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之感受的论文 篇一
在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感受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感受。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深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分享经验和教材。这种合作和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还能够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最后,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增加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竞争力。
然而,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感受。首先,教师可能会感到时间压力。由于教师工作繁忙,他们可能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参与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可能会面临资源的不足。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但是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来完成这些工作。此外,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更愿意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感受,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学校和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研究性学习交流会,让教师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认可。最后,教师个人也应该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带来很多积极的感受,但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感受。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并鼓励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
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之感受的论文 篇二
在教育领域,研究性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成果,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他们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这种不断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此外,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通过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材。这种合作和交流可以帮助教师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了解到其他教师的优秀实践。教师还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教育研究机构和专家进行合作,参与教学研究项目。这种合作和参与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然而,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首先,教师可能会感到时间压力。由于教师工作繁忙,他们可能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可能会面临资源的不足。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但是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来完成这些工作。此外,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他们更愿意继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首先,学校和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研究性学习交流会,让教师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项目,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认可。最后,教师个人也应该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兴趣,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总之,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然而,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为了促进教师的参与和提高其体验,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并鼓励教师进行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
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之感受的论文 篇三
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之感受的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是一种常规性的学习方式,但在国内仍属于新生事物。研究性学习是在以往选修课、活动课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它属于标本课程的范畴,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学习过程,将使教育评价更尊重实际,更尊重人,更富有人性。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参与感受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是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它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学生自主完成,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应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一、做学习者,引导学生制定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走近现实生活
教师通过学习,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基本结构,比较准确的制定研究课题。
(一)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全程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一项研究。
1.选择主题,该主题可能来自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文学领域。
2."文献研究"。即文献摘录、文献研读。
3."研究过程",这是重点。又分成四个阶段:一、明确研究课题阶段,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阶段,三、收集和分析数据阶段,四、完成结题报告阶段。
4."学习评价"。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各项主要工作,设计多种评价标准(评价量表),包括:"文献研究活动评价量表"、"联系导师活动评价量表"、"研究方法与步骤评价量表"、"数据处理评价量表"、"结题报告评价量表"等。可以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制定的要求
1、以问题为中心。研究性学习是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炬的学习。研究性学习重在对问题的探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学生间产生了知识与知识的沟通,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沟通与碰撞是求知的激情与创造的企盼。课题必须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方面。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路。
2、以生活为源。确立一个怎样的研究课题,是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感到有意义或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对他们周围世界存在的大量问题加以观察和思考,寻找兴趣点并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迸发研究的热情,明确"生活即学习"的乐趣。
3、以空间为标准。教师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各种诸如科技、文化、历史、天文、政治、人文、地理环保、信息技术等参考课和研究题材,并将其编辑、归类、印发学生来启发学生思维,使参考性课题具有空间发散性。指导学生将教师提供的方向、思路与自己个性特点、兴趣特长、生活体验和客观研究条件相结合,开展专题讨论,以成熟的心态和思维方法去寻找问题。形成"留心处处皆学问"的心态。
二、做组织者,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体验心理历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来于奇。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对培养学生好奇心的研究。教师要精心组织研究性学习,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体验学习。学生在学习内容选择上不拘泥于课本,视野更宽阔,更接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在学习地点选择上是走出了课堂,走出了校园,走向社会;在学习手段的选择上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调查访问等;在学习结果上允许学生按照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其过程实质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体验是一种心理历程,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研究就会体验到成功或者失败,喜悦或者沮丧,幸福或者痛苦,就会体验到承担课题的.责任和思索中的酸甜苦辣,就会体验到合作中的各种个性的冲突。这种体验能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情感激励作用,促使其对科学知识逐渐有了兴趣,对新事物有了好奇心,有了强烈的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的愿望和内在动力。
三、做协作者,为学生研究搭桥,让学生把研究融入生活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发生的变化,学习不可能坐在教室里闭门造车,需要跑工厂、农村、机关、书店、图书馆,需要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需要在现象之中甄别真伪,需要与人交往、磋商。研究不可能用"深思熟虑"的手段来谋求结论,而是广泛调查、取证、分析、综合。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传统教育所不敢想像的。研究性学习将冲破学科界线,重新构建基础结构体系。
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使教师已经不能单独地驾驭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方面的所有指导荼。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学会欣赏自己的协作对象。协调好教师间、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家长间、学校与社会间等等各方面的关系,使学生能获得研究时间充足、研究空间宽泛、研究内容真实、研究手段多样,研究结果实用,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进行,使学生学习贴近生活、贴近了实际、贴近社会。活动中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调。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是教师职业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四、做参与者,了解学生研究的困惑,让学生学会选择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由地选择课题、自由地组成课题小组,自主推选组长、自主地进行分工合作。这个阶段学生要从许多领域、许多方面去发现许多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是个极好的机会,对教师也是体会参与过程的机会。
在师生的反复研究和比较中,制定了9个课题:
(1)山西的旅游业路在何方?
(2)污染物的生态效应;
(3)城市的绿化建设;
(4)由科学家们的成功之路,找出学习方法;
(5)生活中的电磁辐射;
(6)流行音乐是否有发展前途;
(7)生物结构进化;
(8)城市的污染与绿化;
(9)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最后确定了《污染物的生态效应》。在选定课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个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凝炼思维的过程,从中锻炼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研能力。在参与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分析和仔细筛选后确定出课题写出开题报告过程中,在参与学生对课题的内容、形式、时间、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都做出分析的过程中,在参与各个小组的开题报告全班进行交流论证,每个同学不仅要就自己的课题进行交流,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要对别的小组的课题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解决方法的科学性"、"计划是否完整"、"预期结果是否合理"、"时间女排是否周密"等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对课题的可行性做出评判的过程中,在课题只有大部分同学都认可的课题才能开始操作,否则课题小组必须重新论证或变更课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面临的困惑、难题,掌握了学生的要求、特点,明确了指导的方向,尊重学生选择选择的同时,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五、做研究者,走进学生研究领域,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研究中教师走进了学生的研究领域,与学生一起参加研究。
第一,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要从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找和收集资料,或者发放问卷、进行访谈。然后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记录和讨论,捕捉到对自己的研究有价值的信息。这着重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第二,推理想象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过程学习。研究性学习过程是问题的发现或提出,探究、论证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体验以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能够运用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最终解决问题,思维具有创新性。
第三,操作表达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学生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做实验,自己分析、论证、总结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要以组员的身份参与,这给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好机会,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另外,在开题论证中,学生还要阐述自己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步骤和方法等,在成果展
示中,要与他人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撰写结题报告或者论文,而且要求文笔流畅,叙述清晰,这又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提升。六、做指导者为学生研究定位把渡,提升研究的可行性。
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指导得法,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看,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掌握和运用研究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即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研究,怎样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时空安排的指导即指导学生课内做什么、课外做什么,那些工作在校内完成、那些工作在校外完成;
(2).学习组织的指导即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课题小组,当发现有些学生对课题没有兴趣或与小组其他成员难以协调时要允许并指导流动;
(3).选题、立题的指导即指导学生;
(4).搜集信息的指导即指导学生掌握寻找信息源和从信息源中寻找信息的方法;
(5).分析资料的指导即指导学生掌握对资料价值判断的原则,如针对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等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原则进行资料的筛选;
(6).成果表达形式的指导即指导学生了解成果表达有论文、图表、模型、影像等形式以及实现各种形式的方法。教师不可以包办代替,也不可以放任自流。
教师要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收集信息资料,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一些采访或实验,每次都要做出记录、分析、总结。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要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只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或帮助。这期间学生所获得的观察事物、收集信息资料、实践操作能力是传统教学很难得到的。而这些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以《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为例,他们研究的课题是污染物的生态效应与绿化(以废气、废水为重点),同学们依照计划去太谷玛钢厂附近去回土壤、地下水、农作物等进行化验和分析,以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为环保尽一份微薄之力。在他们取回了自己采集的样本(被污染的土地的表层浮土)准备化验以确定其中是否有有害成分时,才发现学校没有他们想要的设备。于是我建议他们去山西农大试一试,同学们发动各种关系还是没能联系上农大的实验老师。尽管实验没有做成,但是他们从中学会了如何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处理困难的能力,这个收获远远大于课题最后的结论。
七、做促进者使学生在研究中知识增值
研究性学习是使知识不断增值的学习过程。知识永远呈现一种流动的状态,但是流过去的如果未被很好地利用,也就这么流过去了,其价值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研究性学习强调知识的重组与利用。在新旧知识的交叉运用中,产生了许多他原先从未意料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原有知识的新增值部分,获取这部分知识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并不诞生在书本或教师的嘴里,而是真正从他自己的心泉里涌出的。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而有创造性地写出结题报告。这个阶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研究人员",他们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知识创新者,力求提出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从学生交回的"成果"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好地组织材料。以课题《当代中学生心理研究》为例,学生在一起认真分析了各种调查试卷后,采用分析、综合、类比、概括的方法,就"学生对学习的看法"、"学生对老师关系的看法"、"当代中学生的消费观"、"学生对考试的看法"、"学生对异性交往的看法"、"学生对学校暴力事件的看法"等六个问题,客观、实际、全面地做出了分析总结,同时也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很有实际意义,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也很有促进作用。写结题报告的过程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是发散思维和聚敛性思维的反复交错,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巩固和提高。
八、做创新者为学生的研究做楷模
研究性学习使教师有了高效价值的创造能力,教师具备了创造能力,有效地促进自已的研究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树立了榜样。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体现探究精神,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经历和过程生成了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进化是以"修补"方式应对新挑战,把稳定和维持原有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使原有个体文化模式发生激进、突然的断裂性变化,重新组合文化体系,再开辟新的发展阶段,才能使学生确立"研究性学习"观。
21世纪的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体验探索科学的经历和过程,从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顺应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应当是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