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论文 篇一
标题: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学体育在高等院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大学体育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其次,大学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在团队比赛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合作,相互协作,共同达成目标。这种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此外,大学体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信心、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次,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多样化的体育项目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依然受到学生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身体锻炼需求的多样化,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如健身操、瑜伽、攀岩等也逐渐受到学生的青睐。其次,大学体育将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大学体育不再仅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多地将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比如,一些大学开设了体育科学专业,研究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此外,大学体育还将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大学体育赛事、运动会等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总结起来,高等院校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大学体育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学术研究和校园文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论文 篇二
标题: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高等院校大学体育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将探讨高等院校大学体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
首先,高等院校大学体育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学生参与度不高。现代社会的学生面临着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等压力,导致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等院校可以采取措施,如开设更多的体育选修课程,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的认识和兴趣。
其次,高等院校大学体育面临的挑战之二是设施和资源不足。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设施和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等院校可以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增加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与社会体育组织合作,共享资源,提高体育设施和资源的利用率。
最后,高等院校大学体育面临的挑战之三是竞技水平和教练团队的不足。一些高等院校的体育竞技水平相对较低,教练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有待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等院校可以加强对教练团队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同时,高等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体育专业学校和体育组织的合作,借助外部力量提升体育竞技水平。
总结起来,高等院校大学体育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不高、设施和资源不足以及竞技水平和教练团队的不足等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等院校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机会、增加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加强对教练团队的培训和引进等,以促进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发展。
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论文 篇三
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论文
一、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现状
高等院校办学多把就业率、考研升学率等
作为教育指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此种管理运作机制下,大学体育的发展空间更加狭窄。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体质测试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速度、力量和耐力等素质指标,对比5年前的数据均有明显下滑,尽早构建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二、改革措施
1.发展定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将办学目标定位成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以办一流大学、高校强省等为目标口号。在这些目标的引导下,同一院校的诸多学科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体育学科往往受到忽略。以往,体育学科培养目标一直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传授运动技能,目标并不明确。然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走向和发展是首先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体育学科需要明确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具备怎样的身体素质和相应的体育技能,如何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明确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才能融入高等院校的发展轨道中去,才能在学科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2.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大学体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粉笔加黑板,实践课讲解示范、分解练习、测试比赛,教学方法亦毫无新意。大学体育需从根本上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培养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强身健体的思想观念;变换课外活动的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将先进的科技仪器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活跃教学氛围,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改变班级小组的管理模式,以各种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组织方式开展体育锻炼。
3.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国内博士点、硕士点少的缘故,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普遍偏低,由于学科不被重视,教师能立成的项目也很少。而随着高校强省政策的推出,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职称评聘的门槛越来越高,体育学科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大学体育教师失去了晋升进步的机会,队伍就会懈怠散漫下来,学生也会区别对待体育课。教师队伍的情绪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进而影响高等院校大学体育的未来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高等院校应考虑到大学体育不同课程任务群的特殊性,进一步细化体育教师的评聘晋升制度,在评定职称的过程中不单单看重科研成果,更应该了解理论型与技能型教师、教练的不同,建立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奖励措施,正确引导大学体育教师的工作。
4.资金建设问题。
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与投入,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着多学科分配有限资金的建设困境,强势学科、亮点学科往往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些学科借助学校资助,可以申请众多的纵向科研项目基金,引来各种级别的实验室平台、创新平台,通过引进高学历、杰出人才等各种方式占据校内资源及名额,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大学体育学科因其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在申报项目时没有历史前期基础,年复一年,差距越来越大。大学体育学科应根据自身专业学科的建设规律,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身体素质需求为切入点,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学科亮点,掌握学科话语权。同时,高等院校领导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做实大学公共体育的实践工作,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力度。
5.转变学生体育观念。
近年来,高校军训、跑步测试中出现了学生猝死事件。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再度发生,很多学校取消了原有的运动训练,减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包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家务劳动的减少和电脑手机等数码产品的出现等因素,这些因素在丰富人们休闲时间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机会。有了空闲,学生更愿意宅在家里,面对着电视电脑手机,游戏已经成为了主要的休闲方式。升入大学以前,学生一直以升学为目标,初高中经常取消体育课;进入大学后,学生仍没有树立起锻炼身体的意识,就业、考研的压力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心,大学生更加不够重视自身体质下降的问题。2004年,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议就提出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体育测试不合格就不能毕业,然而,这种仅靠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来改善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锻炼,自我锻炼,才是大学体育课的最终目的,真正的教育在于效果而非形式。大学生锻炼身体不能只靠学校的体育课程来解决,而需要学校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想真正有效改变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趋势,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健身的习惯。高等院校应在校内大力宣传和推广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利用各类媒体提高全校师生对体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敏感度,为学生灌输体育健身的观念。同时,端正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大学生,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运动、锻炼,真正有效地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
6.大学体育技能统考。
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需要有大学体育技能统考的监督。利用体育技能统考来评价大学生体育学习的效果,是对大学合格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向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鉴定。根据国家《计划纲要》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对全体学生每年进行一次体育测试,而大学体育课只在前两年开设,因此大学体育技能统考起着延续督促大学生运动锻炼的作用。统考中可设定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专项技能等模块,帮助学生认清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健康第一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