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的行业。体育管理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建设一个优秀的体育管理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体育管理专业的建设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在现代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来推动。通过建设体育管理专业,可以为体育产业培养出具备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满足行业需求。这些管理人才既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又掌握管理理论和技巧,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产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体育管理专业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体育管理水平。体育管理涉及到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等多个方面,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和运营。通过建设体育管理专业,可以提高体育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推动体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这有助于改善体育产业的运营环境,提高体育服务的质量,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体育管理专业的建设还能够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与旅游、文化、媒体等多个行业的互动和融合。通过建设体育管理专业,可以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其他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体育产业的附加值,推动体育产业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一个优秀的体育管理专业对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提升体育管理水平以及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专业的建设,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论文 篇二
随着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目前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亟待解决。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实践环节三个方面探讨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目前,一些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适应工作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更加全面和实用的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次,体育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和素质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既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也存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强的老教师。这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最后,体育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存在不足。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管理专业实践环节设置不够充分,缺乏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机会。这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实际工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规划和组织,积极与体育产业进行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体育管理专业建设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和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实践环节的规划和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够建设出优秀的体育管理专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论文 篇三
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论文
体育管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学科,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体育管理学的学科形成过程滞后于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领域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这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但是,随着体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体育管理学形成与发展提供的可能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成就对体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正成迅猛发展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以适应体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需要?如何调整体育管理专业结构,以满足体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强化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管理,以保证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体育管理人才的产生?都是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管理专业面
体育管理专业面是指体育管理专业的知识容量。为了发挥体育管理人才的作用,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不能越学越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偏重于强调专业性,强调对口,而且口径越来越小,突出体现专才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这种观念自然有其主客观原因:第一,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未能发展起来,长期处于本科教育状态,这样造成了本科毕业生已成为直接对口的对象,因此必然强调他们的专业性,强调他们必须是专业人才或专才;第二,目前高校从业教师中四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教师一般占据着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位置,他们的学历基本是本科,因此导致他们以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时的感受而特别强调专才的重要性;第三,我国高等教育观念中过于强调应用,强调适应,强调服务的情况是十分突出的。应用、服务、适应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即使讲适应,也不应作过窄的理解,观念上的这些问题也造成了影响。
针对以上体育管理专业面的问题,我们在认识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变化、用人标准的变化等因素入手,改变过去对于“应用、服务、适应”的狭隘看法,摒弃体育管理专业所谓的“对口”培养方案和知识评价标准。当然,在体育管理专业的“专才”与“通才”培养目标上,确实还应该掌握一个度的问题,尽管不能笼统地说体育管理专业必须进行“专才”教育,但是,一定的专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较强的专业性,这是最理想的。尽管仅靠4年的时间达到理想境界是困难的,我们也要尽可能的这样做。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知识面的拓展,需要扩大体育管理专业课程的跨度(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拓展),使本专业内的课程跨度也适当的大一些,以便使学生站在本专业的同时能有较宽的视野。这样,就可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职业或继续在本专业方向深造,即使转到与本专业相近的行业,也不致于感到很困难。
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
使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于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置。
1.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各类体育行政管理、体育产业管理、俱乐部管理等。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每位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都要与人打交道,都有自己做人的问题,因此应当具有人文知识;都要与社会打交道,因此要掌握一些社会科学知识;都要与自然打交道,与物打交道,因此要懂“理”,要学一些理工知识。从体育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不难看出,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的交又与互融。要避免体育管理过多的考虑体育专业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学科交叉互融不等于几个具体学科知识简单的汇合。其实,当今蓬勃发展的生物学和发挥巨大作用的经济学,已为体育管理学专业建设形成了范例。比如DNA的表达使生物学与数学,还有计算机技术及其交叉同放异彩;经济学中的两大分支——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与数学在极高水平下的融合,尤其是数理经济学,其重大成就几乎既是经济学的,又是数学的。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依托交叉互融的多种学科这一事实不难看出,综合性大学办体育管理专业的优势及效果已凸现出来。
2.要形成敏锐的思维结构。解决复杂纷繁的社会问题,或者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人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能力。一谈体育管理,仅用常规思维考虑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管理人才要求的,必须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操作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于一体。而理学知识偏于一般原理,逻辑占有更重的地
位;工学、自然科学知识虽少不了一般原理,但操作的地位更高;文学思维的.发散性特点更显著。当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广泛涉猎这些知识领域时,就有可能受到多种特性思维方式的熏陶,使思维结构更合理,使思维水平提高,使人更聪明。3.要产生积极的价值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向人们揭示不同的价值观念。事实上,不仅不同人的价值判断可能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问题上的价值判断也可能不同。人在不同事物上的价值判断,构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系统。我们希望人们所采取的价值判断更先进一些,而当他在许多事物上的价值观念都比较先进时,他的整个系统就会比较先进,从而,导致人向更高尚的方向发展。覆盖面较宽的知识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各类知识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观念选择,例如各类知识所提供的美学价值判断及其差异就使这种选择也成为可能。所以,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同时不可缺少的。人文的力量加之以科学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加之以逻辑的力量,使人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从而也使人有更先进的价值观念系统,使人更有力量。
以上价值结构的形成所赋予人们的力量已得到共识。不同的价值结构融合所迸发出的价值结果已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价值域。体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结构形式应该如何建立,理应依据怎样把体育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更具有“力量”的人而加以选择,理应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知识提供中寻求答案。这是进行体育管理专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点。
三、体育管理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能否达到预期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应对专业人才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外,其落脚点应该依附在课程建设上。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围绕专业建设而进行的学科课程组合,而且,也包括具体的课程教学质量。
1.体育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即为全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都开设的必修课。从通识课程的定义可知,体育管理专业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服从于学校统一安排,而目前学校一般的通识课程主要是外语、计算机、政治、高等数学、体育(体育专业除外)。
2.体育管理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对保证专业培养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专业主干课程是从十余门,乃至20余门专业课程中抽取出来的,是专业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但这些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又是基础性的。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古典文字等,中国历史专业的中国通史等,美术专业的素描等。对体育管理专业而言,管理学概论、体育管理学等课程,自然就成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3.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了实现体育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体育管理专业面和课程结构组成的要求,体育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人体科学、管理科学、运动科学的知识内容,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系统科学基础、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体育法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网球、武术、游泳等课程。
4.体育管理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抓住专业主干课程这一环.就基本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但对于全面的培养质量来说,仅有这一环还不够,必须合理安排一般专业课程。其实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一般课程对保证专业知识内容又是相辅相成的。主干课程不能脱离一般专业课程而独立存在,专业课程中也不能没有重点。为此,在体育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围绕主干专业课程应该设置的一般专业课程还包括:公共关系学、行政管理学、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等。
5.体育管理学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按照现代课程论的观点,以及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要求。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除了科学安排以上体育管理专业必修课以外,还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多方面需要,为学生提供门类较多的专业选修课。
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首先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要把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价值结构尽可能的体现在选修课程内容之中。其次要避免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凑足毕业学分而忽视知识结构搭配等现象发生。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将选修课划分成几个模块,在模块设计时实现结构的合理配置。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设计了以下三种体育管理专业选修课模块形式。
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具体体现,应特别予以重视。
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形成,无疑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方向性的基础。但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提高每门课的教学质量呢?第一,师资力量,即在每门课程任教的教师,其职称结构如何,学历结构如何,更重要的是实际水平如何,特别是工作态度如何;第二,教材建设,其使用的教材是否先进;第三,相应的图书资料,特别是主要参考资料是否齐备;第四,实验条件如何;第五,实际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满意程度如何;第六,教学研究的成果如何等等。
影响体育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搞好体育管理专业建设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需要运用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外,还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每门课程的师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