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篇一
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小学德育中,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品德素质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和修养。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学生会接触到各种道德故事、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通过这些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标准。同时,他们也会明白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和道德败坏的后果。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的品德素质会逐渐形成,他们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选择。
其次,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品德素质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有良好品德素质的学生往往具备积极向上的思维、优秀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能够积极参与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他们能够培养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
最后,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一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需要有良好品德素质的公民来建设和推动。小学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使他们懂得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运作规律,感受社会的需要,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是小学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篇二
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感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情感素质,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建立健康稳定的情感关系。情感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个人发展,还能够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
首先,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个人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情感波动和情感困扰。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自己的情感稳定性和抗压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个人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情感教育有助于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交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级关系。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学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增强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这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成长。
最后,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情感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质,提高自己的情感智力和情感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情感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心的公民。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情感健康和个人发展,促进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实施。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篇三
[内容摘要]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一是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二是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三是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让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
[关键词]回归生活珍视童心提升认知
[本文转载自“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
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父母关爱我成长》是浙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我的家庭”单元中的第三课。我在执教本课教学中本着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调整话题,根据其真实体验和反馈,来引导他们思考、讨论、交流,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道德认知。本人经过几次试教磨合,有很大改观,使整个课堂在有弹性的预设下“动态生成”、精彩纷呈。现摘录课堂中的几个片段,来品味一下“动态生成,感动心灵”的精彩和反思探索。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教学片段:读父母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坐在家庭树下聊聊天,拉拉家常(课件演示“家庭树”,背景音乐为《可爱的家》)。今天,我们的话题是——(演示课件:点击家庭树上的树叶,弹跳出“父母”二字)
师: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从出生到现在,你跟父母一起生活了多少天?请拿起笔来算一算,好吗?(在老师启发下,生动笔计算)
生甲:3285天(属鼠的)。
生乙:3650天(属猪的)。
师:三千多个日子,我们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呵护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呢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记录着许多爱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读一读吧(演示课件,出现字幕:读父母的故事。背景音乐为《世上只有妈妈好》)。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
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故事中,老师知道了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这么多的故事,每一个都那么朴素、感人,说也说不完。这些故事都可以化作一个字,你们说是什么呢?(请若干名学生回答,教师点击家庭树,从树叶上弹跳出一个个“爱”字,学生的脸上激荡着一阵爱的热浪)
思考:“读父母的故事”这一环节按照带入情境,引导启发,把学生带入了回忆中。加上背景音乐的巧妙渲染,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亲情氛围,富有感染力,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师生共同解读着什么是父母的爱。这样情真意切理寓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创设好情景,才能引发心灵共振。
1、准备性——活动情景前要让学生做好认知心理准备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观唤醒。”教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认知基础和心理状态,善于调节儿童的情感,使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活动充满期待。否则学生很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昨天,老师请大家准备一个父母的故事,谁愿意第一个上来讲?”学生在课前进行收集信息的准备,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生诉说故事,有的还拿出照片和玩具等小物品,诉说有内容,诉说有深情,课堂气氛活跃。
2、真实性——活动情景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其学习就达不到课程目标。如果学生诉说的东西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诉说生活中父母的故事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体验的,学生们争着诉说“有一次我发高烧,爸妈赶紧
带我到医院看病,医生说需要打吊针,因为我的静脉很细,护士阿姨扎了好多针都没扎进去,疼得我直哭。爸爸见了赶紧把我抱在怀中,轻轻抚摩着我的头。我感觉他的手在微微地发抖……”“有一次,我顶撞妈妈,一句道理也听不进去,妈妈气得打了我一下,我哭着跑到房间里,哭着哭着睡着了。后来听爸爸说,妈妈轻轻走进我的房间,用手摸着我的脸,还哭呢?”这样就使学生能真正从细微处体会到“父母的关爱”,萌发“父母对自己”的爱有多少深的情感。
3、针对性——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本教学片段始终围绕一个“爱”字,让学生观察父母,从生活入手,后来诉说“关爱”的事例,再加课件的演示和温馨的音乐,一份真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当前,品德新课程的活动性已被大家普遍接受,活动化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活动情景”为什么而设还缺乏思考和研究,许多课堂活动由此成为无效劳动。只有观察并研究学生的生活,寻找到教育的契机,架设起学生生活与品德教育的桥梁,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恬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恬,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教学片段:计算父母的爱有几斤
师:多美的家庭树呀,一片片树叶都浸透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想把它叫作“亲情树”,喜欢这个名字吗?
师(课件演示)瞧,“亲情树”上结出了许多“亲情果”,想不想采摘一个尝一尝?
学生们一个个踊跃上台,点击“亲情果”。每点击一个“亲情果”,“亲情果”就落地,并弹跳出一个问题。
生甲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
生甲:算不出来。
师:为什么?
生甲:从没计算过。因为我有时吃得多,有时吃得少,我想吃什么、爱吃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想办法给我做。
师:谁能计算出来吗?
生乙:不能,我们长这么大,得吃多少东西才行呀!
师:对呀,把刚出生时的小不点,抚养成今天的你们,爸爸妈妈想尽办法让你们吃得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得费多少心思啊。生丙读题: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接送你上学,走了多少路?
生丙:从我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每天早上是爸爸送我,下午是妈妈接我,有时我忘了带书本,爷爷还会给我送来。所以我一时计算不出来,但我想,加起来一定很长很长。师:我发现,这些问题大家都没回答出来,为什么呢?
生甲: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生乙:父母的爱没法计算。
生丙:因为平时我们从末想过这些问题。……
师:是啊,不仅爸妈关心着你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关心着你们,你们多幸福啊!这条长长的路上,每个脚印里,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曾经有人问,父母的爱到底有多少?(演示课件,出现字幕:爱有多少斤?)你们说呢?
生甲:很重很重。
生乙:很沉很沉。
生丙: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思考:“以我为主,漠视他人”是现在少年的普遍心理缺陷。引导他们关注身边最寻常的事、最普遍的人,并让他们从中体悟出心灵的感动,也许是填补那份缺陷的好办法。课件与问题的独具匠心设计,这些看似容易却无法回答的问题的出现,巧妙地带着学生们进入生活的回忆,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加深了对父母之爱的体验。举一反三,这样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比出皆是。以课堂为基点辐射生话,这才是品德课的终极目标。
1、化静为动,巧妙穿插操作性活动由于受到教室这个特定环境的制约,教师所能选择的课堂活动形式十分有限。于是,一些品德课又陷入了“说说”、“议议”、“评一评”、“演演”的新俗套。为帮助学生感受到成长道理上家人浓浓的关爱,设计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爸妈妈为你做的饭菜有多少斤?”“这么多年来,爸妈每天叮嘱你说了多少遍?”“请你计算一下,这么多年来,爸妈等你放学时间有多长?”“爱有几斤”?让学生动动笔先做一个书面调查和统计,就可以让“静态”的课堂动起来,做到静中有动
[2015小学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