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入殓师》观后感(通用3篇)

时间:2014-02-07 07:41: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一

《入殓师》是一部由日本导演泷田洋二郎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08年上映,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小说。电影以日本战后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位入殓师通过处理死者的遗体,帮助人们解决内心的痛苦和困惑的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它以一种非常真实而细腻的方式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生活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条件艰苦。而主人公山田宗平作为一个入殓师,每天要面对大量死者的遗体,为他们进行入殓处理。在这个过程中,电影通过细节展示了人们内心的无奈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温暖。

其次,电影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山田宗平一开始对自己的工作持有一种冷漠和超然的态度,他只是简单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过多地思考其中的意义。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山田宗平逐渐被一个年轻女孩的死亡所触动,他开始思考生死的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通过与其他角色的交流和对死者的入殓过程的观察,山田宗平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他们的离去是一种尊严和敬意的表达。这种觉悟使得山田宗平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并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在电影的情节和拍摄手法上,我也感受到了导演的巧妙处理和创意。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优美的画面,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离奇而充满人情的世界。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哲理,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尤其是电影结尾的场景,主人公站在雪地中,望着远方的大海,这一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生命和死亡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入殓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探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展现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同时也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导演的巧妙处理和创意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和善良充满了信心。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二

《入殓师》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探讨的电影。影片通过入殓师山田宗平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对离别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感人生的脆弱与可贵,也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中的山田宗平是一个冷漠而高傲的入殓师,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却对死者的家属和亲人缺乏同情和理解。他只是简单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过多地关心死者背后的故事。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山田宗平逐渐感受到了生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和对待死者的方式,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尊严。这种转变让我深思人生,也让我对待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电影中的一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当山田宗平接到一位年轻女孩的遗体时,他开始对死者的生命故事产生了兴趣。通过与死者的家属交谈和了解,他逐渐了解到这位女孩的痛苦经历和内心的挣扎。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和理解,也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痛苦,我们应该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充满尊重和关爱。

电影中的摄影手法和音乐也为影片增添了许多情感和美感。特别是电影结尾的一幕,山田宗平站在雪地中,望着远方的大海,这一幕景象给人以宁静和超越现实的感觉。这种画面的处理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美好,也让我对生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电影《入殓师》通过入殓师山田宗平的视角,揭示了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对离别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感人生的脆弱与可贵,也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影片的摄影手法和音乐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和美感。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许多关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和善良充满了信心。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篇三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与其说《入殓师》讲的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不如说它讲的是一个关于旁观者的故事。无论是主人公小林大悟、他的妻子美香、公司的古怪社长与女员工、还是焚烧工老爷爷,都是不同程度上的“旁观者”。他们有的旁观死亡,有的旁观所爱之人,有的旁观他人的成长。总之,这个略显平淡的故事把大部分的篇幅通过“旁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安静又耐人寻味。

  我们大部分时间所体会的是主人公由惶然不知所措到平静自得的视角。他在旁观一场场葬礼的过程中,间接感受着生命的真实流逝,体会着不同家庭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不仅仅是死亡,他还旁观着逆流而上的鱼群,旁观着迁徙而来的白鸟,旁观着生者不同的选择和坚守。

  这种旁观,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活计。人生最残忍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改变,而旁观这些不可改变的自然定律,却不被悲伤所侵染需要一颗冷静而温柔的心。于是一个个老师样的角色出场,殡葬屋的社长引导大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流逝的生命,教会他作为送行者“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澡堂总是一个人下象棋的爷爷陪大悟一起看逆流而上的鱼群,告诉茫然的大悟死亡“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就这样,大悟作为一个稚嫩的旁观者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能够看透死亡的不可阻挡性与自然性,能够平等而虔诚地为每一个死者超度。这是一个旁观者能达到的第一层境地:冷静而不冷漠,温柔而不悲伤。

  但每一个旁观者都不能逃脱开成为当局者的迷茫,对于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大悟面对的矛盾不止一个,无论是作为入殓师所承受的社会的歧视甚至妻子的不理解,还是自幼父亲离去留下的心灵空区,都等待着大悟去面对去解决。毕竟人是注定不能够单纯作为旁观者而存在,或者说“旁观自己”是所有人都躲不过去的难题。一个优秀的旁观者在看遍了他人生命的花花绿绿后,还要能转身面对自己。大悟最终是做到了,经过了河堤上拉着琴的漫长思考,经过了一次次入殓的心灵旅程,他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直视了自己对于父亲怨恨之下藏着的爱与思念——这使他站上了旁观者所能达到的第二层境地:面对自己

  当然,还有第三层境地,那便是“原谅”。旁观者为什么会需要原谅?因为当你能够客观地看待外界,同时正视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能看清所有并不高尚的人类本性的时候。大悟看的'很多:各种家庭在亲人死亡面前的矛盾纠纷、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习惯的歧视、自己的懦弱自私和对父亲问题上的不宽容与固执……他弄懂了什么是该坚守的什么是该释怀的,他原谅了死亡面前变得卑微的人性弱点,原谅了来自外界的不理解与贬低,原谅了父亲也原谅了一直怨恨父亲的自己。在原谅之后他积极寻求改变,改变着自己的生死观,担负起责任,学习着宽容。于是在观众眼中,一个出色的旁观者成长了起来。

  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殡葬屋的社长,那个总是一脸淡然的怪老头。他可以说是主人公的旁观导师,是电影中“高人”之一。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社长经常把玩桌上的小仙人掌盆栽。社长收藏了满屋的盆栽正如他送走了无数人的各色人生,而这盆开了花的小玩意儿和社长办公室的满屋新绿相比朴实又丑陋。但我却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旁观者的植物——安静、隐忍、坚强,同时也不忘记开好自己的花。

  所以,当我看到主人公也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上了仙人掌的时候,不禁微笑起来——总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的仙人掌也会在旁观岁月的变迁,历经人生的洗礼之后,开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花儿吧!

电影《入殓师》观后感(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