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实用6篇)

时间:2014-01-04 06:36:2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一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观看了电视纪录片《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进行科普教育活动的纪录片。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感受到了航天科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也对中国航天员的职责和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展现了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为地面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情景。这些航天员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科普使者。他们利用空间站内部的设备和环境,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地面学生进行互动,讲解航天知识和科学原理,引导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被航天员们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他们虽然身处太空,但他们始终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示范,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们。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让我感到教育事业的伟大和神圣。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航天员们为学生们带去的实验课程。他们通过简单的实验,向学生们解释了科学原理,并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欲望。

纪录片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在一节课中,航天员用一根细绳,将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连接在一起。然后,他们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拉动绳子,使小球和大球同时运动。这个实验展示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也向学生们传递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个实验不仅仅是教授科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通过观看纪录片《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我深深感受到了航天科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航天员们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工程师,更是科普使者和教育者。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将太空变成了教室,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们。他们的敬业精神、细致耐心和创新思维,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二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最近,我观看了电视纪录片《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这部纪录片让我领略到了航天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崭新应用。通过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为地面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景,我深刻认识到航天科技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展示了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上为地面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情景。航天员们利用空间站内部的设备和环境,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地面学生进行互动,讲解航天知识和科学原理。这种远程教育的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航天科技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通过航天员们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他们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象的实验,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纪录片中,航天员们还展示了一些实验课程。他们通过简单的实验,向学生们解释科学原理,并引导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这种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体验科学,增强了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同时,实验课程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纪录片中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在一节课中,航天员们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太空实验。他们在太空环境下进行了一次小球的碰撞实验,向学生们展示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原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仅理解了科学原理,还亲身感受到了太空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种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观看纪录片《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我深刻认识到了航天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崭新应用。航天员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将太空变成了教室,将科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们。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在航天科技的引领下,我国的教育事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三

  今天凌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运载着神舟十三号飞船点火升空,搭载着3名航天员如利箭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战”,青岛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护航技术支撑。

  早在此次任务发射前期,中国电科22所的信息保障团队就已全面进入工作状态。一方面,这支团队全力为此次任务提供了空间电波环境态势和异常事件预报预警信息,为发射窗口的确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团队还为任务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电波环境效应数据,保障航天测控、卫星通信和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等系统的可靠运行。由中国电科22所研发的便携式定向仪、陆用型信标机、海用型信标机、航天员通话电台等设备齐“上阵”,组成了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救生网络。这套多次为我国航天任务发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装备”再次为神舟十三号的顺利出征提供了坚强护航。

  “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本次飞行任务中再次接受了实战任务考验。”团队博士郭阳告诉记者,飞船在空间飞行状态是难以被直接观测到的,该技术可将飞船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在0.1秒内进行“实时翻译”,驱动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飞船模型调整位置与姿态,让地面控制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飞船“实况”。“这项技术就像飞船的‘眼睛’,让它保持更好的姿态运行。”郭阳表示,航天可视化团队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轨道修正、姿态调整以及飞行控制与指挥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交会对接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并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在轨飞行保驾护航。

  “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执行交会对接任务中,已经助力中国航天事业10余年,已成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常态化任务执行系统。”据郭阳介绍,该团队早在2011年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任务中就已经作为任务全过程的推演平台,曾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多项国家重大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工程实战任务,主要包括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以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天舟二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实时三维可视化飞行控制与指挥任务。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四

  据了解,“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授课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课。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天宫一号”进行授课,向我们青少年讲述了失重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和液体表面的张力情况。

  失重是太空环境中最独特的现象。在失重的环境下,人可以随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难度动作。

  看,这是王亚平在向我们演示单摆运动。只见她把小球向后拉了一小段,然后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做往复摆动,而是神奇地飘浮了起来。王亚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点,再松手,小球还是没有做往复摆动。这是因为小球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

  这时,王亚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圆周运动,而且一直在转,好像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一样。再换个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圆周运动。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只给小球一个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绕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但在地面上却不行。

  王亚平又从饮水袋中挤出了一个小水滴,这小水滴就像一个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她还把一个金属的圆环伸进水袋里,制成了一个水膜,并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点一点地变厚,形成了一个水球。王亚平姐姐还向水球中注射了两个气泡。

  等把气泡抽出来后,又把红色的液体注入了水球中,红色的液体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扩散开来了。水球也变成了一个红色的水球,像一个红色的水晶球。

  这就是“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姐姐在太空授课时的情景。这次授课共用了40多分钟呢。我认为这样的课特别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学们都很喜欢。看的时候,同学们个个都很专注认真,没有一个说话的。有的托着下巴,连口水都流出来了,也来不及擦。

  通过这节课,我萌生了一个理想:我也想当一名宇航员,因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舱里随意地飘来飘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实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环境……

  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科学的无限魅力!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五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宫课堂,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别激动。

  首先,我看到他们喝水的时候,并不是用我们那种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个袋子,上面有一个吸管来喝水。我还发现他们不是刚开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挤出来。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里。我了解到是因为太空中没有重力,所以东西才都漂浮起来。

  随后,他们利用水的张力,把水从水膜做成水球。给我们讲解了凸透镜成像实验,让我们懂得了凸透镜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过这次天宫课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很多的太空知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贡献!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六

  12月9日,我校于今日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坐在教室,通过多媒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一课,“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展开讲,天宫课堂令我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感知宇宙奥秘,天地之间进行互动。

  “天宫课堂”开讲,太空真奇妙,讲述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的衣食住行,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航天服的内部设计以及功能,企鹅服的功能是对降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下降。接着讲述了细胞生物学夜光服展示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研究,详细讲解了心肌细胞,细胞在太空中很神奇,荧光显微镜下跳动,并且一闪一闪的十分震撼,成片的心肌细胞做着收缩运动。

  到了同学提问的环节,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各有特色,第一位同学向空间站中的叶光富老师,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里,可以像在地面上一样自由行走吗?”王亚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解答,因为空间站中没有重力的帮助,所以空间站中的人无法像人在地面上一样的行走。他们总是飘来飘去的,并且在旋转的过程中,上半身向右转,下半身会向左转,上半身向左转,下半身会向右转,吹气等动作在空间站并不能令其转身,这是叶光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但手臂大幅度转动时,可以令其转身。第二位同学向王亚平老师提问,“在空间站中的生活用水可以循环使用吗?”王亚平老师向我们作出了解答,由于他们用的是处理过的生水,所以不能循环利用。并且水在地面上有浮力作用,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向下按,乒乓球会不断的浮出水面,但是在空间站乒乓球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在被按压后沉在水底,王亚平老师向我们解释,那是因为在空间站中浮力几乎消失。

  水膜实验是王亚平老师和叶光富老师共同进行完成的,这个实验使王亚平老师和女儿共同做的花太空绽开了。接着,王亚平老师向水膜中注水,形成一个大水球,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是一个倒立的像,那是凸透镜成像形成的。随后,叶光富老师将水球中的小气泡抽走,并向水球中注射了一个大气泡,通过水球观看,王亚平老师可以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老师借此向我们提问,“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那是因为水球被气泡分成了两部分。”王亚平老师,叶光富老师还进行了泡腾片实验,画面十分壮观。后面有广西南宁,澳门,四川汶川,北京等几位同学,向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提问了各有特色的问题,叶光富老师和王亚平老师也为他们一一解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

  最后,有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的感受,第一位同学感觉透镜成像十分震撼;第二位同学提出,在空间站想要转身的时候,用扇子扇一扇应该也可以转身;第三位同学道出航天员老师们在空间站要克服重重困难,身负重任的他们是多么的艰难,并且希望自己以后也像航天员老师们一样伟大。

  就此,中国空间站首站太空授课成功完成。

  我的理想是蓝色的,但在这上面增加了一抹亮眼的红色,那是国旗的颜色。我把蓝色穿在身上,把红色绣在胸口。

神舟十三号天宫课堂观后感(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