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让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李媛本报通讯员矫超
“大鼻子”校车农村娃先受益
每天早上6点半,在城阳区峪社区党支部大院门口,都有一辆“大鼻子”校车准时守候在那里,接送附近几个社区40多名中学生,到7公里之外的城阳九中上学。要搁在以前,学生们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或者步行一段距离坐公交车去学校,光路上就要耗掉一个小时。从今年5月份开始,城阳区首批24辆“大鼻子”校车投放,开通48条试运行线路,涉及城阳九中、云头崮小学等9所中小学校,方便沿线50多个社区及居民小区,乘车学生达2130多名。城阳区开通的校车是为了解决区内中小学生、尤其是偏远地区中小学生的乘车安全问题,对城阳、夏庄、惜福镇三个街道的9所农村中小学原有非国标校车进行了更换。
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区开行的校车线路均针对农村及山区学校,而城阳城区内的学校却无一所入选。
不忽视农村娃,不忘特殊群体,是城阳区发展均衡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第一举措,以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保证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城阳区全市率先实现公办学校全接收,免除借读费,并建立起财政补贴制度。目前,该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5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7.5%。
优质资源流向偏远学校
教育是民生大事,关系千家万户,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均衡教育问题,是城阳区的头等大事之一。
从2010年开始,城阳区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偏远学校,促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学校流动,实现全区教育
优质均衡发展。该区每年投入450万元,为偏远学校的老师提供培训、科研、生活改善等专项资金,提高城乡老师的教学水平。此外,城阳区还开展了三年计划,每年由区财政投入500万元,改善偏远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偏远学校图书、实验仪器、体育器械、电教设备的配备水平,使其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
通过近几年基础建设提升,城阳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已达64处,占总数的82.8%。全区各中小学与北京、上海及青岛市等100余处名校建立合作关系。而北京师范大学城阳附属学校、天泰城学校暨青大师院教育实验学校相继落户,将进一步满足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重视素质教育,拒绝“书呆子”
教育公平,除了确保不同人群享受同等教育、不同区域或学校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外,还有第三个含义,即教育质量的相对公平。城阳区教体局局长赵平说:“如果我们只是重视学习成绩,孩子的身体素质、性格养成、社会品德都不要的话,那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学习机器。”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城阳区从2011年起,以开展“区长杯”系列文体艺术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启动了足球、篮球、舞蹈等12项系列活动,形成了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浓厚社会氛围,成效显著。
今年6月底,城阳区区长杯足球赛落下帷幕,第十中学学生王凯与队友一起获得初中男子组第一名。“踢足球既锻炼了身体,还能让我们学会团队协作精神,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对我的学习还有促进作用。”王凯告诉记者。
“这些活动均是面向全区各所中小学校开展的,参赛队伍360余支,参赛人次达15万,学生参与率达100%,形成了"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局面。”赵平介绍,去年该区体育事业成绩斐然,实现了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先后夺得国际橄榄球邀请赛冠军、全国少儿乒乓球比赛冠军、全国健美操联赛一等奖等60余项市级以上桂冠。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