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3篇)

时间:2016-06-03 03:40:3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一

标题: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少年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青少年面临的严重挑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他们经历着身体、情感和认知上的巨大变化。因此,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青少年常常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惑,他们试图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供给青少年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技能。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可能面临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给他们有效的应对策略,如放松技巧、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包括积极的沟通技巧、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和家庭关系,提高社交技能和情感支持。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时期是他们开始独立决策和管理自己生活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我控制、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等技能。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业、生活和情感健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提供应对压力和情绪问题的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挑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二

标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职场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中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职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职场压力常常导致员工的不满和情绪问题,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表现和幸福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员工可以学习到应对职场压力的方法,如放松技巧、情绪管理和积极思维等。这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和满意度。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职场冲突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职场冲突是许多组织面临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员工学习解决冲突的技巧,如积极沟通、倾听和妥协等。这将有助于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职场中的自我管理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教给员工自我控制、目标设定和时间管理等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平衡。这将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挑战,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成功率。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员工的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组织的运营和成功。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可以建立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将有助于组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并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职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减少职场冲突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职场中的员工更好地应对挑战,促进他们的个人和职业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准、内容欠缺、教育方式单一、评价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优化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明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显性与隐性课程、建立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培训。

  关键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统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性爱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助性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

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5]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6]唐闻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个互补关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3):72-74.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彩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