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精简3篇)

时间:2013-05-06 04:22: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 篇一

标题: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及其影响

引言:代币奖励法是一种在小学课堂中广泛应用的激励机制,通过奖励代币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代币奖励法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并分析其潜在影响。

误区一:过度依赖代币奖励

代币奖励法的一个误区是过度依赖代币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出现对代币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目标。他们会更关心如何通过积累代币来获得奖励,而不是真正关心学习的过程和知识的获取。这种过度依赖代币奖励的行为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减弱,长期下去可能会产生学习疲劳和学习倦怠。

误区二:代币奖励与学习成果脱节

代币奖励法的另一个误区是代币奖励与学习成果之间的脱节。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可能仅仅为了赚取代币而完成任务,而忽视了真正的学习成果。例如,一个学生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代币而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种情况下,代币奖励法就失去了其本应有的激励效果,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三:教师对代币奖励的不当引导

代币奖励法的第三个误区是教师对代币奖励的不当引导。教师在使用代币奖励法时,如果过度关注代币的数量和奖励的大小,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个体差异,就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某些学生可能因为自身能力或特殊情况无法达到教师设定的代币奖励标准,这时如果教师过于强调代币奖励的重要性,就会给这些学生带来沮丧和挫败感,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结论:代币奖励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需要注意避免三大误区。教师应当在使用代币奖励法时找到平衡点,既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又要保持对学习成果的关注。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体差异,合理设置代币奖励的标准和方式,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挫败感。只有正确引导和运用代币奖励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数:600字)

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 篇二

标题:摒弃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

引言:小学课堂中的代币奖励法被广泛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然而,代币奖励法也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并提出应摒弃这些误区的理由。

误区一:剥夺学生内在动机

代币奖励法的一个误区是剥夺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的驱动力。当学生只是为了获取代币奖励而学习时,他们的内在动机会逐渐减弱。学生应该基于对知识和学习的兴趣来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取外部奖励而学习。因此,应该摒弃代币奖励法,鼓励学生发展他们的内在动机。

误区二:培养表面学习

代币奖励法的另一个误区是培养了学生的表面学习。表面学习是指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得奖励而机械地记忆和重复知识,而不是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代币奖励法过于关注外部奖励,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和深层次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应该摒弃代币奖励法,采用更加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教学方法。

误区三:强调竞争而非合作

代币奖励法的第三个误区是强调竞争而非合作。在代币奖励法中,学生往往为了获得更多的代币而互相竞争。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学生之间的合作意愿减弱,影响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应该摒弃代币奖励法,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结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存在三大误区,包括剥夺学生内在动机、培养表面学习和强调竞争而非合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该摒弃这些误区,采用更加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深层次学习和强调合作,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字数:600字)

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 篇三

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及教学实践,针对小学阶段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刀切”“一成不变”和“一言堂”的三大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代币奖励法;目标制定;科学民主;奖励兑换物

  俞国良等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20%,30%,30%和20%左右。另有数据表明,小学生中厌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其中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导致以上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改掉不良的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受到强化的行为会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在要求学生形成某种好的行为习惯或者改变不良行为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进行强化。代币奖励法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行为强化方法。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对儿童进行心理激励以强化其正确行为,矫正不良习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直接使用此法的机会可能很少,但是治疗者可将此法交给当事人,或在集体治疗中使用。这就意味着在学校教育中非常适合运用此法。

  所谓“代币奖励法”就是指把奖励结果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完成规定的事项后就获得规定数量的代币作为奖励。这里的代币,就像游乐场用来代替货币的铜板,是行为改变和强化物之间的媒介。学生有好的行为出现,就可以得到代币,由此得到强化,并可用代币和教师换取奖励。集齐一定数量的代币以后,儿童就能用这些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是实现自己的愿望。

  同时,代币奖励法不会产生由原始强化物所引起的厌腻现象。所谓厌腻现象即行为者不断地消费强化物所引起的对该强化物的需要降低。比如,一周内认真及时完成作业者奖励一本作业本,过不了几周作业本就丧失了吸引力,学生会说:“老是作业本,我都有一大堆了。”而代币实施方便,携带方便,可以储存,可以根据拥有者当时的需要兑换所需要的原始强化物,从而解决了由原始强化所引起的厌腻现象问题。

  其次,代币奖励法还能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代币奖励法通过代币的积累,换取某种强化物,可以培养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想要得到的东西或想要做的事情,很多情况下都能立刻得到满足,久而久之,稍有不满足就要大发雷霆。在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事先约定,代币数量不够时就不能换取奖励物,因此发脾气也没有用,必须慢慢积累代币。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了提高,意志力也得到了锻炼。

  再次,代币奖励法还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表现出好的行为时,教师立即给予代币强化,从而使教师更关注于学生的点滴进步,时常与学生进行正向交流,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种奖励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只有走出了这些误区,才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助一臂之力。

  一、走出“一刀切”的误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认真完成作业、书写端正等而实施代币奖励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时常看到代币奖励法的展示台——“班级竞赛榜”上出现“贫富悬殊”的现象,多数的学生在竞赛榜上贴满了代币,而少数学生只有区区几个,甚至一个也没有。那么代币奖励法对这一部分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他们游离于机制之外。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制定奖励机制时的“一刀切”做法。

  所谓“一刀切”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过于单一化。

  在代币奖励法的实施过程中,制定目标是首要任务。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定得太低,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达到,渐渐就会失去兴趣。但又不能定得太高,否则学生会失去努力的动力和信心。多数研究表明,有50%可能达到的行为标准对孩子最有刺激效果,稍稍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信心。然而,因为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同一目标,对有些学生来说轻易就能达到,而有些却非常困难。比如,有教师规定在语文考试中取得9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在“班级竞赛榜”中直接贴一面小红旗,直接跳过中间的“五角星”“卡通纸”的两级兑换。教师的这条制度,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有着很好的激励作用,然而对于中下游学生而言,那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学期中,有些学生没有一次考试成绩能达到要求,从而对这条规定彻底绝望,这就是简单的“一刀切”。针对我们现行的班级授课制,班中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参差不齐的特点,为了使代币奖励法面向全体,我们可以采取阶梯式非单一的目标体系。

  例如,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记字的学习习惯,在三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了“免抄代币法”。由于班级学生的识字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和学生一起统计了全体学生的听写情况。经过讨论决定,把学生的识字、记字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教师把总目标定为:生字词语听写连续多项获得满分者,获得一张免抄卡、一张奖状,并免去下一课的生字、词语抄写作业。在总目标下,具体分为三个层次:识字能力较差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两次,能得到上述奖励;识字能力中等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三次,能得到上述奖励;识字能力较强的学生,听写连续获得满分五次,能得到上述奖励。

  另外,在这

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了使优秀的学生有更高的追求目标,还制定了挑战目标:拥有免抄卡时间超过两周的学生,免除单元复习时的词语抄写任务。

  这样一来,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自主寻求适合自己的认字识字方法。一个学期下来,有90%的学生养成了自主识字认字的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走出“一成不变”的误区

  代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中介物。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采取的代币形式较为单一,通常都是小红花,五角星贴纸等,这一类代币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早已失去了新鲜感和神圣感。代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亲手制作的卡片、印章、带签名的修正纸等,也可以是表格式的记分卡、点数表,还可以是日常学习中的分数和其他学习成果,如作业中获得的100分、五角星、优等。 在“免抄代币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选择的一级代币就是语文学科的听写获得100分,是产生于日常学习中的代币。二级代币是免抄卡,教师使用颜色鲜艳的卡纸裁制成卡片,然后印上免抄二字的印章,并签上获得者的名字。这样的代币使学生觉得是独一无二的,有神圣感,吸引力较大。

  其次,代币兑换物的形式也存在“一成不变”的现象。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代币兑换物是学生努力的动力,如果代币兑换物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这种动力就会消失,也意味着代币奖励法的失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的兑换物不够丰富多样。通常做法是将兑换的小红旗贴在班级荣誉榜上,作为期末评选优秀的其中一个依据。虽然由于条件限制,与家庭教育中的代币兑换物,如喜欢的玩具、一次旅游、一顿大餐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们的代币可以通过逐渐增加精神奖励的比重,如口头表扬,积极的动作语汇、群体关注等,来加强效果。这种精神奖励既避免了一成不变,还能较好地对孩子进行心理激励,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实施“免抄代币法”时,代币兑换物就包括了特权和精神奖励,获得免抄卡的学生不仅可以有免抄下一课词语的特权,而且还集中在每周五的班队课上进行表扬,并颁发奖状,以一种仪式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少学生在周记中反映,班队课上的仪式令他们自豪不已,自信满满,最期盼这一刻的到来,愿意为这一刻的'到来付出自己的努力。

  三、走出“一言堂”的误区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教师在班级中具有绝对权威。因此,教师在实施代币奖励法的时候,不管是制定还是执行,也往往是一个人说了算,有时还随意更改代币兑换数量,任意没收代币,缺少民主和监督,存在“一言堂”的误区。比如,有的教师因为早上迟到而没收因为上课举手积极而获得的小红花;因为学生打架导致班级扣分,而在“班级竞赛榜”上划去因为考试优秀而获得的小红旗。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制定的目标范围较广,包括了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存在代币奖励与惩罚的不对应性,很难使某种行为得到强化。在上述例子中,举手发言积极的学生被没收了代币,这就对养成积极举手的良好学习习惯造成了障碍。上学迟到和积极举手是不同方面的习惯,这种跨范畴的任意惩罚是不可取的,容易打击儿童争取奖励的信心,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代币奖励法中,是否允许惩罚呢?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奖励和惩罚想结合的。在行为治疗中,也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不同方式。但是惩罚不可以是教师的随意行为,这就要求在代币奖励法的制定时,做到要求明确、细化,如何得到代币和没收代币都要具体说明,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张贴于班级显眼处公布于众,做到公平、公正,有据可依。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特别是部分班干部,他们有能力、有时间参与规则的制定,从而使整个机制更加公正、公平,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走出“一言堂”的误区。

  比如,在“免抄代币法”的实施过程中,可规定免抄卡不是终身制的,获得免抄卡的学生有免抄生字的特权,但为了维持这种特权,必须保证下次听写也是满分,因此,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生字词语的记忆和复习。但是如果未能获得满分,就要上交免抄卡,继续从头开始努力。这些制度在实施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本着民主公平的原则,与学生进行了沟通,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教师综合修改之后,张贴于班级布告栏中,严格执行。教师允许学生在课间的任何时间来兑换免抄卡,免抄卡即时生效。忙碌的时候也可以请班干部担当小助手,兑换的工作交与他们执行,使学生始终对机制保持热情和发自内心的认可,从而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当然,代币奖励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缺陷和问题。如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的的精力和时间较多,或多或少地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再如,由于代币奖励机制的成效明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实施,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时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探究和改进。

走出小学课堂代币奖励法的三大误区论文(精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