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遵纪守法、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与之共同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与实际工作场景接触,提前适应工作环境。
此外,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素养和运动素质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开设相关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高校应该通过开设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必备的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此外,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创新创业领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遵纪守法、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培养,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篇三
浅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入手,深入探讨了高校学生如何实现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实现三个转化: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在的行为,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质量 能力转化
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快速发展,高校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分析其现状,许多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学术风气过于浮躁,基础研究不被重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推进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存在差距等诸多问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跟企业的产品质量不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既有教师“教”的质量问题,又有学生“学”的质量问题,同时还有教育管理者“管”的质量问题,其质量的提高,显然与人的因素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起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自然要复杂的多。
道家鼻祖老子日:“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比作于细”。做难事要从易处做起,做大事要从小处做起。教育质量对于高校而言,既是大事又是难事,如何把难事变成易事、把大事变成小事,需从细节着手,找教育规律,抓住教育质量的核心,切实提高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的质量。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的教学转化环节,将学习需求、素质和能力、行为习惯三位一体化,这样才会获得最佳的高校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就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化,形成三位一体化:
(1)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2)将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3)将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习惯。
1 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外在的学习要求,就是国家、各级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对高校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提出的外在要求。而内在的学习需求是高校学生为了适应工作和个人的发展需要,须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理念,因此希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养。当外在要求没有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时,高校教育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美好,工作更加成功呢?稻盛和夫用下面的方程式进行了回答: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而思维方式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人生”也并不过分。思维方式其实就是精神应有的状态或对待人生的态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负数,取值可从正100分到负100分。若是思维方式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不管如何热情、能力有多大,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以此类推,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教育质量,必须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方式,让其发现自我、超越自我,从主观上产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自动自发、学习动力十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热情不高、求文凭的人多而求学问的人少、自主研究和创新意识缺乏的问题,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必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教学环节、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管理等关键阶段,如教学环节中的招生、课程学习、论文撰写等,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导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等,教学管理中的培养管理、教学大纲、中期考核、论文评估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其内因问题,克服学生自身影响其教育质量的因素,这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2 外在的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培养具体要做的三件事——传授知识、转变理念
、训练技能。将这些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校教育永恒的主题。要很好的完成这个转化,着重要解决好影响教育质量的两个因素:课程因素和教师因素。(1)课程因素。
高校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部分高校的课程或多或少都存在设置不合理、授课质量不高等问题,如未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科专业性质的特点,未很好解决不同培养层次之间的课程有机衔接,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与热点问题不能及时进入课堂,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存在重复多年的课程老化现象、千篇一律的内容同化现象以及蜻蜓点水式的知识概论化现象。 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专业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充分认识国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然后确定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开设课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要按学科专业要求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培养口径、扩大知识面,结合学科专业的具体研究方向、所需知识结构,开设内容新颖、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前瞻性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动态的课程体系,为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创建良好的基础。
(2)教师因素。
教师与学生是高校教育的内核,所有的制度与措施,最后都需要通过这个内核起作用。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培养制度与环境下,如果说学生是教育质量的基础,那么教师水平则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的最终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以及认真的教学态度,而且责任心要强,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一句话也许改变学生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人的精神生命、关乎人的事业生命。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形成高质量的学生群体。教师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成才、如何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知识、理念和技能如何转化为内在的素质和能力。
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将外在知识、理念与技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去学习,有选择地去转化。如何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方向、痛楚点、关注点来选择,这就是学习点。缺少什么就去补上什么。著名学者厉以宁教授曾说过:“好的教师教学生,不仅给知识、给方法,更要给他(学生)一个广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遵循学生教育培养的基本规律,选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法,做到四个结合:教育培养方法与学科专业的结合、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结合、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学生教育培养的最大作用,实现传授知识、转变理念、训练技能,凸现其教育质量。
3 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在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中,第三个需要实现的转化是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这是学生教育培养产生效果的最关键转化,是完成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将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与教师有密切关系,但是不是单靠教师就能做得到的。如何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化呢?这涉及到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以及教育管理者因素。首先,要依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受教育的学生要积极主动的把所学的知识、理念、技能等运用到平常的工作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成效;其次,要靠教师精心指导,教人、育人双管齐下,学习期间带领学生多参与研讨、科研课题,提高其学习、研究水平与创新能力;最后,还要依靠从事学生管理的各级组织的监督和指导,学生成长阶段的各级领导要负起这个责任,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外在的生产力,使培养的人才达到其标准和要求,使培养的人才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培养的社会效果如何,与其应用知识、推进社会进步相关,具体而言要用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成绩来考核、衡量。这就要求每个单位的领导都应该是教导者,有责任把下属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如果学生教育培养结束后,学生自己不主动进行实践,其领导也不管,那就很难有好的效果。所以,这种转化的关键取决于学生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教师、各级管理者,正是他们促进了学生将内在的素质和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行为。
4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发展,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高校教育质量与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密切相关,只有这三者都尽心尽职,用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时刻思考自己在提高教育质量这件事上用了多少心?为别人尽了多少心?前者决定做事的水准、后者决定做事的境界,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在“三个转化”上下功夫,提高所培养的学生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的高水平发展、特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