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篇一
黄鲷,学名为Pagrus major,属于鲷科鱼类,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黄鲷分布于中国东海、南海及台湾海域,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周边海域。它们生活在珊瑚礁、岩石和沙泥底质的海域中,是一种典型的底栖鱼类。
黄鲷的外形特征独特,身体呈红色或淡红色,体侧有黑色的纵纹。成年黄鲷体长可达30-40厘米,体重可达1-2千克。黄鲷的身体侧扁,背部略呈弧形,头部大而尖,口大且具有锐利的牙齿,适合捕食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
黄鲷是群居鱼类,常常成群活动。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温较暖的海域,水温在15-25摄氏度之间。黄鲷对水质要求较高,喜欢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海域,不耐受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黄鲷是性别可逆的鱼类,经过一定的环境刺激,雌性黄鲷可以转变为雄性。黄鲷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雄性黄鲷会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建立巢穴,吸引雌性黄鲷产卵。由于黄鲷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受到许多限制,因此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对于黄鲷的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繁殖技术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繁殖条件,促使黄鲷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首先,需要选取具有繁殖能力的优良种鱼作为亲本,然后将亲本鱼放入适当的繁殖池中。为了刺激黄鲷进行繁殖,可以调节光照、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同时,给亲本鱼提供适宜的饲料,保证其身体健康和繁殖能力。
在繁殖池中,亲本鱼会产卵和受精,产生受精卵。受精卵会沉到繁殖池底部,然后进行培育。为了保证受精卵的顺利孵化,可以使用适当的装置,如过滤网或孵化箱等。孵化期一般为2-3天,孵化后的幼鱼会逐渐长大,直至达到适合放养的大小。
黄鲷的人工繁殖技术为其养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通过人工繁殖,可以控制繁殖季节和繁殖数量,提高养殖效益。此外,人工繁殖还可以减少野生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加强黄鲷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篇二
黄鲷,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适合进行人工繁殖,而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也为黄鲷的养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黄鲷是底栖鱼类,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岩石和沙泥底质的海域。它们喜欢水温较暖的海域,通常生活在水温15-25摄氏度之间。黄鲷对水质要求较高,喜欢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海域,不耐受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黄鲷是群居鱼类,常常成群活动。
黄鲷是性别可逆的鱼类,经过一定的环境刺激,雌性黄鲷可以转变为雄性。黄鲷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春季,雄性黄鲷会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建立巢穴,吸引雌性黄鲷产卵。然而,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受到许多限制,如水温、水质、捕食者等。因此,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对于黄鲷的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繁殖技术是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繁殖条件,促使黄鲷进行繁殖的一种方法。首先,需要选取具有繁殖能力的优良种鱼作为亲本,然后将亲本鱼放入适当的繁殖池中。为了刺激黄鲷进行繁殖,可以调节光照、水温和水质等环境因素。同时,给亲本鱼提供适宜的饲料,保证其身体健康和繁殖能力。
在繁殖池中,亲本鱼会产卵和受精,产生受精卵。受精卵会沉到繁殖池底部,然后进行培育。为了保证受精卵的顺利孵化,可以使用适当的装置,如过滤网或孵化箱等。孵化期一般为2-3天,孵化后的幼鱼会逐渐长大,直至达到适合放养的大小。
黄鲷的人工繁殖技术为其养殖提供了可行的方法。通过人工繁殖,可以控制繁殖季节和繁殖数量,提高养殖效益。此外,人工繁殖还可以减少野生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加强黄鲷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篇三
黄鲷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技术
综述了黄鲷的形态、生态、生长及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报道了黄鲷亲鱼选择培养及人工促熟催产技术,胚胎发育、仔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苗种培育等有关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注射LHRH-A,和LHRH-A2+DOM催产后,经营养强化培育的野生黄鲷可有规律地连续产卵.产卵一般在10:00~16:00时进行,产卵期长达45~57 d.在培育水温20~22 ℃、盐度28~30时,受精卵经35~37 h完成胚胎发育,孵出仔鱼,孵化率为89%,孵出的仔鱼活泼健壮.
作 者:陆建学 夏连军 辛俭 钟俊生 作者单位:陆建学,夏连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辛俭(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舟山,316100)
钟俊生(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200090)
刊 名: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 200928(1) 分类号: S961.2 关键词:黄鲷 生物学特征 人工繁殖 苗种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