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篇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与父母同住的儿童。他们通常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照顾,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因此,我们应该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和情感问题,甚至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所以,我们应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压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同时,学校和社区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他们可能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机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同时,学校和社区应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最后,我们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照料,留守儿童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能不规律,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同时,学校和社区应该提供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指导,确保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关爱的群体。我们应该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身体健康。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篇二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与父母同住的儿童。他们通常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照顾,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因此,我们应该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石,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至关重要。父母应该积极与孩子沟通,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虽然父母不能经常陪伴在身边,但他们可以通过电话、信件和网络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父母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只有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才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其次,学校和社区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学校可以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小组成员可以定期与留守儿童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增加留守儿童的社交和交流机会。社区可以建设留守儿童之家,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娱乐的场所。社区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定期探访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全社会都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和关爱。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该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我们关注和关爱的群体。我们应该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层面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让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照顾,实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篇三
用爱的智慧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大群体。他们长年在外打工,家中留下了孩子和老人。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成为了“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来说只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只是梦中可以撒娇依偎的怀抱。留守儿童的成长轨迹中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一味溺爱他们的爷爷奶奶。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想不通的事,或是青春期的一些心理问题,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及时开导、关心。长此以往,大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叛逆、冷漠、自私、自闭、多疑、焦虑、仇视社会的性格。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有效地走进留守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呢?
一、尊重关爱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感觉、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
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结就是缺少关爱。爱是心灵的钥匙,能打开每扇紧闭的心灵之门。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那么班主任就要像妈妈一样去爱每一个孩子。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的爱是学生心中最神圣的,因为师爱还饱含着认可、欣赏、接受等心理暗示。在这些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心灵深处是十分渴望爱的雨露的。记得我教一年级时,孩子刚刚入学,十分想家,又要马上达到老师的.各项要求,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心理是多么的难以承受呀。因此每天都有孩子声称自己身体不舒服,想回家。其实这就是一种逃避的心理在作祟。发现这一问题后我马上意识到,班主任应在这时充当妈妈的角色。因此平时课间我总是回到班级,看见衣服穿着不整的孩子,我会把他拉到怀里,帮他扯扯衣服、挽挽衣领,并有意地问问:“早上吃饱了吗?”我的兜里总是装着糖块,哪个孩子情绪低落了,我会去哄哄他,并塞给孩子一块糖。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我会像家长一样去辅导他,有时甚至让孩子坐到我的腿上,像辅导自己的孩子一样,脸贴着脸,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温暖。老师的这种关爱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温暖,还会让学生有一种被认可接纳的喜悦,从而他们开始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开始喜欢学校、喜欢班级了,他们的心扉也向所有人敞开,开始接受阳光般的校园生活。总之,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关爱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关爱他们的为人处世和心理健康。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是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要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这是教育留守儿童的前提,也就是一切教育必须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收到成效。
二、给予自信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自信的,而有自信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自信心是一个人成人、成材、成长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留守儿童尤其缺少自信心。因为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迫使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来自父母的肯定,他们变得胆小怯懦,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勇气,没有魄力,也就没有做事的积极态度和主动性。又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从入学那天开始就独自一人面对学校、同学、老师,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更加恐慌,因此普遍缺乏自信,于是消极的孩子、懊悔的孩子、淘气的孩子、怀恨的孩子等等都出现在校园中。对这些孩子的指导,如果只是从正面责备他的错误,那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应该设法给予他自信,使问题自然地得到消解。运用以下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产生自信:
1.走进心灵,搞清楚究竟是在什么事情上失去了自信;
2.丰富集体生活,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
3.发现该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强调;
4.发现该学生的兴趣所在,让他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5.即使是很小的成绩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
6.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
三、给予任务
给予任务,让学生具有完成工作的充实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方法对那些不跟别人合作、不合群的“问题学生”很有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学生会有一种被重视认可的感觉,他们会被有效地拉拢到集体中,参与集体活动。对这种学生,要尽量给他那些有机会与老师接触的任务,把他放在一个不得不张口说话的位置上。要与其他孩子充分接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让孩子把他积极的一面展示出来。于是,很多不爱说话也不愿跟老师说话的孩子变得积极、开朗起来,他们感到集体是需要他们的,他们开始热爱集体、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生活,回归到了正常年龄孩子的心态上来。
留守儿童,住校学生,我们作为教育者应用我们的智慧与爱心充分关爱他们,让这些被生活迫使离开父母的幼小心灵走进蓝天、走出自己恪守的天空,让他们每时每刻都享受心灵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