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一
标题: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文献综述,探讨了不同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包括作物轮作、翻耕深度、有机肥的施用等方面。通过合理运用这些种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技术、土壤肥力、作物轮作、翻耕深度、有机肥
引言: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首先,作物轮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肥力。作物轮作可以减少同一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连续耗损,避免土壤中某些养分的过度消耗。其次,翻耕深度也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适当增加翻耕深度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此外,有机肥的施用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有机肥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文献综述,探讨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运用作物轮作、适当增加翻耕深度、合理施用有机肥等种植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因此,农业生产中应该重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应用,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 张三. 农作物种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农业科学, 2018, 45(3): 56-60.
2. 王五, 赵六. 作物轮作在土壤肥力改良中的应用[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 30(2): 32-36.
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二
标题:水稻种植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探讨了水稻种植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稻种植管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包括水稻品种选择、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等方面。因此,科学合理的水稻种植管理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稻种植管理、产量、品质、水稻品种、施肥管理、水分管理
引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到种植管理的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水稻种植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首先,水稻品种选择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的水稻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产量潜力,因此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其次,施肥管理也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水稻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此外,水分管理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适宜的灌溉和排水可以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结论: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探讨了水稻种植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水稻种植管理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应该注重水稻品种选择、施肥管理、水分管理等方面的科学应用,以实现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明, 李四. 水稻种植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J]. 农业科学学报, 2019, 46(4): 78-82.
2. 王六, 赵七. 水稻品种选择与施肥管理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8, 51(2): 23-28.
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三
摘要 5-7
Abstract 7-8
文献综述 9-11
第1章 总论 11-17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2
选题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12-14
研究内容 12
论文结构 12-14
技术路线
和方法应用 14-17
技术路线 14
方法应用 14-17
第2章 理论借鉴与研究基础 17-25
理论借鉴 17-19
绝对优势理论 17
相对优势理论 17-18
要素禀赋理论 18
区域分工理论 18-19
研究基础 19-25
几个概念 19-20
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分工的关系 20-21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分工 21-25
第3章 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实证分析 25-39
思路和方法 25-29
分析思路 25
分析方法 25-28
样本选择 28-29
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分析 29-35
河南省部分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 29-30
豫东南地区粮食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0-32
豫东南地区经济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2-34
豫东南地区水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测定结果与分析 34-35
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 35-39
第4章 豫东南地区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变动的协调性分析 39-51
分析方法 39-40
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协调性分析结果 40-44
农产品专业化与比较优势存在相背离问题 44-46
产生背离问题的原因分析 46-51
市场层面因素 46-47
体制层面因素 47-48
微观个体因素 48-51
第5章 促进豫东南地区农业区域分工的政策建议 51-55
加快构建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51
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农业部门一体化管理 51-5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易成本 5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 52-53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 53-54
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协调政策 54-55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5-57
研究结论 55-56
论文不足 56
展望 56-57
参考文献 57-61
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四
下面是关于2018年安徽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欢迎浏览阅读。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以农林生命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的省政府与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是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仅体现在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成果的水平上,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此,对我校学位论文格式和书写规范特作如下规定。
一、学位论文版式、格式
1、论文开本及版芯论文开本大小:
210mm×297mm(A4纸)版芯要求: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凡授_学位的学位论文必须用中文撰写。
3、标题:论文原则上只分至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或16pt,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二级标题:黑体,四号或14pt,左对齐,行距25磅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或12pt,左对齐,行距20磅为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或特殊的排版需要,段前、段后及字间距可适当调节。
4、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5、博士学位论文页眉、页脚文字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安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其它学位论文不注页眉,双面复印,页码页底居中排列。
6、文中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如三线表,可参照正式出版物中的表格形式)。
7、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8、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要采用斜体。
二、学位论文的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五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明显加快,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需要全面了解其发展的特点历程以及面临的问题等。基于此,探讨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区域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部门在农业资源利用、绿色产业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在我国整体经济上的战略地位。全面了解农业区域经济理论及其特点等,针对当前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阶段
农村经济一直是农业区域的核心内容,农民的种植与养殖是农业区域注重的关键要素,然后确定收购与缴纳的明细内容。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很多国营性组织以及合作性的企业,其规模不大,技术缺乏先进性,产生的经济总额在区域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区域经济不会拉开很大的差距。
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农业区域经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各个乡镇企业,销售渠道逐渐完善,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资本的投入较少,政策的限制以及局限性对企业的建立带来了一些影响。在这一阶段,乡镇企业的主体性作用在扩大,区域之间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沿海城市、发达城市下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远远领先于其他区域,这也是必然的一种现象,而由此便形成了农业区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一些城市,如浙江温州、江苏无锡等。
三化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发展也不断地加快,农业实现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农产业与加工业等快速兴起,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镇化越来越明显,向小康社会迈进了巨大的一步,深化了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很多目标,一些城市在竞争中发展起来,并成为了区域重点的城市,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如广东东莞、广州等。
2我国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
农村化
农村化是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特点,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如果脱离了它们,农业经济也将不会存在。农村与农业是农村经济重要的核心内容,因此需要加以重视,发挥它们的优势,积极开发资源,实现农业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地域化
地域化也是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之一,具体而言,农业区域经济是在规定的空间范围中发展的,包括地理界限以及行政划分等。以县城区域经济为目标,进行社会再生产,其中涉及生产、划分、消费等活动,在一定的地区内开展,某些职能权限都在所规定的区域之中。
结构化
结构化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所有经济的总和,其中包括各项产业、市场经济所有制,农民经济收入,政府支出与收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区域经济体现出来了显著的结构化特点。
综合性
农业区域经济是较为完善的体系,可以将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写照,体现出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行业、领域和机构。农业区域在运行中将生产、制作、经营、管理以及销售等为一体,因此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综合性。
3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化发展停滞不前
城、乡分别管理的体制,使得无法发挥农业区域经济的主体性,其自身的发展缺乏独立性与空间性,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无法较快地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城镇区域较小的凝聚力也会较低,除此之外,在交通与通信方面严重落后,整体的'发展必然会严重落后。因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积极寻求市场,以市场性的发展为目标,遵循市场性原则。只有形成开放性的经济,才会突破各种限制性的因素、适应市场的发展,要转变思想,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贴市场,提升区域经济水平。
资源整合不足
农业区域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来说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且自身的资源有限,涵盖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生产资源要素等,缺乏先进的人才、科研、设备等。农村当地人们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等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其自身的经济、环境、生产将会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逐步得到提升,因此需要纵观全局,把握整体的意识,积极寻求市场经济交接点,了解全球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积极地整合市场资源,将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天气资源等等有效的整合起来,以便于更好地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只有完善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挥政府的职能,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服务意识,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增加农业区域经济总值,提高农业的财政能力。
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当前,农业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现代化农业停留在初始阶段,第二产业中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产品质量不高,第一、二、三产业在发展中比例严重不协调,传统产业仍占绝大多数,创新的产业屈指可数,各个产业之间的对接性不强,工业也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帮助。针对此问题,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管制农产品的品质,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开发适合的养殖业及林业等,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布局。
政策体制的局限性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财政在农村农业的投资与支出随着发展在增加,但仍远远不够,无法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农业区域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我国的较大项目产业都会建立在大城市中,农业区域无法依赖较大的项目产业,进而不利于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应完善政策体制,如不断完善税收政策、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增加资金的投入、制定补贴制度,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建立借贷绿色渠道,避免融资困境,从政策上的角度出发,实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严加重视,本文阐述了农业区域发展阶段与发展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促进农业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科农学论文范文模板 篇六
中文摘要 8-9
Abstract 9-10
1 引言 11-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2
研究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
研究意义 1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8
国外研究现状 12-15
国内研究现状 15-18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目标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8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8-21
研究内容 18-19
研究方法 19
研究创新点 19-20
技术路线图 20-21
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基础 21-25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效率的定义 21
效率理论及其发展 21-23
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理论 23-24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理论 24-25
3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5-32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及类型分析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概念 25
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类型 2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现状分析 25-27
信贷支农投入逐年增加 25-26
信贷支农领域不断扩大 26
信贷支农业务日益创新 26
信贷支农服务逐渐提升 26-27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存在问题分析 27-29
信贷支农存在的外部问题 27-28
信贷支农存在的内部问题 28-29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分析 29-32
相关系数分析 29-30
回归分析 30
分析结果 30-32
4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变动测度评价 32-39
测度评价模型选择 32-33
CCR模型 32
BCC模型 32-33
测度样本及指标选取 33-34
测度样本选取 33
测度指标选取 33-34
测度结果评价 34-38
样本不同年份的技术效率评价 34-36
样本不同年份纯技术效率评价 36
样本不同年份的规模效率评价 36-38
结论分析 38-39
信贷支农技术效率明显下降 38
信贷支农纯技术效率持续上升 38
信贷支农规模效率逐渐降低 38
信贷支农低效主要由纯技术低效引起的 38-39
5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9-45
信贷支农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39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39-41
变量选取 39-40
模型构建 40-41
信贷支农效率回归过程分析 41-42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42-43
农业环境因素 42-43
业务结构因素 43
资产质量因素 43
资产配置水平因素 43
政策启示 43-45
缩小福建省第一产业GDP比例 43-44
扩大涉农贷款比例 44
降低不良贷款率 44
提高存贷比 44-45
6 优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效率的途径选择 45-49
构建良好福建农村金融环境 45-46
完善福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环境 45
优化福建农村金融生态信用环境 45-46
创建福建农村金融有效政策环境 46
坚持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经营方向 46
完善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贷款方式 46
强化福建省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管理手段 46-47
提高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管理水平47-49
建立一支素质高质量好的信贷人员队伍 47
推进福建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建设 47-48
加强福建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48-49
7 结论及展望 49-51
研究结论 49-50
未来展望 50-51
参考文献 51-54
致谢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