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经典3篇)

时间:2016-07-09 04:13: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 篇一

杨开慧故居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文化遗址。我有幸参观了这座故居,深受其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感染。

故居内部布局精致,建筑风格典雅,展示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在参观过程中,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杨开慧一家的生活氛围。庭院中的假山、花木和水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岁月。故居内的陈设和家具也展示了当时的工艺和艺术水平,令人赞叹不已。我可以想象杨开慧一家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幸福而美满的日子。

除了建筑和陈设,故居还展示了杨开慧一家的家族历史和人文精神。通过展示杨开慧一家的照片、信件和手稿等文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品德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奉献精神令我深为敬佩。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杨开慧一家的家族荣誉,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参观杨开慧故居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个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离开杨开慧故居时,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这座故居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更让我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 篇二

杨开慧故居是我近期参观的一座历史遗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居所展示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杨开慧一家的家族精神令我深为感动。

故居的建筑风格典雅,内部布局精致。走进故居,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时光。庭院中的假山、花木和水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心旷神怡。故居内的陈设和家具展示了当时的工艺和艺术水平,令人赞叹不已。这些建筑和陈设不仅展示了杨开慧一家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审美和品位的追求。

除了建筑和陈设,故居还展示了杨开慧一家的家族历史和人文精神。通过展示杨开慧一家的照片、信件和手稿等文物,我更加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品德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奉献精神令我深为敬佩。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杨开慧一家的家族荣誉,也反映出他们对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关切。

参观杨开慧故居让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个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观察和思考,我明白了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离开杨开慧故居时,我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感激。这座故居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家族的历史,更让我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 篇三

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1

  杨开慧的故居,故居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始建于1795年,是一座建筑面积达68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院落,现有大小房屋36间,1966年故居进行了维修后对外开放,并取名“板仓”二字。经讲解员的介绍我们从外到内依次走过了36间房,各间屋里都摆放了以前他们家人用过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奇的是竟然还有佣人房,可想而知,杨氏家族是很富有的。

  讲解员还特别跟我们介绍了一间房,那是毛泽东住过的房屋,他总共才来这里住过三次,时间最长的一次也只有三天。(说到这里,我想罗嗦几句说明一下毛泽东跟杨开慧的关系,他们曾经一起学习、一起抗战,然后到相爱、共难再遇难,整个这一过程有且只有16年,从结婚到最后仅仅10年)

  接着第二站是杨开慧的陈列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依次参观了大厅和三间展室,大厅里面是杨开慧的石膏雕像,墙壁上刻着毛泽东写的《蝶恋花》,我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细细的品味,这字里行间都藏着毛泽东对其爱人深深的思念和惋惜。第一间展室主要是陈列了她父母及全家的照片,还有杨开慧小时候的照片,看得出开慧小时候是一个可爱、乖巧的女孩,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立下了大志。第二间是杨开慧青年时候的照片和同毛泽东的留影。

  留着一头青年发,一副雄心壮志的样子给我印象特深,每看到她的一张照片我都会伫立很久。在一个展柜里面,陈列了她的手记,那是写给毛泽东的“情书”,原文我记得不太清楚,有几句感动的话语是这样写的:“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上了他……自从我完全了解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就有了一个新的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捉去杀头,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我看了这段文字后,我能体会到当时的杨开慧是多么的深爱着毛泽东,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那么纯、那么真。

  遗憾的是毛泽东没有亲眼看到这封信。来到第三展室,墙壁上挂了很多伟人给杨开慧的题辞,对她予以极高的评价;我还看到了一张显眼的合影,分别是杨开慧跟她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我在想为什么没有毛泽东呢?这些孩子们也真是可怜。

  最后一站是陵园(也就是杨开慧的墓地),一座高3米多、宽1米多的汉白玉雕像是那样的逼真,听说这块汉白玉石真凑姻缘,上身雕的是杨开慧的全身像,下身雕的是毛泽东的半身像。我们都在这里合了影以作为纪念。

  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在讲解员的陪同、介绍中,让我对杨开慧的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着这些遗留下来的痕迹,听着这些动人的故事,我尤为感动,顿时热泪盈眶。一个普通、平凡的女人,能作出不普通、不平凡的事情,给后辈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

  杨开慧,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骄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杨 ”。她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2

  11月20日,我校组织了一批学生去参观了任弼时和杨开慧的故居。而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我怀着高兴的心情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去参观了他们的故居。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任弼时的故居,一路参观一路拍摄使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我将自己喜欢的景点都拍了下来,来到任弼时居住的地方一看,感觉很大,像是个富裕的大家族。1904年4月30日,任弼时诞生在这里,并在此读完小学,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他的故居系砖木结构,共占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三合土地面,大门上挂有邓小平1980年手写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我们进堂屋看到了任弼时的仿铜石膏胸像,并且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领导人亲笔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浩气长存”巨匾。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我们从外到内依次参观了一下,里面摆放了以前他家用过的东西,当我看到那些东西时,我就联想到他们以前一家的生活情景,他们一大家族都生活在一起,我觉得那时他们一家肯定好幸福的!里面的东西都非常具有历史意义,一点一滴的见证了任弼时同志的人生事迹,对于要了解他的人来说价值意义重大。

  我们参观任弼时的故居之后就去了他的纪念馆,里面珍藏了他许多有价值、有纪念、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与物品。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忠于祖国,贡献于祖国,为了祖国的独立与强大奉献了他的短暂人生。他曾留学与国外,知识渊博。他有着骆驼一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即使身体不好也要硬撑着继续自己的任务,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叶剑英同志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而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是的,的确如此,我觉得骆驼对他的评价太贴切了,他索取很少,全是付出,等到他可以去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已经为革命付出了一切,没有了生命,谈不到享受。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好党员,是我们党的好模范,是我们一生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无论在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发扬任弼时的那种骆驼精神,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将迎难而上,毫不退缩。 参观完任弼时的故居后,我们紧接着就去参观了杨开慧的故居。杨开慧的故居坐落在长沙县板仓,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栋平行排列,前低后高。大小房间共36间。前栋为双面木门,中嵌木栏转门;中栋有三级踏步上入过厅,门额悬挂"板仓"二字横匾;后栋正中为堂屋,左右为住房。两侧厢房多作杂房、配房。栋栋之间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内植桂花和女贞树。院落西部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生在故居后进东头北间。我们从外到内依次参观了一下,各间屋里都摆放了以前她家用过的东西,当我们走到她的房间时,那是一间她和毛泽东住过的房间,有着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然而她就是在这间房间被捕的,面对敌人,她毫不畏惧,就在被捕之后,她却显示出了无比的坚强,酷刑之下,没有低头,利诱之下,没有动摇。当被告知,只要她公开声明,从此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让她恢复自由,她也不为所动,从容就义,年仅29岁。由此可以看出她不为中国巾帼英雄,令人佩服。

  参观完她的故居之后就去了她的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大厅前有一副很有精神的雕塑映入了我的眼球,是杨开慧,她是那样的积极向上,那么有精神有力量,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好榜样。我想我们不管在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都应当要这样,积极向上,昂首挺胸向前迈进,不畏艰难险阻,都将勇敢的向前冲。

  跟着讲解员一路的'参观,杨开慧的事迹真是令人难忘、令人佩服。这个出身书香门弟的女子是一名好党员,她有着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仰,相信她自己,她的夫君,她的许多同志都是在做救国救民的事情,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一样有着娇柔浪漫,有着温情脉脉,有着牵肠挂肚的种种情怀。并且在这纪念馆内展示出了她的一些为数不少的手迹,那文字语言朴素,纯然就是一个普通女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女性为了革命,为了祖国表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她激情洋溢、光芒四射,见证了中华民族女性的魅力所在。

  杨开慧,既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骄杨,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骄杨“,她生命虽短,却似锦如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管是任弼时还是杨开慧都是我们党的好党员,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生命凭骨骼而挺立,人因精神而伟大,有限的生命会因时而逝,而高尚的精神会超越时代而永生。他们的那种无私奉献革命的精神将会永远停留在人民心中,永远像升起的太阳一样,光芒四射,照耀大地,是永垂不朽的。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3

  20xx年11月10日,跟随革命先烈的步伐,有幸和岳阳局的党员干部们一起参观了任弼时、杨开慧故居,此次参观,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首先我们参观的是任弼时的故居,一路参观一路拍摄使我的心情特别激动,任弼时诞生在这里。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曾留学与国外,知识渊博。他有着骆驼一样的精神:对待工作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即使身体 不好也要硬撑着继续自己的任务,从来没有一丝怨言。叶剑英同志是这样评价他 的: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而艰苦 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是的,的确如此,我觉 得骆驼对他的评价太贴切了,他索取很少,全是付出,等到他可以去享受生活的 时候,他已经为革命付出了一切,没有了生命,谈不到享受。 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好党员,是我们党的好模范,是 我们一生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无论在学习或是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发扬任弼 时的那种骆驼精神,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将迎难而上,毫不退缩。

  参观完任弼时的故居后,我们紧接着就去参观了杨开慧的故居。 带着对革命先辈的深深敬仰和感慨,我们又来到杨开慧故居。在讲解员的低声解说下,我们一路参观着她用过的朴素物品,看着她写下的一页页泛黄手稿,仿佛在诉说着她和毛泽东同志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谱写着一代巾帼英雄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坚贞。她不仅是忠厚传家的好女儿,忠贞爱情的好妻子,忠义教子的好母亲,更是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诚革命的好党员。

  这一趟红色之旅像夏日的一场大雨洗涤着大家的心灵,让所有党员同志深受震撼。坐上返程大巴时,同志们一致表示要以任弼时、杨开慧同志为楷模和榜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把爱国爱党之情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牢记宗旨,忠诚履职,让革命先辈的不朽精神代代相传,让中华儿女的奋斗事业生生不息。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4

  杨开慧的故居,座落在长沙县福临区开慧乡开慧村的板仓,这里距长沙市65公里,有长沙至湘阴的公路经过。故居坐西朝东,前临公路,其余三面青山环绕。故居依山而建,前有矮墙防护,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栋和东西两厢,中辟天井,植有桂树和女贞树。开慧一家住左厢,其叔父一家住右厢。1966年 11月,故居维修开放,供人参观学习。以后又经过多次维修和整理,现复原陈列了毛泽东住的房间、杨开慧烈士的住房。杨昌济夫妇的住房横堂屋,厨房等。毛泽东住房中的四只瓷茶碗和杨开慧住房中的藤椅是当年用过的珍贵文物。故居内设了杨开慧生平事迹陈列室,展出了大量照片、画照和文抄,四个低平柜里还展出了部分文物,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杨开慧烈士光辉的一生。

  开慧烈士陵园位于开慧故居右侧的棉花坡,三面环山,东临公路,占在面积20多亩。新建陵墓为混凝土墓壁,面贴大理石,墓的两侧,各竖汉白玉碑一块。右侧碑文刻着“杨开慧烈士墓 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开慧,生于1901年,长沙板仓人,早年在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追求革命真理,反对封建礼教。与丁玲等同考入岳云中学(当时是所男校),是“开放女禁”的急先锋。在读书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与毛泽东结为伴侣,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随毛泽东在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大干革命失败后,她回到板仓同地下党的同志们一道坚持了三年多艰苦的地下工作。1930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杨开慧被敌人密探发现,80余名敌兵将板仓下屋团团围住,杨开慧从容处理文件后被捕,仅有8岁的小岸英也被敌人押送到长沙。审讯中,敌人妄图强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和毛泽东的具体地址,并要她登报声名,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严词拒绝,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大义凛然,表现出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气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钉害于长沙浏阳外识字岭,年仅29 岁。

  解放后,家乡的人民为了纪念杨开慧烈士,将她的故居所在地清泰乡改为开慧乡,将她读过书的杨公庙中学改为开慧学校。

  毛泽东《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说她懂得多少马列主义的理论,有多高的共产主义觉悟,怕很难说。但是她却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信仰,相信她自己,她的夫君,她的许多同志都是在做救国救民的事情。作为女人,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一样有着娇柔浪漫,有着温情脉脉,有着牵肠挂肚的种种情怀。这在纪念馆内展出的她的一些为数不多的手迹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这些文字语言质朴,纯然就是一个普通女性的内心独白,丝毫也没有一句像‘头可断,血可流,… ’,‘愿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 之类的豪言壮语。可就在她被捕之后,她却显示出了无比的坚强。酷刑之下没有低头,利诱之下没有动遥当被告知,只要她公开声明从此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让她恢复自由,她也不为所动,从容就义。我看这与其说是出于她怀抱着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牺牲的意志,毋宁说是出于一种‘匹夫不可夺志’的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观,不愿意用放弃自己人格尊严做代价而乞求活命,所展示的是道德上的忠贞,人格上的魅力。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5

  不屈的脊梁,崛起的标志,作为后来者,更应该在新时代,新潮流中继承他们的精神和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开慧故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朴和破旧,但虽是陋室,却这内头充满了浩然正气,让人从外到内,在心灵上受到一次洗礼的地方!

  杨开慧故居回来后,更加确定了要努力学习知识在平时发扬全心全意服务的精神。

  这次旅途,着实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一路上堵车几小时,让我们原本那兴奋劲冲淡了许多,在感叹颠簸中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烈士杨开慧故居。

  板仓是烈士杨开慧居住的地方,青山掩映,土墙瓦舍,显得是那么地普通,而随着讲解员讲述杨开慧烈士生平:她是一个令人可爱可敬伟大却有平凡的女性。

  她是毛主席亲密的战友,亲爱的夫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在童年时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和贫苦的农民的影响。青年时代结识了毛主席等救国救民的青年。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她伴随毛主席东奔西走,尽力支持协助他开展革命工作;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她悉心抚育年幼的孩子,照顾年迈的母亲,思念远行的亲人,坚持地下革命活动,在高墙铁窗的牢笼中,她不畏敌人的严刑拷打,不受敌人的威逼利诱,舍生取义,慨然赴死。

  正是这样,让我们体会到一位共产党的伟大与光荣。在纪念馆内展出的她的一些文字语言质朴,纯然就是一个普通女子的内心独白,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就在她被捕之后,却显示了无比坚强,不为所动,从容就义。“ 但愿革命早日成功。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我死后希望家人不作俗人之举”这是她临终前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现在而言,是如此之震撼,为了正义连生命都不要,虽然现实并没有那么残酷,但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种有信仰的坚持而宁愿舍弃那种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更加坚定了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的雄心斗志,同时,待我以最诚恳的心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次参观的机会,瞻仰革命先烈杨开慧女士的英勇事迹,让每个积极分子知道。

  杨开慧故居观后感6

  杨开慧故居位于长沙县的板仓,从长沙城区坐车前往大概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11月10日那天,我作为团委组织的“红色之旅”活动的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杨开慧故居的参观活动。

  那天早上天突降大雾,汽车沿着国道行驶,车窗外迷蒙一片,田野、街道、人影都裹在一层微白的雾里,恍然梦境一般。但车子里面这一方世界是现实而热闹的,唱歌、讲笑话、游戏,笑声象喷泉喷出的水花,溅落在车厢的每一个角落。时间被这样的水花一浸泡,也收缩了很多,不觉间,杨开慧故居已经到了。

  车子在陵园前的广场停住,从陵园的大门望进去,一眼便可以看到杨开慧烈士的塑像傲立在山腰的一个平台上,两边青松挺立,绿树掩映。塑像的前面正对着依坡而筑的台阶,台阶两边分别刷着巨大的“开慧烈士”和“永垂不朽”几个白色大字。这时的薄雾还没有散去,水汽氤氲间,绿意葱翠欲滴,塑像也迷蒙在白雾里辨不分明。从大门的台阶走上去是一个平台,平台中间一个大的圆形花盘间立着一个汉白玉雕塑的花环,花环的上面刻着二十九朵鲜花,象征着杨开慧的二十九载岁月。沿着台阶上去便到了塑像前,朱红色的底座上面汉白玉塑的杨开慧手拿书卷,迎风而立,面容沉静中透着凛然,端庄秀气中流露坚毅,想要传达的就是“骄杨”的寓意吧。走过塑像背后再上一层台阶,便是烈士的坟墓了,坟墓后方的墙上酣畅淋漓的字迹刻着的正是那首著名的毛泽东为杨氏而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论及毛泽东的爱情,对其影响之大者当首推杨开慧了。年轻时的爱情,杨的大家闺秀兼之志趣相投,留下的烙印铭记于心自然可以理解,我最初的时候读毛的“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只以为是毛的怀亡之作呢。昔人已逝,一词常伴,“蝶恋花”,很美好的一个词牌名,不知道灿烂春华之时,可否有蝴蝶双双飞来?

  从烈士陵园婉转下山来,折向旁边杨开慧的故居去参观。单独的一座大房子依在青山脚下,房子前的街道一边都是新式的房子,和那座故居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时故居前的大坪正在施工,黄土杂乱堆积,游人也并不很多,进去的时候发现有一大群中学生在,佩戴的校徽写着“周南中学”。我本是农家土房子里长大的,对于这种泥墙青瓦木柱格子窗并不为稀奇,倒是对房子的大有点惊讶,不过想想杨家本是那时的大户人家也就释然了。几进的大房子,柱子是黝黑的,墙壁上灰蒙蒙的一片,雕花床的蓝麻帐围着的还是旧时的空气,梳妆匣上斑驳的铜镜像是时光隧道,印出来的景物和现实隔着遥远的距离。游人来来往往,声音浮在空气中然后消失。那些发黄的字迹,那些墙壁上的一纸照片甚至那些说明的文字都是冰冷的。曾经的那个时候,这座房子里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样的夜晚的温暖的灯火下的心情都随着时光远去了,用今天的眼光看过去,浮出来的也只是一个年轻女孩的心思吧。那些刀光剑影,在黑暗中的大声疾呼又怎能体会呢?然而文字里面那颗炽热的心里面透露出的思想与勇气放在那个时代的确是值得称道的。我看着那一帮中学生的叽叽喳喳,想象不出用他们的眼中看到这些东西投影在心里是怎样的景象和感悟。时代在慢慢改变,现在不再是一个充满腥风血雨的年代,可是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并没有都离我们远去,今天的年轻人还具有为追求自由与公正奋不顾身的勇气么?

  从故居出来,便到杨开慧纪念馆去参观,纪念馆位于陵园的对面,里面陈列着杨开慧的一些遗物以及一些领导人参观后的题字,旁边的陈列室里还有毛岸英的相关介绍。实物,文字,图片,时光在这里被浓缩。二十九载岁月,生命正值灿烂芳华,突然间惊心动魄的飘落,也恰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开启黎明的光芒。杨开慧能在今天被隆重纪念和作为千万革命巾帼的代表无疑里面夹着毛的因素,然而撇开这个不谈,她以一己弱女之躯,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而不易其志,真的可贵。墙上有篇她未刊发的稿件讨论谈论男女平权的问题,其言辞之激烈显出她在此问题上的愤然和破除不公的决心。无法重回那个年代,但可以想象为了心中的理念用一个人的言论还有行动来对抗当时的统治阶级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人之品格高贵在威势强权面前直现高低。谁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为了追求世间的正义,为了追求人们生活之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作为革命先行者的杨,无疑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又一个很好的注解。

  车子载着我们离开这个更名为“开慧乡”的地方,青山慢慢远去,故居慢慢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子所遮住消失不见,那是一张旧日的邮票提醒着某些故事的存在。我心里想起,很多次这样参观革命烈士或者遗迹时,我们会写“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是的,我们应当珍惜,也应当纪念,我们应当纪念那个时代的先行者们,那些热血的青年,为了改造世界的不公,为了自由平等之理想,为了过上自己当家作主的好日子而不惜生命浴血前行的精神。这种精神到今天也不应该远去,因为世界的不公,因为自由平等,因为自己当家作主在今天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相信这里面的一部分就是烈士们的遗志,而这些遗志的实现正落在我们这些后来者,还有那些中学生的肩上,当所有的中国青年以杨开慧这样的勇气来直面社会中存在的那些黑暗,以杨开慧这样的精神来追求更多的光明,那么这样的合力才能真正展现如梁公《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景况,才能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加自由、公平、民主、正义和富强的美好未来。

  那么杨开慧傲立在山头的那尊雕塑,目睹着这个世界,不仅仅有些欣幸,也夹着遗憾还有更大的期盼吧?

关于杨开慧故居观后感(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