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资助论文【经典3篇】

时间:2017-08-01 07:11:4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困难学生资助论文 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困难学生资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在现代社会中,困难学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经济困难、家庭背景不佳、学习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困难学生资助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经济困难是困难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由于家庭条件不好,这些学生可能无法支付学费、购买教材和生活用品等。因此,提供经济资助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境,专心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困难学生资助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些困难学生由于家庭背景不佳或学习能力不足,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提供资助,这些学生将有机会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困难学生资助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由于自身困难的原因,困难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然而,当他们得到资助,看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时,他们会逐渐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自信和自尊将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困难学生资助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也需要关注和帮助那些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困难学生,社会可以积极回应教育公平的呼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困难学生资助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同时,资助困难学生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困难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实现自己的梦想。

困难学生资助论文 篇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困难学生资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在当今社会中,困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境,例如经济拮据、家庭环境不良、学业困难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们失去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克服困境,实现自身的梦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困难学生资助可以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经济问题是困难学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这些学生可能无法支付学费、购买教材和生活用品等。因此,提供经济资助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境,专注于学业,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其次,困难学生资助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由于家庭环境不良或学业困难,一些困难学生可能无法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提供资助,这些学生将有机会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外,困难学生资助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由于困境的原因,困难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然而,当他们得到资助时,看到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会逐渐建立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自信和自尊将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困难学生资助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取决于培养优秀学生,还需要关注和帮助那些困难的学生。通过资助困难学生,社会可以积极回应教育公平的呼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困难学生资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同时,资助困难学生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困难学生资助的支持力度,让更多的困难学生能够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的梦想。

困难学生资助论文 篇三

困难学生资助论文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分析

[提 要] 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是当下教育资助的一条手段,对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帮助。贫困大学生教育资助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但同时也面对着诸多的问题。面对现行的资助政策本文从政策实施,实行程度,实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后期政策发展方向进行探讨,适当对现行的大学生教育资助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教育资助 政策分析 政策建议

政策实施

意义: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总数460万人。贫困生的难处,有的超出常人的想象,也超出了贫困生的心理承受极限,使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生活。有数字显示,一个本科生每年最低支出9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四年的花费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改革的胜利果实分享不公平已使贫困生家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财政的低投入.城乡之间教育政策的大落差又使贫困生家庭受到明显的教育不公的冲击。贫困生要缴连年增长的高额学费,这使本来就已经贫困的学生家庭陷入了无助的境地。这种教育不公平后果严重,不仅会影响到贫困生就业的不公平,还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公平,甚至会引发社会危机.。从1987年开始,在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民政部、各地政府以及各高等学校、社会力量一起共同努力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及“绿色通道”等为内容的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其中,奖学金主要包括奖励各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的普通奖学金,特别针对贫困家庭学生设立的国家助学奖学金,以及社会组织、个人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学生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来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资金问题的一种政策模式,除了高校利用学校资金对学生办理的无息借款以及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外,最主要的形式是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是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安心完成学业的有效资助办法,教育部、财政部规定各高校每年从所收取的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用于勤工助学项目。特殊困难补助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这是一项辅助性的政策措施。减免学费是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制度,具体减免对象和额度由学校确定。“绿色通道”是为刚考入大学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而实施的措施。此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社会资助,主要是社会各界在高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助学金项目,以及帮助贫困学生获取贷款的各种办法等。总的来讲,目前形成的这个教育资助政策体系是一个以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1997年,中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中国政府逐渐推出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以帮助学生支付上大学费用。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资助的力度,扩大了学生资助的覆盖面。同时,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大学也开始为大学生提供越来越多的资助。随着大学招收的扩大相应的在校困难学生也随之增多资助政策也在逐年的完善。

实行程度

政府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为使全体在校大学生包括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合格建造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做出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教育部和财政部多次会议研究,下发文件建立起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题的多种途径结合的的体系帮助在校困难学生。从2004年到2005年贫困资金合计40亿元,资助人数达到420万人次。自1999年以来开展国家助学金贷款工作,全国申请贷款人数累计400万,银行审计人数240万,申请贷款累计总额达305亿,银行审批金额201亿元。除此之外各当地政府,各高校也相应为困难学生做出专项资金以帮助困难学生顺利读完大学课程。在当下国内基本实现在校困难学生都能得到校级,政府或国家的相关资助。助学贷款风险准备金、生源地贷款等,有一些地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已走上正轨。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目前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逐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向更多的银行和金融单位甚至个人进一步开发,鼓励银行设计出多元化的产品;对生源地贷款进一步探索并谋求与以学校所在地贷款的有机融合;政府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基金以承担更多的风险;立足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立足实际的担保方式;探索通过社会保险机构回收资金,在贷款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中间建立相应的约束渠道;进一步改革还贷的时间期限,并建立和工作后工资挂钩的还贷款制度;考虑建立教育政策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负责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借鉴西方经验,建设教育融资机制,尝试发展助学贷款证券化的“二级市场”给困难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福利。目前,国家、社会和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采取的主要方式有: 1.多元化助学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基本保证了每一个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2.各高校普遍设立勤工助学中心。各高校都设立有各种勤工助学岗位,供勇于面对贫困、自强自立的同学减轻生活费负担,同时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锻炼和提升。3.社会救助风气逐渐形成。现在一些政府、团体、工会、妇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越来越多。这些爱心资助不仅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完成学业的希望,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和谐团结的力量。

资助政策中的问题

虽然在国家出台了新的资助政策之后,各高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建立了自己相对完善的资助工作体系,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准确认定有困难。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奖助学金资助,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认定。从表面看,这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顺理成章,但实现中仍然有很多漏洞。比如,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第一个是由学生生源所长在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后面一张表由学生本人填写。这些认定,在表面看来很能证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不少地方开的证明随意性很强,可信度较低。重视物质帮困,忽视精神帮困。长期以来,人们都只关注到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困难,事实上,高校中的贫困生很大一部分属于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贫困,所以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有学习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压力。我们现有的帮困助学措施大部分是从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角度来考虑,如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等,而缺乏对贫困生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关注、教育和帮助。与种类繁多的物质帮困措施相比,在精神帮困方面确实缺

乏有力的措施。而且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远比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要来得困难、来得复杂。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参考其他一些国家的资助政策,可以发现,大多数国家基于高等教育缴费上学的原则,各项资助措施以有偿的贷款为主,各种资助大部分是有条件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资助,完全无偿的无条件的资助很少。而我国现行资助体系中仍有较大比重补、减、免等无偿资助方式,部分学生和家长到校之前就备齐了各种贫困材料等着学校减免学费和给予困难补助,促成了学生的等、要、靠思想,不利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由于贫困生群体具有隐蔽特征.贫困生认定工作向来是一个难题。目前对贫困生资格的认定缺乏 可靠的资产数据,仅凭学生填写的

一张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依据.家庭经济背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准确性难以把 握。从学校层面来看,因缺乏判断的标准,一些高校采取简单的按学生人数分配贫困生指标的办法。学 校分解到院系,院系分解到班,并没有按照贫困生的实际人数进行资助。或者为工作简便有效往往采取贫困生在班会上讲述家中的贫困原因。或采取个人申请,同学投票等方式,这些做法容易伤害贫困学生的自尊心。另外,就贫困生本身而言,对于自己的贫困状况,有的学生在某种心理的作用下。羞于说明真实情况,导致学习、生活条件甚至心理上的新的压力,这也给资助工作带来了困难。美国的资助模式之所以效果显著,“资助包”和“国会方法”是 关键。而我国学生及其家庭收入比较隐蔽,各类贫困证明效度较低。国家没有权威、可行的资助评审体系,高校很难确定谁应该接受无偿资助、谁只能获得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困功能弱化从资助形式看,主要是体现党和政府关怀的奖(助)学金、困难补助等无偿性资助,弊端是缺乏教 育功能,容易使经济困难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奖学 金助困功能弱化。 根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1999年对全国100所高校50000名贫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生活费来源中依靠奖学金支付的仅占贫困 生总数的2.9%。贫困生获奖学金的人数也仅占其总数的23,。8%。就笔者所在学院2002~2007年国家 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发放金额合计金额为8.7万、10.6万、15.3万、14万、32万、62万(其中国家省政府励志奖学金48.25万);享受学生人数 合计:31人、38人、59人、56人、62人、191人(其中 国家省政府励志奖学金169人)。只占我院在校学 生总数的6%一12%,且能够获得此类奖学金的同学未必就是贫困生,这足以证明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已十分微弱。基于政策效益的评价,我们以2002年为例(见下表)来研究贫困大学生救助的资金总量。从表中可以看到,在对城市贫困大学生救助的各项政策中,救助金额总数最大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对个体救助金额最大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奖学金,覆盖范围最广的是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和国家助学贷款,综合考虑,从效益上来说,比较好的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2002年各项资助政策效果比较一览表

类别资金额(万元)救助人数(万人)人均(元)

奖学金(含非困难学生)263141366719

国家奖学金200004.54444

国家助学贷款210000258400

勤工助学基金76831124620

困难补助3813578489

减免学费32778171928

绿色通道69000(以人均3000计)23

(资料来源《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做好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务司编印。)基于政策效率的评价。从效率上来讲,我们要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即资金对贫困生的救助程度。一般奖学金和贫困大学生救助没有直接的联系;国家奖学金金额偏大;困难补助与减免学费操作困难,有平均化倾向,资金利用率“大打折扣”;社会资助总体金额较少,不成气候。总体评价,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效率较高。基于政策公正性的评价。从公正角度讲,奖学金体系和勤工助学体系比较公正;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由于标准不清容易产生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对受助个体很公正,然而从宏观来讲,现实中的受助地区和学校之间的不平衡状况对公平原则有所破坏,需要进一步修正。基于政策回应度的评价。从政策的回应度来讲,我们可以研究政策对象对不同政策的评价,这是我们的重要参考。从我们调查看,大部分同学对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认可率较高。综合比较,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虽然他们在现实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然而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困难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需要改革,要进行制度的创新或者改变资助方式;国家奖学金要减少资金,扩大资助对象;国家助学贷款和社会资助的非均衡化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政策方向

资助政策体系的资助形式在原有的“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发展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设置、部分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覆盖范围从以往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主,进一步扩展到民办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另外新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导向明显,在具体分配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名额和资金的时候,不是搞平均分配,而是考虑到不同高校特点、不同专业特点,向那些国家最需要的专业进行倾斜。同时,在主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的同时,切实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或接受最有用的职业教育。

资助政策的合理化建议

1.科学确定资助对象,确保资助的公平公正。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的贫困生档案制度。首先是掌握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其动态信息。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家庭成员结构及其劳动能力,判断其应收入状况。另一方面可采取学生参与测评,实现民主决策和有关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同时,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最后,辅导员、班主任要把确定的经济困难学生名单,在班级内公示,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从而科学、合理地量化贫困生界限,以准确地认定贫困生,

及时地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认定时应严格遵守贫困生认定的各项制度、原则与程序,克服认定工作简单化与随意性。2.制定资助规划。应建立贫困生资助档案。经过评定后,为每一位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计划,并关注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使资金到位,防止贫困生资金浪费现象。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资助金额,公正、公开地实施帮困助学活动。3.加强贫困生的心理资助工作。部分贫困学生存在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问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对待贫困和资助的思想,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树立在困难中健康成长的信心,这将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也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4.加强诚信教育。如前所述,有些学生为了获得资助伪造贫困证明,或是恶意拖欠助学贷款不还,在学生中造成了及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建立贫困生资助的追究制度,约束弄虚作假的行为。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教育体系,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还应与感恩教育、心里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懂得助学的原则是扶贫先扶志,帮助受助学生形成“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品格。5.树立典型,对贫困生进行榜样教育。定期举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个人事迹报告会,给受资助学生正面积极的引导。长期对贫困生进行“学习激励”。“知识改变命运”,要让广大的贫困生认识到,贫困只是暂时的,未来要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不等,不靠,不依赖。

6.贫困生资助体系使贫困生通过“自主创业”等的努力来获得资助,适应从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向有偿借贷和鼓励性资助相结合的转变,将过去单一的助困机制及时调整转变为以激励为主、助困为辅相结合的新机制,将贫困生接受帮助的权利与应该履行的义务有机结合起来。

7.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勤工助学体系。积极拓宽勤工助学途径, 创设更多校内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广泛吸纳社会资助,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的支持。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让他们在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学金,以壮大助困基金。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资质金额和岗位有限,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在社会企业中设立相关专业的岗位,使贫困生可以利用业余或寒暑假时间勤工助学,在得到报酬和资助的同时,能将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一举两得。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生能得到不同渠道的资助。

参考文献: [1]史月兰.诚信与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5):64-67

[2]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3):67-7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国务院二○○七年五月十三日印发。

[5] 李栓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5).

[6]姚君君.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高校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探析[J].世纪桥,2006,(2).

[7]黄建美.高校助学帮困育人工作思路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作者简介:李强 1990.09 男 江苏徐州 盐城工学院B装备111 18262381787

困难学生资助论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