儿在玩游戏时能够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发挥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增强自信心,借助游戏认识周围的事物。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游戏集自由性、趣味性、假想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幼儿天性好动,不宜长时间的保持一种姿态,否则他们会感到疲劳和厌倦。游戏能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掌握教学常规,乐于与人交往,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使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

  1.常规游戏,增强体质

  常规游戏形式简单、取材随意、灵活多变,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丰富了幼儿的童年生活,其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也给幼儿带去了无限欢乐。在常规游戏中,幼儿能反应敏捷、记忆准确,集中全部注意力,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部分积极参与活动,使眼、耳、手、脚和腰协调一致。如跳绳、接力跑、打溜溜球、捉迷藏、跳皮筋、跳房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规游戏。在活动中,幼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促进骨骼生长,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锻炼体能。

  2.竞争游戏,培养个性

  幼儿年龄小,做事缺少思维,但是好胜心很强。教师在幼儿做游戏时,采用积极鼓励、肯定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游戏表现,运用赏识的方法给予肯定和鼓励,赞一声“你最棒”或轻轻抚摩一下幼儿的头,给予一个微笑,伸出大拇指。如:在玩石头、剪子、布或跳绳比赛游戏时,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胜利时,就会心花怒放;失败时,就会闷闷不乐。教师及时开导,让幼儿继续努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改变方法,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样在竞争游戏中能够培养幼儿的个性和积极的情感,良好个性也会逐渐养成。

  二、游戏在幼儿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教师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价值取向,依托游戏资源整体设计幼儿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使幼儿的情绪在游戏中积极高涨,能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乐而不厌。

  1.数学游戏,开拓思维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因此幼儿不爱学习。如果数学教学与游戏巧妙结合,就能减少幼儿的疲劳,满足幼儿对游戏的欲望,也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学到应有的数学知识。如:教学《2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参观动物园”的游戏。出示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认真观察:“有几只野鸡呀?”(2只野鸡)教师设计爬台阶游戏,谁能说出野鸡身上有关“2”的事物,就可以爬上一个台阶,谁先爬上最高的台阶,谁就获得胜利。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数量是“2”的事物。野鸡有2只脚,2个翅膀,2只耳朵,2只眼睛。幼儿们兴致勃勃地玩着,很怕老师没听到,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游戏中去。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数字“2”,突出了生活中数学的意识,调动了幼儿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唤起了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使幼儿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语言游戏,张扬个性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又在交往中体现出来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幼儿掌握语音词汇和口语形式。教师要为幼儿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游戏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如: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时,让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朋友等不同角色。吃早饭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给爷爷、奶奶夹菜的,他们会说什么?小朋友在吃饭时是怎样挑食的,妈妈、爸爸会说什么?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们扮演得惟妙惟肖,语言也很精彩,幼儿们体验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懂得了尊老爱幼,了解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扮演不同的角色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使幼儿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加了表达的机会,从而促使其语言能力不断提高,为幼儿的语言表达夯实了基础。总之,幼儿人小心不小,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教师要巧用游戏,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其学习兴趣,陶冶其情操。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贺玉杰.让幼儿体育游戏焕发新的生命力[J].赤子(上中旬),20xx(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幼儿教育论文 篇五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之辩

  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被普遍认为: 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阻碍儿童全面发展; 致使儿童丧失学习兴趣,后续学习动力不足; 压抑天性、扼杀潜能,剥夺了儿童快乐成长的权利。因此,在“科学保教”的名义下,以所谓的“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幼儿教育“小学化”被社会各界坚决抵制。拼音、识字、算术等学习内容如洪水猛兽般被幼儿园所避之不及,而上课更是成了幼儿教师不可言及的禁区。就在全社会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轮番声讨中,西南大学的刘小红博士和廖其发教授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禁止幼儿园教幼儿学习拼音、识字、唐诗、算术等内容,取消一切传统知识的学习,完全以游戏、活动为中心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必然地给幼儿带来快乐的童年,更不可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那么究竟幼儿园采用小学的一些教育教学方式,教授幼儿部分小学的学科知识是否真如主流的专家学者所言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给儿童造成诸多伤害呢?

  ( 一) 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难现真实儿童的全貌

  当前,主流专家学者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展开批判时所持的利器主要是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尽管儿童身心发展是连续的,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倾向于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意即“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然而,这样一些“年龄特征”是否客观真实地存在呢? 埃里卡·伯尔曼( Erica Burman) 就认为,发展心理学是基于人们对于分类、测量和控制的关注而产生的。在批判教育理论家看来,发展心理学以其“发展阶段”的隐喻,勾勒了一幅儿童发展阶段的抽象地图,帮助我们建构儿童形象、理解儿童需要。然而这样的努力却使我们陷入幻觉之中,以为抽象地图就是领域本身,或者就是全景,事物名称与被命名的事物是同样的。其结果就是我们对儿童丰富鲜活的生活和复杂具体的经验视而不见,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这个孩子或那个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们所使用的“抽象地图”所设定的标准。我们不是对儿童的行为和思想、儿童关于世界的假设和理论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反思,而是轻易地止于对儿童生活的简单描摹,对儿童进行一般性的分类,说“这个年龄的儿童应该是这样的”,而真实的儿童却远比我们所绘制的图像、我们所做的描述和我们所使用的范畴更加复杂,更与背景相连,呈现更多的视角。诚然,我们不能否认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但不能将教育学变成心理学的同义词,使教育教学背离其社会性和基本的价值导向。同样,发展阶段理论也应该是教育儿童所参考的重要依据,但不能成为教育者所奉行的唯一圭臬,使他们对真实的儿童及其生活置之不理。

  ( 二) 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不容忽视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的基因编码系统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需要通过后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完成编码。正如奥托·弗里德里希·博尔诺夫( Otto FriedrichBollnow) 指出的那样,人生来是“有缺陷的生物”,只能在某种文化中,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生活能力。而人类的学习则兼具生理属性与社会属性,从生理方面来看,经历了近百万年的进化,中枢神经系统和以前额叶为特征的脑的出现,使人类具备了某些非常特殊的其他物种所没有的学习潜能。但这还远远不够,人类的学习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环境,即依赖于时间和空间,许多发生于今天工业社会中的学习在千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天我们的大脑结构和心理特征几乎和几千年前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这似乎意味着只要具备一个健全的大脑,人类的学习就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学习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学习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在认知神经科学普遍将学习视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彼此建立连接的过程,已有研究显示,就大脑皮层而言,儿童4 岁时其脑神经元之间就已经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结构上为神经网络的组建作好了准备,同时其一系列复杂心理认知功能,如注意、记忆、语言、表达、认知、思维等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并增强。这无疑表明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各类知识的能力。现在的一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有着自己的朴素理论,能进行抽象概念的学习,并像成人一样,运用概念进行归纳推理,扩大认识范围。因此,在幼儿园适当地教授儿童一些如汉字、拼音、算数等小学低年级的基础学科知识似乎也并非不可。心理学家杰罗姆·S. 布鲁纳( Jerome S. Bruner) 也曾说过,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都可能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由此看来,单从理论上来讲幼儿教育“小学化”对于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尚不明晰,还有赖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那么为何在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被当作不证自明的公理,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常识”,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又为何会由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话语,演变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呢?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分析

  知识,作为科学探究的结果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客观真理,而在批判教育学家眼中这些所谓的“客观真理”却无不在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下被内置于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之中,知识作为权力作用的结果无法与权力相分离。正如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所言,根本不存在基本或绝对意义上的“知识”或“真理”,而只存在被定义或被接受的“知识”或“真理”。权力主体往往从书本或具体实例中,挑选其所强调的、褒扬的及所贬斥的,从而达成他们所期待的目的。因此,就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主流话语,我们无须去评判它是真理抑或是谬误,在某种绝对和客观意义上是对还是错,我们只需要理解当前语境中不同权力主体,如学术界、政府以及市场,在其话语表达中所意涵的利益诉求,继而思考在具体情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予以恰当的回应。

  ( 一) 学术话语对去“小学化”异口同声

  自新式幼儿教育创办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学界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反对之声就不绝于耳。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在对待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上步调一致、态度坚决,很少出现相左的意见。可以说学前教育学界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当之无愧的缔造者,而在这一话语背后隐含着怎样的诉求呢?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都显得势单力薄,并深受小学的影响。幼儿园的始业、假期基本上比照小学学历; 幼儿园的各类教养活动也同小学各科目较为一致; 幼儿教师的职务职称也未单独设置,而是和小学一并设置。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我国幼儿园的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附设于小学的学前班便占据了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幼儿教师,用着和小学相同的教学方法,教着与小学相似的教学内容,我们的地位和价值何在”,这样的言论应该表达了很多幼教人士的心声。因此,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界也在试图摆脱小学乃至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对它的影响。20xx 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对幼儿园教育内容称谓由传统的体育、语言、图画、音乐、计算等科目变成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并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悄然间,幼儿园中“上课”被代之以“教学活动”,而一切活动都需要被“游戏化”。这看似仅仅是措辞和话语上的转变,但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话语传播并产生权力,语言在建构世界中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表达或复制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学界借助去“小学化”这一话语就是试图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地位,获得存在感,在学术界求得话语权,在教育实践领域划分出自己的势力范围。

  ( 二) 行政话语对去“小学化”明确支持

  从官方文件中用到“小学化”一词到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发布通知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从话语口号发展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缺少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自然难以实现。可以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无疑是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重要倡导者。透过这一话语他们又表达着怎样的诉求呢?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从现实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察觉到,学前教育的管理权责始终不如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那么明确,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法律的保证,管理都比较顺畅和到位,而学前教育则存在较多问题。从中央集中管理、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齐抓共管到地方负责、分级管理,随着管理责权的不断下放,对学前教育的监管也较为混乱。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讲,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其审批单位不同,绝大部分的幼儿园由教育部门进行审批,其中教育部门办园由市/区( 县) 教育局基教科审批,而民办幼儿园则由教育局民教科审批。与此同时,民政部门、街道、企事业单位和部队等多个单位也在审批幼儿园。而本着“谁审批、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作为幼儿园业务管理部门的普教科,其只管理教育部门办园和部分政府及集体办园,而对于民教科审批的民办幼儿园以及其他非教育部门审批的幼儿园则很难涉及。除此之外,一些未注册的幼儿园由于相关法律依据的缺失无法对其进行取缔或规范。因此,加强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幼儿园的领导,规范和完善业务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监管便成了当务之急。但仅凭抽象的要求加强领导、规范监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则很难落实。而这时“小学化”则成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相对于难以具体衡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则更为清晰可见,在这样的语境下,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成了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代名词。在一些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甚至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那些“小学化”严重并屡教不改的幼儿园的办园资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xx 年教育部印发了《规范通知》,其目的无疑在于借助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话语,通过运动化的形式,加强并落实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的有效监管。

  ( 三) 商业话语对去“小学化”态度暧昧

  在学前教育学界及教育行政部门之外,市场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通过无形的手,在去“小学化”问题上悄无声息地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而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这一话语的有力推动者,市场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态度则显得比较暧昧,那么在这种暧昧的态度背后又隐含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呢?

  在我国,学前教育算得上是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学段。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 《20xx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xx 年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达66. 36%。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在课程的选择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我国幼儿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不高,缺乏课程编制及实施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对于现成的教材及与之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学前教育课程资源市场。加之学前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灵活性强、弹性大,各类相关教育机构便凭借其所研发的各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在其中竞相角逐。去“小学化”话语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流行,使这些商家嗅到了巨大的商机,在各方压力下,幼儿园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课程资源陆续被摒弃,急需新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这就意味着原先已经形成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市场格局被打破,因此整个市场重新变得活跃,各种机构迅速研发和推广,符合主流话语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始抢占重新开放的资源市场。

  作为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有力推动者,它们高呼着口号,光明正大地将“小学化”课程从幼儿教育的正门送走,用新研发的课程取而代之。与此同时,它们也并没有忽视人们对这些“小学化”课程的实际需求,经过包装,这些“小学化”的课程进入了幼儿园孩子的课外兴趣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专门教授这些内容的教育机构。可以说,这些名义上被摒弃的“小学化”课程终究还是被名正言顺地又从后门中迎了进来。在这一进一出间,借助去“小学化”的话语,市场充分地获得了双赢,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学前教育学界独立地位的巩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幼儿园监管的加强,还是整个学前教育市场的繁荣,其最终都必将指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儿童及其家庭权益的保障,那么这场被精心策划的去“小学化”运动能否真正达成这一目标呢?

  三、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重新审视

  ( 一) 社会过度竞争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真问题

  反观这场声势浩大的去“小学化”运动,尽管表面上轰轰烈烈,现实中其推动却是步履维艰。对于很多幼儿园来说其应对策略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只做表面文章。究其原因,人们常常将其归咎于家长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教师相对低下的教育素质等因素。然而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其实并非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而是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向下自然延伸。在项贤明教授看来,尽管上述现象在现实的教育场域中真实存在,其所反映的却并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引起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社会流动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促使整个社会过度竞争,继而导致教育的升迁功能被不断放大、学习被异化,由此产生了被我们所诟病的以应试为取向的教育文化。而在亨利·A. 吉鲁( Henry A. Giroux) 看来,文化是社会团体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对生活中各种情况与条件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对不平等关系的挑战与维系。由此可见,社会上“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读书无用论”的弥漫都不应被视为人们所谓陈腐落后的观念,因为这些“应景式”的抉择都是人们在经过反复的理性博弈后所最终找到的纳什均衡点( Nash equilibrium)。因此,我们要寄希望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不得不考虑整个社会环境,因为一些教育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另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

  ( 二) 运动式改革引发学前教育新困境

  幼儿学习负担被再加剧。对于当下这场去“小学化”运动而言,其所缺乏的正是对此清醒的认识,仅仅将视野局限在教育领域内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刻板地推动,其结果很有可能背离改革的初衷,甚至滑向改革的对立面,继而牺牲儿童及其家庭的根本利益。“不输在起跑线上”既然是一种人们在面对过度竞争情形时理性博弈后的抉择,便意味着人们并不会因为一项缺乏社会环境支撑的改革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抉择,往往只是作出理性的妥协。那些被贴上“小学化”标签的内容退出了幼儿园却进入了家庭和培训机构,一些家长选择自己在家教孩子学习这些知识,更多的家长则选择了各种幼小衔接班和学前班。课外培训市场的繁荣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孩子们不得不牺牲原本放学后自主游戏、玩乐的时间而再度投入紧张的学习,这样的童年对孩子们来说似乎更加的苦不堪言。处境不利的儿童入学准备难做好。学前教育除了为儿童提供保育以及促进其发展之外,还承担着另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能——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提供补偿教育,弥补他们成长环境中的缺失,帮助他们作好入学准备。究竟采用何种课程模式最为有效呢? 美国的早期教育学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研究,其结论是不同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在有效性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早期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实施质量,而不在于课程模式所蕴含的特定哲学思想,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普遍认为学业取向的早期教育课程最便于实施。当下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素质普遍低下,很多教师并未经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来自撤点并校后中小学的转岗教师。学业取向的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学化”课程是他们较为擅长的,而那些理念先进的课程如高瞻、蒙台梭利、瑞吉欧等他们则难以驾驭,加之我国普遍存在的大班额现象更使这些课程无法保证其教学质量。如此情形下,强行在农村地区及城市中相对弱势的幼儿园推行去“小学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剥夺了这些处境不利儿童作好入学准备,继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

  学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萌芽被扼杀。“千校一面”一直是我国从小学到大学整个学校教育系统难以跨越的障碍。幼儿园则由于长期徘徊于体制之外,在市场的调控下呈现出一些多元化发展的势头,尽管有大量所谓“小学化”的幼儿园,但依然有一批幼儿园具有自己的办园特色,如有些幼儿园主打蒙氏教学,有些以高瞻课程的区域活动为主,更有一些幼儿园将各类不同的课程模式融于一体以探求自身特色。然而在这场去“小学化”运动下,为了使改革更彻底地推动,一些省市开始着手构建统一的课程体系来取代幼儿园“小学化”的课程,这无疑会摧毁学前教育刚刚萌发的多元化萌芽,促使学前教育最终陷入“千园一面”的泥沼。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刻地反思这场去“小学化”运动。正如批判教育学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教育中充满了复杂的事、矛盾、多重现实和变化,我们必须时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让实践来指导理论并通过建立理论来指引我们的实践。我们必须习惯于将“理论中心主义”的视角转换到“事例中心主义”,在居于特殊性的当下情境中,去检视自身行动所依据的准则。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加包容的姿态,将新思想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地理解并尊重那些内在于社团之中“地方知识”的合法性,而不是以一种对立的姿态、生硬的方式对其加以改造。唯有此我们才能真正保障所有儿童及其家庭的正当权益。

幼儿教育论文 篇六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教育模式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不相适应,在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上呈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幼儿教育应为孩子营造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但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严重违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的甚至完全与小学教育模式一致,使幼儿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失去了童趣和自由,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1小学化幼儿教育现状

  小学化幼儿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评价机制上与幼儿的成长特点不相适应,与幼儿教育的方向相偏离。

  1.1教育内容的不适应。幼儿的思维和认知水平还达不到小学生的水平,不具备进行复杂思维的能力。因此对幼儿的教育应是启发性的,应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开展适当的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以发展幼儿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为宜。然而目前大多幼儿园的教育施以小学阶段的内容,把文化知识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内容,这对幼儿的发展非常不利。

  1.2教育方法的不适应。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领读幼儿复读,教学过程中教具演示运用较少,幼儿的.活动与游戏时间较少。为了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很多幼儿园开设了拼音、复杂的加减法运算的课程,甚至还布置家庭作业。这种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与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一致,扼杀了幼儿的天真与童趣,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思维拓展非常不利,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1.3评价机制的不适应。幼儿教育应鼓励孩子发现和探索知识,在活动和游戏中学到知识,从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而目前多数幼儿园以幼儿学到的知识和获取的技能多少作为评价幼儿教育质量的标准,关心的不是幼儿如何学习,对幼儿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中的期待、迷茫和乐趣重视不够,没有鼓励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幼儿学习热情,泯灭了幼儿的天性。

  2小学化幼儿教育的改进措施

  幼儿教育要把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对幼儿进行启蒙性教育,把有意义的活动和游戏融入到幼儿教育中,使其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及活动方式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和身心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彻底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

  2.1园方和家长共同努力,促使幼儿教育回归自然。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收益和社会效益而忽略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幼儿的教育要科学合理。同时家庭教育是对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辅助和重要基础,因此幼儿园与家长要加强联系,双方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化幼儿教育的弊端,通过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使幼儿教育回到正常的状态。

  2.2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对幼儿的教育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注重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和科学性,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既要考虑幼小衔接问题,又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不能照搬小学教育模式,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主,寓学习于活动和游戏中,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奠定基石出。

  2.3加大教育部门监管力度。幼儿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和资金支持。为了改进小学化幼儿教育现状,教育主管部门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加大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特点科学地制定实施细则,对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明文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幼儿园予以处罚,保证幼儿教育与其发展规律相适应,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

幼儿教育论文【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