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推荐3篇】

时间:2019-04-01 04:28:38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篇一

标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探讨了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达农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和参与农村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提供城市居民独特的休闲和度假方式。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农家乐模式:农家乐是指农民利用自家的农田、农房和农产品,提供给游客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合于乡村旅游的初期发展。

2.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提供给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和农田生态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适合于乡村旅游的中期发展。

3.特色小镇模式:特色小镇是指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结合当地的特色资源和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小镇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注重整合资源、创新服务,适合于乡村旅游的后期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旅游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农民对于旅游服务的理解和掌握有限,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3.资源利用不合理: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并不合理,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的水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加强旅游服务的培训和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旅游服务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3.合理利用资源并加强保护: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资源,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探讨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18(1):69-74.

2.张晓光.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学家,2017(6):54-57.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篇二

标题: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的管理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乡村旅游是指游客到达农村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和参与农村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能提供城市居民独特的休闲和度假方式。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一、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管理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的管理体制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

2.管理人才缺乏: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对于管理人才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还比较薄弱。

3.管理手段不够科学:在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中,有些地方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对策和建议

1.完善管理体制和规范: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和规范的建设力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规范。

2.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科学制定管理手段和方法:在乡村旅游的管理过程中,应科学制定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结论: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红.乡村旅游发展管理对策研究[J].旅游科学,2018(1):69-74.

2.王明亮.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问题与对策[J].经济学家,2017(6):54-57.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篇三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 乡村旅游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城乡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研究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对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格局的有益补充,也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策

  一、重庆乡村旅游资源基础及市场规模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庆具有区别意识的乡村旅游自2000年才开始自主发展,现已具有一定的规模。2006年,重庆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达1676万人次

,占全市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的24。69%,实现直接旅游总收入9。3亿元。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景区(点)数2470个,客房数总量74208张床位;全市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单位共12个;直接吸纳农民就业人数5。3万人,间接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万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农业游客总量将达到185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1%,预计约占当年全市国内旅游总人次的18。5%,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

  (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

  (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

  (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

  (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

  (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重庆是拥有8。2万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万人口的年轻直辖市,大城市与大农村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目前,重庆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着以下问题:

  (1)乡村旅游模式发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务产品不齐全。目前,除农家乐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乡村旅游模式如生态农业园、森林公园、民俗节事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2)乡村旅游产品档次较低,乡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乡村旅游产品无法反映农事农艺、乡村生活、乡土习俗、劳作体验等乡村核心文化内涵,更缺乏具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动内容。

  (3)乡村旅游产业效益不高,经济联动效应不明显。乡村旅游理应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庆市乡村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还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不够充分。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冯淑华 沙 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管理论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