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传统的职业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则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将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指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这种教学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有多种方式。首先,可以通过实习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际工作的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其次,可以通过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并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产教融合是指将教育和产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然而,要将“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其次,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最后,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总之,“工学结合”教学策略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将这种教学策略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学校和学生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篇二: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优势与挑战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一直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的挑战。而“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这种教学策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这种教学策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最后,这种教学策略也有助于促进学校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然而,要将“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然而,目前教师队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相对不足,这给实施“工学结合”教学策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学校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设备,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然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实践设施和条件有限,这也限制了“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实施。最后,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一些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为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然而,要将这种教学策略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学校和学生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篇三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本文从教学角度,结合作者近几年从事“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与实践,谈了谈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一、“工学结合”的几个层次
“工学结合”的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是主张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将企业(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引入教学体系。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行业)中进行入职学习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培养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从工学结合的内涵看,工学结合的三个层次是:在宏观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需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在中观上,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在微观上,是以“任务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
二、校企合作
1、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包括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校和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层的相互挂职,实现教育理念与企业理念的相互渗透,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职业导向”性。
2、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在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
3、师资共享。鼓励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中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生产操作技能;鼓励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教,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企业人才目标的统一。
4、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校发挥教学优势,企业发挥实践教学和就业优势,实施“高技能教育、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的职业教育战略。
5、生产化合作。学校实训教学成为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为企业生产加工标准化的定型部件或产品,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任务为中心,按照任务需求整合理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所形成的“一体化”课程,也就是“工学结合”中的第一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这个“工作”,在教学中就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四、“一体化”教学
教学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1、建立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因此,能力训练是一种应用和迁移的养成过程。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塔式1234),即:一个核心——能力培养;两个关键——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行为养成);四个环节——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在教学组织中,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学习的行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
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各种任务性学习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过程的合作性——合作学习、合作任务,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任务”的真实性——强调“任务”工作流程的重现,重视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是指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重视从知识的考核转移到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的考核,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检查学生知识、技术及方法的运用,引导其形成职业能力。主要采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终结性(总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纸介考试采取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考试配题中,知识性命题与应用性命题的比例搭配一般为3∶7、4∶6或5∶5。
以实践操作方式考核能力,可以用项目或任务处理方式、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等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某任务的过程考核可从方案拟定、任务质量、工艺规范、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几个方面进行。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的比例4:6、5:5或6:4。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档案记录的方式,采取发展性评价。主要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特别技能、发展潜能、个性特长、职业素养几个方面,以定性表述为主,每学期评价一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前后是否有变化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