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5篇【推荐3篇】

时间:2013-03-09 02:19: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5篇 篇一: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运动损伤的增加,下肢康复需求日益增加。康复器械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手段,在下肢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康复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下肢康复;康复器械;应用

引言:下肢康复是指对下肢功能障碍或运动损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其下肢功能和运动能力。康复器械作为一种辅助康复手段,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重复应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下肢康复中。

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对近年来关于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肌力训练:康复器械可以提供不同强度和角度的肌力训练,通过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肌肉协调性,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2. 关节活动度训练:康复器械可以通过调节运动轨迹和角度,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加关节灵活性和运动范围。

3. 平衡训练:康复器械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和调节难度,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训练,提高下肢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4. 步态训练:康复器械可以模拟不同的步态模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功能。

结论: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运动能力。然而,康复器械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和调整。因此,临床康复工作者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康复器械的知识,提高其康复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三. 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XX, XX(X): XX-XX.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5篇 篇二:康复器械对下肢康复效果的影响

摘要:康复器械作为一种康复手段,在下肢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康复器械对下肢康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为康复工作者提供科学的康复策略。

关键词:下肢康复;康复器械;康复效果

引言:康复器械在下肢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康复器械对下肢康复效果的影响,并提供科学的康复策略。

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以下肢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康复器械组和常规康复组。康复器械组进行康复器械辅助训练,常规康复组进行传统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康复周期结束时的康复效果。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康复器械组的康复效果优于常规康复组。具体表现为:

1. 功能恢复:康复器械组的下肢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常规康复组。康复器械的多样化训练模式可以更好地刺激肌肉和关节,促进功能恢复。

2. 肌肉力量增加:康复器械组的肌肉力量增加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康复器械的可调节负荷和刺激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肌肉训练需求。

3. 步态改善:康复器械组的步态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常规康复组。康复器械的步态模拟功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模式和步态功能。

结论:康复器械对下肢康复效果有显著影响,可以加快功能恢复、增加肌肉力量和改善步态。因此,在下肢康复中合理选择和应用康复器械,可以提高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四, 王五. 康复器械对下肢康复效果的影响[J]. 康复医学杂志, 20XX, XX(X): XX-XX.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5篇 篇三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 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体制、医疗卫生制度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深入学习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理论,掌握目前康复课程设置的现状,并在广泛调查市场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康复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才能够探索出适用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康复医学论文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基础上,申请增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卫生厅专家组的评审,成功申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探索本专业建设思路。

我们拟通过3~5年的努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完善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的基本条件,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水平,达到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一是制定科学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深入行业开展社会调研,并与行业一线专业深入交流,明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教学,培养具备必需的医学理论基础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具有必要的社会人文知识,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熟练掌握康复治疗技术技能,能用任临床PT师、OT师、言语治疗师、传统康复治疗师等岗位工作的高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

二是实施“校院一体,双证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学院附属医院、康复治疗机构合作开发课程,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形成“校内教、学、做一体化――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技能培养模式。通过双证书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实现技能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接轨。要求学生毕业时除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保健按摩师(二级)证。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将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三是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围绕康复功能评定、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实施康复训练三大专业核心能力开设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技术学、临床作业学、言语治疗学、传统康复治疗学、理疗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康复治疗技术技能的培养。

四是推行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导向教学法。

秉承高职教育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办学理念,突出早期接触临床,实现课堂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校内仿真训练与真实岗位学习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五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培养实践型、技能操作型康复治疗人才的目标要求,本专业配置了设施先进齐备的康复治疗实训中心,内设PT实验室、OT实验室、ST实验室、康复评定室、针灸实验室、推拿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主要实验设备有平行杠、站立训练器、电动站立床、多功能升降床、牵引床、训练阶梯、各种上下肢关节训练器、肌力训练器、磨砂板、轮椅、助行器、PT床等。充分满足康复治疗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原有中医一个实训室和一个老年康复中心的基础上,投入资金100万元扩建康复治疗技术实训中心,并与学院附属医院资源共享,使其满足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还具备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及康复治疗服务功能。现与襄阳周边多家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和康复治疗中心有长期协作联系,充分满足了本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

六是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有丰富教学及临床经验的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外出进修、每年从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毕业生中招聘人才等方法,增加专业教师的数量,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通过学历学习、导师制度、集体备课、学术活动、讲课比赛、技能操作比赛、临床实践、社区卫生服务、实验实习管理及编写教材和讲义等途径,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康复专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水平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我们打算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主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培养4名骨干教师,负责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所有专业教师均要求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康复治疗相关执业资格证,聘请校外康复治疗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七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认清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知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加之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社会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广大民众致残的机率和风险不同程度升高,我国因功能障碍需要康复医学介入的患者越来越多。相信这样的专业思想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命感,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康复治疗专业,推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生动活泼发展。

一个专业从无到有,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任重道远,我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探索,以提高师资力量为核心,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新局面。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 第二篇

一、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策略

(一)设置基于专业课需求的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课程设置应基于专业课需求,把握好“适度够用”的原则,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系统化建设。当前,首先应使基础医学课程的门数基本一致,课时差别缩小。人体解剖学90-100个课时、组织胚胎学10-20个课时、生理学55-65个课时、病理学40-50个课时、药理学20-30个课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30-40个课时、遗传学20-30个课时、生物化学20-30个课时,其中人体解剖学的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知识的课时可以占其总课时的60%以上。由于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知识,故应安排较多的课时,同时,可将其他的基础医学知识有机整合,缓解知识量多和课时有限的矛盾。例如,整合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整合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构建《正常人体功能》;整合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及病理学学科知识,以疾病为主线,从疾病内外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进行组织、序化,形成《疾病学基础》课程。又由于我国目前康复医疗的主要范畴是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两大系统,故在上述课程基础上可以增加整合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和《神经解剖生理学》,强化两大系统疾病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运动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做好铺垫。

(二)优化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教材

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不仅要将目光投向专业课的需求,还应转向职业能力和执业资格考试。基础课教学内容安排应深入专业及岗位一线调研,以开放视角动态分析需求,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专业实用性,最终形成规范的《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教学标准》等教学文件。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工具,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材不应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也不应是中专教材的简单扩充。高职院校教材应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确定新体例,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写入教材中。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先进性和开放性,编写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特色教材,保障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编写的《疾病学基础》为学生理解临床康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过程,观察患者病情,做好康复治疗中的功能评估、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实施计划等工作任务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应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通。在基础医学课教学中,应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在讲授基础知识时尽可能密切联系专业知识,体现基础知识的实用性。基础医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并使其与专业知识之间密切联系。课前,教师给出临床康复常见病,例如,“高血压性脑出血”、“体操运动员桑兰赛场上不慎出现了高位截瘫”、“学生踢球时不慎出现膝关节损伤”等,请学生查找病例相关资料,上课时针对病例中的损伤部位,讲解正常结构、功能,进一步分析可能出现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需用哪类药物治疗。这样,便找到了与专业课的契合点和切入点,顺利地把专业知识融于基础课教学之中。基础课教学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推行“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增加正常人体结构课程实验学时,使实验学时与理论学时比例达到1:1;学习运动系统时每组一套骨骼标本边教边学,还通过指导学生制作人体骨关节和肌肉韧带标本认识其结构与功能;正常人体功能课程则开设制备蛙类神经肌肉标本,通过电刺激神经来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为后期《康复评定技术》、《运动治疗技术》和《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信息量,节省时间、空间,加强立体教学效果,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或情境教学则有利于调动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为密切联系专业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设置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基础课之间的交叉与衔接问题,必须解决好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效对接问题,这是基础课生命力所在。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不仅与健康和健康密切相关,而且涉及哲学领域,如成功的道路和人类的道路。然而.大多数时候,中医学的思想主要是医疗的范畴,而忽略了中医的广泛辐射及其与法律、文化、生活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类型的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高等院校也逐步提高,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局限于某一学科和理论本身,还提高了质量和同等重要的精神。如果中医的大学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中医理论带来的健康知识,使身体更加健康,也包括在人类知识的内涵的理解,实践中医理论,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论述了中医学的概念、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中医药融入大学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可行性

1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中医是为人之道何谓“养心”?

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将中医学理念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大学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大学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班级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班级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班级老师之间的距离。

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结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不能把握病人的生活状态,解决病人的危险。中医人是真正的明人,他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用生命诠释中医的认识。真正的中国医生可以达到最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可以高度协调。当代大学生如果对中医有一定的了解,必然会窥视人生的真谛,有着巨大的动力。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 第四篇

一、教材体系改革

深入综合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养老康复机构、社区康复中心以及残疾人康复机构等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热门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和职业分析,了解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岗位,临床所需的、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其素质要求,然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标准。按照临床实际工作岗位职责要求以及必备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修订专业教学和实训计划,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

在基础技能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岗位职业能力需要有侧重,以物理疗法(PT)、作业疗法(OT),以及康复评定技术为主,兼顾言语疗法(ST)、心理、认知治疗和传统康复疗法的知识结构,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专业应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重点改革有关临床技能方面的教材,本专业的临床课程主要含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康复和护理四个方面,一般都是三至四本教材,教材内容衔接性比较差,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重复,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相关性不强,治疗和护理脱节。针对这种不足,对教材结构体系进行全面的整合,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疾病单元为中心和纵线,以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为主线和横线。例如,对于脑卒中这个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可以分定义、诊断、鉴别诊断、临床治疗、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护理等七个部分进行讲述。

二、教材内容改革

结合中国国情和老年社会到来的实际需求,突出中医康复和养老康复的特色,这是发展我国康复医学的优势所在。因此,在康复治疗的教学过程中,加大中医传统康复疗法教学力度,注重中医针灸、推拿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既能掌握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同时,又能掌握中医的传统康复技术,体现一专多能人才优势,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临床教学情况和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需要对康复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临床实用的评定方法和先进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减少一些纯理论及落后的技术内容。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在学时分配上,临床实践或技能操作课程与理论课程之比,应接近或大于1 ∶ 1,教学内容紧密围绕临床专业岗位能力需求。

借鉴和学习德国“项目教学法”的原则组编校本教材。一是编写专业核心课实训指导教材,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教学单位、行业(医院)共同编写,采用单元模块形式,根据专业大纲要求和实际需求

,每一单元模块由学生实训手册、教师指导书、考核习题册、临床实践和学习任务指导书、教学媒体等部分组成。二是重新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以临床实用和贴近岗位工作为导向,注重吸收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力求体例新颖、结构编排合理,按照教学目标及说明、问题引入、内容陈述、实践操作、总结概括、作业练习等顺序展开;大量采用结构图、数据表等,以求可读性,增强直观性。

在实践教学内容上,除了对学生进行康复专业的技术和能力培养外,同时应当注重加强人文关怀精神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通过在综合医院、高端康复机构的实践掌握最前沿的现代康复理念和方法技术,更应要求学生通过在基层社区康复中心、养老康复机构和残疾康复机构的实践树立关心基层老百姓、关心老年人、残疾人和弱势群体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良好的人文情怀,解决这些群体身体上康复问题的同时解除其心理上的创伤,最终使其融入社会。

三、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

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最有效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既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充分体现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双主体模式是介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间,有利于把“教师为中心”和“学生为中心”的两者长处发挥出来,从而消除和避免两者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一体化实训室,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以康复问题为任务驱动,深入推进教中学、学中做,基础技能操作课在仿真模拟实训室进行教学,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在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等实训基地进行情景教学。

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展模块化教学,即围绕康复临床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技能来安排课程与教学。根据康复行业机构及医院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整体要求,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医学基础、专业基础、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康复技术、康复护理等七个课程模块。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既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的同时,又突出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同时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模块实行分段教学:通识教育及职业素养贯穿三学年;医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同时安排学生在第一学年寒、暑假共进行两个月的社会实践,寒假一般要求学生调查本县、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及康复患者的需求,并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暑假在社区康复机构进行教学见习;第二学年完成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第四学期的每隔一周安排学生到综合医院康复科或养老康复中心进行教学见习两天;最后一年安排学生到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养老康复机构、康复保健机构进行毕业实习。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职业素养是职场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而第二课堂是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学生为主体,结合第二课堂自主性、实践性、激励性和自主教育等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不足、适应能力差、敬业意识不强等现状,提出专业技能训练与第二课堂融合、服务教育与第二课堂融合以及企业活动与第二课堂融合等措施。

关键词]康复治疗;第二课堂;职业素养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矛盾日益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就业学生人群中总体处于劣势群体。根据对用人单位的了解,目前他们普遍认为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是由于学生职业素养普遍欠缺造成的。因此,要想缓解或者根本上解决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首先要提高其职业素养。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和更加多元化,同时我国人口众多,医院患者众多,医院医生数量不足,医生工作压力大。近些年来我国医患纠纷不断,一方面是由以上两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而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内很多医院医生职业素养不高的现状。康复治疗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专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国内很多高校过多重视理论教学层面,造成该专业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论范畴,动手能力极差,综合职业素养较低,严重不利于学生就业,即使就业,也无法立刻上岗,容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本研究聚焦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探究第二课堂对其职业素养的影响,旨在通过提高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学生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其就业,减少我国医患纠纷的发生。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职业素养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者针对职业素养的界定包括两种:一类是对职业素养进行具体化界定。支持这一观点的以裘燕南、陆刚兰为代表,其中裘燕南(2007)认为职业素养是职场人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并且将职业素养划分为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社会适应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等。另一类是对职业素养进行概括化界定。支持这一观点的以谭懿、陈再兵等为代表。陈再兵(2008)提出职业素养主要由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构成。其中职业道德指的是职业义务、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职业行为习惯主要包含服从服务、合作、进取以及谦虚等内容。谭懿(2008)认为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以及职业意识是职业素养相对较为基础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表象内容。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职业素养的界定的侧重点或者角度不同,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究其根本,整体的趋势是无差的,虽然具体的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基本一致。

(二)第二课堂通过整理现有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第二课堂”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学者针对“第二课堂”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严毛新(2006)提出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部分学者针对第二课堂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其中张朝登等(2011)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以及职业素养进行了详细了解,通过研究提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是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就如何加强第二课堂和职业素养二者融合提出了建议对策。胡淑红(2006)通过研究提出,第二课堂具有可操作性强,实践性高的特点,因此为学生创造了提高动手操作的环境,在整个过程中,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综上所述,目前学者针对第二课堂以及职业素养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是高职院校康复治疗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第二课堂对该群体职业素养的影响研究相对匮乏,而如何提高康复治疗学生职业素养又是十分的重要,故本研究深度探讨第二课堂对康复治疗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

二、第二课堂特点

(一)自主性我们传统的课堂又称第一课堂,多是以教室对学生的单方面讲授为主,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学生缺乏自主性而不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相比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过程中,多以团队为形式,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多角度交流,从而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得到满足,第二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弥补了第一课堂单向讲授的不足,学生作为第二课堂的主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自主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二)实践性传统的第一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不具备学生实操的条件。而第二课堂在这方面与第一课堂形成互补,第二课堂注重学生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将第一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进行理解与掌握。另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对自身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素质会有相应的锻炼。学生可以通过第二天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问题。

(三)激励性第二课堂注重实践性,同样专业背景的同学聚在一起,一些协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取得好成绩不仅体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也体现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价值,这些对于学生来讲会产生巨大的激励性,使其在未来会继续不断努力。另外,第二课堂也是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聚在一起的机会,他们密切配合,具有较高的团队凝聚力,对于学生是一个较大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

(四)自我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第一课堂主要采用“一对多”的形式,教师进行单方面讲授为主,教师是第一课堂的主体,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而是一直停留在被动学习上,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到第二课堂中,根据自身兴趣,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和检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一)专业技能不足目前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几乎均是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关注较少。本研究经过多方面了解发现,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康复治疗学生毕业上岗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专业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是,康复治疗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快速上岗,帮助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尽快康复,而事实上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上岗之后需要较长时间的“跟师”,才能符合岗位要求。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不重视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缺乏实践动手学习而造成的。

(二)适应能力差从学生阶段到社会人阶段转变是每一位学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由于学校和社会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实现顺利角色转换,需要靠自身的认识和行动,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很多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一直以来,我国几乎所有医院每天的接诊量都远超国外标准,医生的工作压力较大。而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毕业上岗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造成无法适应工作环境。一些学生由于和领导、同事缺乏及时的沟通,压力无法及时排解,长时间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三)敬业意识不强所有的用人单位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均非常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而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学生的敬业意识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就是工作不认真、有惰性,离职率高等现象。其中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岗位,一方面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每天面临的患者人群中年老者居多,工作内容相对枯燥,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这些学生厌烦等消极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会导致消极怠工、离职等现象,总体来说,敬业意识不强。

四、加强第二课堂与康复治疗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深度融合

(一)专业技能训练与第二课堂融合第一课堂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弱,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结果。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康复治疗学生明显处于理论知识相对丰富,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因此,急需通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第二课堂应该多组织与专业相关的训练或者比赛,学生通过这类形式达到对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实践。而第二课堂的具体内容设置,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而有所差异,针对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应适当多邀请一些知名的康复治疗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康复治疗操作,或者开展相关的康复治疗技能比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下肢康复器械论文范文5篇【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