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一
《三个傻瓜》是一部由印度导演拉库马尔·希拉尼执导的电影,该片改编自印度作家查特南·比哈里的小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战胜了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故事。观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兰乔、法鲁克和拉吉,他们的形象鲜明且个性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兰乔是一个聪明、善良、乐观的人,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成为了一个无法被传统教育体制所束缚的人。法鲁克是一个勇敢、坚定、真实的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梦想,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拉吉则是一个搞笑、幽默、善良的人,他在生活中总是能找到快乐和幸福。这三个角色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部电影向我传达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影片中,兰乔对于传统教育体制的质疑和追求真理的勇气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敢于质疑教育体制中的种种不合理和狭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找到了一种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他告诉我,不要被传统观念和教条所束缚,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理。同时,影片中法鲁克对于爱情和梦想的追求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他告诉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阻碍,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就一定能够成功。这些思考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最后,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动。影片中的情节紧凑、感人,通过一系列的笑点和泪点,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影片的结尾,当兰乔再次回到学校,向所有人展示了他的创新设计时,我被他的勇气和决心所打动。他的行动告诉我,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和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总之,电影《三个傻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的问题。通过兰乔、法鲁克和拉吉的故事,我明白了追求梦想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勇气和决心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给我带来了欢乐和感动,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二
《三个傻瓜》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带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影片通过兰乔、法鲁克和拉吉这三个主人公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影片中的兰乔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勇气的人。他对于传统教育体制的质疑和对真理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兰乔敢于质疑教育体制中的不合理和狭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找到了一种更加有趣和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他告诉我,不要被传统观念和教条所束缚,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理。这种创新和勇气的精神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其次,影片中的法鲁克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和梦想的人。他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告诉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阻碍,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梦想,就一定能够成功。影片中法鲁克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和梦想,勇敢地面对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勇气的重要性,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最后,影片中的拉吉是一个幽默善良的人。他总是能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他总是能够用幽默和善良的态度去面对。他告诉我,快乐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只有拥有这种心态,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通过拉吉的故事,我明白了快乐和幸福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和追求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总之,电影《三个傻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的问题。通过兰乔、法鲁克和拉吉的故事,我明白了追求梦想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创新、勇气和善良的力量。这部电影不仅带给我欢乐和感动,更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三
以前未看过印度的影片,对印度也无好感,但《三个傻瓜》这部影片看完后,还是觉得这是一部好影片。
故事很怪诞,也很夸张,但是却忍不住大笑。三个好兄弟同心协力,在兰彻(旺度)的带领下,捉弄学长、校长等等一些古板的人。笑声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的种族制度,富人的掌权和上层人士的麻木,这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而这三兄弟打破尘俗,或许在上层人士眼里,是傻瓜,但我们却为他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
为了有一个机会接受教育,为了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命运,兰彻(旺度)愿意顶替少爷去读书,拿到证书,并且在毕业后消失。很佩服兰彻(旺度)的勇气,竟愿意选择消失。更赞赏兰彻(旺度)的选择,如果不是这样的选择,或许现在的兰彻(旺度)还是一个富人家的佣人。这启示着我们,起点是怎样,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做出怎样的选择和付出怎么样的努力。后来的兰彻(旺度)成为一个拥有400多项发明的大科学家,并且用回了自己的本名——旺度。还开了自己的学校,以自由的方式教导学生。
这是一部关于友情和梦想的影片,在兰彻的影响下,影片的最后,他们每个人,也都追随着自己的梦想,给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局。
我觉得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启发很大。一是友情是伟大的,我们要珍重这一段情谊。二是,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不要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而且必须常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保持住最初的激情和梦想!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四
电影,是一种能调剂身心的休闲活动,不管是科幻片、战争片、爱情片还是国片,都是有人喜爱的。而我独爱《三个傻瓜》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每个情节都使我心中充满感动。
这部电影叙述三个大学生的追梦过程。主角兰彻认为学习是要有兴趣,且融会贯通,并能活用。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情中,告诉他的两位朋友:“学你所爱的,否则你会学得很痛苦!”其中一位朋友──拉朱,的确喜欢工程学,但永远都是学校最后一名。兰彻却告诉他:“你对自己没信心,整天烧香拜佛,求神明保佑,哪有可能进步?”令一位朋友──法汉,因爸妈希望他上工程学,于是,他就强迫自己念,念得心中非常挣扎;后因兰彻的帮忙点醒了自己,鼓起勇气和爸妈讨论;最后,他当上了知名的摄影师。片尾,兰彻成了世界抢夺的工程学家,而以前和他争夺第一名的死对头,却只当上大公司的老板而已。
这部电影,前前后后,我总共看了五遍以上,兰彻的话,让我深思。他常提醒着那两位朋友:“读书不要让它是死的,要让它活起来。”意谓着不要死读书,要会灵活运用。兰彻的死对头在念大学时,总是把解释背得滚瓜烂熟;但出了社会,却不会应用在生活中,以至于到不了顶尖。主角的口头禅:“一切都好!”勉励大家做任何事都这样想,便能离成功越来越进。最后一段,主角朋友的姐姐因羊水破了,但气候不佳,无法去医院生产,兰彻和他的朋友们运用工程学学到的技能帮忙把孩子“吸”出来;可是,孩子没有呼吸,兰彻和他的朋友一起呼喊:“一切都好!一切都好!”孩子竟奇迹似的开始哭了!那一幕,让我内心有着无数的开心与认同。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和我有相同的看法,但我深信每个人都会爱这部电影。
像这样的一部电影,没有华丽的场景、光鲜亮丽的衣服,但它拥有引人思考与反省的对白。光是有美丽的场景或是帅气的模特儿是不会吸引人的,一定要有让人感动的话语,才是一部完整的电影。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五
今天看了一个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除了《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影片。
之前一直对印度有点偏见,可能就像有点棒子看我们一样。这个片子给我很大的感触,其不错的故事情节,其隐含尖锐的题材,其诙谐而深刻的道理,其敢于挑战制度的勇敢,其不是用遗憾而是用圆满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局,等等。
事实上,印度在教育竞争残酷程度上是一个比中国有过之而不及的国家,原来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文章讲述在各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其中在印度的留学生是感觉压力最大的,比在中国大得多,因为通过上学改变生活的观念在他们那里表现的更为深刻,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努力是来自生活苦难的催促,而生活艰苦是源于相对布条发达的经济水平。而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非常需要依靠重视教育与稳固教育制度的国家却拍出如此深刻的反对当前教育制度的电影,不得不令人敬佩。我国没有这类影片,制度层面上的东西更是老虎屁股。《十七岁的单车》,是国际获奖的大作,却又都是中国的禁片,其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任何**、暴力、**啊,给出被禁理由就是就是这些影片没有先给国家
某某委员会审查。只能说可叹的制度,可叹的执行力。
看过还有些影片也是批判教育题材的,我觉得都非常不错,或许是让我们这代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看到人性教育的影子的人有所共鸣吧,如《死亡诗社》,如《放牛班的春天》。记得看《死亡诗社》最后所有孩子站到课桌上以表达对校长的不满以及对文学老师基廷的不舍、认可、离开的悲伤、传统教育的**,我有种满腔热血的感觉,或许每个同龄人都过不认同学校、老师或者教育制度的情绪,而最后往往归于平静,在周围人的平静中,在一种大都默默不敢打破的规矩中,看到孩子们站上课桌,想如果自己也有那么个类似的举动,现在一定十分自豪。"Oh,caption,my caption",我们是缺少那么一位带领我们的摇桨呐喊的基廷老师罢,那样一位船长。《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的是,教育应该是人性的教育为先,学生即便是问题学生,犹如破土而出的芽苗,因为他的大部门还在泥土里,长出来什么样的枝枝蔓蔓还在于你怎么帮扶。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去挣扎着叛逆,而是如何摒弃是人的眼光宽容不可救药的人,一种跳出来的反对传统。
最后说说《三个傻瓜》的结局。结局是圆满完美的。很多片子都是利用悲惨的结局击碎人美好的愿望,以达到刻苦铭心的效果,而记住影片,相反这部影片没有。老二跳楼了,最后醒了;富二代天才其实是园丁的儿子,最后却也成了大科学家;美女逃婚了,十年后的心上人还没有结婚~生活其实本来就需要积极,可以有磨难,但是不能绝望。
《三个傻瓜》的观后感 篇六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也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三个考上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高材生非常的与众不同。兰彻自小喜爱工程,但他却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从不为学业所累,也只有他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并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机器。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和书本上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些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否则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还始终是别人的。他经常问些问题让老师和院长们难堪,老师院长都不喜欢他,觉得他像个傻瓜,经常把他赶出教室,但是他不以为意,依旧对科学的热情不减,他的成绩从来都得第一,并且在后来兰彻成为了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
拉加是一个瘫痪在床的邮局局长的儿子,家境贫寒,过多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堪重负,即使对于他非常喜爱的工程学也从来不曾学好过。他为他所爱的科学所累,他在人民的眼里也是一个傻瓜。
而另一个傻瓜叫法罕,自小喜欢摄影,迫于家庭压力而上了工程学院,由于他每天做的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成绩和拉加一样在学校从来都是垫底。
这三个好朋友被别人当作傻瓜、异类,可以看出他们和世俗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包含很多内容,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关于科学和人的关系部分。世俗认为,学习是来考试的,最终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名利。他们对前人的经验总结不假思索地崇拜、僵化,教条化,他们不鼓励创新、反对质疑。他们主观地认为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你就该像个机器一样不停工作,不要考虑也不能考虑自己的'压力、兴趣和爱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是无条件的。
总的来说,他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也把别人当做机器。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人都被科学绑架了,都成了科学的奴隶,比如:老师、院长、以及永远也比不过兰彻的查托。
而这完全违背了人和科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而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科学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为害人类的,并且科学应该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而不是更加不好的。我们用科学,而不是追赶科学。
我们人类盲目追求科技的尖端化,搞各种科技竞赛,学习竞赛,忘记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情感,我们有需求,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机器化。
良好的人与科学的关系就是兰彻所认为的那样,兰彻和科学像一对好朋友,科学成就了兰彻,兰彻也成就了科学。科学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科学。但人类一定不能为科学所累。当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做错了,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想,除了科学,我们还有文化需求,我们首先的应该是把我们的生活过好,这也就是王垠所讲的那样。
所以请尊重我们作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而不要盲目追求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学会好好地生活才是首要的。